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勋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更新时间:2024-09-20 16:26

陆建勋,高级工程师。北京人。男,汉族,1929年9月11日出生于北京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通信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舰船研究院研究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顾问。

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历任海军司令部通信部工程师,中国舰船研究院武汉船舶通信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航船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四届副理事长。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曾组织和领导过多种有关海上和水中目标通信等项目研究,是海上通信分系统等工程的主要技术负责人。

2000年—2004年,担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

生平

陆建勋,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29年9月11日生于北京。1935年北京虎坊桥小学、后转入育英小学学习。1941年考入北京市育英学校,成绩优良,1947年从育英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业突出而获奖学金。从中学时代起,陆建勋就对无线电非常感兴趣,自己动手制作单管机、超短波发射机、示波器等。1950年11月入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海军司令部通信处任机务组长,带领全组修理了大量缴获来的美式电台、雷达等供应前线部队,支援了一江山岛的解放和援朝部队的装备,1953年和1955年荣立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1955年8月在海军701厂任技术股长。1958年10月调海司通信部组建技术处任工程师,主管科研计划。1959年随考察团到苏联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考察,考察了苏海军通信装备和超长波电台,了解了国外无线电发展水平,回国后拟订了中国海军通信的装备体系草案。1960年参与组建通信部下属的通信、雷达研究室。1961年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1961年国防部第七研究院成立,该研究室划归七院,陆建勋调到第七研究院706所八室工作,先后任副主任、主任。此间他们将陆用超短波电台改为海用,受到舰艇部队的欢迎;他们研制的数字化多路移相电传终端不但被海军采用,而且也被陆军、空军采用,多次换代更新,延续多年。

历任职务

1968年以这个研究室为基础成立了舰船通信研究所,陆建勋先后任副所长、所长。他主持了某型导弹海上试验岸船、船船通信分系统的研制工作,研制成功多种新设备,为中国大型科学调查船提供了全新的装备,圆满完成了海上通信保障任务。他主持的某项专用通信系统,提出完全独立自主的设计思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克服各种困难,组织全国大合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1981年被授予国防工业系统先进科技工作者,同年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调第七研究院任院长兼党组书记,他积极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主持多个研究所进行民用大型数控石油测井系统的研制,为各大油田提供了国产新装备,目前已成为年产值超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产业。20世纪90年代他担任中国某国防大型电子系统工程的总设计师,大胆采用当时的新体系结构,在竞争中取得优胜并圆满完成了科研任务。陆建勋由于业绩突出,1992年国家人事部批准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2004年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委员,主席团成员;1985~2002年担任中国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学会副理事长。他还是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士,通信学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现任第七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委员,空军院士顾问,广电总局高级顾问等;他还是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译著1部。

陆建勋长期从事舰船通信研究工作,是中国最早从事该项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50余年来,他呕心沥血,拼搏在通信科研领域的第一线,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不断开拓新技术领域,取得一个个创新的成果。

简历

1929年9月11日出生于北京市。

1947年9月-1951年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电讯组)学习。

1950年11月入伍参加海军。

1951年3月-1955年8月任海军司令部通信处机务组长。

1955年8月-1958年3月任海军701厂技术股长。

1958年3月-1961年10月任海司通信部工程师。

1961年10月-1968年5月任国防科委七院706所第八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68年5月-1978年1月任七院722所筹建组成员。

1978年1月-1983年12月任七院722所副所长、所长。

1983年12月-1993年12月任七院院长、党组书记。

199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

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任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委员。

