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滩镇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辖镇

更新时间:2023-09-25 16:07

金滩镇位于赵都大名县城东北地区16千米。东与山东省莘县接攘,西临卫河,面积55.8平方千米,人口5.3万。辖2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金南村。京开(封)公路过境。

历史沿革

1953年,属大名县六区,置金滩镇乡。

1958年8月,设立金滩镇公社。1984年,改置金滩镇。

1996年,上马头乡并入。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金滩镇辖金南、金中、金东、金北、焦庄、豆付巷、北沙窝庙、东龙化、中龙化、西龙化、后消灾、前消灾、小丈、上马头、辛庄、娘娘庙、顺道店、窑厂、程庄、石家寨、北李庄、黄庄、郑寨23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金滩镇辖23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金南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金滩镇地处大名县东北,东与山东省莘县王奉镇交界,东南与张集乡接壤,南与孙甘店镇、龙王庙镇为邻,西南与大街乡接壤,西与红庙乡接壤,北与红庙乡接壤。辖区面积60.65平方千米。

水文

金滩镇境内河道属卫河水系。卫河自窑厂村南入境,由南而北,在金南村西向北出境,境内河道长11.8千米。

人口

2011年末,金滩镇辖区总人口5382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332人,城镇化率8%。另有流动人口4300人。总人口中,男性占27593人,占51.3%;女性26229人,占48.7%;14岁以下12548人,占23.3%;15~64岁34600人,占64.3%;65岁以上6674人,占12.4%。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49810人,占92.5%;回族4012人,占7.5%。人口出生率2.96‰,人口死亡率0.41‰,人口增长率2.55‰。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87人。

2017年,金滩镇常住人口5.21万人。

截至2018年末,金滩镇户籍人口为57866人。2021年,大名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金滩镇常住人口为38811人。

经济

2011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0656万元,财政收入174万元,社会固定资产投入124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5元;花生总产量达9095吨。顺道店村新民居建设主体工程已完成,提供住宅150套,可供1300人入住。38534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17000人参加新农保,参保率达85%,按时为354名符合领取条件的60周岁以上农民发放养老金,发放率100%。

2018年,金滩镇有工业企业28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1个。

农业

金滩镇耕地面积6.4万亩,人均1.2亩。

2011年,金滩镇农业总产值2.5亿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生产粮食3.6万吨,人均669千克,其中小麦2.1万吨、玉米1.5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和蔬菜。花生种植面积2.6万亩,产量0.7万吨;蔬菜种植面积为0.2万亩,产量0.7万吨,主要品种为菠菜、大葱、西红柿、山药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3.9万头,年末存栏1.9万头;牛饲养量0.6万头,年末存栏0.4万头;羊饲养量3.2万只,年末存栏1.6万只;家禽年饲养量78.9万羽;上市家禽39.9万羽。生产肉类3649吨,其中猪肉1548吨、牛肉331吨、羊肉219吨、家禽肉587吨;禽蛋4213吨。水果种植面积0.18万亩,产量2594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梨、大枣、桃、杏,其中苹果921吨,梨1410吨,红枣103吨,桃37吨、杏123吨。大型农业机械164台(辆)。农民人均纯收入4953元。

截至2011年末,金滩镇累计造林2.3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林290万株。

工业

2011年,金滩镇以面粉、速冻食品为主。工业总产值4.5亿元,拥有企业14家,职工1450人。

商业

2011年末,金滩镇有商业网点1120个,职工2500人。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2.8亿元,城乡集贸市场3个,年成交额1.8亿元。

社会事业

文体事业

2011年末,金滩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23个,各类图书室21个,藏书4万余册。学校体育场地3处,35%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3%。有线电视用户5216户,入户率43.1%。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金滩镇有幼儿园6所,在园幼儿700人,专任教师50人;小学14所,在校生5720人,专任教师38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300人,专任教师68人。初中适龄了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100%。

2011年,金滩镇教育经费达0.32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0.31亿元。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金滩镇有医疗卫生机构1个,门诊部(所)28个,床位56张,每万人拥有床位10张。专业卫生人员45名,其中执业医师15人,执业助理医师16人,注册护士14人。医疗及后完成诊疗1.9万人次。23个村村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

社会保障

2011年,金滩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28户,人数1284人,支出100.3万元,月人均65元;农村五保户分散供养93人,支出12.13万元;农村医疗救助81人次,救助资金33.3万元;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医疗保险1377人次,支出4.13万元。自然灾害受灾人口895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128.2万元,救灾支出6.5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7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0.69万元。

邮政电信

2011年末,金滩镇有邮政代办所7个,报纸、期刊累计征订33.4万份(册)。邮政业务收入95.6万元。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561户,移动电话用户12113户,宽带接入用户635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680万元。

