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述诗 :中国作曲家

更新时间:2024-09-21 20:27

阎述诗(1905年3月28日-1963年11月23日),名绍,字述诗,出生在中国辽宁省省沈阳市,著名爱国歌曲《五月的鲜花》的曲作者,中国现代爱国音乐家,特级数学教师。

阎述诗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便喜爱音乐。1923年,阎述诗随父亲到北平汇文中学(今北京汇文中学)读书。同年,他创作了第一首四声部合唱曲《阴》。1925年暑期,阎述诗返回沈阳,并组成了音乐团体“谐和歌咏团”(后易名“谐和音乐团”)。同年,阎述诗考入燕京大学,在大学期间,借助风琴写成了《阳》《悲》《水滨》等第一批合唱曲。1926年,阎述诗念完大一课程后,中止学业,从北京返回沈阳市教书,并开始音乐创作。1927年,阎述诗自己创作的第一部歌舞剧《高山流水》,同时,还编印了音乐刊物《遏云》。1928年,阎述诗为了筹集捐款,专门创作了三幕歌舞剧《梦里桃源》,同年4月,阎述诗又创办了音乐周刊《白雪》,共出三十期。次年,《梦里桃源》又一次在沈阳青年会公演,演出引起空前轰动。

1929年春,阎述诗带领谐和音乐团举办第五次国际音乐联欢会,同时,谐和音乐团的节目被沈阳广播电台转到北平广播电台播放。1934年秋,阎述诗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不顾生命危险,写下抗日题材的歌舞剧《风雨之夜》。1935年,阎述诗被聘入东北大学,并为光未然新作——独幕剧《阿银姑娘》和序歌《五月的鲜花》谱曲。1938年,阎述诗在北平育英中学教授英文版的范氏大代数课。后来阎述诗为了生计,开了“海鸥照相馆”,从事摄影工作,便从此永远地放弃了音乐的创作。1952年,阎述诗关闭了照相馆,受聘于北京二十六中学,任数学教师。执教期间,曾两度被抽调到北京广播函授学校。1963年11月23日,阎述诗因病逝世,享年58岁。

阎述诗音乐风格表现在旋律优美、格调高雅和通俗易记。阎述诗的形象性合唱创作思维,在20世纪20年代刚刚萌起的合唱形式中确立其主导地位,这对奠定合唱艺术的基础,拓展合唱表现领域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物生平

受到熏陶

阎述诗于1905年3月28日在沈阳小河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阎宅仁是一名教师,且爱好音乐。阎宅仁在任教之余爱弹起风琴。受此熏陶,阎述诗自幼便喜爱音乐,在其父亲的指导下,未及成年,便会使用合唱风琴伴奏。

开始创作

1914年,阎述诗就读于沈阳文会书院。1923年,阎述诗随父亲到北平汇文中学(现北京三十六中学)读书。同年,阎述诗接触到不少欧美名曲,进一步丰富了他的音乐知识,他收集、整理、翻译、重新填词,甚至寻得一个落地式手摇唱机,每天陶醉在欣赏世界名曲的快乐中,同时他还创作了学生时期的第一首四声部合唱曲《阴》。阎述诗受到北平汇文国剧团的影响,阎述诗逐渐喜爱上京剧

创建乐团

1925年暑期,阎述诗返回沈阳市,拟定以“毕聚精英、少长谐和”为宗旨,他在李蔚衡、刘进之、高春甫、韦梦令等人的赞助下,组成了东北地区第一个业余音乐团体“谐和歌咏团”(后易名“谐和音乐团”),成员都是爱好音乐的教师和学生。他们演出中外合唱曲,如《哈里路亚》《旗正飘飘》及由阎述诗本人收集改编的歌曲,更多的是演唱阎述诗用古典诗词和他自己作词作曲的歌曲。阎述诗自任组织者、编导、指挥和主要演员,组织着大小合唱、独唱、古装表演等节目,在他的影响下,沈阳市类似“零零音乐团”的音乐团体星光而起。他还张罗沈阳第一次音乐交际会(翌年起易名国际音乐联欢会),打通了沈阳与国际音乐文化的通道,并为这每年一届的大会谱写音乐。他在教课之余刻印乐谱,为排练提供方便。