1998年6月—2000年6月,担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副主任。

2000年6月—2004年6月,担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

2007年1月,担任中国重工军工专家咨询委副主任。

科学研究

技术考察

为了研制大功率超快速通信系统,他受组织上的委派,前往苏联进行技术考察,在深入研究苏方技术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后认为,这种体制抗多径能力差,误码率高,他主张不走仿制的道路,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己研制超快速通信系统的建议和全新体制的构思、方案和技术指标。在此后获国家批准的专案工程中,他担任通信工程总体组组长,负责通信系统总体抓总,组织联合攻关。历经10年艰苦奋斗,克服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厂停工、材料缺乏等困难,多方联系,亲自动手,整个系统终于在70年代研制成功并配套上船。与苏制系统比较,在远距离通信试验中,通信效果显著提高,当时被誉为“七朵金花”之一。超长波具有穿透海水的特殊能力,是水下通信的重要手段,但是岸上必须建立大功率超长波电台,投资巨大,工程复杂。早年,苏联曾提出要和中国联合建设兆瓦级大功率超长波电台的要求,这事关中国主权,周恩来总理为了解建设超长波电台的必要性和相关技术问题,指示海军派专家汇报,陆建勋奉命向周总理汇报,并一一回答了周总理的提问直到满意,不久周总理做出超长波电台由中国自己建设的重大决策。陆建勋的汇报无疑为周总理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开创新领域

在中国大功率超长波电台的建设中,陆建勋潜心研究,在组织和主持某发射天线的设计研制中,实现了较高效率。由于建设超长波电台耗资巨大,无限增大发射功率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不合算,为了提高效费比,他利用最新技术,研制了一套新型的超长波通信系统,使接收机误码率大幅降低,相当岸台功率增大若干倍,此项技术成为以后大规模应用的坚实基础。在超长波领域,他组织完成了中国某型固态超长波发信机和全半导体收信机等的研制,填补了国家空白。他还开展了极长波通信系统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创和推动了中国长波领域科研的全面进展,同时积极开拓极低频超低频在国民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并取得重大进展。

突出贡献

科研成就

陆建勋主持和组织核潜艇特种通信系统的研制,提出了总体技术方案和技术指标,解决了系统的关键技术。开拓了中国长波通信的科研领域,其系列成果装备了国家多项重点工程,主持国家重点工程中岸船、船船通信系统的研制,完整地提供了多种通信装备和系统,完成了中国洲际弹道导弹海上试验的通信任务,率先在研究院进行改革,积极推进军转民,发展高技术,并建立数十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1960年,中国正式引进了苏联瞬间大功率超快速通信系统“971型攻击核潜艇”,在认真研究该系统的通信体制后,陆建勋发现该体制在抗多径干扰方面存在严重缺点,同时瞬间大功率发射机、潜艇天线等设备也应按照中国当时的水平进行改进,于是,陆建勋提出中国国内自行研制“潜艇瞬间大功率超快速无线通信系统”的方案,并初步提出代替进口样机的新技术体制,最终,陆建勋提出的核潜艇工程通信装备——第一代瞬间超快速通信系统(九○○号工程)被国防科委正式批准立项,陆建勋团结各合作单位、带领科研团队先后攻克超快速通信终端机、大功率短波液压伸缩天线等难关,最终夺取了核潜艇超快速通信系统研制的胜利。

1966年冬,陆建勋到北京饭店参加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动员中国洲际弹道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工程(代号“七一八”工程),陆建勋所在的研究室负责船—船、船—岸通信分系统总体论证与技术抓总任务,陆建勋提出以短波为主,同时以甚长波通信为辅,双管齐下,确保“火箭关机点”参数的传送,为了保证测量船与陆地的沟通,他拿着中国国外测量船的照片作参考,为远望号测量船设计了大功率旋转对数周期天线,安装了大功率的短波发射机。为了避免强场强对接收的干扰,后来决定以向阳红5号科考船作为短波发射船,信号经中继发射,但是短波在远距离之间能否保证24小时不间断通信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他又委托有关研究单位计算、测量短波频率和可通时间,前后数年,经过多次实船考察短波传播特点,对短波远程通信的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受武汉大学物理系开展的短波脉冲后向散射项目的启发,收集了大量中国国外关于短波脉冲探测信道研究的资料,经过仔细研究,最终研制出一种短波脉冲发射机和同步探测实时选频系统,并建立了专门发射台站,终于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通信的目标,又组织科研人员开展了新的调制技术的研制并取得成功,利用中国新建成的大功率甚低频发射台进行“关机点”参数传输,从多方面保证了关机点参数的正确传输。