基础设施

2011年末,金滩镇有镇区道路总长度10千米;道路铺装面积6万平方米。

2011年,金滩镇有镇区开通公交汽车路线2条,公交运营车辆16辆,万人拥有量为3台,年客运量5.6万人次。

2011年末,金滩镇有镇区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148千米,生产能力3800吨/日,年工业用水27.92万吨,年生活用水74.39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60%,年人均生活用水29.5吨。

2011年,金滩镇有镇区35千伏变电站2座,主变压器4台,总容量19.75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4条,总长度23.14千米。

文化

地名由来

原名小滩镇,因镇政府驻金滩镇村而改为今名金滩镇。

镇名来历

金滩镇位于河北省大名县城东北地区十七八公里处的卫河东岸,据《大名县志》记载,这里原来是卫河的一个渡口,后聚集为村落,因处于河滩上而得名小滩。“小滩镇在郡治东北,相去三十里而遥,户口近万家,水所经道也。”(《小滩镇浮桥记》),“卫河,古清、淇二水所导也,汉为白沟,隋为永济渠,宋元曰御河,明曰卫河。”(《辅安澜志》)特别是经过隋炀帝疏浚开凿为永济渠(系大运河的一部分)后,河运繁忙,舟船辐,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集镇。这个村店铺林立,商业繁荣,每逢农历初一、初三、初六、初八为集市之日,可谓两天一小集、三天一大集,十天四个集,正像其村名一样,是一方聚金之地。河运的兴盛,使这里商贾云集,市镇繁荣。金滩镇繁华至迟形成于元代,明永乐间废海运行漕运,曾在小滩镇设置机构,专门负责水运事务。因金滩镇“南襟河洛,北通燕赵,东接齐鲁,西拱嵩行,舟行辐辏,民物阜殷,俨然一都市”。故而在金滩镇设立户部分司,督办河南省、山东东昌府区聊城市)、德州等地的漕粮兑运。此后,又相继设立巡检司负责维持治安,税课司负责征收税收。因河道淤浅有碍漕运,又增置元城县主簿一员驻金滩镇专职疏浚河道。据村民讲每年在金滩镇守冻的船帮两三千人,镇内店铺、钱庄、当铺、酒店等等近百家,是繁华富庶之地。明朝后期,因鞑入侵,作为大名府屏藩重地的金滩镇开始集建寨墙,建有寨门五座:北门、东门、东南门、南门、西门,墙基三四丈,上有垛口,全然大名城模式。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到了清代,这里水运更加发达,商业更加繁荣。据《大名县志》记载,同治年间,礼部侍郎毛昶熙奉命赴河南省督办团练事宜,轻舟微服沿大运河南下行至大名府小滩镇,停舟上岸想看一看这座繁华小镇,不想被当地政要士绅闻之,得到隆重招待。因爱慕其书法,士绅斗胆提出一个非常奢侈的愿望,力请其为本村题字。但为官的书法家毛昶熙从不轻易留墨题字,他给自己规定了一个“三不留原则”:一不留墨迹,二不留文稿,三不留钱财。毛昶熙对于自己的书法作品,只允许“铺墙壁上留两个时辰”,有“书不过两时,文不过一季,皆焚之于炉”之说,所以请他题字相当不易。也许是毛昶熙被小滩镇繁华景象所触动的缘故,出人意料的慷慨,很高兴地答应了镇上的请求。他见此地货船穿梭,店铺林立,商贾生意兴盛,日进斗金,遂取沙里澄金之意,提笔写下“金滩镇”三字。遗憾的是,他的墨迹还是没能流传下来,而“金滩镇”这个有着美好寓意的名字传了下来,小滩镇逐渐淡出人们的语言,“金滩镇”之名越叫越响了。金滩镇的主街区是镇中间的青龙街,自北寨门蜿蜒曲折至南寨门,上世纪80年代寨墙方拆除,寨门、寨墙遗迹尚存,青龙街的整个街道基本维持清末民初商贸街的原貌,两侧店铺林立,民族气息浓厚,至今步入其中,有种回归清末民初的感觉。青龙街中段古建筑保存尚好,现存文物有集福寺(现为金北回族小学,有明朝天启崇祯大学士黄立极的碑记)、河北省文保单位的元代清真寺、郭隆真纪念馆、冀鲁豫交界的第一所女子小学堂、火神庙、户部分司、聊城市博物馆、清末古店铺等。

青龙街古店铺

历史悠久的金滩镇老字号店铺:百年老铺诉说百年辉煌,抓好时机如何继续发扬

金滩镇,作为千年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商贾云集。走进青龙大街,看着这里一排排的店铺,蓝砖青瓦,细心的你可能会问:这里过去肯定终日车水马龙,熙熙攘攘,一派繁华景象,如今这林立的店铺家家关门闭户,昔日的繁华都去哪里了?还有多少是历史传承下来的金滩镇老字号店铺?

