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得 :位于非洲中部的总统制共和国

更新时间:2023-08-15 18:54

乍得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Chad,阿拉伯语:جمهورية تشاد,法语:République du Tchad),简称“乍得”,是位于非洲中部的内陆国家。它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东邻苏丹,南与中非喀麦隆交界,西与尼日利亚尼日尔为邻,北与利比亚相接,面积128.4万平方千米。全国划分为23个地区、95个省、365个市镇,恩贾梅纳(N'djamena)是乍得首都。截至2022年,乍得人口为1772万,共有民族256个。截至2023年11月,乍得总统由穆罕默德·伊德里斯·代比·伊特诺(Mahamat Idriss Deby ltno)担任。

乍得占据乍得盆地东半部,地势北、东、南三面高,西部低。乍得北部属沙漠或半沙漠气候,中部属萨赫勒热带草原气候,南部属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全年高温炎热。除北部高原山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7˚C以上,北部可达29˚C,年平均降水量则在300至600毫米。早期居民为萨奥人,“萨奥文化”是非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元9至17世纪先后建立加奈姆-博尔努帝国、瓦达伊王国和巴吉尔米等穆斯林王国。1902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10年成为法属赤道非洲的一个领地。1911年,部分领土被法国出让给德国以换取德国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保护”。乍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归法国,1946年乍得成为法国海外领地,1957年乍得初成为“半自治共和国”,1958年11月28日乍得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60年8月11日乍得宣告独立。在乍得独立后,1962年举行了大选,乍得进步党主席恩加尔塔·托姆巴巴耶当选总统。但由于政府未能妥善处理国内各种矛盾,引起人民不满和反对。1966年,乍得北方部族组织乍得民族解放阵线,开展反对中央政府的武装斗争,乍得从此陷入长期内战。2008年3月,乍得政府军击溃反政府武装,实现全国和解。此后乍得政治逐渐稳定,经济开始恢复。

乍得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不高,贫困率超过50%,是全球47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该国虽然矿产资源较丰富,但大多尚未开采。粮食不能自给,工业基础薄弱。乍得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是世贸组织框架下的非洲“棉花四国”之一。同时该国的畜牧业在经济占比中也很重,全国43%的劳动力从事畜牧业,其畜牧业约占农业生产总值的40%。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在全球224个国家和地区中,乍得国民生产总值排名第138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指数显示,2020年乍得在全球189个国家中位列第187位。2022年乍得国内生产总值为129.5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54美元。

乍得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和语言文化的国家,其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该国因其古代居民的岩画而闻名,这些岩画可以在提贝斯提山脉的洞穴和悬岩中找到大量的保存完好的遗址。此外,在乍得湖附近的高乌发现的陶制头像和陶俑也被认为是早期萨奥文明的遗物。乍得还有恩贾梅纳国家博物馆、大清真寺、乍得湖等景点。乍得全年有6个法定节假日,包括基督教节日复活节(周一)和穆斯林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和米拉德-纳比节等。这些节日不仅体现了乍得的多元文化,也反映了该国的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

乍得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法语国家共同体、非洲联盟、中部非洲经济与货币共同体、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成员国,同时也加入了伊斯兰会议组织、伊斯兰合作组织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和尼日尔河国家组织等国际组织,另外它还是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集团(简称非加太集团)的成员国。

名称由来

乍得这个名字来源于该国的主要水源——乍得湖。在当地语言中,“乍得”翻译为“水”,有着“一片汪洋”的意思。乍得湖位于非洲中心位置,是非洲第四大湖,而乍得共和国的国名也因此而命名。

历史

早期历史

公元前7000年,乍得领土北半部的生态条件有利于人类定居,人口大幅增加。另外在博尔库-恩内迪-提贝斯提等地区曾发现古人类遗址,其中一些遗址的年代早于公元前2000年。

2000多年来,乍得盆地一直有人居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乍得地区也成为各种文明的交汇点。其中最早的文明是传说中的萨奥人(Sao)。公元1世纪末,萨奥人落入加奈姆帝国之手,加奈姆帝国是在乍得萨赫勒地带发展起来的第一个帝国,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帝国。该地区的另外两个国家--巴吉尔米苏丹国(SultanateofBagirmi)和瓦达伊帝国(WadaiEmpire)出现于16和17世纪。加奈姆及其后继者的权力建立在对经过该地区的跨撒哈拉贸易路线的控制之上。这些国家为穆斯林国家,他们对乍得地区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奴隶掠夺上,在加奈姆,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奴隶。

加奈姆-博尔努王国

8世纪,乍得北方的铁达人(Teda)建立了加奈姆王国,最早建都于乍得湖西北面的恩吉米(Ndjimi)。11世纪,卡努里人乌梅(Oumé)就任国王时,改变了原来的信仰,信奉伊斯兰教,引入了伊斯兰法律,并派学生赴开罗学习伊斯兰教义。杜纳马一世(Dounama1er,1097~1150年)时期,国王沿袭乌梅的政策。加奈姆的势力很快伸展到乍得北部的提贝斯提高原,西到乍得湖以西的博尔努,北伸至比耳马(今尼日尔共和国境内)。加奈姆王国在杜纳马·狄巴拉米(Dounama Dibalami,1220~1259年)时期达到鼎盛,版图扩张到了费赞和尼罗河流域。到14世纪末,加奈姆国王放弃加奈姆,迁往乍得湖以西的博尔努地区,于1395年建立了博尔努王国。

从15世纪后期开始,博尔努的历任国王逐步收复故都恩吉米等失地,力图实现加奈姆的复兴。1571年,伊特利斯·阿拉奥马(Idriss Alaoma)上台执政,建立了加奈姆-博尔努王国,这是博尔努历史上的全盛时期。1596年,阿拉奥马在一次战役中身亡。在此后近300年中,加奈姆-博尔努王国通过贸易,尤其是奴隶贸易,竭力保持着自己的繁荣,直到1900年法国殖民者入侵。这一时期也是以乍得为中心的中非地区南北方和东西方之间人员交流、贸易往来非常频繁的一个时期。

瓦达伊王国

15世纪,冬儒尔人(Toundjours)在瓦达伊地区确立了统治。但是瓦达伊王国真正兴起是在17世纪初加奈姆-博尔努王国衰弱时期。当时的加奈姆-博尔努王国被迫将西北部的一些边疆区域让予图阿雷格人。和巴吉尔米王国一样,瓦达伊王国趁加奈姆-博尔努王国衰微,在东部地区建立起独立的统治政权。

瓦达伊国王为建立自己的霸权,还发动了对巴吉尔米和加奈姆-博尔努王国的长期战争。1848年,瓦达伊在库塞利(Kousséri)击败了加奈姆-博尔努。19世纪末,它再次发动了对巴吉尔米的战争,占领了其首都马塞尼亚。与加奈姆-博尔努王国一样,瓦达伊王国也一直存在到欧洲殖民者入侵乍得。

巴吉尔米王国

瓦达伊王国于公元17世纪兴起于加奈姆-博尔努王国的东部,而巴吉尔米王国则于16世纪兴起于加奈姆-博尔努王国南部。三国之间持续不断争战,直至殖民时代。

巴吉尔米王国历史有记载的第一位国王是比尔尼·姆贝斯(Birni Mbesse)。他的继任者达拉·比尔尼(Dala Birni)于1522年定都马塞尼亚(位于今乍得首都恩贾梅纳东南150千米)。17世纪中期,日益强大的巴吉尔米王国打败了加奈姆-博尔努、瓦达伊和达尔富尔王国(今苏丹西部),疆土一直延伸到乍得北部的博尔库(Bor kou),但不久即被瓦达伊和加奈姆-博尔努的联合进攻打败。1894年,其首都马塞尼亚遭焚烧。1897年,巴吉尔米与法国殖民者签订了保护协议。

西方探索争夺时期

西方探险家在乍得

乍得地处非洲内陆,相比于沿海地区,受到殖民者的关注相对较晚。但是,乍得人控制着贸易要道,王国发展繁荣,加上乍得湖的吸引,进入乍得成为探险家和殖民者的主要目标之一。1822年,英国人邓海姆(Dixon Denham)少校和克拉珀顿(Hugh Clapperton)中尉由北非的黎波里第一次进入乍得。1823年,他们受到加奈姆-博尔努苏丹的接见。后来,为了拉拢和讨好巴吉尔米王国,他们将两门大炮赠予巴吉尔米,供其进攻加奈姆-博尔努王国时使用。

1850年,德国人巴特(Heinrich Barth)参加了英国人理查德森(James Richardson)的探险队,对加奈姆-博尔努和乍得湖的地形、历史、文化做了进一步的详细调查。1855年,巴特回到伦敦,带回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之后,巴特著有《在非洲北部和中部的旅行和发现》(Travels and Discoveries in North and Central Africa)(5卷)和《中非语言词汇》(Central African Linguistic Vocabulary)(2卷),先后用德语、英语、法语出版,成为研究乍得等地区的重要文献。

1871年,普鲁士国王也派遣了一名探险家——医生古斯达夫·那切加尔(Gustav Nachtigal)前往乍得。他穿过了提贝斯提,抵达加奈姆-博尔努王国,后来又在巴吉尔米和瓦达伊生活了数年,1875年才返回德国

英法德等国在乍得地区的争夺和妥协

19世纪下半叶,西方殖民者从非洲沿海向内地深入,加快了探险和殖民的步伐,不同国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资源丰富、地理位置重要的地区往往成为关注和争夺的焦点。当时英、法、德三国都注意到了乍得在中西非的特殊地理位置。法国已经占据了西非和赤道非洲的广大地区,企图从加蓬和刚果向中非腹地深入,继续向北,开辟出连接西非、北非和赤道非洲属地的通道。英国已经控制了尼日利亚,想从尼日利亚北部进入乍得湖地区,向东推进到苏丹,乍得正在这条通道之上。而德国已经占领了喀麦隆地区,也计划将势力范围逐步扩展至毗邻的乍得湖地区。这三国之中,法国进度最快。

为了缓和彼此之间的矛盾以及更好地推动殖民进程,英法德三国殖民主义者通过谈判,划分势力范围。英法两国首先互相做出妥协,英国以在西非的让步换取法国在东非对其的支持,而法国也不坚持独占乍得湖。1890年8月,英法两国签订了协定,双方从尼日尔河的塞伊到乍得湖西岸的巴鲁划出一条分界线,线以北归法国所有,线以南(即今尼日利亚)归英国占有。1894年3月,法德签署协定,德国获得从喀麦隆通向乍得湖的通道,法国则占领乍得湖以东地区,此即今天乍得人为边界的起源。

法国殖民时期

早期入侵时期

乍得是一个半沙漠的国家,并没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矿产资源。但是,乍得地理位置重要,又是赤道非洲四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对于法国殖民者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从1890年到1893年,法国先后从赤道非洲向乍得派出三支武装队伍进行军事征服,但是这三个考察队都遭到了以拉巴赫(Rabih Fadl Allah-Rabah)为首的乍得武装部队的抵抗。

法国对乍得的侵略取得重要进展主要依靠分裂乍得各方势力的手段。1896年春天,法国海军中尉让提尔(Emile Gentil)从加蓬利伯维尔出发,航行1200多千米,于1897年1月25日抵达沙里河地区,同年11月1日抵达乍得湖。让提尔先是获取了巴吉尔米苏丹加乌郎(Garouang)的信任,并与加乌郎签订了保护国协定。这是法国与乍得地区的王国所签署的第一个保护国协定。让提尔的下一步是唆使巴吉尔米和加奈姆-博尔努联合反对拉巴赫,又拉拢拉巴赫王国的藩属国达尔-库提(Dar Kouti),令其对双方的斗争采取中立态度,从而达到孤立拉巴赫的目的。当拉巴赫得知加乌郎与法国确立同盟关系后,出兵讨伐,法国就以与加乌郎签订保护协定为借口,命少尉布雷多奈(Henri Bretonnet)率领军队向拉巴赫进攻,遭到拉巴赫军队的反击,在托格堡(Togbao)一带被全歼,布雷多奈也在战斗中丧生。