1983年至1993年,陆建勋肃清文革阴霾整顿秩序保科研,统揽全局三线搬迁促发展,解放思想大胆尝试推改革,率领各科研院所将先进石油测井设备国产化变为现实,成功研发出中国研制的新一代石油测井设备——电缆传输数控测井系统。

20世纪90年代末,陆建勋主持了与俄罗斯科学院的极低频民用技术合作的谈判,在引进相关技术的基础上,他联合中国国内有关专家根据中国特点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提出“利用极低频/超低频无线电波进行地震预报及地下资源探测系统”的方案研究,在他的带领下,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极低频探地(WEM)工程”列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项目之一,他在开展某项目的研究过程中,认识到认知无线电与抗干扰通信的结合是开创性的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此,他提出申报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历经五年申报、四次失败后,该项目终于获得通过。

学术交流

2018年9月12日,2018中国智慧海洋与技术装备发展论坛在山东省青岛市开幕,陆建勋到场并发表了题为《极低频“透明海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演讲。

学术论著

截至2007年1月,陆建勋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有专著1部,出版译著1部。

2013年1月,陆建勋著《极低频与超低频无线电技术》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

人才培养

陆建勋认为,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一要有良好思想品;二要有扎实的业务基础,两者是不可缺一的,对于后者,陆建勋认为更重要的是要有开拓性、创造性的思维,遇到困难既要有正面攻坚的本领,也要有迂回包抄的各种手段,因此知识基础必须宽厚,运用灵活,培养那些死记硬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是没多大用处的。所以主张教育要多用启发式,少用填鸭式,在大学里除了学好基础知识外,主要要把“做人”和“治学”方法学好,这是极重要的基础。陆建勋认为真正的知识积累是在工作实践中完成的,知识是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在工作中学习和积累知识。人的思想境界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我为核心的“唯我主义”者,对我有利的就干,对我不利的就不干,这是一种自私的人,是低级趣味的人;第二种是抱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价交换的思想,这是,一种普通的人,社会的人;第三种是肯,无私奉献”的“忘我”的人,是高尚的人,其实也是各行各业都能做得到的人。尽管这三种境界对每个人都会兼而有之,但比例不同。一切总从“我”字出发的人是干不出真正大事业的,在完成一些宽大任务时,只有全身心地投入,生死度外、废寝忘食、齐心协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时候才是进入了“忘我”的境界,陆建勋希望有为的青年不要做那种低级趣味的人,人生的起点要高一些,丢掉小我才能成大器。

截至2007年1月,陆建勋培养了6名博士和多名硕士。

发展高新技术

为了保证国家重点工程在海上的长距离双向通信顺畅,陆建勋承担了“岸船、船船通信分系统”的工程总体论证和技术抓总任务,经过10余年的奋斗,组织722所研制了一系列技术复杂、难度大的船用新设备,并正式装备远洋船队,保证了远洋船队与岸上指挥中心间的长距离通信全时畅通,胜利完成中国某重点试验的海上通信保障任务。

在国内某大型电子系统工程中,要求有多节点、多种手段联网,难度大、规模大、技术要求高。陆建勋组织七院电子技术研究所进行研究、论证、先期开发,主张采用新的体系结构方案,从而在国内同行竞争中获得成功。他被任命为工程总设计师,经过近10年的辛勤工作,该工程已成功装备部队。

陆建勋在任七院院长期间充分发挥研究院的综合技术优势,发展高新技术,在院所建立了21项国家级“火炬计划”。他针对当时中国的石油测井技术设备的实际情况和七院的技术开发能力及综合优势,作出可以研制与国际竞争的同类测井设备的正确决策,与中原油田合作,开发研制数控测井系统设备。该工程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他担任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兼总工程师,发动全院6个研究所和院部通力合作。经过努力,所完成的设备仪器可与世界先进的测井系统仪器兼容,性能相当,经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该系统设备工艺成熟、质量好、结构合理、可维性好,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他也因此获部级特等奖。现在该设备已实现产业化并批量生产多年,年产值超过亿元,并不断开发出新产品供应各大油田,该工程也开辟了多个研究所联合开发高新技术的道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退居二线

