阪泉之战 :上古炎黄之战

更新时间:2023-08-15 18:34

阪泉之战,指上古传说中黄帝炎帝两个部落联盟之间的战争,因战争地点位于阪泉,因此史称“阪泉之战”。

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炎黄二帝同生于少典,是从同一原始氏族中分裂出的两个氏族,两族之间长期保持通婚关系。在轩辕时期,神农氏子孙势微,中原部落纷争四起,民不聊生,而神农氏无力制止。黄帝趁机备战,征服各个部落,周边部落纷纷归附。该场战争最终以黄帝战胜炎帝而告终,轩辕氏也因此代替了神农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阪泉之战主要见载于《史记》《大戴礼记》等史料中,因发生在上古,相关的确切史料缺乏,使其存在很多争议,其中战争地点、交战双方、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的关系等仍无定论。但阪泉之战后,中原地区重新建立起以黄帝为核心,以黄帝与炎帝两大部族为基础的新秩序。两部落建立了攻守同盟,结束了双方争斗,之后炎黄部族之间不断交流融合,最终成为一体,华夏族初具雏形,在中原地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随着炎黄二族敌对关系的消弭,民族间的交流带来文化的融合发展,促进了炎黄子孙的观念的形成。同时阪泉之战也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后部落联盟中的血缘关系淡化,地缘关系逐渐融入,也为华夏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战争背景

在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炎黄二帝同生于少典,是从同一原始氏族中分裂出的两个氏族。黄帝居于姬水流域(约在东起渭河西迄湟水之间),以姬为姓,名轩辕;炎帝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岐山东),以姜为姓,两族之间长期保持通婚关系。之后姬姜二族分别东向迁徙。黄帝部北上,过黄河沿太行山行进,最终大约停在今河北涿鹿一带;炎帝部沿黄河南岸东移,最终停在今淮阳区的豫东地区。

轩辕时期,神农氏后世子孙衰弱。中原各地区的部落首领之间频频发生战争,残暴地虐待百姓,而神农氏无力制止。在这样的情形下,黄帝开始积极备战,对那些不向自己进贡,抗命不服的部落首领进行征讨,周边部落纷纷归顺,逐渐形成了以黄帝部族为核心的新秩序。与此同时,第八代炎帝榆罔以自身部落为中心,也不断向外扩展,然而部落首领们大多选择归附黄帝,寻求庇护。黄帝一方面积极推行德政,整顿军政,提升部落实力;另一方面深入研究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种植黍、稷、菽、麦、稻五谷;除此之外,还安抚各地民众,勘察各地的地形山川,深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丈量规划土地。

战争过程

黄帝以熊、、、貅、貙、虎六种猛兽为图腾的部落做前驱,以雕、鶡、鹰、鸢四种猛禽为图腾的部落做助力,与炎帝在阪泉争战。由于年代久远,战争具体过程已经不详,相关史籍资料中多以“三战”总括战争全过程。如《史记·五帝本纪》中“三战,然后得其志”,《大戴礼记·五帝德》中“以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中“与神农氏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等。“三战”代指虚数,表明黄帝和炎帝之间经过了多次的较量,黄帝最终才在阪泉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战争结果

阪泉之战以黄帝的胜利而告终,轩辕氏代替神农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炎帝族系的领地归入黄帝势力范围,华夏版图扩大,经涿鹿之战后,开启了长达上千年的“五帝共和轮值”时代。

战争意义与影响

华夏族建立与主体地位确立

阪泉之战后,中原地区重新建立起以黄帝为核心,以黄帝与炎帝两大部族为基础的新秩序。在此之前,神农氏在中原地区拥有领导地位,后随着其力量的衰退,神农氏的领导权逐渐丧失,各诸侯间的争斗不断,神农氏已无法掌控混乱的局面,自身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尽管炎帝试图通过武力恢复神农氏的地位,但诸侯们纷纷转向黄帝。阪泉之战使得黄帝获得了领导权,在事实上成为了部落联盟的领袖。炎黄两部落建立了攻守同盟,结束了彼此间的争斗。随后,通过涿鹿之战,黄帝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部落联盟中的领导地位,诸侯们纷纷尊其为天子。从此以后,炎黄部族之间不断交流融合,最终成为一体,华夏族初具雏形。

炎黄时代,中原地区东夷、苗蛮三大集团已初步形成。阪泉之战后,炎黄部落联盟的建立与壮大,在抵御九黎、三苗等部族的侵扰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进一步确立了华夏集团在中原地区的民族主体地位。