1925年,阎述诗考入燕京大学本科,并选修了美籍音乐教授范天祥(汉名)开设的乐理。他还和范天祥教授一起组织学生合唱团,定期举办唱片欣赏会,开北平教会学校之新风。阎述诗还选修了一门制图课,他的成绩甚至让授课的老师准备带他出国深造,但多种原因阎述诗没能出国留学。当时燕大男部由范天祥开设了和声、合唱等课程,课余有唱诗班及歌咏活动,还有很多外国名曲的唱片、乐谱、书籍供学生欣赏阅读。他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并收集到中外歌曲数百首,如享德尔的《弥赛亚》《夏日的最后一朵玫瑰》及中国传统音乐《高山流水》《渔翁乐》《梅花三弄》《西宫怨》等,并汇编成《藏书集》,为他今后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阎述诗在大学期间,还借助风琴写成了《阳》《悲》《水滨》《愁》等第一批合唱曲。

1926年,阎述诗念完大一课程后,由于家庭负担重,中止学业,从北京返回沈阳市,在同泽女中、第一女子中学、奉天省立第一高级中学、文会中学担任数学老师,从此音乐开始浸透了他整个生命,甚至他的教室都是自己的歌曲《人在碧云深处》的意境。在一个冬日下午的自学课上,临近天黑时,阎老师看到大家很疲倦,就即兴写词谱曲,他在黑板上边想边写边修改,最后写上歌曲的题目《无题》。阎述诗在课余领导谐和音乐团开展活动,排演中外歌曲(中原地区歌曲多系本人创作);举办一年一度的谐和音乐团国际音乐联欢会,邀请中外音乐家同台献艺,盛况空前。同年,阎述诗创作的歌曲有《落花》《春水》《饯春》《泪》《水仙》《唐古歌》《秋怨》《感旧》《桃花溪》《苏武庙》等。

创作歌剧

1927年,在沈阳市舞台演出了阎述诗自己创作的第一部歌舞剧《高山流水》(取材于《今古奇观》第十九卷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部歌舞剧,既再现了春秋时代"音乐之盛况和善乐者辈出"的景象,又隐喻着社会的生活,把希望东北地区人民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统治压迫,寓意在樵夫的知音高尚情操中。阎述诗自演剧中的锺子期,这种边唱边表演,别开生面的演出,获得很大的成功。他还亲自参与了灯光、布景的舞台设计制作。该剧采用民俗音乐伴奏,具有中原地区古典音乐风格。这是东北地区第一部歌舞剧。对此,《盛京日报》不惜破例用两个专辑的版面、连续六天发表评论文章。同时,为了供应团员曲谱和满足音乐爱好者需要,阎述诗编印了音乐刊物《遏云》,共出版两期,刊登了由他收集、整理、加工改编和创作的独唱曲和合唱曲。他自编自写,自行设计刊头、描图,自筹资金印刷。他还为提倡新式婚姻谱过《结婚曲》,而且。他发表的《秋思》《虞美人》等作品,在东北地区学校里广为传唱。这一年,他创作了《秋猎》《梅花》《秋夜》等歌曲。

阎述诗的演出挑起了沈阳市上层的好奇,而他却把所有的演出收入捐给了社会慈善事业,如沈阳聋哑学校和女青年会。1928年,阎述诗为了给某小学建校舍筹集捐款,专门创作了三幕歌舞剧《梦里桃源》,表达了他憎恨军阀黑暗统治的情绪和希望建立一个"世外桃源"的美好理想。这部歌舞剧,采用载歌载舞的形式,首次打破封建桎梏,男女同台表演,这是一个创举。阎述诗饰演该剧中主角青年寄萍《梦里桃源》的演出轰动了沈阳。4月,阎述诗又创办了音乐周刊《白雪》,共出三十期。他还创作了《春怨》《木兰还乡》《新晴》《暮春》《微风》《阑干》《愁云》《毕业歌》等歌曲。次年,《梦里桃源》又一次在沈阳青年会公演,场内座无虚席,包括大人、孩子和年逾花甲的老人坐满了过道,演出引起空前轰动。当全剧即将结束,大合唱《桃源在人间》。

