轭齿象 :长鼻目乳齿象科

更新时间:2024-09-21 03:49

轭齿象(Zygolophodon)是一种已灭绝的长鼻目动物,生活在中新世时期的非洲、欧亚大陆和北美洲

形态特征

更新世期间欧亚大陆的轭齿象趋于绝灭,而美洲𩽾𩾌乳齿象仍相当繁盛,一直生存到美洲人类历史的早期。短颌乳齿象的共同特点是颅骨缩短;下颌上的大象牙极端退化或完全消失;颊齿成锐利的脊形,齿尖几乎辨认不出。

分布范围

泰国那空叻差是玛省(Nakhon Ratchasima)的塔昌(Tha Chang)分布有一些采掘砂石的深坑,沉积剖面由泥岩、砂岩砾岩组成,在其中发现有脊椎动物的化石,主要是哺乳动物,也有鳄鱼等爬行纲,其中以象化石的数量最大,时代从中中新世延续至早更新世。近日,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指导的泰国籍博士生董佳荣(Jaroon Duangkrayom)为第一作者的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刊物Journal of Paleontology上在线发表了对塔昌地点晚中新世轭齿象(Zygolophodon)化石的研究成果,为阐明乳齿象类在南亚的进化和扩散提供了新的证据。

轭齿象在非洲发现于早、中中新世,在欧洲、南亚的巴基斯坦、中国的华中地区和华北发现于早中新世至晚中新世。此次描述的塔昌化石是轭齿象在东南亚地区的首次记录,表明它在晚中新世才进入低纬度地区。乳齿象类最早在晚渐新世出现于非洲,然后在早中新世末期迁徙到欧洲,至中中新世已遍布欧亚大陆,并进入美洲大陆。

中中新世在巴基斯坦地区分布最广的长鼻类动物是乳齿象类的Zygolophodon metachinjiensis、板齿象类的Protanancus chinjiensis、豕脊齿象类的Choerolophodon corrugatus和嵌齿象类的Gomphotherium browni。前三种象在泰国的中中新世没有记录,说明泰国与巴基斯坦之间有显著的动物群差异。华北的中中新世地点则具有非常不同的动物群,以轭齿象、铲齿象以及嵌齿象的地方性种占统治地位。因此,在泰国发现的轭齿象化石可能代表了中、晚中新世长鼻类在南亚和东亚之间扩散的一个连接纽带。

科研进展

2020年2月初,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晓晓和研究员王世骐在国际古生物学期刊《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上报道了欧亚大陆的首批始轭齿象材料。该材料是由中科院古脊椎所于1964年蓝田县地区新生代地质调查时于临潼区营背后村冷水沟组采集,时代为中中新世。主要是一件幼年个体的下颌外加几件颊齿,1978年以嵌齿象科未定属种(Gomphotheriidae gen. et sp. indet.)发表。在当时,始轭齿象还没有发现,人们普遍不认为轭齿象类会有较长的下颌。

但是,该标本的确具有轭型化程度较高的臼齿,归入轭齿象类是毫无疑问的,加之该标本具有较长的下颌和下门齿,特别是下门齿截面成梨形,上侧有纵向沟存在,这些特征与非洲乌干达肯尼亚早中新世报道的莫罗托始轭齿象(Eozygodon morotoensis)几无区别。考虑到这批材料中缺少成年个体,因此将其鉴定为始轭齿象未定种(Eozygodon sp.)。这是始轭齿象在欧亚大陆的首次报道,也可能是中原地区乃至欧亚大陆形态上最为原始的轭齿象类。该发现对轭齿型乳齿象早期的演化迁移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研究人员针对轭齿象类从非洲向欧亚大陆的扩散提出了两点假说,一种认为在早中新世,始轭齿象同较进步的轭齿象一样通过特提斯海第一次关闭形成的“嵌齿象路桥”到达欧亚,只不过始轭齿象的臼齿与轭齿象类没有很大区别,可能存在将始轭齿象臼齿鉴定为轭齿象的情况。另一种假说基于中新世东亚地区的与西欧地区的象类存在较大的差异,加上象类出现在南亚的时间较早,可以达到晚渐新世,由此推测始轭齿象通过一条“南线”,经由南亚,穿过青藏高原所在的地区,迁移到东亚,而在早中新世,青藏高原隆升的高度还不足以阻挡大型哺乳动物的迁移。

参考资料

象类的演化故事.澎湃新闻.2024-09-0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