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第一中学 :湖南省属重点中学

更新时间:2024-09-21 03:58

醴陵市第一中学是一所位于湖南省株洲地区陵市的省属重点中学。学校创建于1905年,前身为江中学堂,由民主革命先驱文俊铎宁调元等倡办。学校秉持着“全心全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尽心尽力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一心一意谋求百年老校的现代化发展”的办学思路。学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并广揽优秀人才,不断开拓进取,力争成为湘东赣西地区的一流学校,争取进入全国千强名校行列。自2012年起,学校引入创新实验班,为百年名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学校占地面积约九万九千五百多平方米,目前设有48个高中教学班级,学生人数约为3000人。醴陵市第一中学也是湖南省示范性中学之一。

学校概况

校址在湖南省醴陵市青云山上。前身是渌江书院,清乾隆十八年(1753)创办。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1836)左宗棠任院长。光绪三十年(1904)改名渌江学堂。1912年后,改渌江中学、醴陵县立师范学校、县立中学。1929年改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49年改县立师范学校。1950年改县立中学。1951年与私立湘东完全中学(1938年创办)和私立遵道初级中学(1914年美国中华基督教遵道会创办)合并为醴陵县第一中学。1985年改现名。1978年后,制订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各种岗位职责、各种规章制度、公约等28种,从严治校。注重以优良的班风保证优良的校风。把关心“差生”的转化作为一条重要原则。1983年曾探索转化与提高差生的规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爱好,组织书法、绘画、计算机摄影等课外活动小组。1963年和1964年一学生在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上两次夺得游泳金牌。是湖南省游泳传统项目学校。1960年评为全国文教系统先进学校。

发展历史

湖南省醴陵市一中是一所省属重点中学,创建于1905年,前身为民主革命先驱文俊铎、宁调元等倡办的渌江中学堂,1919年更名为醴陵县立中学,60年代被确定为省属重点中学,1996年重新挂牌。学校位于湘东名邑醴陵市中心。校园内林荫深深,绿草漫漫,亭台楼,掩映其中,环境十分清幽。在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既培养了李立三、左权等杰出的革命家和军事家,又培养了彭道儒李铎等发明大师和书法家。

办学规模

学校占地面积九万九千五百多平方米,现有高中教学班级48个,在校学生约3000人。学校办学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各类教学设备均达国家Ⅰ类配置标准:总建筑面积七万五千四百多平方米,有4400㎡的体育馆,4500㎡的生活服务大楼,8566㎡的科教馆,4200㎡的学生公寓,并拥有现代化理、化、生实验室14间,语音室2间,专用多媒体教室2间,计算机室5间及校园电视闭路系统、电视演播室、校园局域网、天文观测台、校园智能广播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000万元。学校资产总值近亿元。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43人,其中专任教师206人,拥有省中学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47人,一级教师78人,地市高中学科带头人10人,其中既有一批经验丰富、享誉教坛的老教师,又有一批年富力强,勇挑大梁的中年教师,还有一批崭露头角生机机勃勃的青年教师,学校实施“一中人形象工程”,要求教师“德能正其身,才能称其职,言能明其志,笔能成其文”,“严谨、博实、创新、奉献”的治教作风正在发扬光大。

办学思路

学校明确提出了“全心全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尽心尽力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一心一意谋求百年老校的现代化发展”的办学思路,确立了“从严治校、以德立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治校方略和“志向远大、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特长明显、求实创新”的培养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立足长远,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育科研

2001年,学校制订了分阶段管理的战略目标,已经由制度化管理与民主化管理相结合的初级阶段管理逐步向中级阶段管理过渡,运用动态平衡思想,进一步完善立体、循环、民主式的管理体系,确保学校稳定发展。学校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实行“导师制”,以老带新;实施《低职高聘方案》,为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创造条件;正在启动“首席教师制”,激励教师成为学科“领头羊”。

学校大胆尝试教学改革,教研气氛活跃,成果显著。学校参与的国家级教研课题《中学生主要心理障碍的对策与实践》、《义务教育音像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五方四段数学模式的推广与运用”均已结题并获一等奖,目又参与了两个国家级课题《自我教育与素质全面协同自主发展》和《普通高中发展模式与课程综合研究》的研究工作。省级课题《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高中理科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5个地市级课题已完成申请立项工作。近几年,全校教师在地级以上获奖或刊物发表的论文有300多篇,参加省、地、市举行的教学比武有40多人次获一等奖。

学校注重提高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整体水平,于2004年暑假举办了为期十二天的电脑应用技术培训班,并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上课作为一项教学的常规要求,学校教师都能自如地应用多媒体制作电子课件和上课。学校还通过课件制作大赛等方式促进教师课件制作水平的提高。

办学特色

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未来”的办学宗旨,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序列化”德育工作特色,“团结、进取、勤奋、求实”的校风和“勤奋、有恒、好学、多思”的学风,教学质量稳定提高,90年代来先后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了3000多合格新生,先后涌现出邓任生、游泳、谭志、张晋等文理科省状元,每年均有一批优秀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牌大学录取,近五年高考本科上线率、上线人数连续列株洲市第一,位居全省重点中学前列。学生课外活动丰富,各项素质发展全面。美术特长生参加2000年全国中学生美术书法大赛47人获奖,学校获集体特等奖。近四年68个美术特长生参加高考,本科上线率100%,其中3人被清华录取,32人被中国美术学院录取。学校“青云画室”被中国美术教育促进会定为美术教育培训基地。音乐特长生张音悦二胡独奏获省重点中学文艺调演一等奖,龙冰冰同学参加省小提琴比赛获第二名,校业余田径队、游泳队参加全省传统项目学校运动会多次打破省纪录,数、理、化奥赛、科技小制作、小论文评选获国家、省、地级奖700多人次。2012年醴陵市一中开始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其“五要素”教学模式被推介为全省教学改革的先进模式。并且接受了众多兄弟学校的调研参考。早上的跑操模式,极大的锻炼了同学们的体力以及毅力。