1929年春,阎述诗带领谐和音乐团举办第五次国际音乐联欢会,同时,谐和音乐团的节目得到报界的关注,他们的节目应北平广播电台邀请,由沈阳广播电台转到北平广播电台播放。同年,阎述诗又创作了三幕歌舞剧《疯人泪》。阎述诗在这部舞剧里,借助"疯人"的话,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罪恶社会,表现出反抗的声音。《疯人泪》上演后,报纸评论说这部歌舞剧针砭社会、讽刺社会,比《梦里桃源》更为尖锐。这一年,阎述诗又创作了合唱曲《秋深》《秋声》《狂风》《感怀》等歌和小歌舞。1930年,当时沈阳市的局势乌云压城,阎述诗在完成教学工作之余,除组织谐和音乐团的活动外,又连续创作了歌舞剧《孤岛钟声》《忆江边》等。这两部歌舞剧都是控诉社会的黑暗和向往光明的未来的。

抗日歌剧

1931年9月18日,时局的变化使各种文化活动遭到了破坏,但阎述诗的爱国热情更加高涨。1932年,日寇已侵占了东北地区,在中国人民的强烈呼吁之下,"国联"派出以维克多·李顿为首的调查团来东北调查。日寇封锁消息,严禁中国人反映他们侵略的暴行。阎述诗不顾个人安危,机智巧妙地向"调查团"提供了大量日寇的罪证。同时,述阎述诗还积极地参加了为支援东北义勇军的“一分钱捐钱”活动。1933年,阎述诗在同泽女子中学作班主任时,创作了歌曲《又一次落去了太阳》,并翻译改编了一些外国歌曲,如《马莎睡在冰冷的地方》。他把这些歌曲教给学生,向她们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教育学生不要忘记苦难中死去的同胞,要永远怀念自己的祖国。

1934年,该班的一名女生,在演习欢迎日本天皇弟弟秩父宫雍仁亲王访沈仪式时,因俯首不够深,被监视的日本人打伤。面对这一罪行,激愤的阎述诗当场痛斥了日寇的奴役政策,遭到日本人的仇视。1934年秋,阎述诗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不顾生命危险,写下了最后一部,也许是第一部抗日题材的歌舞剧《风雨之夜》。此剧在东关教堂里公演,场外早就布满了荷枪实弹的特务准备逮捕他。阎述诗却不顾个人安危,自扮主角登台。直到剧幕落下,他才化装离开沈阳市,连夜赶到北平市。从此,他永远地告别了自己心爱的歌舞剧舞台,而因为行走匆忙,他那些石印的大量的曲谱、珍贵的歌舞剧剧本,都散失掉了。同年,阎述诗还创作了抒情歌曲《校歌》《班歌》《人在碧云深处》(古词)、《无题》,同时为幼儿创作了儿歌《幼儿进行曲》《钟声》《乌鸦》《努力向前》《月亮》等。

创作名曲

1935年春,沈阳东北大学奉张学良将军命迁址北平,照常上课。阎述诗被聘入东北大学法学院任教,担任音乐教师。12月16日,阎述诗再次出现在北平市的东北大学南院区,继“一二九”学生运动以后,北平学生发动了示威游行,被刺刀刺伤的学生们被迫聚在东北大学校园里,阎述诗亲自处理善后工作。同时,东大文学院学生金肇野南下武汉市归来,带回了著名诗人光未然新作之独幕剧《阿银姑娘》和序歌《五月的鲜花》。金肇野告诉阎述诗,《阿银姑娘》已被光未然领导的武汉拓荒剧团列入《国防三部曲》公演计划,只等序歌谱曲了。于是,阎述诗凭着自己从东北地区流亡到关内的亲身感受,很快构思好了“叹息—悲壮—怒吼—反抗”的音乐主题,选用主歌—间奏—主歌变化再现的三段体曲式,纵笔一挥而就,谱完了《五月的鲜花》全曲。

1936年,东北大学迁至西安市,阎述诗随东北中学赴湖北鸡公山任教。他教三角课课余组织合唱队,教唱《松花江上》等救亡歌曲,并创作了歌曲《风雨替花愁》古词、《东北中学校歌》(校长孙扶君词)。5月,《阿银姑娘》在武汉公演,同时,《阿银城姑娘》与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救国军歌》、孙慎的《救亡进行曲》、任光的《打回老家去》一起,成为当时群众最受欢迎的救亡名曲。