1899年初,法国向乍得派出三支军队,分北、南、西三路进攻乍得。第一支军队由富罗(Fernand Foureau)和拉密(François Joseph Amédée Lamy)率领,从阿尔及利亚出发,穿越撒哈拉沙漠。这也是欧洲殖民者第一次穿越撒哈拉的行动。第二支军队从西非塞内加尔出发,由孚莱(Paul Voulet)和夏诺阿纳(Julien Chanoine)率领。第三支部队从中央刚果[今刚果]出发,由让提尔率领。1900年4月21日,三支队伍在今乍得首都恩贾梅纳附近的库塞利会合。4月22日,法国军队与拉巴赫的军队进行了决战。在敌人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拉巴赫毅然亲自率军迎敌。在一场艰苦的激战之后,他撤出阵地,率领一支小部队发动了一次突然反击。在这次战斗中,双方都失去了自己的指挥官:法国军官拉密战死,拉巴赫也在战斗中牺牲。

殖民地时期

库塞利战役是一个转折点。随着拉巴赫战死,法国殖民者占领乍得的过程中少了最大的障碍。1900年库塞利战役后,乍得地区沦为法国的保护国。1902年法军进入博尔努地区。1909年6月,法国军队开始进攻东部的瓦达伊王国的首都,迫使瓦达伊同其签订了保护条约,宣布瓦达伊成为法国的保护地,把它并入“乍得军事领土”。1913年,北方博尔库和提贝斯提高原地区也被法国占领。同年,法国又迫使瓦达伊王国的苏丹签订所谓的“奴隶解放”的《果兹-贝达协定》,原来生活在当地的居民也被迫沦为奴隶,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

法国在占领乍得后,开始在各地修建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开辟庄园。这些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此,法国殖民者将前拉巴赫王国的士兵和居民强征为奴隶使用。1920年,乍得正式成为法国“殖民地”,首都为恩贾梅纳,此后一直隶属于法属赤道非洲领地,直至1958年。其间,乍得人民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从未停止。殖民时期,乍得经济发展极为缓慢,法国殖民者仅仅将其视为棉花产地和廉价劳动力来源。殖民当局也没有在乍得建立能够覆盖全国的政治管理体系,除了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南方地区设立了真正的殖民统治机构,广大的北方地区实际上处于松散的管理状态之下。这也为乍得后来长时期的国共内战和分裂埋下了伏笔。

民族独立时期

在法国殖民时期,乍得人民与殖民者斗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对强迫劳动。1917到1927年的10年间,武装暴动在乍得各地接二连三地爆发。其中,规模最大的两次群众暴动分别是1917年果兹-贝达地区人民的暴动和1921年达罗第地区人民的暴动。1927年,乍得人民的反法斗争席卷全国。面对这一形势,法国殖民当局决定使用暴力和阴谋手段进行镇压。他们以和平谈判为借口,邀请各地组织武装斗争的领导人到拉密堡参加会议。400多位领导人应邀抵达拉密堡之后,遭到法国人的围攻屠杀,与会者被尽数处死。镇压行动加深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国殖民主义者的仇恨,民族矛盾因此激化,引发了1928年整个法属赤道非洲地区的反法运动。工人阶层在这次斗争中比较团结,强烈要求取消强迫劳动和兵役制。虽然暴动者装备落后,只能使用原始武器坚持斗争,但整个斗争持续了4个月之久,多次击退法国军队。暴动期间,矿井和桥梁成为破坏的目标,许多殖民政府的建筑物也遭到损毁。1935年,乍得人民又掀起了一次反抗殖民主义者的武装斗争高潮,10名法国官兵在暴动中被杀,引起了法国殖民主义者的野蛮报复,数千名乍得人被杀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西方殖民者被迫对非洲各地人民做出一定的让步。非洲法属殖民地各国也纷纷要求真正和彻底的独立。二战后,法国给予乍得海外领土的地位,乍得居民有权选举国民议会和乍得议会的代表。1946年10月,西非和赤道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在马里巴马科召开大会,成立了“非洲民主联盟”(Rassemblement démocratique africain)。“非洲民主联盟”的乍得支部——乍得进步党(Parti progressif tchadien)于1947年成立。从此,乍得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乍得进步党的领导下取得了迅速发展。1956年6月23日,法国制定《海外领地框架法》(Loi-cadre Defferre)。1957年初,法国国民议会根据该法通过给予法属赤道非洲“地方自治权”的法律,乍得获得“半自治共和国”的地位。1957年9月,非洲民主联盟在马里巴马科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决议,要求法属赤道非洲各国实现独立。乍得人民也积极和坚定地参与反帝反殖民统治的抗争。1957年底,乍得代表参加了第一次亚非人民团结大会。

1958年,夏尔·戴高乐回归法国政坛,建立了第五共和国。根据1958年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乍得获得“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地位。1959年2月10日,乍得发生了反对殖民统治的武装暴动。同年6月,乍得举行了全国性的游行示威,遭到法国殖民者的血腥镇压,死伤群众400多人。10月,首都拉密堡爆发了要求脱离“法兰西共同体”的大型示威活动,人民群众还坚决反对法国在乍得的殖民雇佣军赴阿尔及利亚和喀麦隆作战。在此背景下,乍得独立已经是大势所趋。1960年8月11日,法国同意乍得独立,但仍须留在调整后的“法兰西共同体”内。乍得进步党领导人、萨拉族人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François Tombalbaye)担任首任总统。随着1961年法兰西共同体的解散,法国也就无法以此形式制约乍得的独立了。

独立后的动荡时期

托姆巴巴耶统治(1960-1975年)

乍得于1960年8月11日宣告独立,国名为“乍得共和国”。8月12日,乍得进步党领导人、萨拉族人弗朗索瓦-托姆巴巴耶(François Tombalbaye)担任首任总统。独立伊始,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南北方差异迅速演变为南北方冲突。由于殖民统治者长期以南方为据点,乍得南方人受教育程度较高,掌控着政府和军队。乍得社会内部矛盾日益突出。

托姆巴巴耶对内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大萨拉族主义和歧视北方人的政策,激起北方人的极大不满。1961年,恩加尔塔·托姆巴巴耶为调和南北矛盾,邀请反对派各党与乍得进步党联合,组建乍得进步联盟(Union pour le progrès du Tchad)。但联合只流于表面。1963年9月16日,乍得独立仅三年,即爆发大规模反对派游行活动。托姆巴巴耶政府对游行实施镇压并逮捕了反对派首领。1965年,由于政府采取了严苛的税收政策,乍得北方和中部相继爆发群众武装暴动,遭到镇压,险变为内战。从 1965 年开始,在法国外籍军团的支持下,恩加尔塔·托姆巴巴耶与来自乍得北部和东部沙漠地区的穆斯林叛军展开了游击战。占乍得人口 52% 的穆斯林对通巴尔巴耶给予乍得热带南部班图部落的政治统治权深恶痛绝。流亡国外的乍得反对派利用这一时机,在苏丹成立“乍得民族解放阵线”(Front de Libération nationale du Tchad, FROLINAT,简称“民阵”),以推翻托姆巴巴耶政权为纲领。1969年初,在“民阵”领导下,乍得国内的反政府武装迅速发展,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最终导致了1975年的政变

马卢姆军政府统治时期(1975-1979年)

1973 年,时任军队总司令的菲利克斯·马卢姆(Felix Malloum)将军因涉嫌密谋推翻托姆巴巴耶而被捕。1975年4月13日,菲利克斯·马卢姆(Félix Malloum)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托姆巴巴耶政权,成立军政府,被任命为由九人组成的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乍得由此成为 37 个非洲黑人国家中第 18 个被军政府统治的国家。军政府宣布废除托姆巴巴耶1962 年的宪法,解散议会,取消一切政治活动。军政府对内主张民族和解和全国统一,振兴经济,发展民族文化。

但在这一时期,马卢姆政府、哈布雷(Hissène Habré)、古库尼(Goukouni Oueddeï)三派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古库尼领导下的“民阵”人民武装部队(Frolinat forces armées populaires)是实力最强的派系,控制着乍得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哈布雷所领导的民阵北方武装部队(Frolinat forces armées du Nord)则是1976年从古库尼派中分裂出来的武装力量,亦具有较强的战斗能力,以中、东部为势力范围。另外,还有卡穆格所领导的乍得武装部队(Forces armées du Tchad),它由原乍得宪兵部队和部分国民军组成,实力较强,依托于人口众多、经济比较发达的南方5省。代表南方势力的军政府并没有在全国实现稳定发展,政局持续动荡。北部和中部阿拉伯游牧民族发动大规模的反政府武装斗争,迫于压力的马卢姆政府认为单纯依靠高压政策无法解决问题,遂提出通过谈判实现全国和解。但是不同武装力量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北方武装“民阵”的领导人哈布雷同意就和解问题与马卢姆政府接触,而北方武装部队前领导人古库尼则拒绝谈判。

1978年8月25日,乍得政府代表同哈布雷派共同签署了《根本宪章》,并组成临时团结政府,马卢姆任总统,哈布雷任总理。古库尼则率领其部队,重新联合北方各派,于1978年3月组成“人民武装部队”进攻首都。他的部队迅速占领了近一半的乍得国土,推进到距离恩贾梅纳仅300千米处。1979年2月,马卢姆和哈布雷势力间合作关系破裂,发生冲突。古库尼的部队乘机进攻首都,乍得再次陷入混战。

各方混战时期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乍得处于各方混战之中,尤其是北方各军事力量之间的争斗中。乍得周边各国、法国、非洲统一组织等纷纷试图平息战乱局面,恢复该地区和平。

1979年3月10~15日,在邻国的斡旋之下,乍得各派政治势力的领导人在尼日利亚北部的卡诺城(Kano)举行会议,达成了关于解决武装冲突的协议,成立了以“民阵”领导人古库尼为首的临时国务委员会。原总统马卢姆和总理哈布雷宣布辞职。谈判进展并不顺利。同年4月,在卡诺召开了第二次乍得全国和解会议,讨论成立民族团结临时政府,未达成协议。会后,古库尼和哈布雷在恩贾梅纳宣布成立民族团结过渡政府,遭到各方反对。5月,在尼日利亚的原首都拉各斯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和解会议遭到了古库尼和哈布雷等派的抵制。第16届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就乍得问题进行了商讨,促成了1979年8月乍得11个派别在拉各斯举行的第4次全国和解会议,并达成和解协议。11月10日,签署《拉各斯协议》的各派联合组成了民族团结过渡政府。然而,非洲各国的努力并没能真正停止乍得的内战。片刻的和解之后,派别武装冲突再次爆发。1980年3月,恩贾梅纳发生了哈布雷和古库尼派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卡穆格派和古库尼派联合反对哈布雷,乍得再次陷入全面内战。5月,在复杂的局势下,法国不得不从乍得撤出军队。

这一时期,利比亚介入乍得局势较深。1980年6月,古库尼同利比亚签订《友好同盟条约》。11月,利比亚应古库尼的请求出兵乍得,协助古库尼的军队将哈布雷赶出了恩贾梅纳,后者的武装力量被迫退到乍得东北部边境进行游击活动。哈布雷派指责古库尼与利比亚勾结破坏乍得领土完整。古库尼则声称,一旦乍得和平得到保障即要求利比亚撤军。1981年1月6日,古库尼访问利比亚,两国决定联合组成一个“民众国”,遭到乍得各派反对,也受到非洲统一组织的谴责。1981年1月13日,非洲统一组织在多哥共和国首都洛美召开关于乍得问题的紧急会议,谴责利比亚、乍得“合并”,要求利比亚从乍得撤军。6月,第18届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再次要求利比亚军队撤出乍得,11月8日起,由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和扎伊尔组成的泛非和平部队陆续进驻乍得维持秩序。在乍得全国团结政府的强烈要求下,当年11月底,利比亚军队基本撤离乍得。

