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爱祠 :遗爱祠

更新时间:2024-09-21 05:04

遗爱祠,位于浙江省遂昌县城内。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为纪念汤显祖,当时的遂昌县县令缪之弼主持在县城建成“遗爱祠”,奉祀汤显祖。现在“遗爱祠”门墙犹存,已成为遂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简介

临川一老仰清标,花下芳祠拜寂寥。

贾傅立朝惟痛哭,庄生作吏亦逍遥。

孤臣志业抛荒棘,仙令文章泣鬼。

留得重庆市遗爱在,迎春岁岁入歌谣。

这是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遂昌籍进士吴世涵所写的一首七律,题为《遗爱祠玉茗汤公》。它以安东·比兴的手法,概括了汤显祖的生平和成就,说明了汤显祖对后世深远的影响,表达了遂昌县百姓对汤显祖的赞誉和追思。

遂昌遗爱祠,坐落在县城东街启明楼以北(今妙高镇小学路),占地面积不大,建筑档次亦不高。然据查证:它却是全国最早的遂昌汤显祖纪念馆,也是二十世纪中叶以前全国唯一的汤显祖纪念馆。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也就是汤显祖弃官返乡的第十年,遂昌士民派画师徐侣云专程赴临川区为汤显祖写生,所绘肖像先挂在遂昌相圃书院内,后被移至县城义学中。

明·万历四十四年六月十六日(1616.7.29),汤显祖仙逝于家乡临川。为表彰汤氏的政绩,遂昌县衙又另立汤显祖位牌入祀于遂昌名宦祠。遂昌县士民感到:汤公肖像供在义学中,而汤公位牌却供于名宦祠,如此分居两地,很不合理,也很不方便,久思合二为一,以利供瞻。但因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战争频仍,这一愿望未能得到及时实现。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抚州市崇仁人缪之弼莅任遂昌知县。缪姓敬慕汤显祖的人品学问,遂依众议集资,于康熙帝五十一年(1712)冬主持建造了遂昌遗爱祠。

遗爱祠占地约100平方米,是一座16根木柱落地、在四角天王柱之上横架扛梁、扛梁之上架设栋柱、栋柱之上再架设正梁的青瓦泥墙平房,祠高约六米。包括正厅一间、边屋二间、天井一方、大门一座。“遗爱祠”三字,红底黑书篆刻于大门顶端。正厅依墙处,设有一人多高的神和精巧的祭桌。缪知县从义学中请出汤公肖像悬于神龛正中,从名宦祠迁出汤公位牌置于汤公肖像之前,实现了遂昌县士民“合二为一”的愿望。《处州府志》称呼这一建筑为“汤公遗爱祠”。

缪之弼在《汤公遗爱祠记事》中说:“予与先生同乡同道官同方,而未获亲承于一堂,予之憾事也;然犹幸去先生之世仅百有余岁,且读汤显祖所著,又曷尝不遥而忆之,而奉以师资也哉。”

不久,缪之弼考虑到汤公的在天之灵需要一位朋友,于是又将汤之后任、政绩突出事母至孝的遂昌知县段宏壁的位牌也从名宦祠迁入遗爱祠,附祀于汤公位牌的右侧。因此《浙江通志》又将汤公遗爱祠称之为“汤段二公祠”。其时每逢朔望之日,缪知县“必躬诣以肃瞻拜”,他为后继知县作出了崇敬汤公的榜样。

据旧版《遂昌县志》载:遂昌遗爱祠拥有公置田三十九亩零,收租以资春秋两祭和修缮祠宇。看管遗爱祠的住户被称为遗爱户。自建祠至民国前,每逢春分秋分祭祀礼仪、肉和肴馔都有明确的规定,历任县官于是日都亲率僚属和县学生员连同社会名流到遗爱祠顶礼瞻拜。民间人士也常到遗爱祠设供上香深表敬仰,久而久之,这种活动成了遂昌县百姓的一大习俗。

到清·乾隆初期,公置田被吏胥逐步吞没,遗爱祠因而失祭。乾隆二十一年(1756),署理知县刘复仁发动生员叶蓁、毛劳芳等追回了公置田亩,重行经理财务,恢复了遗爱祠的祭典,祭祀礼仪和祭品的规格大致如旧。并规定了“永垂勿替”的制度。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由遂昌知县、临川区人乐桂荣主持,将汤公遗爱祠修缮一新。乐知县特地撰写了一副对子:

先后两临川,我惭时政疏虞,难媲昔贤褒众口;

古今同邑宰,公独名祠巍焕,尚留遗爱结民心。

据后辈的目击者说:这副工对制作精良,镶嵌于正厅内最为醒目的柱头上。

清末民初军阀混乱兵连年,在遂昌县悬挂了300年左右的汤显祖绢本肖像,不幸失传,无从追踪。

“解放后,遗爱祠祭祀终止,祠宇渐,一度曾作民居。文化大革命期间,县饮食服务公司在此兴建厂房,祠宇拆除,仅存一截门墙。1981年,遗爱祠门墙被公布为县级文物单位,使之得到有效(的)保护。”

今人有责任将遂昌“遗爱祠”的来龙去脉尽可能写清楚,作为文化史料,供后人继续稽考。

来源: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