再任教师

1937年夏,阎述诗回北平市度假,正值七七事变发生。阎述诗想潜往后方参加抗战,但遇阻未能成行。1938年,阎述诗在北平育英中学教授英文版的范氏大代数课。日本人接管学校后,强令数学老师阎述诗做会计主任。阎述诗不愿为日本人做事,就干脆利用会计的方便,查起了当时汉奸校长的贪污证据。汉奸校长与日本教官一起将阎述诗逐出校园,他便干脆停下了老师的职业。日伪控制下的北平人民的生活困苦不堪,阎述诗为了妻子和三个孩子,他在东西隆福寺胡同口开了"海鸥照相馆",后又迁至米市大街改名"沙鸥照相馆",便从此永远地放弃了音乐的创作。他的艺术照在当时很成功,顾客盈门。同时又重新研究起音乐,购置大量唱片、书籍,研究众多大音乐家的传记。

1945年抗战胜利时,阎述诗的照相馆已经小有规模,收入自是不错。但是,当沈阳市母校请他回去教书时,他二话不说,毅然放弃商海赚钱生涯,重返校园再执教鞭。此时,谐和音乐团也恢复了活动。1948年沈阳解放前夕,阎述诗又前往北平市。1948年至1952年间,阎述诗在北京第三中学等校任教。他曾被授予北京特级教师、先进工作者称号,曾被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区人大常委、区教育工会副主席。

1952年,阎述诗关闭了照相馆,受聘北京二十六中学任数学教师,直到1963年11月病逝前,他一直在北京二十六中学任教。其间,曾两度被抽调到北京广播函授学校。他的教学堪称为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端庄谦和的教学态度,通俗生动、富有节奏感的语言艺术品般的板书,科学的思维方法,注重启示的教学方法,自制精美绝伦的立体教其,严格准确的时间观,以及对青年教师的楷模作用一这一切都得到广大师生的赞赏。1954年,阎述诗担任北京开放大学任数学教师。1959年,《五月的鲜花》成为电影《青春之歌》的插曲,阎述诗已成为北京的特级教师。同年,阎述诗提出入党要求。1960年,阎述诗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61年,阎述诗被教育局指定去广播函授学校任教,影响远及东南亚各国。1960年和1961年,阎述诗两次递交入党申请书。1962年,阎述诗应时任市长吴哈的邀请,参加了中原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观礼。

人物逝世

1963年夏,阎述诗因劳累过度肝硬化,因为一直拖延没去治疗,疾病恶化后不得不住进了医院。逝世前一周,他在医院的病榻上用笔写一字条:"遵医嘱,勿与病人谈。"11月23日,阎述诗在弗雷德里克·肖邦你们已英勇牺牲》的音乐声中逝世,享年58岁。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墓铭“三年辛苦育英才堪为师裹,《五月》歌声鼓斗志,永留人间。”

家庭成员

人物作品

创作风格

阎述诗的音乐创作是沿着历史传统走来而又融进了时代意识。在他的作品里体现出他那流畅、质朴、优美的旋律风格;立体多线条的合唱思维方式,在清新、连绵的音乐律动。阎述诗音乐风格表现在旋律优美、格调高雅、通俗易记。

创作主题

阎述诗的歌曲创作主题广泛,但主要围绕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抒发。阎述诗在歌曲创作中,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音乐中“以诗入曲”的传统,还吸收了欧洲巴罗克时期音乐与歌词的相互作用理念,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歌词多以五律、七律诗体为主,内容广泛涉及咏怀、咏物、怀古等多个方面,尤其擅长以大自然为题材。

旋律特点

阎述诗的歌曲在旋律创作上体现了中原地区传统的线性旋律思维。他通过音的流动与节奏组合,装饰、渲染并深化歌词意境,创造出高低起伏、急缓相宜的旋律轨迹。这些轨迹中蕴含着“少中有多”“静中有动”的深刻思维特点。