哈布雷政府时期

1981年底,哈布雷的北部武装部队从东北部边境地区向首都进行反攻,与古库尼的政府军形成对峙。1982年2月,非洲统一组织乍得问题常设委员会首脑会议再次要求乍得冲突各方停止军事行动,在非洲统一组织主持下进行谈判,制定宪法。哈布雷表示接受谈判提议,但古库尼方态度强硬,坚决拒绝和谈,并指责非洲统一组织干涉乍得内政。双方的冲突以哈布雷的胜利告终。6月7日,哈布雷军队攻占首都恩贾梅纳。1982年6月18日,临时中央政权机构——国务委员会成立,哈布雷担任了委员会主席。6月底,非洲统一组织的维和部队陆续撤离乍得。哈布雷首先试图取得与南方派别之间的和解,于当年7~8月同卡穆格在加蓬举行谈判。但由于双方政治分歧大,谈判未果。同时,哈布雷军队努力在全国逐步控制局势,8月下旬基本上控制了除南方以外的地区,随后趁卡穆格派发生内讧之机,控制了乍得全境。

在这一时期,哈布雷的敌对派基本都得到了利比亚的扶植。1982年10月21日,古库尼、卡穆格、奥马尔等部分派别的主要领导人在乍得北方达伊宣布成立民族救国临时政府,继续同哈布雷政权抗衡。1983年6月,古库尼部队占领了北方提贝斯提地区的首府法亚-拉若,并控制了全国约1/3的领土。哈布雷政府军于1983年7月收复了全部失地。同年8月10日,反政府军再次攻占法亚-拉若,政府军被迫撤退到首都以北500千米的萨拉尔和首都东北680千米的比尔廷一带。美国法国这一时期积极支持了哈布雷政府。当哈布雷紧急呼吁各国帮助其抵御利比亚的军事入侵时,两国迅速做出反应。法国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美国的军事援助增加至2500万美元。在法军的帮助下,哈布雷军队固守了在北纬15°线建立的新防线,反政府军未能继续向南攻进,双方在乍得中北部地区形成军事对峙。

哈布雷政权一边努力巩固其政权,发展经济,一边也试图与各反对派和缓关系,达成和解,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6年2月10日至1986年2月13日,古库尼部队向哈布雷政府军队发起猛攻,内战再次大规模爆发。哈布雷政府在反击的同时,呼吁周边友好国家提供紧急援助,请求法国再次出兵。法国因此在乍得部署了“食雀鹰”军事行动,并提供了1500万法郎的军事援助。法国派出战机炸毁了古库尼军队后勤供应基地瓦迪杜姆机场跑道,还在乍得南部部署了12架作战飞机和900名士兵。美国方面也提供了紧急军事援助和军用物资。3月,战事暂时平息,哈布雷方巩固了自己的政权。1986年3月,哈布雷改组政府,6名与之达成和解的反对派人物入阁。在刚果总统萨苏和非洲统一组织执行主席、塞内加尔总统阿卜杜·迪乌夫(Abdou Diouf)的斡旋下,古库尼一度同意与哈布雷进行谈判,后又改变主意拒绝和谈。

1986~1987年,局面出现了一些戏剧性的变化。1986年6~9月,古库尼的民族团结过渡政府发生分裂。10月中旬,古库尼与利比亚领导人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反目,提出与哈布雷和谈。利比亚则转而支持另一乍得反对派组织——“民主革命委员会”。该派领导人阿谢克于1986年11月中旬在贝宁科托努宣布组成新的“民族团结过渡政府”。古库尼与哈布雷双方于11月24日达成停止内战协定,古库尼的军队于1987年1月与政府军合并,共同打击利比亚支持下的阿谢克。不久,哈布雷政府还与卡穆格派实现了和解,1987年2月5日,卡穆格回到乍得。而古库尼则一直在境外进行活动,先后访问了科特迪瓦加蓬、贝宁、尼日利亚等8国,其间公开承认哈布雷总统是乍得合法总统。但是古库尼提出了一些条件,要求哈布雷方面同意后他才回国。他在阿尔及利亚同哈布雷代表进行了谈判,要求修改共和国基本法,解散以哈布雷为主席的“全国独立和革命联盟”(Union Nationale pour l'Indépendance et la Révolution)改组乍得军队,与哈布雷平分领导权,但均遭到拒绝。因此,古库尼与利比亚重修旧好,取代了阿谢克成为民族团结临时政府领导人。同一时期,即1986年底到1987年,是哈布雷政府军实现重大转折,收复失地,控制局面的时期。包括北方要地兹瓦尔、北方军事基地法达·瓦迪杜姆和北方首府法亚-拉若在内的乍得北方大部分领土都处于政府军控制之下,只有奥祖还控制在反政府军手中。

冷战后的发展时期

“三驾马车”过渡时期

1989年3月,哈布雷总统改组政府,原反对派爱国阵线主席、民主革命委员会总书记奥马尔被任命为外长,但是乍得武装部队总司令代比等人却与哈布雷决裂。代比率领反政府武装力量在乍得东部边境地区发动进攻,曾占领巴哈伊和提奈两地,后被政府军击退。12月,乍得举行独立以来的首次公民投票,哈布雷当选总统。代比则于1990年3月创建“爱国拯救运动”(Mouvement patriotique du Salut, MPS,简称“爱拯运”),自任主席,并于12月1日攻占首都恩贾梅纳。哈布雷携家眷经喀麦隆逃往塞内加尔进行政治避难。代比推翻哈布雷政权后,于12月4日出任国务委员会(临时政府)主席。至此,乍得结束了持续约15年的极度动荡局面。

1993年1月15日,各党派参加的最高全国会议举行。会议通过了《乍得共和国过渡时期宪章》《过渡政府工作任务细则》,并选举产生了临时立法机构过渡时期最高委员会,菲代尔·蒙加尔(Fidèle Abdelkerim Moungar)当选过渡时期政府总理,伊德里斯·代比继续担任总统职务。总统、过渡政府总理和过渡时期最高委员会并驾齐驱的“三驾马车”的过渡体制得到确立。

然而,总统、临时政府总理和最高委员会三驾马车之间的矛盾迅速显现。1993年6月,最高委员会否决了代比总统1992年底访问利比亚时草签的《乍得与利比亚合作总协定》,继而又质询蒙加尔,迫使其根据最高全国会议精神将内阁阁员裁减为16人。9月14日,代比发表了《告全国人民书》,批评蒙加尔总理“工作轻率,作风不严谨,完成过渡任务不力,搞地方主义”,并解除了其内弟、财政部部长鲁安加姆的职务。24日,蒙加尔也发表告人民书,对总统的指责进行了反驳。10月8日,最高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对蒙加尔总理的不信任案,11月6日,最高委员会选举前司法和掌玺部部长、乍得“争取民主进步全国联盟”主席库马科耶(Delwa KassiréCoumakoye)为临时政府总理,并组织了新的过渡政府。过渡政府首先完成了与工会的谈判。1994年7月,经过多轮谈判,政府与工会终于达成一致,签署了《社会契约》,社会矛盾得以缓解。此外,全国和解委员会代表政府同争取和平与民主全国行动委员会签署了新的和平协议,保障了和平局面的延续。10月15日,最高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进行换届选举,最高委员会原财经委员会主席、“爱国拯救运动”成员穆罕默德·巴夏尔·加达耶当选新任主席,与伊德里斯·代比总统、库马科耶总理形成新的三驾马车。

1995年4月8日,临时政府再次改组。科伊布拉·吉玛斯塔(Koibla Djimasta)当选为过渡政府第三届总理,并组织新政府。7月,吉玛斯塔总理宣布在乍得境内实行全面停火,呼吁反对派武装力量与政府谈判,以实现真正的民族和解。过渡期再次经历一个困难阶段,各派人士认为,需要召开由各党派参加的圆桌会议共同探讨出路。8月19日,最高委员会执行局成员因工作不力宣布辞职,23日选举出了新的执行局。1996年1月5~9日,由乍得政府、反对派武装组织以及部分政党代表参加的民族和解圆桌会议在加蓬的费朗斯维尔举行。随后,新宪法的通过和总统选举的举行,终于为“过渡期”画上了句号。

代比政府时期

代比的第一个民选总统任期

1996年3月31日,乍得举行公投并通过新宪法,随后总统选举顺利进行,伊德里斯·代比·伊特诺成为该国历史上第一位民选总统。在任期内,政府面临着反政府武装的威胁,采取了武力清剿和政治和谈的策略。政府军在南方蒙杜地区与反政府武装组织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同时,乍得政府击败反叛武装联邦共和军,收编其余部。反对派武装也相继放下武器,南部地区逐步恢复稳定,但北部地区仍有冲突。政府保持着对反政府武装的军事行动,同时寻求和解,但遭到反对派的拒绝。在利比亚领导人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的斡旋下,伊德里斯·代比总统与反对派举行会议,但未达成协议。1996年,代比总统颁布法令,减少参政党数量。

代比的第二个民选总统任期

2001年5月,伊德里斯·代比·伊特诺再次赢得大选,连任总统。政府与反政府武装之间的角力仍在继续。2003年1月,北方最大反政府武装发生分裂,温和派与代比政府签署了和平协议。同月,政府与东部地区反政府武装力量“乍得全国抵抗联盟”也达成了和平协议。除南方边境地区外,其余地区基本保持安宁。2003年1月9日,乍得政府和“乍得全国抵抗联盟”在加蓬总统奥马尔·邦戈的主持下签署了和平协定,表示要在乍得实现全面与持久的和平。

2004年,乍得政局总体上继续保持稳定,但政权内部矛盾有所增加。同年4月,“爱国拯救运动”再次赢得立法选举。5月,首都恩贾梅纳发生未遂兵变。从2004年开始,伊德里斯·代比开始推动修宪,为再次连任铺平道路。2005年,乍得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了总统任期最多两届的规定,从而使代比有资格参加2006年总统大选。此举遭到乍得反对党的指责和集体抵制。2005年年底和2006年上半年,乍得政府军再次与反政府武装发生比较严重的武装冲突。

2006年4月,首都恩贾梅纳遭到叛军袭击,政府军将其击溃。非洲联盟美国建议推迟大选,但代比坚持大选如期举行。5月3日,乍得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顺利进行,伊德里斯·代比以接近65%的选票当选,开始了其第三个总统任期。

代比的第三和第四个民选总统任期

在代比的第三个民选总统任期中,乍得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流血冲突。反对党提出希望通过全民大讨论的方式在乍得实现民主过渡。2006年6月9日,乍得反对党请求政府允许反政府武装加入政府与反对党之间的对话。11月上旬,乍得东部的瓦达伊、瓦迪菲拉和萨拉玛特地区发生了种族冲突事件。政府宣布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探讨如何避免冲突蔓延。此后,乍得萨拉玛特地区又发生了阿拉伯人和非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造成百余人死亡,冲突还蔓延到靠近苏丹边境的瓦达伊地区。

2006年底,“变革统一战线”与政府签署和平协定,其人员被收编,组织领导人阿卜杜勒·卡里姆被任命为国防部长。然而,两族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导致了2007年10月的大规模流血冲突。政府随即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派遣军队收缴武器。部分人员拒绝接受政府军的接管,与政府军交火。

2008年2月,得到苏丹支持的反政府军攻占首都,但总统府未被占领。联合国安理会谴责了反政府军的军事行动。法国支援政府军击退叛军。从2008年3月开始,欧盟维和部队与法国部队负责维持地区稳定,并与乍得东部的叛军多次交火。

2009年1月,8个反政府武装组织成立抵抗力量联盟,与政府军多次发生摩擦交火事件。同年,乍得政府与苏丹政府达成协议,抵抗力量联盟的活动逐渐减少。但反政府武装与政府军之间的冲突仍时有发生。