陆建勋从研究院院长职位上退居二线以后,仍常年奔波活跃在新技术研究领域。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通过多年对外技术交流和引进还促成了一项重大工程项目。1998年,他担任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副主任,负责咨询工作,他积极组织多次“院士行”活动,组织院士们到工厂、院所参观考察,进行技术交流,作学术报告,提出发展改进意见。2000~2004年他连续两届被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并担任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他积极负责地为院士们服务得到好评。他在中国工程院还承担了多项咨询研究任务,其中2000年由他和中国科学院马宗晋院士等联合完成的“利用极低频/超低频无线电波进行地震预报及地下资源探测系统的方案研究”项目被认为是极有应用价值的创新工程,2004年由中国工程院正式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推荐并报曾培炎副总理和温家宝总理,现已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列入“十一五国家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十二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之一。他在繁忙的工作中并没有忘记前沿科学的研究,他从事抗干扰通信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概念的抗干扰通信体制,经研究试验成功,正式样机通过鉴定和试验得到好评。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他在2005年还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现在他还在继续探索研究该项目第二代的重大改进提高。

下一代培养

在工作中,他十分注意和关心对年轻一代的培养,他勇于创新、学风严谨、求真务实、谦虚谨慎、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道德风范,为青年树立了榜样,带出了一支科研生力军。他还培养了6名博士和多名硕士。50余年的奋斗,陆建勋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为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社会任职

陆建勋担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1978年3月—1983年6月),湖北省人大代表(1978年1月—1983年12月),中国科协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副主任、名誉主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个人生活

1929年,陆建勋生于北京,陆建勋的父亲常年在外谋生,母亲操持家务,初时家境较为富足,七七事变以后,生活渐显窘迫。

贵州省仁怀市育英实验学校就读期间,陆建勋最喜欢自然科学、国文两门课程。他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科学知识,复杂深奥的科学理论经由亲身实践变为有趣浅显的现实,小孩子爱玩的天性得到释放,善于动手的能力也逐渐养成,在国文方面,陆建勋也显示出较高水平,同学撰写的《一九四一年高小毕业班班史》中特意提到:“陆建勋同学为文章高手,……皆令人深切羡慕者也。”

人物评价

陆建勋是中国最早从事舰船通信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陆建勋在科研工作中的坚持执着所释放出的激情,于平静之中感染他人,他之所以这样努力,是因为心里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心中有一份对深海探索、国防建设、民族复兴的沉重责任,作为科学家,陆建勋身处科研殿堂潜心钻研,理性建构,构筑起自己的学术高地,作为普通人,他在生活里谦虚温和,以诚待人,多了些理性之外的“感性”,科研成就与人格魅力,构成了陆建勋个体的两面,缺一不可,我们折服于他的科研成就,但他于生活细节处体现出的感性温情却更让人倍感温暖,我们对陆建勋的热爱,不仅仅是后学晚辈对他科研生涯的无限敬佩,同时也是对他高尚道德情操的敬仰,对他的科研事业,我们高山仰止,可是他的道德情操却又使得我们觉得这位老科学家如此之近,触手可及,原来我们身边的这位院士是这样的和蔼可亲,如此的淳朴善良。

陆建勋是中国舰船通信、极低频探地等研究事业的先驱和开拓者,他在无线电通信领域不断精耕新作,不懈钻研探索,为中国舰船通信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陆建勋勇于创新、学风严谨、求真务实、谦虚谨慎、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道德风范,为青年树立了榜样,带出了一支科研生力军,陆建勋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为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陆建勋.中国工程院.2020-09-24

陆建勋(院士) 简历.名人简历网.2022-01-11

政府特殊津贴证书官网.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2-01-1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