阎述诗在歌曲中,“基础音型”(音与节奏的组合)的运用尤为精炼,成为旋律发展的核心。在《长相思》《秋思》《感怀》《春兴》等作品中,他通过基础音型的不断出现、稍加变化以及变形展开等手法,使旋律既统一又富有变化,并随歌词的支配而变化。同时,他采用中西结合的七声音阶,以五声为骨干,“三音列”为基础音型构成的旋律,形成了以少量的音符繁衍出众多音符的“少中有多”的思维特点。

阎述诗歌曲的音流动势同样具有鲜明特色,在《春水》《泪》《水仙》等作品中,音流无棱角、无突变,以平稳而略带幅度的姿态蜿蜒流淌。他运用回绕式进行、变化音的使用以及缓急相间的节奏等手法,使旋律让人感觉是静的,但静中有动。此外,他的歌曲曲式自由,不拘泥于词句式的约束。一段歌词的旋律无明显的上下乐段之分,渐次地连绵婉转直至结束。

中西结合

阎述诗的歌曲在中西音乐元素的融合上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采用了中西结合的七声音阶,其中,以中国的五声音乐构成了歌曲的核心骨架,融合西方音乐中的“三音列”。在他的作品中,如《冰心春水(三三)》《泪》和《水仙》等,都能看到这种中西结合的音乐风格和旋律处理的巧妙运用。通过这样的创作手法,阎述诗成功地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与西方音乐的技法相结合。此外,在作品《阴》《狂风》《秋声》等合唱曲中,阎述诗使用的中西结合的和声语言。他的合唱曲在宏观上采用了西欧传入的功能体系和声,但在微观上却融入了民族风格特点的旋律。

歌词特色

阎述诗的歌曲中的歌词多采五律、七律等古典诗体,涵盖了咏怀、咏物、怀古、即事、即景等多种诗歌风貌。阎述诗歌词中的内容主要以描写大自然为主。由于阎述诗把自我融化到自然中去,在他描写自然的歌词中就闪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和细腻的感情以及奋力的抗争精神。由于阎述诗具有较浓的浪漫主义。因此,他在歌词中,借大自然中的景和物去状写生活,依照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追求理想和未来,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别具一格的构思,以及形象的夸张等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出阎述诗的激情和向往。此外,文言文粤语的并用,旧体诗与自由体诗的结合,以及为表现感情所需要的复句、叠句、排句、等句型,都构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

合唱曲创作

阎述诗的唱曲创作不仅继承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精髓,更巧妙融合了西欧古典音乐元素。在合唱曲的创作上,阎述诗尤为刻意追求,其和声语言虽源于西欧功能体系和声,但经过他的民族化处理,变得既具有功能性又不失民族特色。他将民族风格的旋律巧妙融入各个声部,运用复调手法,使各声部间纵横交错,形象生动。

阎述诗在合唱曲中创造性地实现了自然音响的音乐化,使作品充满立体感与画面感。在《阴》《狂风》《秋声》等作品,通过级进式音型形成回绕流动的旋律,把自然中的形声音乐化,继而把这些音律错落有致地分配在各个声部上。由于男女声不同音区、不同音色的艺术表现,使得全曲既有层次又有立体感。

此外,他还擅长在各声部间构建多线条流动,使同一时空内的音乐元素交相辉映。在《水滨》《微风》《感怀》等作品,通过横向旋律的流动与纵向复调手法的运用,形成了装饰、衬托、对比等有机织体。《水滨》是一首表现“春水溶溶,波也玲珑,过桥携筇人在镜中”的优美欢快的三拍子合唱曲,女声为旋律,男声两个部时而以三拍舞曲的节奏出现,烘托全曲欢乐愉快的气氛,时而又以卡农的手法交替出现富有特性的音型,使“笛声淙淙铮铮”的意境更为动人。在《微风》《感怀》中,男声两个声部以短促的节奏和少量的音符,与女声两个声部的婉转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分别深化了“微风”的“微”及“感怀”中的惆怅心理。上述这些表现手法,他在合唱曲中使用的较为普遍,他通过不同的声部对比,透过纯净和谐的音色组合,构成了完整的、井然有序的、富有立体感的艺术杰作。

人物影响

教学方面

阎述诗在北京天津市汇文中学担任数学教师,他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深入浅出,严密的推理论证,使调皮的学生也被他生动的讲课所吸引,使不喜欢数学的学生也成了"数学迷"。由于阎述诗曾被教育局指定去广播函授学校任教,因此,其教学方式甚至影响远及东南亚各国。