2011年和2016年,伊德里斯·代比再次当选总统。2021年4月20日,代比在前线战斗中被打死。他的儿子穆罕默德·伊德里斯·代比·伊特诺被任命为临时总统,并被授予总统权力和任命为武装部队司令。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乍得是内陆国,位于非洲中部、撒哈拉沙漠南缘,东邻苏丹,南与中非喀麦隆交界,西与尼日利亚尼日尔为邻,北与利比亚相接。地理坐标区位于北纬7°至24°、东经13°至24°之间,面积128.4万平方千米,排名非洲第5位、世界第20位。乍得时区为东一区,当地时间较北京时间晚7小时,无夏令时。

气候

乍得气候炎热干燥,除北部的高原山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都在27˚C以上,北部沙漠地区年平均气温可达29˚C。4月至7月天气炎热,其国内的最高气温可达50˚C,12月至次年1月气候凉爽,越往北则昼夜温差越大。乍得全国分为旱、雨两季,一般6月至9月是雨季,10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

乍得全国的气候又可划分为三个区,其中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是典型的沙漠或半沙漠气候,基本没有雨季,1 月份(一年中最冷的月份)的日平均最高气温约为 32 °C,5 月份(最热的月份)可达45°C到50˚C,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年平均日照时间超过3500小时,植物稀少。乍得中部的萨赫勒地区则是属于热带草原气候,该地区雨季为 6 月至 9 月,年降水量300-600毫米。乍得的南部被称为苏丹地区,属热带稀树草原气候,雨季为5月至10月,年降水量900-1400毫米。

地质

乍得位于非洲板块的中部,与阿拉伯板块西非板块和东非板块相邻。这些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乍得的地质演化。特别是乍得位于中非剪力带(Mid-African Shear Zone)的西北部,这是一个重要的地质构造边界,对乍得的地质特征有重要影响。

乍得的岩石主要是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沉积岩包括石灰岩砂岩页岩等,这些岩石通常形成于湖泊、河流和海洋等水体环境。火成岩主要是玄武岩安山岩,这些岩石大多形成于中新世时期的火山活动。变质岩则是由沉积岩和火成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花岗片麻岩和辉绿岩片麻岩分布广泛。这些岩石通常被晚造山运动时期的花岗石伟晶岩切割。乍得的前寒武纪和寒武纪的沉积岩系主要是存在于该国的西北部、中东部和最南端。而与阿尔及利亚塔西⾥系砂岩相关的下古⽣代岩系则覆盖在北部提⻉斯提地区以及东部、中部地区和北部的前寒武纪地层之上。东北部的库夫拉盆地也有下古生代砂岩,上覆努比亚砂岩。此外,还有下白垩世的大陆碎屑岩和上白垩世的海相岩石。

乍得盆地内的新近纪乍得地层由湖沼沉积物组成。

地形地貌

乍得占据乍得盆地东半部,地势北、东、南三面高,西部低。盆地底部平坦,海拔300~500米。乍得北部和东部地势偏高,其余地区地势平缓,乍得湖是其海拔最低的区域。北部的提贝斯提高原区平均海拔2000米,最高峰库西山(Emi Koussi)海拔3415米,系中部非洲的最高峰。东南部为达尔富尔高原区,东北部为埃尔迪-恩内迪高原区。东北地区高原有一座活火山——图西德火山(Toussidé),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千米,最高点海拔3265米。从东南到北由瓦达伊高原、恩内迪高原和埃尔迪高原组成。

水文水利

水文

乍得的主要河流是沙里河洛贡河及其支流,它们主要是从东南部流入乍得湖。 这两个河流系统均发源于中非和喀麦隆的高地,这些地区的年降雨量超过 1250 毫米。 沙里河由中非共和国的河流以及乍得东南部的Bahr Salamat河、Bahr Aouk河和Bahr Sara河注入,全长约1200公里。它的发源地位于萨尔市附近,中游穿过沼泽地,下游在恩贾梅纳附近与洛贡河汇合。 这条河的流量变化很大,旱季时流量只有17立方米/秒,雨季时,流量则可达到340立方米/秒。洛贡河是由来自喀麦隆和中非共和国的支流组成,它比沙里河更短、流量更小,全长约960公里,流量大约是85立方米/秒。 洛贡河在恩贾梅纳注入沙里河,两河合并后汇流三十公里,穿过一个大三角洲,注入乍得湖。乍得境内有五大湖,分别是:乍得湖(Tchad)、菲特里湖(Fitri)、伊洛湖(Iro)、雷勒湖(Léré)和特盖姆湖(Tekem)。

乍得湖

乍得湖(阿拉伯语:بحيرة تشاد,卡努里语:Sádǝ,法语:Lac Tchad)是一个淡水湖,地处乍得盆地中央,曾跨乍得、尼日尔尼日利亚喀麦隆四国,后因气候越来越干旱,蒸发强烈、水源减少,湖面逐渐缩小。水位季节变化大,主要依沙里河水情而异。变幅一般在1米以内,最大可达3米(1874),面积相应变化在1万~2.5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5米,最深处12米。湖区平均年降水量330毫米,气候年际变化大,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的多年持续干旱,水位年际变化加大,湖面明显缩小,最小只剩2600多平方千米。每年最低水位出现在6~7月,最高水位在11~12月。表水温度19~32°C。湖底地形多变,巴加北边有一条湖底岗横贯东西,把湖泊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北湖盆水流循环不畅,南湖稍深于北湖;东部水域多古沙丘,或没于水下或成小岛,以库城岛、布都马岛最大。湖面多纸莎草和芦苇形成的"漂浮小岛",对航行构成障碍。乍得湖流域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有沙里河、姆布利河、恩加达河、约贝河注入,沙里河约占流量95%。湖滨洼地,尤其是沙里河三角洲,多沼泽,芦苇丛生;沿湖平原土地肥沃,是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湖中鳄鱼、河马属甚多。水产资源丰富,为非洲重要的淡水鱼产区之一,盛产河豚、、非洲虎鱼等。

菲特里湖

菲特里湖位于乍得中部,恩贾梅纳以东约 300 千米处。该湖的正常面积约为500平方千米。在雨水较多的年份,湖面面积会扩大两倍。该淡水湖水位较浅,由季节性降雨和集水区约 7 万平方千米的径流提供水源。主要的补给河流是季节性的巴塔河,它发源自西部的瓦达伊山丘。

水利

乍得政府计划开发位于阿姆贾拉斯东南 65 公里处的卡里亚里大坝,为当地居民提供饮用水。该项目于 2021 年 8 月 21 日正式启动。阿姆贾拉斯是乍得最干旱的城镇之一,为了改善该地区的饮用水供应,乍得政府将从卡里亚里大坝抽水。该大坝的储水量为 2000 万立方米。水经过处理后将通过阿姆贾拉斯(Amdjarass)现有的水塔进行分配。乍得水务公司(STE)将负责新设施的运营。

土壤

乍得除了沙漠地带的沙子和山区的陡峭岩石外,还存在几种类型的土壤形成。在乍得湖的南侧,土壤来自积聚在Mega-Chad底部的黏土沉积物。沿着查里河和洛贡河以及萨拉马特河谷的季节性洪水泛滥的河岸,会出现水质(涝渍)土壤。在瓦达伊地区高地斜坡的裸露褶皱和土丘上发现了红色的热带含铁土壤。在乍得湖以北地区,亚干旱土壤是典型的,但乍得湖岸边沙丘之间的洼地除外,那里发现了容易盐碱化的水文形态土壤。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乍得是非洲第五大国,国土总面积为125.9万平方千米。乍得土地总面积的39%用于农业,其中至少80%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约0.8%的耕地使用灌溉方式。乍得有9%的土地被列为国家保护区,58%的土地已被划为沙漠,另有30%的土地极易受到沙漠化的影响。

矿产资源

乍得矿藏资源较丰富,但大多尚未开采。主要矿藏有石油、碱石碳酸钙白陶土、钨、锡、铜、、铬、、黄金等。石油主要分布在乍得湖地区、多巴盆地和瓦达伊盆地,国际银行评估乍石油储量超过20亿桶,驻乍国际石油公司是开发主体,包括美国英国、中国等。天然碱产量丰富,主要分布在乍得湖地区和北部博尔库、恩内迪等地。铬、铀、锰等稀有金属矿分布在北部奥祖山区和南部靠近喀麦隆中非地区。金矿分布在南部的东凯比河地区、西凯比河地区、瓦达伊地区和北部提贝斯提地区。

森林资源

2005年,森林占土地总面积的9.5%。2000-2005年期间的森林砍伐率为0.7%。乍得森林灌木覆盖率为18%,约2350万公顷,桉树和乳木果是主要树种。森林砍伐 严重,平均每年减少0.6%,约20万公顷。植被恢复主要靠自然再生。主要位于南部的林地在1975年至2013年间减少了29%,损失面积达4700平方千米。长廊森林的面积也有所减少,但没有林地减少得那么快。在萨赫勒地区的加扎勒河州和卡嫩州,沙地成片生长,向大草原推进。

水资源

乍得的地表水资源主要取决于降雨量,而降雨量的时空变化非常大。根据现有数据,可再生的地表水资源估计为460亿立方米。然而,乍得拥有相当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这些资源以沉积地层(如砂岩和砂岩)、无压含水层以及深层承压或半承压含水层的连续含水层形式存在。这些含水层占据了国土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三,主要分布在乍得的北部、西部和南部。

生物多样性

植物

乍得境内拥有2288种植物(包括128个当地自命名种类)、83个亚种、81个变种和 8 个变型。植物被归类于151个科,其中48.7%的分类群属于6个最大的科,包括禾本科(14.6%)、豆科(13.6%)、莎草科(7.0%)、菊科(6.2%)、锦葵科(3.9%)和茜草科(3.4%)。在所有记录中,有2173种(88.3%)原产于乍得,其中55种(2.2%)为特有种,这些植物只存在于乍得,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另外,274种(11.0%)是乍得的外来物种,这些植物可能对当地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还有13种(0.5%)被认为是隐源物种,其分类地位尚不确定。外来植物群共有131个分类群(5.3%)。

动物

乍得的动物种群非常丰富,共拥有野生和家养动物722种,主要是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纲和鱼类。截至2023年乍得拥有131种大型哺乳动物、532种鸟类(包括354种留鸟、117种古北候鸟和260种非洲-热带候鸟)和136种鱼类。其中,15种哺乳动物、4种鸟类以及尼罗鳄巨蜥属受到全面保护。除了这些物种外,乍得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动物物种,如软体动物门蛛形纲动物和龟鳖类动物,这些都是乍得的重要资源。

根据世界保护监测中心的数据,乍得已知的两栖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约有698种。其中,0.3%的物种为地方特有物种,2.6%的物种为濒危动物。

自然保护区

恩内迪自然文化保护区

乍得东北部的恩内迪自然和文化保护区占地约50000平方公里,该地区横跨该国的萨赫勒撒哈拉沙漠地区,因其自然和文化价值于201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遗产。与乍得的另一个主要保护区扎库马国家公园一样,恩内迪目前也由非洲公园和乍得政府共同管理。

恩内迪的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在砂岩地貌中,有大约500种植物生存,动物则包括巴巴里羊、蜜獾、沙漠刺猬亚科和一小群西非鳄。这里也是180种鸟类的家园或迁徙路线经过地,其中包括红颈鸵鸟和苏丹金麻雀。

巴尔萨拉马特动物保护区

巴尔萨拉马特动物保护区得名于流经保护区的巴尔萨拉马特河,是保护区内动物物种的主要水源。巴尔萨拉马特动物保护区于1964年1月1日被指定为物种保护区,并被列入UICN第四类。它占地约20500平方千米,包括周围扎库马国家公园的一部分。巴尔萨拉马特动物保护区的常见动物包括羚羊、长颈鹿、尼罗鳄和鸵鸟等鸟类。

