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矿山研究院 :1956年成立于长沙的研究院

更新时间:2023-11-09 15:02

长沙矿山研究院(长沙市 Institute of Mining Research)隶属于中国五矿旗下的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是首批湖南省创新型企业 和国家第二批创新型企业,是我国专门从事金属矿产资源开采新方法、新工艺、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工程设计、产品制造等技术研究开发的大型研究院。

机构概况

长沙矿山研究院是1956年按照国家第一个“12年科技发展规划”组建的国家重点科研院所,专门从事金属矿产资源开采新方法、新工艺、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工程设计、产品制造等技术研究开发的大型研究院,是我国综合性研究院。该院现有职工1089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00名,高级技术职称人员300名,专职科研、设计人员180名。该院主管机构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27日,是由中国五矿为主发起人,联合国内其他企业依照现代企业制度共同出资组建的股份制企业。

该院现有国家金属采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金属矿山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有色冶金机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安全生产长沙矿山机电检测检验中心、金属矿采矿工程与装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平台。

该院取得科技成果(鉴定或验收)780项,获奖科技成果518项,其中:国家科技成果奖励6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56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国家发明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6项,省部级二等以上科学技术奖 225项,国家授权专利71项。

历史沿革

2004年,在湖南省省政府的撮合下,株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湘铝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湖南黄沙坪铅锌矿等7家企业和长沙矿山研究院被合为一体,湖南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2009年12月28日,时任湖南有色董事长的何仁春中国五矿签署战略重组协议书。依据协议内容,中国五矿将通过旗下的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以55.59亿元向湖南有色增资扩股,获得后者49%的股份。同时,湖南省国资委将持有的湖南有色2%股权无偿划转至五矿有色控股,从而使五矿有色控股共计持有湖南有色51%的控股权,长沙矿山研究院随湖南有色进入五矿有色。

科技平台

国家金属采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金属采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03年12月11日由科技部批准依托长沙矿山研究院组建,中心围绕高效采矿技术、无废采矿技术、矿山安全技术、深部采矿技术、深海探采技术和数字矿山技术等研究方向,致力于采矿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以及行业实用共性技术等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研究和工程化研究,促进技术成果推广与产业化,有力带动了采矿行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了金属采矿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发展,并在2007、 2011年在科技部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

(1)配备高水平的人才团队和工程化装备,打造一流科研平台

中心在主任周爱民博士等的带领下,通过承担一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培养了一支专业、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研发能力强的人才队伍。中心现有科研人员131人中有博士7人、硕士28人,具有高级以上职称人员69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的专家6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并形成了高效采矿技术、无废采矿技术、矿山安全监测技术、岩层控制与防治水技术等9个技术团队。

中心高度重视基础条件建设,新建、改扩建了矿山充填实验室、岩石力学实验室、边坡尾矿库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扩建了破岩机具中试生产线、采矿装备工程化研发基地等4个研发基地,有效加强了中心的工程化研发能力,使中心在采矿工艺、充填工艺、矿山安全、矿山采掘设备与器具等方面,具有了开展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的先进实验条件、中试条件、性能检测检验、数字仿真虚拟设计能力,成为了国内一流的金属矿山采矿技术研发平台。

(2)始终把自主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中心通过走自主创新之路,瞄准金属矿山采矿技术高效、安全、绿色的发展方向,取得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使中心成为金属采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开发源和辐射源。2007年以来,中心承担并完成了320项重大科技项目,其中国家级课题或专题33项、省部级课题16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企业委托的工程技术研究项目262项,自选立项课题7项;解决了一批行业共性的关键技术难题,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部与行业科学技术奖4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与行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4项、二等奖17项;取得国家授权专利33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2项。

