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狭吻鳄 :真鳄亚目鳄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21:39

非洲狭吻鳄(学名:Mecistops cataphractus)是一种中型鳄鱼,因为嘴形偏狭而得名。幼鳄以小鱼和各种无脊椎动物为食;成年个体主要以鱼类为食,偶食哺乳纲龟类和鸟类。最近的基因研究表明,非洲狭吻鳄与其它鳄属动物亲缘关系较远,将独立成一属(仍在鳄科之下)。

形态特征

非洲狭吻鳄的吻部狭长,体型中等。最大体长可达4米,但如今少见有体长超过3到3.5米的个体。拥有64到70颗牙齿。背部体色从褐色到灰绿色不等,并带有黑色斑点和条纹。腹部为奶油色。

物种学史

脱氧核糖核酸和形态学研究表明,非洲狭吻鳄属于自己的单种属Meistops。这一发现得到了后续系统发育研究的支持,属名Meistop在文献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接受。2013年的一项研究指出,该属中两个不同的分类群具有重要的分子和形态支持,一个完全分布在西非,另一个分布在中非

栖息环境

非洲狭吻鳄主要栖息于植被茂密的河流和湖泊(包括水库和淡水潟湖)中。但是在稀树草原植被稀少的栖息地中也有发现它们的身影。

分布范围

非洲狭吻鳄分布于撒哈拉以南非洲西部,从东南部的坦噶尼喀湖姆韦鲁湖到西部的冈比亚河的广大区域。

繁殖方式

雨季来临时,雌性非洲狭吻鳄会在栖息地河流岸边的土质巢穴中平均产下16枚卵。孵化期90到100天。通常,巢穴会建立在未受人为干扰的森林湿地边缘的树木底部。幼鳄10到15岁时性成熟。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1998年之前的调查表明,非洲狭吻鳄的处境较为严峻,尤其对那些分布在西非以及其分布区域最南部和东部地区(如安哥拉赞比亚坦桑尼亚)等地的种群来说。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在利比里亚和尼日利亚被认为严重耗尽。冈比亚塞内加尔几内亚比绍、多哥、乍得和安哥拉的种群几近灭绝。赤道几内亚自20世纪80年代后便不再有新的非洲狭吻鳄记录出现。赞比亚被认为是现今非洲狭吻鳄分布的最南端。但卢阿普拉河坦噶尼喀湖姆韦鲁湖栖息地条件的改变将意味着非洲狭吻鳄在赞比亚的灭绝。但其他研究人员认为,尽管数量稀少,姆韦鲁湖仍有非洲狭吻鳄的存在。直到1991年,卢阿普拉河流域以及坦桑尼亚仍然偶见目击报告。且相比之下,科特迪瓦加蓬、刚果(布)、中非共和国的种群数量略有减少,但并未受到严重威胁。

濒危原因

历史上非洲狭吻鳄种群数量的减少归因于商业性的鳄鱼皮采集,这一点与同一栖息地的尼罗鳄数量减少有所关联。尽管有证据表明,非洲狭吻鳄直到尼罗鳄经济灭绝,以及狩猎和栖息地破坏时才被人们针对。21世纪初,随着鳄鱼数量减少以及鳄皮利用价值降低,西非中非的鳄鱼狩猎活动有所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起效的结果。如今小规模的自给性渔业(主要指非洲狭吻鳄食物来源的减少以及因渔网纠缠导致的意外死亡)、栖息地改造(指大片森林被改造为可可和橡胶种植园或定居点)以及丛林肉市场的持续性捕猎,阻碍了非洲狭吻鳄的种群恢复进程。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3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