自然灾害

乍得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水、风灾和地震等。最近一次严重的洪水是2022年7月的洪水,一直持续到9月,是自1990年以来乍得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据报道,截至2022年8月底,至少有44.2万人受到洪水影响或流离失所,其中包括首都恩贾梅纳的大部分地区。此外,洪水还摧毁了约27平方千米的农田,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行政区划

政区

根据2018年8月通过的全国行政区划改革方案,全国划分为23个地区、95个省、365个市镇。

主要城市

恩贾梅纳(N'djamena)

恩贾梅纳(N'djamena)是乍得首都,是全国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乍政府、议会、各权力机构、司法部门的所在地。原名拉密堡,1973年改名为恩贾梅纳,意为“供行人休息的宁静树荫”。位于乍得西南部沙里河洛贡河的交汇处,与喀麦隆隔河相望。海拔294米,地势平坦。每年6月至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年平均降水量为509毫米,年平均气温为25℃,最高温度达50℃。人口约110万(2016年统计数据)。1997年4月与广西柳州结为友好城市

蒙杜(Moundou) 

乍得中国西南地区西洛贡大区首府,乍得第二大城市。坐落于洛贡河畔,位于恩贾梅纳市南部约500千米。人口约14.2万(2016年数据)。是乍得经济首都,经济支柱以棉花加工及出口、啤酒制造及烟草制造为主。交通较为便利,是乍得南部重要交通枢纽城市。与周边城市均有公路连接。市内有蒙杜机场。

萨尔(Sarh)

南部中沙里大区首府,乍得第三大城市。坐落于沙里河畔,在恩贾梅纳东南约560千米。人口约10.8万(2016年数据)。经济主要以种植业渔业为主。交通较为便利。市内有一座机场。

阿贝歇(Abéché)

东部瓦达伊大区首府,乍得第四大城市,人口约7.8万(2016年数据)。气候炎热。由于临近苏丹,而且是骆驼商队的重要经停处,阿贝歇成为了当地的贸易中心。此外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畜牧业。市内有一座机场。

政治

政体

乍得《宪法》规定了以总统为首的强有力的行政机构,总统在政治体制中占主导地位。总统有权任命总理和内阁成员,对法官、将军、省级官员和乍得准国营公司负责人的任命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在面临严重和直接威胁的情况下,总统可在与国民议会协商后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总统由民选直接产生,任期五年。2005年,宪法取消了任期限制,2018年宪法修正案又规定总统任期6年,可连任一次。

宪法

乍得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诞生于1962年4月。1993年4月,最高全国会议审议通过“过渡时期宪章”,作为过渡时期临时宪法。1996年3月,全民公决通过的新宪法规定:乍得是一个建立在民主、法治原则和公正基础上的独立的、世俗的、社会化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主权国家,实行政教分离。2005年6月,全民公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取消对总统连任次数和年龄的限制,并赋予总统提案修宪的权利。2018年4月,国民议会审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并于5月正式实施,规定总统任期6年,可连任一次。2021年4月,军事过渡委员会颁布《过渡宪章》,作为过渡期临时宪法,规定18个月过渡期满后,可延期一次。

议会

 国民议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共有188个议席,任期五年。上一届国民议会于2011年2月产生,议长为阿鲁恩·卡巴迪(Haroun Kabadi)。各主要党派在国民议会中所占席位如下:爱国拯救运动118席,争取民主进步联盟9席,争取共和行动阵线4席,争取发展与革新全国同盟7席,争取民主进步全国联盟VIVA派4席,争取革新与民主同盟8席,乍得全国民主同盟8席。2021年4月,伊德里斯·代比去世后,默罕默德出任国家元首,宣布解散议会。2021年9月,乍宣布组建国家过渡理事会(CNT)代行国民议会职能。

司法

司法体系由宪法委员会、最高法院、上诉法院、初审法院和特别最高法庭组成。宪法委员会负责审查法律、协定等是否违宪,并监督、审理、公布选举及公民投票结果。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机构,包括司法法庭和行政法庭,由21名成员组成,院长由总统以法令形式任命,2013年后法官取消终身制,每届任期7年。截至2023年最高法院院长是萨米尔·阿达姆·阿努尔(Samir Adam Annour),总检察长是阿哈马特·阿格雷(Ahmat Agrey)。特别最高法庭负责审判总统、政府成员及其同谋的叛国案。

政党

1991年9月乍得实行多党制。截止2022年有146个合法政党,主要有:

爱国拯救运动(MouvementPatriotiqueduSalut,MPS):简称爱拯运,1990年3月11日成立,截至2023年12月,该党仍为执政党。原为反哈布雷的政治、军事组织。创始人为伊德里斯·代比总统和马尔东·巴达·阿巴斯(MaldomBadaAbbas)等人。政治纲领:主张多党民主,发展混合经济。捍卫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睦邻友好、不干涉别国内政和不结盟政策,遵守联合国非洲联盟宪章,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的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该党设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委员会和执行局,在全国各地均有基层组织。全国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中央委员会是最高执行机构,执行局是中央委员会常设机构,现有40名成员。应2/3以上中央委员要求可召开全国特别代表大会。2001年3月召开特别党代会,伊德里斯·代比继任党主席,阿巴斯任名誉主席。2016年2月在恩贾梅纳召开的爱拯运“七大”选举穆罕默德·泽纳·巴达(MahamatZèneBada)为总书记。

争取发展与革新全国同盟(UnionNationalepourleDéveloppementetleRenouveau,UNDR):反对党。1992年7月21日取得合法地位。主张维护国家和平、团结,实现民族和解。建立一支真正全国性的职业化军队。发展社会经济、农业、畜牧渔业、水电、交通、旅游和手工业。实行地方分权,让妇女和有能力的人参加国家管理。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实现粮食自给等。主席为萨莱赫·凯布扎博(SalehKebzabo),曾任第一届临时政府的贸工部长、乍新社社长,《恩贾梅纳周刊》的创始人。2007年参与政治和解进程。截至2023年在国民议会中拥有10席,为第一大反对党。凯布扎博在2016年4月总统选举中得票率12.77%,位居第二。

争取民主进步联盟(RassemblementpourlaDémocratieetleProgrès,RDP):1992年3月10日取得合法地位。创始人洛尔·马哈马特·舒瓦(LoeMahamatChoua),曾任国家元首和过渡时期最高委员会主席。1997年12月,该党与爱拯运签署合作协议。2001年总统大选中支持伊德里斯·代比。2003年12月,舒瓦宣布解除与爱拯运的联盟关系。2007年8月,参与国内和解进程,签署“8·13和解协议”。截至2023年该党在国民议会中拥有9席。

元首

原宪法规定,总统是乍得国家元首、军队和政府最高首脑,由全民直选形式产生,有权任命总理、解散议会和举行全民公投。伊德里斯·代比·伊特诺总统自1990年开始执政,连续六次胜选,2021年4月19日,代比以首轮选举79.32%得票率第6次赢得大选,但于次日死于平定叛军的前线。当日,老代比之子穆罕默德·伊德里斯·代比领导成立军事过渡委员会,出任国家元首、代行总统职权,解散议会和政府,暂停宪法,开启为期18个月的政治过渡进程,随后组建临时政府和全国过渡理事会(立法机关)。过渡期结束后,乍得将举行总统大选。

政要

国际关系

综述

乍得奉行独立自主、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政策,强调维护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持稳定的周边环境。支持非洲团结,致力于加强同西方大国和国际金融机构关系。重视发展同阿拉伯国家及非洲国家的关系。系2014-2015年度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2016年度非洲联盟轮值主席国。乍得前总理兼外交部长穆萨·法基·穆罕默德于2017年1月当选非盟委员会主席,并于2021年2月连任。2021年11月,乍得前外长希塞因·易卜拉欣·塔哈当选伊斯兰合作组织秘书长。

同中国的关系

双边政治关系

1962年乍得曾同台湾当局“建交”。1972年11月28日,中国与乍得建交,乍与台“断交”。1980年8月,由于乍内战加剧,中原地区曾撤回驻乍大使馆,1985年6月复馆。1997年8月12日乍与台“复交”,中国政府即宣布中止同乍的外交关系。两国政府间一切协议也随即停止执行。2006年8月6日,外交部长李肇星与乍得外交和非洲一体化部长艾哈迈德·阿拉米分别代表各自政府,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乍得共和国关于恢复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决定即日起恢复两国大使级外交关系。总统伊德里斯·代比2015年10月来华出席“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

双边经贸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

中乍互利合作始于1987年,中国在乍完成的主要经援项目有:人民宫、水稻垦区恢复、中乍友谊医院和坦克修理厂等。两国复交后,中国在乍完成了恩贾梅纳市市政道路整治和农业技术合作等项目。双方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等领域的互利合作继续推进。2010年4月,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傅自应率中国政府经贸代表团访乍,并与乍外长法基共同主持召开中乍首届经贸混委会。2011年6月,中乍合资炼油厂落成投产。2011年12月,由中方提供优惠贷款实施的巴阿赫水泥厂投产。2017年12月,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在北京同乍外长塔哈共同主持召开第二届中乍经贸混委会。2022年双边贸易额13.68亿美元,同比增长143.4%,其中中方出口2.82亿美元,同比下降22.5%,进口10.8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6%。中方主要进口原油和棉花,出口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等。

其他合作

2008年7月,乍国家舞蹈团来华访问演出。2011年7月,深圳市艺术团赴乍得访演。2013年2月,中国和乍得两国政府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2019年9月,郑州艺术团赴乍得访演。

从1976年起,中国开始向乍提供高校奖学金,包括农学、医学、路桥、水电、石油化工、建筑等专业。

中国自1978年起向乍得派遣医疗队,迄今已经派出18批,目前来自江西省的13名医疗队员在乍得首都中乍友谊医院工作。中国在乍得设有疟疾防治中心。

1997年4月,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市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结为友好城市。2021年10月,恩贾梅纳市与中国重庆市结为友好城市。

同法国的关系

乍法关系密切,两国签有财政、经济、文化、教育和军事等一系列合作协定。法国有100多名专家在乍政府主要部门工作,在乍侨民超过1600人。法国在乍设有军事基地,驻军1200人。法国军方向乍政府军提供情报和后勤支持,并曾协助其击退叛军对首都的进攻。苏丹达尔富尔危机爆发后,法国派200名军人赴乍苏边境执行人道救援任务。法国公司几乎承包了全部乍喀石油管道建设工程。2014年7月,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访问乍得,宣布自8月起启动法军撒哈拉沙漠萨赫勒地区的反恐行动——“新月沙丘行动”,并将该行动指挥中心设在乍首都恩贾梅纳

同美国的关系

乍美于1961年建交。美国现为乍第一大援助国、第一出口目的地国。美国石油公司参与乍得石油开发,约有2000多名美国石油技术人员在乍工作。美国不定期向乍派遣军事顾问团为乍进行军事、反恐培训,并在乍派有和平队。美国同乍得签有司法信息管理和人员培训援助协议和民用航空安全司法合作协议。2014年8月,伊德里斯·代比总统赴美出席美非峰会。2017年2月,2017年度“燧发枪”联合军演在乍得启动。9月,美国将乍得列入旅行禁令名单。2018年3月,美国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访问乍得。4月,美国宣布取消针对乍得公民的旅行禁令。2019年9月,代比总统会见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特使、负责非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纳吉。2020年2月,乍军参加美国军队非洲司令部举办的“燧发枪”军事演习,共有16个西方国家和15个非洲国家参演。

同苏丹的关系

乍与苏丹关系曾长期友好,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爆发后,乍苏关系出现波折。两国一度断绝外交关系,并处于“交战状态”。在利比亚等国斡旋下,双方于2010年1月签署两国关系正常化协议。2010年2月,乍得总统代比访苏。7月,苏丹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出席在乍举行的“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首脑会议。