(3)不断扩大技术成果应用范围,提升了行业技术整体水平

中心针对行业的共性、关键性技术问题,加强了创新成果工程化推广应用,带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如“多层大型高危矿柱露天强化开采技术”成果应用于洛阳钼业三道庄露天矿,成功实施露天大规模中深孔爆破122次,处理空区面积28.8万平方米、空区体积568万立方米,采出矿石1080万t,在多层大型高危空区条件下实现强化开采,带动了矿柱高效开采技术的进步,对促进我国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大作用。中心还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台深海浅地层岩芯取样钻孔机和世界首创的一次下水多次取芯钻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我国大洋钻探急需的重大装备问题,钻机装备已成为我国大洋矿产资源调查中的主体设备,完成了14座海底矿山的普查勘探任务,取得深海岩芯400多个,带动了我国深海探采技术的进步。

金属矿山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金属矿山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12月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是全国第二批依托转制院所和企业建设的56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以金属矿山安全技术为主题,紧密围绕我国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的整体发展目标与需求,以解决金属矿山安全生产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形成了“金属矿山安全监测预警与信息技术、金属矿山岩层数字技术、金属矿山水害防治技术、金属矿山机电设备安全检测检验技术”四个研究方向。

实验室建设期间,实验室承担了国家973、863和支撑计划的相关项目以及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省部级项目22项,院企合作项目120项,科研经费总计1.0895亿元。已获省部级及行业科技成果奖励15项,获授权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1项。负责和参与起草国家和行业标准17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共47篇,参与编写专著1部。建设期内,共投入经费1823万元用于实验室条件和能力建设。购置或自主研制仪器设备共110 台(套),科研实验用房面积达7014 平方米

实验室建立了面向社会的“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机制,参与组织召开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会议9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41次,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20位进入实验室参与合作研究,多次接待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来访。验收专家组建议该实验室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合作交流,进一步汇聚优秀青年人才,使实验室成为国内外金属矿山安全领域的高水平实验研究平台。

服务项目

采矿工程技术

长沙矿山研究院采矿工程中心是专门从事矿产资源开采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材料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下设难采矿床开采技术研究所、高效采矿技术研究所、充填技术研究所和采矿高新技术研究所。拥有国内先进的充填实验室、放矿实验室、微震监测实验室,具有多学科联合攻关能力。现有科研人员50多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7人,高级工程师7人,国家和省级学术带头人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1人,第三层次人选1人,博士3人,享有国务院政府津贴2人。

采矿工程中心致力于金属非金属矿山高效、安全、低能耗、绿色采矿等技术的研究开发,技术推广、成果辐射和开放服务工作,在地下矿山高效采矿、复杂难采矿体开采、矿山充填及尾废综合利用、空区处理与矿柱协同开采、矿山工程爆破、矿山灾害监控预警与安全保障、有色金属矿山生态修复等技术方面具有行业领先地位。

采矿工程中心始终坚持以“提高采矿效率、降低采矿成本、提高矿山经济效益、充分回收和综合利用矿山资源、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和矿山安全生产”为宗旨,在“六·五”至“十一·五”期间,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科技攻关课(专)题40余项,省部重点项目200余项,国内外大中小型矿山企业的横向合作项目800余项,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创造了重大经济与显著社会效益,为我国采矿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科研合作与成果应用辐射到全国32个省、市和自治区,与9大有色基地、10大钢铁基地、7大黄金省份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

充填技术专项实验室:1984年,充填技术专项实验室充分利用依托单位长沙矿山研究院的科研和人才等综合优势及基础条件,建成并投入使用。2010年,实验室依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和“金属矿山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任务书”的标准进行改扩建,通过优化整合依托科研人才力量和优势技术,拥有了一批长期从事充填采矿工艺研究和新技术开发的研究人员,占地1000多平方米,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有30多台套,包括MTS伺服刚性压力机、破碎筛分系统、充填料环管输送试验系统等先进实验仪器与系统,已具备充填材料物理化学性质试验测试、力学测试、充填料浆流变参数及输送性能测定的条件与能力。在国家“八·五”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五”攻关课题研究期间,根据我国矿山多种复杂的地质情况,先后完成了多项居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利用氧化铝厂生产的废料——赤泥,取代水泥做胶结剂,真正实现了无水泥胶结充填,不仅节约了大量资金,而且不必排水,大大减少了污染;采用挤压输送工艺和装备,变低浓度充填料为高浓度挤压输送,大大降低高浓度充填系统建设投资和生产成本,这项技术为国际首创,并获国家发明专利;采用了砾石块石砂浆胶结充填技术,此两项技术可以用碎石和块石作为充填的骨料,不必再采用那些加工均匀的石料,大大地降低了成本。