答案却是令人遗憾的,现在106国道边内近百家店铺清一色都很“年轻”,连一家百年老店都没有,而青龙大街的店铺也大都关门了,更不用说传承数百年的古商号了。

在建国前古镇店铺众多,据老人说过去金滩镇的店铺门前有石头狮子,石头雕刻的凳子,水缸,每个门楣都有从短到长的对联,多如牛毛,可以说随手掂来,可以说是古镇文化底蕴的点睛之笔,砖雕的门窗图案,多姿多彩令人匪夷所思,有牡丹、喜鹊登梅瓶、孔雀竹芋不死鸟麒麟、双龙戏珠,传统的花卉、仕女,还有回形格、井子格、扇形菱形星罗棋布美不胜数,可是随着金滩镇商业中心东移,时代变迁与时俱进,这些古老的商铺逐渐走向了没落与绝迹。

对于我们这座古镇来说,老字号店铺意味着城市的厚重历史,意味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也意味着今后金滩镇能否走得更远。

令人欣慰而又可喜的是,在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关于对古镇金滩镇进行旅游规划开发的建议中,恢复金滩镇本地老字号店铺被明确提出,并摆上了议事日程,金滩镇老字号店铺“重生”之时指日可待。

金滩镇老字号店铺历史悠久。

据《小滩镇浮桥记》记载:“小滩镇在郡治东北地区,相去三十里而遥,户口近万家,水所经道也。”“南襟河洛,北通燕赵,东接齐鲁,西拱嵩行,舟行辐辏,民物阜殷,俨然一都市”。金滩镇地处南北交通要道,更兼水陆之便,自古以来,就成为著名的各种商品,特别是粮食的集散地,斯时经营粮食的商铺众多,往来客商云集,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彼时,在金滩镇可以说三十六行,样样都有,商铺林立五花八门,据村里老人讲每年在金滩镇守冻的船帮两三千人,镇内店铺、钱庄、当铺、酒店等等近百家,是繁华富庶之地。

据记载张家老药铺是明朝末年张姓先祖,在大名府金滩镇建立起来的民间家庭药铺,是集中医、中药、医具于一体的商号、药铺,它不仅有医道高明的坐堂医生,而且所制丸散膏丹皆货真价实,载誉民间,是大名府当地有文字记载、历史悠久,最古老的药铺之一,在国内也是罕见的。据老年人回忆,当年的张家药铺:“开业初有房屋四五间,干净整洁,自配成药,很快瑞仁堂即以因善心仁术,医技高超,配药方便而日益远播。后于西小十字街自买宅基地建房营业接诊,先后修盖房屋四十余间,临街十余间上下两层,门楣悬挂堂号‘瑞仁堂’,两侧明柱上的抱柱楹联黑底金字,上联是:“但愿世间人无病”,下联是:“哪怕架上药生尘”,中堂高挂“仁心济世”匾额,显示药铺仁德为本的善念。进院对辟各十余室,设有会客室、修药房、伙计住房男东女西,界限有别,女士诊疾分内外两室,后院设有仓库数间。瑞仁堂要求坐堂大夫:‘诊必细.药必真,炮煎严责沉’;‘修药房’遵照古训:炮制虽繁,不吝人工;品味虽贵,不惜物力,自制丸、散、膏、丹、酒等一些成药,方便群众,远来求疾者免缠居食,亦有外来求住者亦皆免,常有病亡掩埋,疫期施药,病愈资助返家者!民间常说:‘张家药铺穷汉子吃药富汉子拿钱!’”

张家药铺代代相传严格遵守创业之初就建立起的选方、用药、配比及工艺规范,刻意精求丸、散、膏、丹及各类型配方,逐渐培育了瑞仁堂良好的商誉

那时张家老药铺的“修药房”是制药作坊,每天干得热火朝天,忙碌得很。工人们在铁碾槽旁,或手推,或脚踩紧张地碾制药末;五把大切刀在不停地切制中草药片,“咔嚓、咔嚓”声不绝于耳;二口大药锅内熬制的药膏散发着中草药的香味;乌黑的药丸摊放在大小不同的叠丸药的簸箕内,闪闪发光;装满各种药材的巨筐匾篓整齐地排列在作坊四周;后院摆满了大小不同的浸制药材的瓦缸。整座个药铺到处充溢着的药材馨香,把半条街都香透了,当时被老百姓称作药香飘千里,悬壶济万家。

瑞仁堂不但要求药工在客人抓药时几次核对药方是否有重复、短缺以及忌口等问题,还细心调配,单剂单味称量,并奉送用竹、纱做成的小过滤器,把药引和其他注意事项一一交待清楚才让客人离去;在用药方面,瑞仁堂不但用药地道,而且为了发挥药力,整治药材一点疏忽都没有,如虫蜕要掐头去爪,麦冬抽心,伏毛砸去老壳,枇杷刷毛,一丝不苟。然后该煮的煮,该蒸的蒸,熬炼炒锻,一点也不图省工。瑞仁堂以诚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誉,除本地人外,远在百里千里天津卫、河南省的卫辉市的病人都慕名前来就医抓药,在人们的心目中瑞仁堂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真可谓国医未必皆高手,民间亦会出名医!