同利比亚的关系

乍得与利比亚因领土争端等问题曾长期不和。1994年2月3日,国际法院将乍利争议领土“奥祖地带”裁决归乍后,乍利关系改善并不断发展。双方签署了《乍利睦邻、友好与合作条约》及多项合作协定。2011年利比亚危机爆发后,乍否认利“国家过渡委员会”关于乍政府帮助奥马尔·穆阿迈尔·卡扎菲的指责。卡扎菲政权倒台后,乍于8月23日宣布承认利“国家过渡委员会”。9月,伊德里斯·代比总统出席了在法国召开的“利比亚之友”国际会议。2012年12月,利新政府总理扎伊丹率团对乍进行工作访问。2014年10月,利国民议会主席、国家元首萨利赫·伊萨访乍。2018年7月,利民族团结政府总理萨拉杰访乍。2019年7月,代比总统会见利比亚联合政府总理萨拉杰,双方就和平解决利比亚危机进行了磋商。

同中非关系

1997年1月,乍派兵参与了在中非的维和行动。2001年11月,中非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弗朗索瓦·博齐泽(FrançoisBozizé)流亡乍得后,两国关系持续紧张,多次发生边界冲突。2003年博齐泽武装夺取中非政权后,两国关系迅速改善。博齐泽总统几乎每年均访乍。2012年底中非局势动荡后,乍积极参与调解中非危机。2021年5月,中非政府军袭击乍得前沿哨所,造成乍军人员伤亡。事发后,中非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等紧急访乍,双方表示将尽快查明事件原委,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

同其他非洲国家关系

乍得重视发展同喀麦隆尼日利亚加蓬等邻国及其它非洲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加地区合作。乍是非洲联盟、中部非洲经济与货币共同体、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萨赫勒撒哈拉沙漠国家共同体、尼日尔河国家组织、乍得湖盆地委员会等非洲区域性组织的成员。

国际组织

乍得是联合国不结盟运动、法语国家共同体、非洲联盟、中部非洲经济与货币共同体、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国,同时也加入了伊斯兰会议组织、伊斯兰合作组织、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和尼日尔河流域国家组织等国际组织,另外它还是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国家集团(简称非加太集团)的成员国。

军事

乍得国民军(阿拉伯语:الجيشالوطنيالتشادي,罗马化:Al-Jaishal-Wataniat-Tshadi。法文:Arméenationaletchadienne,ANT)由2018年5月4日生效的《乍得宪法》第185条所列的五支国防和安全部队组成。它们是国民军(包括陆军和空军)、国家宪兵、国家警察、国民和游牧民卫队(GNNT)以及司法警察。宪法第188条规定,国防由军队、宪兵和国民卫队负责,而维护公共秩序和安全则由警察、宪兵和国民卫队负责。

人口

人口数量

根据世界银行2022年的统计数据,乍得人口为1772万。人口年增长率为3.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4.4人。乍得人口平均寿命为53岁,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8.4%,15~64岁的人口占49.2%,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2.6%,青年人口所占比例相当高。此外,乍得男女人口比例平衡,女性占总人口的49.9%。2012年劳动力总数约为485万。2016年,乍得人口增长到1445万左右。乍得城市人口约占27%,主要集中在首都恩贾梅纳地区。全国人口密度北方小,南方大。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占国土面积1/5的南方地区。此外,乍得还生活着一些来自苏丹、中非共和国和尼日利亚等国的难民。

族群

乍得是非洲大陆上少数几个当地人和阿拉伯人长期混居的地区之一,仅凭其肤色和外貌特征较难判定族群归属。全国有大小部族256个。南部居民主要为萨拉族(Saras),此外还有马萨族(Massa)、蒙当族(Moundang)、科托科族(Kotoko)等。中部和北部主要为阿拉伯人和图布族(Toubou)。中东部有马巴族(Marba)、巴吉尔米族(Baguirmien)和布拉拉族(Boulalas)等。人口较多的民族主要有萨拉族、阿拉伯人、瓦达伊族(Ouaddai)等12个。

萨拉族

萨拉人是中苏丹族群,发源于乍得南部、中非共和国西北部地区和苏丹南部边境。他们说萨拉语,这是中苏丹语系的一部分,他们也是乍得最大的民族。萨拉人大多是万物有灵论者(对自然的崇拜),其社会秩序由几个父系氏族组成,这些氏族以前联合成一个具有民族语言、民族认同和民族宗教的单一政体。许多萨拉人保留了他们的民族宗教,但有些人已经皈依基督教伊斯兰教

语言

乍得是一个多语言国家,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法语,但使用语言超过100种。由于阿拉伯流动商人和定居商人在当地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乍得阿拉伯语已成为一种通用语言。在多民族的环境中,多语言成为乍得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特征。

精英阶层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一般使用法语,能够听懂法语的乍得人不超过30%。法语在南方作为第二语言使用较为广泛。法语是政府的工作语言,几乎所有的官方文件都使用法语书写。法语也是经贸活动的通用语言。约10.3%的人口(主要在北方)使用乍得化的阿拉伯语。乍得民族语言中使用最广泛的是萨拉语(10.3%的人口使用),其次是加奈姆语(Kanembou,5.3%的人口使用)、达扎语(daza)、马巴语(Maba)、马萨语(Masa)、蒙当语(Moundang)等。

萨拉语

萨拉语包括十几种主要在乍得境内使用的邦戈-巴吉米尔语;中非北部也有一些邦戈-巴吉米尔语。它们属于中苏丹语系。美国语言学家约瑟·格林伯格将所有的萨拉语变种都视为一种萨拉语的方言,而英国语言学家塔克和布莱恩则认为萨拉语是几种语言的方言群。大多数萨拉语的成员都认为是不同的方言,但目前没有足够的语言信息来确定哪些语音变体需要被视为不同的语言,哪些是其他语言的方言。

萨拉语中人口最多的是恩甘拜语(Sara Ngambay),它是乍得南部的一种主要贸易语言,约有一百万人使用,但萨尔语(Sara Madjingay)是萨拉语的通用语

宗教信仰

乍得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ResearchCenter)2010年的一项调查等各种估计,52%-58%的人口为穆斯林,39%-44%为基督徒,其中22%为天主教徒,另有17%为新教徒。穆斯林主要集中在乍得北部和东部,泛灵论者和基督徒主要生活在乍得南部和盖拉(Guéra)。宪法规定乍得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保障宗教自由。不同宗教团体一般都能和平共处。

伊斯兰教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55%的乍得穆斯林属于苏菲派。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Tijaniyah教,35%的乍得穆斯林信奉这一教派,其中融入了一些非洲当地的宗教元素。该国少数穆斯林(5%-10%)信奉更原教旨主义的习俗,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习俗可能与起源沙特的萨拉菲运动有关。

罗马天主教是该国最大的基督教派。大多数新教徒,包括总部设在尼日利亚的"得胜者礼拜堂",都隶属于各种福音派基督教团体。该国也有耶和华见证人宗教团体的成员,该宗教是在1960年独立后传入的,因此被认为是该国的"新"宗教。

一小部分人口继续信奉本土宗教。万物有灵论包括各种以祖先和地点为导向的宗教,其表现形式非常特殊。

经济

综述

乍得作为农牧业国家,经济落后,系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乍得的核心产业主要有农业、牧业、石油和矿产开发等,核心产业为农牧渔业,在2020年农牧渔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8%。第二产业主要为炼油业、农牧产品加工、手工业建筑业、水利电力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乍商业、交通、电信、金融等服务性行业逐步发展。2022年乍得国内生产总值为129.5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54美元,中非金融合作法郎(FCFA)为乍得官方货币。

第一产业

乍得第一产业主要是农牧渔业,主要的农业区是乍得湖平原和南部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有高粱、玉米和小米,还有少量稻米和小麦等,粮食大部分依赖进口。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全国约1/4人口从事棉花种植,是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非洲"棉花四国"之一。其他经济作物有烟草、花生、芝麻、甘蔗阿拉伯胶等。乍得是中部非洲地区主要畜产国,43%的劳动力从事牧业。畜牧业约占乍得农业生产总值的40%。

农业

乍得全国可耕地面积3900万公顷,已耕地450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6%)。从事农业活动人数共有280万人,占就业人口的72%。平均每家农户拥有耕地1公顷(南方平均1.8公顷,北方0.4公顷)。主要粮食作物为黍、高粱、玉米、大米、木薯、土豆,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阿拉伯胶、烟草、花生、芝麻、甘蔗乳木果等。棉花、花生、芝麻、阿拉伯胶是乍得重要出口产品。世界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除棉花以外,乍得农作物总产量约619.3万吨,其中高粱97万吨、花生84万吨、黍69万吨、红薯45.8万吨、甘蔗45万吨、玉米40万吨、木薯29.4万吨、大米27.8万吨、土豆20.6万吨、芝麻20.2万吨。

畜牧业

乍得是中部非洲地区主要畜产国。畜牧生产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中部地区,盖拉等南部地区亦有游牧民活动。2021年,乍得牲畜存栏总数1.38亿头,包括牛3394.8万头、羊8550.8万只、骆驼940.2万峰、马137.9万匹、驴411.5万头、猪331.2万只,另有各类家禽3665万只。从法国殖民时代开始,乍得就推动马匹改良,现已成为非洲第一大养马国。

乍得43%的人口以畜牧业为生。畜牧业约占乍农业生产总值的40%,占GDP的18%和出口的30%,年均畜牧业收入1400亿中非法郎,创造附加值2100亿中非法郎。长期以来,畜产品是乍重要出口创汇产品,主要销往喀麦隆、尼日利亚等国。

渔业

乍得渔业资源较丰富,主要食用鱼为马鮁、鲇形目、马鮁和鲤鱼。全国有2万名职业渔民和2万名季节性从事渔业人员,近30万人从事相关产业,在乍得湖洛贡河沙里河及内陆湖泊沼泽开展捕捞。乍得统计局数据显示,乍渔业年产量最高可达15万吨,GDP占比约5%,近半数渔产品销往中非喀麦隆尼日利亚等周边国家。

第二产业

乍得第二产业主要为炼油业、农牧产品加工、手工业、建筑业、水利电力等。2020年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4.7%。全国有22家棉花加工厂,总加工能力为18.8万吨。另有一些纺织、卷烟、面粉、饮料、制糖、农机制造等中小企业。电力供应不足,电价昂贵,全国仅11%的居民、农村仅2%的家庭能够用电。受电力不足和资金短缺等困扰,工业发展困难较多。

石油开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1年,乍得原油出口15300亿中非金融合作法郎,占GDP的23.2%。同年,乍得石油财政收入3740亿中非法郎,占GDP的7%,占财政总收入的36.5%。2022年,国际油价大涨,乍得财政预算法案显示,政府石油收入将增长86%。

乍得主要石油开发商为美国埃索公司(由三家公司组成:埃克森公司持股40%,乍得国家石油公司持股25%,马来西亚石油公司持股35%)、中国石油、瑞士嘉能可(GLENCORE)公司、英国Delonex能源公司、美国ERHC能源公司、尼日利亚GLOBAL石油公司、乍得国家石油公司等。

加工业

乍得工业以食品加工为主,饮料工业由乍得啤酒公司(BDT)垄断,另有糖厂、卷烟厂、轧棉厂、榨油厂、屠宰厂等。中资企业在乍建成水泥厂炼油厂,帮助乍工业实现突破。印度曾提供5000多万美元贷款在乍投资建设工业企业,包括多巴果汁厂、萨尔纺织厂、恩贾梅纳农机具装配厂、恩贾梅纳自行车装配厂等,但受经济危机影响,多处于停产状态。2021年5月,位于中沙里地区首府萨尔市的乍得新纺织公司(NSTT)购置了一批印度制造的生产设备并复产,每日加工产能11吨,每日纱线产能8吨,将创造超过1500个就业岗位。

第三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乍商业、交通、电信、金融等服务性行业逐步发展。2020年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41.6%。全国20%的人口从事服务业,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业和公共领域。

旅游业

乍得气候多样,景色万千。有岩画、沙漠、绿洲、山川等,自然和人文遗产等旅游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不便,配套旅游服务不健全。扎库马野生动物园内偷猎盗猎现象严重,许多野生动物数量锐减,部分濒临灭绝。