发展前景

学校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与悠久厚重的地域文化、校园文化有机结合,重新构思创意新建了圣泉亭、瑞渌池,与潜亭、杏亭、青云亭、梯云阁一起形成了“四亭一阁一池”的校园景观,在校园醒目处安置“和谐”、“飞向明天”、“成才”、“盼”等多处大型雕塑,特别是“瑞渌西安碑林博物馆”,不仅镌刻了历代与我校相关的名人名家的优秀作品,还整理、镌刻了许多杰出校友的优秀作品,集中华文化与校园文化于一体,形成了校园内一道独特的文化文景线。同时,学校正准备将每一景点所赋予的深刻内涵育人寓意归纳整理,与学校的规章制度一起编印成册,开发成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尽量让校园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堵墙、每一块标牌,甚至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诗韵,“润物细无声”地感染着每一个莘莘学子。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之享、省政府督学李和兄弟学校的领导、老师参观后,无不交口称赞学校环境幽雅,文化品位高,是求学之圣地。

学校正在根据省教育厅领导关于省重点中学要不断做大、做强、做优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民主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学校管理模式,广揽优秀人才,不断开拓进取,拓展办学空间,扩大办学规模,组建教育集团,力争办成湘东赣西第一名校,身全国千强.

志愿者队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对醴陵市一中青年志愿者队伍——“关爱生命万里行”活动小组给予充分肯定。

温家宝总理在批示中指出:“5年来,同学们通过参加‘关爱生命万里行’的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接触群众、接触生活,成长进步之快,真让人高兴,也让人对青年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应该帮助、支持和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克服困难,永远前进。”

“关爱生命万里行”活动小组于2004年在醴陵市一中成立,以预防青少年心理危机、加强生命教育、关注青春理想信念为宗旨,由心理咨询师、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2000余名青年志愿者组成,并有数十万人通过各种途径关注或参与其中。活动小组成员通过书信、互联网、电话、面对面等多种形式,共接待、帮助过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1000多人次,共发放和捐赠《浅谈生命教育读本》等生命教育类图书、手册数千本,成功组织4次赴5·12汶川地震灾区的关爱行动。(12月24日《湖南日报》报道)

学校梯云阁

梯云阁,座落于现醴陵一中校园内的青云山上。南宋绍熙嘉定中期的约30年间,醴陵市学风虽盛,但科举不利。县人归咎于县城涿州学宫文庙建筑地势过低,致使文气不聚。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知县刘君存便选址在学宫后青云山建阁。阁倚山面水,命名“梯云”,以求收揽秀气,藉以梯云直上。

梯云阁建成后,县人杨大异等相继进士题名或乡试中举。虽属巧合,梯云阁却从此被视作醴陵的斯文发祥之地。宋宝佑年间(公元1253年-公元1258年)重修,改名为魁星楼。明成化间(公元1465年-公元1487年)和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两次重修,均沿用梯云阁原名。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公元1908年),邑人李隆宪扩建,并书第一层门额“跻春台”,又撰书楹联:“开阁俯苍茫,记二三则旧文,把酒话醴泉剑石;鞭云睇碧落,将千百年往事,隔江问红拂女丁仙”。扩建后,三层,砖木石结构,占地100平方米,阁周立方形石柱10根,筑庑式顶,翼角高翘,盖琉璃瓦,庄严古朴。

民国7年(公元1928年),醴陵城毁于南北军阀战火,梯云阁巍然幸存。9年10月,中国国民党元老章太炎蔡元培吴稚晖、张继来醴吊宁调元墓后,共登梯云阁,俯览劫后县城,蔡、章分别题写:“劫余”、“创巨痛深”。

1965年,第三层因被白蚁蛀蚀拆除。1982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醴陵一中筹资按原貌修复。新题门联:“斯文一脉,厥盛千年”。第一层立有从原朱熹祠移来的朱熹石刻遗像,像下镌有朱子自题诗:“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益怅然。履薄临深量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篇”。现代《辞海》朱熹条目下选用的朱熹画像就是这副石刻像

学校瑞渌池

瑞渌池位于城东青云山下。现址在醴陵一中校园内梯云阁一侧。据民国版《民国醴陵县志》载,城东有青云山,山上建梯云阁,阁下有朱子祠,祠下有瑞渌池。相传池内水出如丝如雾,白器酌之,色深绿,可以写字。人皆以为祥瑞之征兆。明朝时邑人张承翰《题瑞渌池》诗云:“池开一鉴渌生衣,灵秀钟来世所稀。影泛碧流凝瑞雾,光摇锦动晴晖。鱼龙变化春风暖,芹草芬芳夜雨肥。弦诵声中清昼永,凉阴恍漾袭书帷”。由于缺水瑞渌池几次陷入干涸的状态,而瑞渌池又有一股暗泉位于青云山另一侧,于是醴陵一中把瑞渌池重建于高三教学楼附近,使瑞渌池焕发出新的光辉!

参考资料

学校概况.醴陵市第一中学.2023-12-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