这些技术现已在我国的一些矿山生产中推广应用,充填成本下降了30~40%,这些高新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已完成《南京栖霞山铅锌矿充填采矿技术研究》、《紫金山金铜矿尾砂充填技术研究》、《李官集铁矿细粒级尾砂充填系统试验研究》、《万城公司尾砂充填系统试验研究》、《和睦山铁矿全尾砂结构流体胶结充填工业试验研究》、《哈图金矿全尾砂结构流体胶结充填技术研究》、《铜坑矿全尾砂结构流体胶结充填研究》、《大红山铁矿Ⅰ号铜矿带深部150万t/a工程充填试验研究》等项目充填技术工艺相关实验,承担了4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的研究任务。

充填技术专项实验室实验能力与配套设施的完善推动着充填采矿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矿山对充填技术的应用的步伐,为矿山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减轻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进而产生了显著社会效益。在未来几年内,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建设,朝着国内一流的国家重点充填实验室的方向迈进。

矿山安全技术

长沙矿山研究院安全技术中心是专门从事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咨询、评价科研机构,现有科研人员50余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8人,高级工程师12人,国家第四届安全生产专家2人,湖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6人;配备有先进的室内实验和现场勘察、检测配套仪器设备,具有多学科联合攻关能力,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重大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研究成果,在我国非煤矿山安全技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矿山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岩石力学专项实验室;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管理总局“六大支撑体系建设”技术支撑平台——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管理总局“六大支撑体系建设”技术支撑平台——露天边坡、尾矿坝(库)稳定性监测技术实验室。

资质条件:地质灾害治理设计甲级;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甲级;地质灾害治理评价丙级;安全评价乙级;全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企业评审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备案的金属非金属矿山及相关行业安全预评价报告评审。

工程设计与施工

长沙矿山研究院设计中心是该院专门从事矿山采、选、尾矿工程设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评估、咨询、建设工程总承包业务以及项目管理和相关技术与管理服务的单位。具有冶金矿山工程设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施工和评估等多项资质。中心专业配套齐全,设备配备先进,设有采矿、选矿、电力及控制、安环、土建和技术经济等13个科室,拥有1500平米的现代化办公场地。中心现有经验丰富的专业设计人员40余名,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5名,高级工程师16名,国家注册一级结构师2名,国家注册二级建筑师3名,半数以上员工具有硕士学位。

设计中心传承长沙矿山研究院近60年的优良传统。自成立以来,本着“质量第一,精益求精”的设计理念,发挥研究院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利用国家金属采矿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金属矿山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多年积累的科研成果和研发优势,通过工程设计,加快科研成果转换,将其迅速转换为生产力,并转变为中心的设计优势和竞争优势。

在矿岩破碎、采空区、三下(建筑物下、水体下、交通干线下)等复杂难采矿床开采设计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尤其是全尾砂胶结充填采矿工程设计具有优势地位。

设计中心本着“立足中国五矿、面向全球”的发展理念,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成为我国冶金矿山工程设计及建设工程总承包领域的尖兵。

检验检测技术

挂靠在长沙矿山研究院的国家有色冶金机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是原国家技术监督局1988年以技监发[1988]056号文批准筹建的,并于1992年2月以国质监认字号证书正式授权认可。1999年6月23日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更名为国家有色冶金机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本“中心”兼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机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权的湖南省有色冶金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授权站。1995年1月国家科委与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以国科鉴字号证书授权为科技成果检测鉴定国家级检测机构。1997年获得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实验室认可。2003年顺利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和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组织的“三合一”(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审查认可)复评审。