旅游业在乍得是一个相对次要的产业。大多数游客都被乍得的狩猎能力和扎库马国家公园所吸引。游客必须持有有效护照和签证,以及黄热病免疫证明。截至 2000 年,全国约有 4.3 万名游客。乍得当年共有 677 间酒店客房,1250 个床位。据美国国务院估计,2002 年在恩贾梅纳的平均日住宿费用为 239 美元,而在该国其他地区则不到 50 美元。

社会

教育

乍得由于国家人口分散,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不愿意送孩子上学,因此教育工作者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虽然入学是义务性的,但只有68%的男孩上小学,超过一半的人口是文盲。乍得的识字率为33%,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识字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乍得科技及文化教育水平较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乍得小学入学率为73.5%,但毕业率始终低于40%。中学入学率17.6%。2020年,78%民众为文盲,其中女性文盲率达89%。2016年以来,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均超过10%。乍得现有91所大专院校,其中国有院校11家,其余均为私有。共有恩贾梅纳大学、费萨尔国王大学等8所大学,全国在校大学生约1500人。2021年,恩贾梅纳大学孔子学院正式揭牌。

卫生健康

乍得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上47个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在联合国2018年公布的189个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中列186位。乍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匮乏。全国共有429个医疗卫生中心,总床位3962张,其中综合性医院仅7所。2012年全国医务人员共6696人。人均预期寿命53.2岁,人口年增长率3%。卫生覆盖率30.6%,饮用水覆盖率45.8%,婴儿死亡率11.5%,成人艾滋病感染率3.5%。常见病有:疟疾肝炎脑膜炎麻风病淋病等。

恩贾梅纳、萨尔、蒙杜邦戈尔阿贝歇都有大型医院。其他卫生设施包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诊所和医务室。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制定了一项健康教育和培训计划。开展了防治疟疾、昏睡病、麻风病和其他疾病的运动。

乍得人的主要死因包括下呼吸道感染、疟疾和艾滋病毒/艾滋病。乍得的艾滋病毒/艾滋病感染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与一些邻国相近。

媒体

视听媒体高等管理局报告显示,乍得主要媒体包括:

电视媒体

乍得有国家电视台(TVT)、国家广播电台(RNT)、国家视听传媒办公室(ONAMA)及其所属25家地区级电台、乍得通讯社信息报(L’Info),隶属于乍得新闻部。乍得共有6家私营电台,其中电子电视台(ElectronTV)规模最大,媒体播送中国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台法语频道新闻节目。(5)私营电台:共有私营电台68个。当地主流媒体对华态度总体友好、客观,经常刊登正面报道,并积极转载中国驻乍得使馆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网络账号发布的宣传动态。

纸质媒体

乍得有法语报刊33家,其中《进步报》为乍发行量最大的私营日报,日刊3万份,立场较亲政府,报道公允翔实,在公众中很有影响,其所有人为乍得前新闻部长、政府发言人伊塞纳。《恩贾梅纳半周报》由前反对派领袖凯布扎博创立,反政府色彩浓厚,经常语出惊人,讽刺、抨击政府及政治人物。另有阿拉伯语报刊12家。

在线媒体

乍得共有在线媒体18家,其中乍得信息网(www.)和团结网()影响力最大。

科技

乍得在世界经济论坛的网络就绪指数(NRI)中排名最后,该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水平的指标。乍得在2014年NRI排名中排名第148位,低于2013年的142位。2010年9月,移动电话普及率估计为24.3%,人口估计为1070万。

文化事业

近年来,乍得的文化活动逐渐开展起来。2011年底,首都恩贾梅纳的新电影院开始营业。这家影院由乍得政府投资建设,播放设备画质音效优良,播放厅内干净整洁,座位宽敞舒适,是中部非洲地区设备最先进、环境最优雅的电影院。此外,政府也开始重视科学文化知识产业的发展。2011年,乍得国家图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国家博物馆也相继向市民开放,丰富了乍得人民的文化生活。

乍得国家博物馆

乍得国家博物馆是乍得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它于1962年10月6日成立,当时的乍得刚独立,首都仍然使用殖民地时期的名字:拉米堡(Fort-Lamy),还未改名为恩贾梅纳,而博物馆则是在新政府划拨的临时用地上建立的。1964 年,博物馆迁至独立广场附近的前市政厅。乍得国家博物馆成立之初有四个展室,分别展示古生物、史前、原史、档案、民间艺术、手工艺和传统。至少在 1965 年,史前研究室收藏了与卵石文化有关的物品,包括来自 Angamma 悬崖(位于博尔库)的材料、旧石器时代的器具、带舵孔的斧头、以及石英和黑曜石箭头。博物馆还收藏了烤砖,其中一些是布拉拉人和巴巴利亚人的作品。这些物品是在布塔-卡比拉圣地发现的,其中包括人类面具、青铜器和骨制工具。许多文物在 1979-1983 年的国家动乱中丢失或被盗。

体育

足球是乍得普及度最高的运动。乍得人对足球十分痴迷。尽管条件简陋,缺乏良好的装备,甚至有时只有一个布料缝制的球状物,但只要有空地,哪怕是街头巷尾,都可以看见包括少年儿童在内的乍得民众在“球场”上尽情挥洒汗水。乍得足球国家队归乍得足球协会管理,是国际足协及非洲足协成员之一。乍得至今未参加过任何国际大赛的决赛,无论是在世界杯还是在非洲国家杯外围赛阶段都未取得过出线资格。乍得国家篮球队隶属乍得篮球协会,曾于2011年获得非洲篮球锦标赛第15名。乍得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于1963年,次年得到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承认。1964年后,乍得开始参加奥林匹克夏季运动会,除1976年和1980年外,每届奥运会都可看到乍得运动员的身影。截至2023年,乍得尚未参加过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乍得也尚未获得过奥运奖牌。

治安

近年来,乍得多次遭遇经济财政危机,经济持续低迷,民生长期困苦,社会治安风险较高,罢工、游行、交通事故、警民、军民、官民间矛盾、农牧民冲突、故意犯罪等恶性治安事件频率显著上升。

乍严禁居民持有枪支。但因乍得历史上内战频繁,苏丹中非利比亚尼日利亚等周边国家局势持续动荡,造成武器走私猖,流失民间枪支甚多,加上乍得民风剽悍,惯于以武力解决问题,地方部族间冲突等治安事件中不乏使用枪支的情况。多年来,乍得政府持续开展收缴民间非法武器的行动,已累计收缴数万支各式口径武器。

交通

综述

乍得地处中非腹地,是一个内陆国家,离首都恩贾梅纳最近的邻国出海口是喀麦隆杜阿拉,相距1970千米。乍得虽然具有战略性地理位置,但其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畜力、独木舟和人力仍在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公路

乍得交通主要依靠公路运输。法国殖民者在乍得修建了一些公路,为自己的军事和经济活动服务。从拉密堡到另一军事要地阿尚博堡的军事公路为580千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改建为全天候通车的高级公路。独立之初,乍得拥有公路18800千米。乍得公路设施相对落后,大部分道路因未经铺设,雨季泥泞无法通车,但这一状况也在不断改善。截至2013年,乍得境内公路总长约为40000千米,其中1724千米为沥青路。恩贾梅纳与北部城市蒙杜的公路建成通车,极大地改善了首都与北部农区的交通。乍得的对外交通依靠四条主要公路,干线全长一万多千米。第一条由首都恩贾梅纳经刚果布拉柴维尔到黑角港。第二条由恩贾梅纳经喀麦隆雅温得城区通达杜阿拉港。第三条由恩贾梅纳经尼日利亚的恩古鲁,转火车抵拉各斯港,这是一条以运送出口棉花为主的运输线。第四条由瓦达伊牧区穿过沙漠通到苏丹苏丹港

铁路

乍得铁路建设长期滞后。2011年,乍得政府确定了总额达70亿美元的铁路修建计划,工程预计将连通首都与红海边的苏丹港及大西洋边的杜阿拉港。2012年,中铁二十三局七公司中土集团公司与乍得政府签订铁路修建承包协定,负责修建乍得境内的两段干线铁路。其中,南线途经库特雷、蒙杜恩贾梅纳,铁路线长527.93千米。东线途经恩贾梅纳、阿贝歇、阿德雷,全长836.16千米。

航运

水运主要集中于沙里河洛贡河内河航道总长4830千米,其中2000千米河段能四季通航。出海须经喀麦隆杜阿拉港(距恩贾梅纳1970千米)或尼日利亚哈科特港(距恩贾梅纳1700千米)转运。

航空

乍得独立前,法国因军事需要,在乍得全境建有36个机场,其中拉密堡机场是一个现代化的大机场。截至2023年乍得全国有50个机场。其中首都恩贾梅纳国际机场是非洲国际航线的重要中转站之一,可起落波音公司空中客车公司等大型远程飞机,法国、利比亚苏丹埃塞俄比亚和非洲航空公司均有航班连接恩贾梅纳。机场目前由国际航空安全部非洲分部(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Air Navigation Security in Africa)管理运营。此外,国内萨尔、蒙杜阿贝歇等几个主要城市之间均有航班。

文化

综述

乍得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和语言,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该国以其古代居民的岩画而闻名,在提贝斯提山脉的洞穴和悬岩中可以找到大量的岩画。保存尤为完好的遗址位于戈诺阿和祖阿尔。在乍得湖附近的高乌发现的陶制头像和陶俑被认为是早期绍奥文明的遗物。乍得政府积极弘扬乍得文化和民族传统,开设了乍得国家博物馆和乍得文化中心。全年有6个法定节假日,包括基督教节日复活节(周一)和穆斯林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和米拉德-纳比节。

饮食

小米是乍得的主食。它被用来制作蘸酱的丸子。在北部,这道菜被称为alysh。在南部,被称为biya。鱼类也很受欢迎,一般以salanga(晒干和轻微熏制的Alestes和狗脂鲤属)或banda(熏制的大鱼)的形式制作和出售。酒精饮料虽然在北部没有,但在南部却很流行,人们喝小米啤酒,用红小米酿造的称为billi-billi,用白小米酿造的称为coshate。

特色美食

乍得粥

乍得粥,作为乍得的国菜,主要使用小米或玉米面精心熬制而成。其稠密的质地和香甜的口感使其深受喜爱,通常会加入牛奶或糖来增添风味。在乍得,这种粥是广受欢迎的早餐选择,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而且能满足一整天的能量需求。

小米面粉球

乍得小米面粉球是一种流行的小吃,由小米粉、糖和香料制成。它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食谱和技术。制作方法简单,将材料混合后炸至金黄色即可。这种小吃口感香脆,味道甜美,是乍得人民喜爱的美食之一。

乍得冰沙

乍得冰沙是一种甜品,通常由椰奶、糖和各种水果制成。它口感清爽,是夏季消暑的佳品。在乍得,人们通常在炎热的天气里享用这种冰凉的甜品,以缓解酷热。冰沙的制作方法简单,只需要将材料放入搅拌器中搅拌均匀,然后放入冰箱中冷冻即可。它是一种美味且营养丰富的甜品,深受当地人喜爱。

习俗

乍得人相互见面时互致问候并握手,穆斯林见面则互致“萨拉姆”(意为“和平、平安”),较亲密者可以拥抱。穆斯林男子一般着长衣、戴白帽,女子则身穿长衣,头戴面纱或“盖头”。非穆斯林民众衣着则较多样。在国际交往中,乍得人也习惯行握手礼,称男性客人为先生,称女性朋友为夫人、女士、小姐。饮食方面,乍得人以薯类、高粱以及肉类为主。餐馆里的常见食物有鸡蛋卷、肝脏、沙拉、烤肉、鱼等,软饮料包括新鲜果汁和类似冰沙的水果调制品。酒吧里最受欢迎的饮料是啤酒。一种用小米酿造的啤酒“bilibili”比较有特色。伊斯兰教信徒不食猪肉,禁酒。非穆斯林则无太多禁忌。丧葬礼仪则依个人信仰而定,主要为穆斯林葬礼和基督教葬礼。