音乐方面

阎述诗的合唱曲,已大大超越了前人的支声部音乐,从观念上明晰了合唱所具备的要素及完美合唱的表现手法。阎述诗的形象性合唱创作思维,能在20世纪20年代刚刚萌起的合唱形式中确立其主导地位,这对奠定合唱艺术的基础,和拓展合唱表现领域,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阎述诗编曲的《五月的鲜花》不仅仅在抗战时期鼓舞和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而且它已超越了历史时空,被不同时代的中华儿女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而常唱常新,成为五四以来的经典名曲。

爱国情怀

阎述诗的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的作品如《五月的鲜花》等,成为了鼓舞人心、激发民族斗志的重要载体。这些歌曲不仅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社会作用,而且在后世也成为传承爱国情怀的重要文化遗产

后世纪念

影视

198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周年,东北现代音乐史编委会还计划于年内编印阎述诗史料专辑。沈阳市电视台将于九月份开拍塑造阎述诗形象的三集电视连续剧《五月的鲜花》。拍摄完成后,该剧播出。

塑像

1985年5月29日,在沈阳音乐学院举行阎述诗作品音乐会和纪念会,该活动由辽宁、沈阳八哥单位联合举办,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吕骥、沈阳音乐学院院长丁鸣为纪念会题了词,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向纪念会打来了祝贺电报,沈阳音乐学院顾问、教授霍存慧做了《纪念爱国音乐家阎述诗先生诞辰周年》的报告。

2005年3月,北京汇文中学举办纪念阎述诗先生百年诞辰的纪念活动,并准备为他树立塑像。

人物评价 

阎述诗在教学方面兢兢业业、刻苦钻研,被誉为一代名师。此外,他在音乐方面也很有造诣,他谱曲的《五月的鲜花》传遍祖国大地。(光明日报评)

阎述诗先生在作词、作曲、戏剧、指挥、摄影、漫画、建筑设计、版式设计等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北京汇文中学评)

相关轶事

光未然找阎述诗

《五月的鲜花》的词作者、著名诗人张光年(光未然),曾多次和人打听《五月的鲜花》的曲作者阎述诗是谁、他的下落。当时他和阎述诗虽然都住在北京东四附近,近在咫尺,他却不知,无缘见上一面。直到阎述诗逝世,光未然才接到汇文中学的信,知道阎述诗原就在北京。但始终未能见上一面,实在遗憾。张光年在写到《五月的鲜花》的时候表示,如果歌词多少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悲愤情绪和反抗要求,多少表达了对抗日军民的崇敬,对于帝国主义者和投降主义者的切齿痛恨。那么阎述诗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满腔悲愤写成曲调,它就更能够打动人们。现在,光未然只好写文章来纪念阎述诗。他的题词中有:"向未曾谋面而心灵互通的阎述诗同志致敬!"的话。

重回教育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阎宅仁还是在汇文教数学,他年事已高但是仍然兢兢业业。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阎述诗也回到自己的母校,兼任了父亲的一部分课时。他白天上课和摄影,晚上备完课,还要洗照片,时常工作到深夜。当时汇文的老师都很希望阎述诗能够正式全职加入汇文,便开始了“三顾茅庐”。

此时阎述诗对于摄影已经不单单是糊口那么简单,他已经把摄影当成一门艺术和事业在努力。经过了多少个夜晚的辗转反侧,他终于接受了邀请,并说到:“自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事教育工作有了光明的远景,只要国家需要,我个人的业余爱好,绝不会影响我的教学工作。”

参考资料

传奇盛京 | 名士风流之阎述诗:桃源深处的五月歌声.搜狐网.2024-06-23

汇文人的抗日07:爱国艺术家阎述诗老师.微信公众号.2024-08-31

智、仁、勇:汇文的精神和追求.光明网.2024-09-14

五月的鲜花”从东北大学开遍华夏大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2024-06-23

讣告.微信公众平台.2024-09-01

盟员风采│王铁成:被誉为与周总理最为神似的表演艺术家.微信公众号.2024-09-01

赏名曲 学四史.百家号.2024-09-14

纪念阎述诗百年诞辰.光明网.2024-06-2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