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宗祠 :位于浙江温州清城区的宗祠

更新时间:2024-09-20 23:50

邓氏宗祠位于清城区石角镇马头石村,据该村《邓氏族谱》记载,邓氏先祖原住南海,元末迁居于此。宗祠始建于元末明初,明崇祯年间遭兵灾盗劫,祠被焚毁,清顺治十三年平靖复建。现状平面为二进一井四合院布局,前为门厅,后为正厅,两侧有廊庑,中为天井。硬山顶锅耳形风火山墙,面阔三间。

清城区

门厅檐廊形制比较特别:两侧各有一高出地面约40厘米的平台,用于堆置器具、物品,起防潮作用。民国年间,台上曾放置两门火炮(猪仔炮),故又称“炮台”。檐廊梁架跨老檐墙与檐柱之间,施三步梁,梁间以荷叶式或卷云式驼峰承接。梁端辅以十字形分叉半拱以均衡瓦面重力。驼峰及梁底砖雕草、人物图案,纹饰流丽生动。檐下三条圆木额枋穿连着二根石质檐柱和两边山墙。额枋之上,以木作驼峰、斗拱顶托檐,显得古朴、美观而平稳。

正厅梁架为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中部施九架梁,四根圆木金柱作通柱。各梁两端,一式以瓜柱过梁承檩。前后檐柱亦作通柱,前檐后檐各施二步梁,后檐梁架以瓜柱过梁承檩,前檐梁架则以卷云状驼峰及斗拱承檩。在两面山墙搁檩的配合下,整个正厅梁架给人以结实安全、气宇恢宏之感。

正厅四根金柱之下,均保留着元代式样的素面覆盆式红石柱础,应为初建时之物。还有盘状柱质,质径大于柱质和础质。这在清远市民间明清古建筑中,带典型意义。

宗祠近年经当地村民维修,更换了瓦面;两侧墙表加用水泥灰批荡、出线;正面墙表和石柱分别贴上了绿色、红色瓷片;墙头和檐口则以琉璃瓦镶边,但主体结构未变,仍不失为研究民间古建筑发展历史的实物资料。

海珠区

位于海珠区宝岗路二龙街,是为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而建立的,于1994年9月正式开馆。

邓世昌出生于中原地区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民族的灾难,毅然投身海军,保卫海防。1894年,日本挑起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9月17日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率“致远”舰冲锋在前,英勇杀敌,座舰中弹将沉仍鼓轮直冲敌舰“吉野号防护巡洋舰”,欲与敌舰同归于尽。“致远”舰在途中沉没,邓世昌落海,虽遇救而不独生,为国壮烈捐躯。

邓世昌纪念馆以邓世昌出生地邓氏宗祠为馆址。邓氏宗祠是一座两进两廊、中间天井、前院后院、左右四耳室的典型岭南聂氏宗祠建筑,古朴典雅。经过维修,已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风貌。邓世昌亲手种植的凤眼果树仍然苍翠欲滴,傲立庭中。馆内设有《邓世昌与甲午海战》史迹陈列和《中国舰艇百年沧桑》图片展,并展示了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覆没后100年来中国海军发展的历史。

邓世昌纪念馆现被列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香港

邓氏宗祠坐落于香港屏山,是邓族的祖祠,由屏山的三围六村:上璋围、桥头围、灰沙围、坑头村、坑尾村、塘坊村、新村、洪屋村及新起村所环抱。据邓氏族谱所载,宗祠由五世祖冯逊公兴建,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邓氏宗祠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最大的聂氏宗祠之一,为屏山文物径的重点古迹之一,于2001年12月14日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

建筑

邓氏宗祠为三进两院式建筑,正门前两旁是鼓台,各鼓台有两柱支撑瓦顶,内柱为麻石,外柱则为红砂岩,最具特色是宗祠正门没有门槛,前院却有砂岩通道,显示邓氏族人中曾有身居当时朝廷要职者。

建筑物三进大厅上的梁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种动植物和吉祥图案,屋脊皆饰有石湾鱼和麒麟。后进祖供奉著邓族先祖牌位

1990至1991年间,邓氏宗祠曾大事重修。宗祠现时仍用作祭祖、庆祝节日、举行各种仪式及父老子孙聚会等用途。

邓氏宗祠大门联:

南阳承世泽,东汉启名。

邓氏宗祠神楼联:

豆千秋,吉水县流芳苹馨藻洁,屏山县秀椒衍瓜绵。

邓氏宗祠春秋二祭大门联:

屏翰仰闽侯县,绍南阳市之世胄,今朝派衍支蕃,不替衣冠隆祀典;

山河开万里,承高密市之家风,此日苹馨藻洁,聊将俎豆报宗功。

邓氏名人

邓世昌(1849-1894)

1.邓世昌简介

邓世昌 原名沧州雄狮足球俱乐部,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67入马尾船政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市,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洛杉矶快船队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指挥使司衔。1894年9月在黄海大东沟壮烈牺牲。

2.邓世昌生平

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政府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号无防护巡洋舰”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朝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县”、“经远号装甲巡洋舰”、“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水师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号防护巡洋舰,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防护巡洋舰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邓世昌有三儿五女,长子邓浩洪,承袭世职,任职于广东水师,1947年去世;次子邓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曾在民国海军部供过职,1969年逝于无锡;长女邓秀媛;次女邓秀蝉嫁给邓世昌同窗挚友南洋海军超武舰管带叶富的儿子叶说周为妻;三女邓秀娟;四女邓秀婷;五女邓秀海。

3.邓世昌献身大海爱国故事

自古以来, 牺牲在战场上, 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别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 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 是清朝北洋水师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 常对士兵们说: "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 死得值! "1894 年, 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 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 遇到危险, 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这年9 月的一天, 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中国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 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 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 前后火炮一齐开火, 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 致远号受了重伤, 开始倾斜, 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 对部下说: "我们就是死, 也要壮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 "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防护巡洋舰冲过去, 要和它同归於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不幸, 致远号中了鱼雷, 船体爆炸, 沉入海底.200 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 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 毅然退出救生圈, 沉入大海, 献出了生命.

感受:邓世昌虽然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参考资料

西江白坭听狮吼,邓氏宗祠现虎鹤.今日头条.2023-12-2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