艺术

文学

与其他萨赫勒国家一样,乍得的文学也经历了经济、政治和精神干旱的考验,最著名的作家也受到了影响。乍得作家被迫以流亡或侨民身份写作,创作出了以政治压迫和历史论述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自1962年以来,20位乍得作家创作了约60部小说作品。其中最负国际盛名的作家有约瑟夫-卜拉希姆-塞德、巴巴-穆斯塔法、安托万-班吉和库尔西-拉姆科。2003年,乍得唯一的文学评论家AhmatTaboye出版了他的《乍得文学选集》,以增进国际社会和青年对乍得文学的了解,弥补乍得缺乏出版社和宣传机构的不足。

音乐

乍得的音乐包括许多乐器,如金德琴(一种弓形竖琴)、卡卡其琴(一种长形铁皮号角)和胡胡琴(一种使用菖蒲作为扩音器的弦乐器)。其他乐器及其组合与特定族群的关系更为密切:萨拉人喜欢哨子、巴拉风琴、竖琴和科乔鼓。加奈姆布(Kanembu)人则将鼓声与笛声相结合。

查里爵士乐团成立于1964年,开创了乍得现代音乐的先河。后来,非洲旋律(AfricanMelody)和国际挑战(InternationalChallal)等更知名的团体尝试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Tibesti等流行团体则通过借鉴乍得南部的传统音乐风格"赛伊"(sai),更快地继承了自己的传统。乍得人民历来对现代音乐不屑一顾。然而,1995年,人们对现代音乐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并促进了以乍得艺术家为主角的CD和录音带的发行。盗版和缺乏对艺术家权利的法律保护仍然是阻碍乍得音乐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电影

乍得电影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爱德华·塞利的短片,但由于内战的破坏和电影院的缺乏而受到阻碍,乍得全国只有一家电影院(恩贾梅纳的诺曼底电影院)。在导演马哈马特·萨利赫·哈伦、伊萨·谢尔盖·科埃洛和阿巴卡尔·切内·马萨尔的努力下,乍得故事片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再次发展。哈伦的电影《阿布纳》广受好评,他的《达拉特》获得了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特别评委奖。2010年的故事片《尖叫的男人》获得了2010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使哈伦成为第一位在戛纳主要竞赛中获奖的乍得导演。伊萨·谢尔盖·科埃洛执导了电影《达雷萨拉姆》和《DP75:塔尔蒂纳城》。

岩石艺术

乍得拥有数千件岩石雕刻和绘画作品,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北部的恩内迪高原和提贝斯提山脉。这些岩画最古老的可追溯到公元前五千年,表现的是野生动物、牛和人的形象。骆驼和马背上的骑手以及围绕在小屋周围的人群的画作尤其多。乍得的岩石艺术以其丰富多彩的地方风格而闻名,其中包括撒哈拉岩石艺术中最丰富的例子。

手工艺

乍得人民用稻草编织篮子、垫子、扇子和其他实用物品。为了装饰这些物品,工匠会使用当地植物的花朵和根茎制成的染料。乍得编织艺术品最常见的颜色是紫色和绿色。

乍得人擅长制作陶器,比如制作的陶罐可以在最炎热的天气里保持水的清凉,因为里面的水会通过黏土的微孔渗出来;还可以制作杯子和其他有用的物品等。制作陶器时通常不用砂轮,而是用手指将湿粘土捏成所需的形状,边捏边逐渐添加所需的材料。上釉后的陶器要进行烧制,陶艺家要把陶器和木柴、稻草一起轻轻地放在一个圆圈里。然后点燃木柴和稻草,让它们烧得非常非常旺。火烧到最旺时,陶艺家会在火堆和陶器上铺上沙子。然后将火堆放置一夜,这时陶艺家就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市场上出售了。

除了陶器和篮子,当地工匠还创作绘画、文具和贺卡。阿贝歇的一个发展组织因其十字绣乍得和所有乍得人都熟悉的动物图案而闻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图案的针脚非常紧密。出售这些十字绣图画的利润将捐给那些没有丈夫的妇女,她们通过从事这项工作来养家糊口。

建筑

乍得拥有悠久而丰富的建筑历史,其建筑遗址可以追溯到七世纪。从那时起,各种建筑风格和美学出现、发展,反映了该国不断变化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动态。几个世纪以来,建筑材料经历了传统的泥砖和土坯结构以及混凝土、砖和钢的发展,现在的建筑具有更现代、简约的美学。在19世纪,引入了法国殖民时期的建筑,其特点是具有古典和传统图案的大型华丽建筑。在20世纪后期,出现了法国和非洲风格的融合,通常以鲜艳的色彩和传统设计为特色。乍得的建筑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反映了其多元化和多元文化的遗产。

节庆

公共节假日

乍得主要世俗节日如下:1月1日元旦,5月1日国际劳动节,8月11日乍得国庆节,11月28日乍得共和国成立日,12月1日乍得自由民主日。与其他伊斯兰国家一样,乍得伊斯兰教徒庆祝圣纪节(伊斯兰教历3月12日,穆罕默德诞辰)、开斋节(斋月结束次日,这一天人们一般要去清真寺做礼拜,亲朋好友之间也要相互登门道贺)和古尔邦节(伊斯兰教历12月10日,是宰牲献祭的节日)。宰牲节前需要准备健壮牲口(骆驼、牛或羊),节日当天先戒食半日,举行盛大会礼仪式和庆祝活动后,开始宰牲,宰牲肉分三份,一份自用,一份馈赠亲友,一份施舍穷人。乍得基督教徒庆祝的节日主要有复活节万圣节圣诞节等。

国家标志

国旗

乍得国旗于1959年11月6日正式通过。

乍得国旗由蓝色(升起面)、金色和红色三条相等的垂直带组成。国旗融合了蓝色和红色的法国(前殖民地)颜色以及红色和黄色(金色)的泛非洲颜色。蓝色代表天空、水源充足的南部地区,也象征着希望。金黄色代表太阳以及该国北部的沙漠。红色代表进步、繁荣和团结。它还象征着为争取独立而进行的流血牺牲。国旗的长宽比例为2:3。

乍得国旗的历史

第一面代表乍得地区的旗帜是1339年的加奈姆旗。1439年,博尔努(Bornu)旗取代了这面旗帜。1900-1959年,乍得成为法国殖民地,当时使用的是法国三色旗。1959年乍得独立后,开始使用现在的乍得国旗

国徽

乍得现行的官方国徽于1970年采用。国徽由一个中央盾牌组成,盾牌由山羊和狮子支撑。盾牌由参差不齐的蓝色和黄色波浪线组成,太阳升起在盾牌上方。锯齿状的蓝色和黄色波浪线代表乍得湖,冉冉升起的太阳象征着新的开始。金色代表国家的北部,狮子代表国家的南部。盾牌下方是一枚象征乍得国家勋章的奖章和一个卷轴,卷轴上印有国家格言:"团结、工作、进步"(Unité,Travail,Progrès)。山羊和狮子以及卷轴上都有一个向上的红色箭头。

国歌

1960年乍得独立,《乍得曲》(又译作《乍得人民》)成为乍得国歌。国歌由耶稣会路易·纪德罗尔(LouisGidrol)神父及其学生作词,保尔·维拉尔(PaulVillard)神父作曲。

国兽

乍得实际上有两种国兽。北部是山羊,南部是狮子。之所以选择山羊,可能是因为它能提供奶、肉和皮,非常有用。选择狮子是因为它威武勇猛。

国花

乍得的国花是非洲菊(Gerberadaisyflower)。作为国花,它代表了乍得丰富的花卉遗产,也是乍得境内迷人自然风光的见证。同时该花也象征着乍得的力量和韧性,因为它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大胆绽放,为原本干旱的环境增添色彩。

风景名胜

综述

乍得是一个位于非洲的内陆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2012年7月,乌尼昂加湖泊群成为乍得国内首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2016年,乍得恩内迪山丘和岩画被宣布为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的世界遗产,成为乍得全国第二个世界遗产。此外,乍得还有多处景点和遗产入选了世界遗产候选名单,主要包括:贝肯村冶金旧址(文化遗产)、德勒-纽加尔神秘铁矿(文化遗产)、乌阿拉宫殿遗迹(文化遗产)、乍得湖(自然遗产)、扎库马国家公园(自然遗产)、茹拉伯沙漠古人类遗址(自然遗产)、恩内迪高地自然与文化景观(自然与文化综合遗产)等。

重要景点

乍得湖

乍得湖是非洲第四大湖,为内陆淡水湖,位于非洲中北部,乍得、喀麦隆、尼日尔和尼日利亚4国交界处,乍得盆地中央。

乍得湖的一个特点是拥有数以百计的岛屿和小岛,其中许多岛屿上居住着一些村落,如 Kotoko、Mouloui、Barma、Boulalan、Babalia、Kanembou、Haoussa。这里的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已经延续了几个世纪,为这个广阔的湖泊增添了真正的文化景观色彩。

湖泊周围最早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最古老的文明是 "萨奥文明"(Sao 文明开化),由大约 5 世纪从尼罗河来到湖边的人群组成。萨奥人的历史与该湖密不可分。他们留下的大量人种学和考古遗迹告诉后世人们,他们主要以捕鱼、狩猎和耕作为生。他们丰富的陶器和日常用品也表明,他们是伟大的艺术家。

恩贾梅纳大清真寺

恩贾梅纳大清真寺位于乍得首都恩贾梅纳市中心,是该国最大的清真寺,也是非洲十大清真寺之一。这座清真寺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具有独特的方形宣礼塔和圆顶形屋顶,是乍得的重要景点之一。

恩贾梅纳大清真寺始建于1955年,由当时流亡在外的乍得总统哈布雷指定部族首领和宗教人士筹建。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来自埃及苏丹等地的捐款资助。经过数年的建设,清真寺于1962年落成并开始使用。

恩贾梅纳大清真寺内部装饰精美,采用复杂的设计和图案,体现了伊斯兰文化和乍得传统艺术的完美结合。这座清真寺可以容纳数千名礼拜者,是当地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除了作为宗教场所外,恩贾梅纳大清真寺也是乍得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景点之一。每年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礼拜,对于了解乍得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遗产

乌尼昂加湖泊群

该遗址包括撒哈拉沙漠极度干旱的恩内迪地区18个相互连接的湖泊,面积达62808公顷。这里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收,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盐湖、超盐湖和淡水湖均由地下水补给,分为两组,相距40千米。OuniangaKebir湖由四个湖组成,其中最大的Yoan湖面积为358公顷,水深27米。其高浓度盐水只能维持藻类和一些微生物的生存。第二组是乌尼安加-塞里尔湖(OuniangaSerir),由14个湖泊组成,湖泊之间被沙丘隔开。漂浮的芦苇覆盖了这些湖泊近一半的湖面,减少了蒸发。特利湖面积最大,达436公顷,但水深不足10米。其中一些湖泊拥有优质淡水,是水生动物(尤其是鱼类)的家园。乌尼昂加湖泊群于2012年被指定为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教科文组织)在乍得的第一个世界遗产

恩内迪高原

恩内迪高原地区的岩石艺术遗迹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7000年前,其中数量最多最出名的是岩画。这里的岩画主要有红色、橙色和白色,内容主要是以人类或各种动物为主题。目前已发现的岩画中,出现的动物包括鳄鱼、骆驼、马、鸟类、狮子、猎豹等。而该地区最著名的岩画则是位于尼奥拉多阿 (Niola Doa) 遗址的人物岩画,该遗址的岩画雕刻复杂,其中的女性岩画的大小与真人接近。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尼奥拉多阿 (Niola Doa) 遗址的岩画艺术品距今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2016年,乍得恩内迪高原和岩画被宣布为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的世界遗产,成为乍得全国第二个世界遗产,遗址总面积约为35000平方千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