炎黄子孙观念渐成

阪泉之战后,炎黄二族敌对关系消弭,民族间的交流促进文化不断发展。加之炎黄部族地处中原偏东,文化发展水平处于领先地位,其他地区为了获得先进文化的信息和帮助,需要同炎黄文化保持一定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一种文化向心的情况。文化向心带来文化认同,文化认同进而发展为民族上的认同,使得几乎整个华夏民族都自认为是炎黄的后裔,炎黄子孙的观念逐渐形成。

华夏文明发展

阪泉之战后,炎黄部落联盟逐渐融入了地缘关系的新因素,这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阪泉之战是炎黄部落内部为争夺领导权而引发的冲突,但在面对外部威胁时,他们基于共同的血缘联系和生存利益,选择了和平与结盟。涿鹿之战后,炎黄部落联盟不断向南扩展,征服了包括九黎、三苗在内的众多氏族部落,在中原地区稳固了地位。在此过程中,部落联盟的性质逐渐发生变化,血缘关系逐渐淡化,地缘关系的新因素开始渗透其中。这种变化不仅扩大了部落联盟的控制范围,加强了首领的权威,也为华夏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这种政治组织形式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和规范,从而成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和演进的基本路径。

相关争议

战争地点

阪泉战场在何处,学界尚无定论。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怀来县、北京延庆区运城市盐湖、山西太原阳曲县、江苏徐州等都被认为可能是战场所在,其中民间相关传说最多的地区是在冀西北涿鹿至北京延庆一带。

阪意指“山坡”,泉指“水”。一说战争发生在河北涿鹿的东南方。此说一是根据《晋太康地里志》的记载:“涿鹿城东一里有黄帝泉,上有黄帝祠。”二是根据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的记载:“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东北,与涿水合。”妫州怀戎县即今河北怀来县,此地在皇甫谧所注的《史记·五帝本纪》,张晏所注的《帝王世纪》,以及孔广森所注的《大戴礼记·五帝德》中都以“上谷郡”之名出现,被认为是阪泉之战的所在地。除此之外,由于怀来县距离北京延庆的上阪泉村下阪泉村不远,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的记载也为战争发生在北京延庆提供了佐证。现今北京市延庆区的西北方向十五里处有一座阪山,其山脚下便是阪泉,这一带统称为“阪泉之野”。

一说阪泉位于今山西运城盐池附近。据沈括《梦溪笔谈·辩证一》记载:“解州盐泽方一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宋代解州在今山西平陆,是运城市辖县。

一说阪泉位于山西阳曲。据《嘉庆重修一统志》记载:“〔阪泉山〕相传旧名汉山,晋文公卜纳王,遇黄帝战于阪泉之兆,因故改今名。”阪泉山位于今阳曲县东北,相传山名为春秋时所改。

一说阪泉“在彭城南”(《世本》引《帝王世纪》),又说“涿鹿在彭城,黄帝都之”,这里提到的彭城是指今天位于江苏省的徐州市。

近现代学者中,李学勤先生认为黄帝泉涿鹿县一带;范文澜先生认为阪泉在河北怀来县;江林昌先生认为阪泉之战的地点或在河北省中部保定市境内,或在河北南部磁县一带;杨伯峻先生认为阪泉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东。

交战双方

在一部分记载中,炎帝蚩尤身份混淆不清,认为二者可能为一人。《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于涿鹿擒杀蚩尤。据此,《文献通考》中的“蚩尤氏九黎之君,始作淫刑,不用帝命。黄帝与战于阪泉之野,禽杀之”,《史通》中的“如蚩尤、黄帝交战阪泉”,《新书·益壤》中的“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有其地,天下乃治”,《太平御览》引《归藏》中的“昔黄神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等都将炎帝与蚩尤视为一人。

阪泉之战即为涿鹿之战

《逸周书·史记解》载:“昔阪泉氏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于独鹿,诸侯叛之,阪泉氏以亡。”部分学者据此将阪泉氏作为蚩尤,认为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是同一场战役。最早提出这一论断的学者是清代梁玉绳,其在《史记质疑》中说:“然则阪泉之战即涿鹿之战,是轩辕勤王之师,而非有两事,故《逸周书·史记解》称蚩尤曰'阪泉氏’,斯为确证。”后世学者如杨伯峻先生、夏曾佑先生、杨宽先生等都赞同此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