“中心”现有职工20多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以上技术人员占84.6%,拥有固定资产约850万元,拥有独立的检测大楼,实验室面积3700余平方米,设备250台套,现可按50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矿山设备、冶炼设备、压力加工及配套设备、相关电气设备进行检验和对外开展应变计量检定服务。

①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承担矿山设备、冶炼设备、压力加工及配套设备、相关电气设备质量监督抽查、统检、定期检验工作;

②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承担有色、冶金机电设备新产品检测鉴定工作;

③开展了地下铲运机、装载机、窄轨运输车辆、矿井提升机、矿用绞车等多项矿山机电设备、工程机械、冶金机电设备、压力加工机电设备等方面的安全性能检验工作。

④承担相应授权范围内的机械、电气产品的一般委托检验和仲裁检验,以及应变计量检定工作;

⑤承担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和有关标准的试验验证工作;

⑥研究、开发新的检验技术、方法和设备;

⑦向社会提供有关检验技术咨询、培训工作服务。

机械工程研究开发

长沙矿山研究院在矿山采掘设备、装运设备、冶金特种设备和工程车辆的研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9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9项。形成了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三井一巷(竖井、斜井、天井和平巷)掘进机械化作业线和地下无轨采矿设备的配套与产品系列化的能力。拥有装备先进的机械综合实验室、液压碎石机实验室、装运实验室等,可承揽柴油机、变速器、变距器、凿岩机具、碎石器、液压元器件等性能测试和试验。研制成功高气压中深孔环形凿岩设备及与之配套的粒粉状炸药装药车、高炉长寿技术及设备、冶金无轨运输车辆和工程车辆尾气净化技术与设备等。有能力承担研制各种矿山采掘机械、工程机械、冶金机械设备和其它特种机械设备。

溶浸采矿技术

长沙矿山研究院溶浸采矿是融采、选,冶于一体的高新采矿技术。它不仅能够经济有效地回收难采矿体、低品位矿石中的有用成份,而且能选别矿石和废石中的有用成份,从而拓宽了矿产资源的利用范围,有效地控制环境污染。1984年,有色行业第一个溶浸采矿实验室在该院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十几年的研究和开发,实验室已拥有一批长期从事溶浸采矿工艺研究和新技术开发的研究人员,拥有300多平方米的实验场地,并装备有价值近百万元的各类仪器设备,可进行各种复杂的溶浸试验。在堆浸提铜新工艺和原地溶浸采矿技术方面具有非富实践经验,其中金的提取技术(包括金的常规浸出、选冶联合浸出、高高硫金矿的细菌浸出、高砷高硫金精矿的湿法浸出、常规堆浸及高含泥金矿的制粒堆浸)、铜的提取技术(包括氧化矿、混合矿、硫化矿及废石堆中铜的堆浸、制粒堆浸、原地浸出、生物浸出技术及从浸出液中回收铜)、离子型稀土矿菱锰矿及铅锌矿的就地或原地溶浸采矿技术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承担了4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的研究任务,获国家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

海洋采矿技术

长沙矿山研究院作为采矿专业研究院对深海采矿这一领域较早注目,也较早起步。上世纪70、80年代已开始信息研究,作了前期准备。1985年成立了海洋采矿研究室,1994年10月该室更名为海洋采矿研究所。

“八五”以来,该研究所承担了30多项中国大洋矿产资源资源研究开发协会主管的国家长远发展项目课题及“863”课题。全部通过课题归口单位组织的专家验收,部分课题被评为优秀,并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一项,申请国家专利30余项,撰写科研论文和科研报告百余篇。

为促进海洋技术的全面发展,由大洋协会与长沙矿山研究院共同投资建设,于2007年2月建成了占地面积20000 平方米的海洋采矿实验室。主要用于进行深海大型装备如集矿机等在模拟深海底质环境下的相关试验尤其是行走试验,以及模拟高压环境下零部件的可靠性实验,验证、考核并测试其整体性能。同时也可作为其它深海设备在深海试验前的试验平台。 2007年以来,海洋所共获得2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