瑞仁堂的药材品种繁多,货真价实。大到人参、鹿茸,麝香、犀牛角,小到党参前胡、黄芪、麦冬,各种药材应有尽有。除部分名贵药材要到外地进货外,大多都是自采自制。

几百年来张世后人始终恪守“遵古炮炙、选药精良”宗旨,延袭几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经营方式。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经营品种齐全,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又是久负盛名的老字号,所以在冀鲁豫享有盛誉,生意十分红火,成为当时大名府乃至卫河南北、京津响当当的老字号店铺。

同治年间,太平军失败,为避兵荒,先祖率家众变卖家产,隐姓埋名,脱离宗族,隐居别处,虽辗转数年,经历了近百年的屡迁家园的艰难痛苦过程,但仍力所能及的布囊施药,造福于民。

张姓先祖迁离原居时,所卖家产全部掩埋,家境一穷二白,采取多种方法谋生,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医学世家,还常施药与人。艰苦奋斗几十年,终于在张忠文重振了家业。取得了合法的行医资格,常义务为人诊治,后其子张将勇正式开堂行医以“瑞康诊所”为店号。期盼当家业在其子手中,可以使硕大的“瑞仁堂”金字匾额端挂门眉。但愿到时可以聘用有数十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中草药剂师。可以一排排大药柜整齐地排列在店堂中,数百个药屉中飘散着耐闻的中草药香气,沁人心脾;阔大的紫红色柜台环放店堂正中;把药被把磨得光洁如玉;把亮的黄铜药捣筒整天叮叮当当响个不停。

张姓历代传人都是一位位有着传奇经历、深藏不露的长者,他们各个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根据家规家里都从小就让他们开始专攻《黄帝内经》,熟读《本草纲目》等。望、闻、问、切样样精通,推、拿、灸、针门门都会,并要求掌握独门绝活,祖传秘方。要既行医、又制药,既出诊、又坐堂,给人治病随叫随到。许多疑难杂症基本上都要能手到病除。

张忠文先生一贯为人低调,勤劳上进,不怕吃苦,他不仅继承了祖辈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还熟知历史、爱好文学、书法,多才多艺,兴趣广泛,积劳成疾,享年58岁,他的子嗣后代将继承他的遗志,不懈努力去完成他所没有完成的心愿!

老字号“瑞仁堂”只是金滩镇众多店铺的一个缩影,除瑞仁堂外,古镇金滩镇还有许多老字号店铺,如颗颗明珠点缀在老街的街头巷尾,照耀着周边的四里八乡。他们基本上都是看中金滩镇这块风水宝地的外地人,早年逃荒、经商来到金滩镇创建的。如逢源号、顺兴馆、永发日杂店,青阳县徽商的布草店,江西省帮的皮花行,徽州商人的豆腐作坊……,等在当时都小有名气。都是老金滩镇人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店铺,它们见证了金滩镇作为水陆交通要道和重要粮食交易商埠的辉煌。这些外地人不仅给金滩镇带来先进的经商理念和管理经验,还各自为原籍牵线搭桥纷纷在金滩镇兴建周口关帝庙、河南会馆、济南会馆、徽州会馆……,吸引八方来客到金滩镇打拼,为支撑老街格局、繁荣金滩镇经济、提高古镇知名度作出了重大贡献。

可惜的是,经历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这些老字号店铺没有一家得以生存,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记忆。

多家老字号期待“重生”

“瑞仁堂后人准备对药铺内外部环境进行整体装饰,体现中医文化元素,并有医生坐诊,开展中医诊断服务。”这是张家后人在谈到祖先的家史、遗迹中说的,也是对“重生”后的老字号药店的描述,如果金滩镇的老字号商铺的后代都去这样做,建成后将使“每一家店铺都是旅游点,每一店铺都是小型传统博物馆”,同时,让老字号店铺的建筑也成为一道抢眼的风景。

目前,我们县相关部门正在组织方案,落实工作任务,力争早日恢复金滩镇老字号店铺。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恢复老字号店铺是我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打造绿色旅游方面的重要工作内容,让老字号店铺早日与世人见面只是第一步,要重现昔日的辉煌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金滩镇老字号店铺将成为大名旅游线路的一个亮点,将为恢复金滩镇昔日的辉煌快马加上一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