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比亚 :非洲中南部的总统内阁制国家

更新时间:2023-11-02 09:10

赞比亚共和国(英语:The Republic of Zambia),简称赞比亚(Zambia),是位于非洲中南部的总统内阁制国家,面积752614平方千米,首都为卢萨卡,官方语言是英语。截至2023年,全国人口约1960万。

赞比亚是内陆国家,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炎热,雨旱季明显;位于起伏不大的高原上,超过70%的国土被林地覆盖;河流湖泊众多,主要有刚果河赞比西河两大流域;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19个国家公园和34个禁猎区;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铜矿之国”。

据考古研究,距今约30万~12.5万年前,属于早期智人的布罗肯山人生活于赞比亚地区。公元9世纪,受班图人南迁的影响,赞比亚境内先后出现过卢巴、隆达、卢伊、奔巴等部落王国,19世纪葡萄牙英国的探险家和传教士先后抵达赞比亚;1899~1900年,塞西尔·罗兹建立的“英国南非公司”逐渐控制了赞比亚东部和东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1911年英国将这两处殖民地合并,称为“北罗得西亚保护地”,1959年起赞比亚争取民族独立,并于1964年10月24日正式宣布独立,肯尼思·卡翁达任首任总统。2021年8月,国家发展联合党领袖哈凯恩德·希奇莱马成为新任赞比亚总统。

赞比亚贫富差距较大,人口贫困率超过50%,是非洲贫困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该国经济结构较为单一,采矿业、零售业、建筑业和农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其中以铜开采和冶炼为主体的矿业占重要地位。2022年,赞比亚国内生产总值 265.68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369美元,经济增长率 1.9%。

赞比亚人80%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共有奔巴、通加等73个部族。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坐拥近2000个考古和历史遗迹,以及卡富埃国家公园、利文斯顿博物馆等旅游景点。1989年,该国的维多利亚瀑布被评为世界遗产。

名称

地理大发现之前,赞比亚地区并没有固定名称,在19世纪前常用“赞比西”泛指中非地区,1889年英国殖民者塞西尔·罗兹(Cecil Rhodes)抵达该地,并逐步开启英国的殖民统治。1911年,英国殖民政府以赞比西河为界,将赞比西河以北的地区以殖民者罗得斯的姓氏命名为北罗得西亚(Northern Rhodesia),1964年10月结束英国殖民地统治获得独立时取赞比西河的名称的部分音节外加表述地名的尾缀(-ia),从而定为现在的国名赞比亚(Zambia)。赞比西(Zambezi)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为“巨大的河流”。

历史

史前时期(距今约25000年以前)

考古证据表明,距今约30万~12.5万年前属于早期智人的布罗肯山人(Broken Hill Man,又称罗得西亚人)生活于此。36000年以前赞比西河谷附近出现人类定居点,而到了距今约25000年前的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此的人类逐渐掌握了包括弓箭在内的工具的制作技巧,这些人类与现今生活在非洲南部的桑族人(San People,又称布须曼人)存在亲缘关系。

铁器时代(约公元前1000年)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生活在北非以及埃塞俄比亚当地的人类发展出了早期农牧业,而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农业技术开始向非洲南部扩散,铁器时代的新移民凭借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包括赞比亚地区在内的非洲中南部站稳了脚跟,并和原本的桑族人祖先逐步同化形成科伊桑人(Khoisan)和巴特瓦人(Batwa)。

据信,科伊桑人起源于东非,大约在15万年前向南传播。特瓦人分为两组:卡夫韦特瓦人住在卡富埃平原周围,卢坎加特瓦人住在卢坎加沼泽周围。科伊桑人和特瓦人与非洲中部和南部的农业班图人建立了赞助人-客户关系,最终被班图人取代或吸收。

班图人的扩张(公元4~12世纪)

班图人是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民族语言群体,占非洲东部、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人。由于赞比亚位于中非、南部非洲和非洲五大湖的十字路口,构成现代赞比亚的人民的历史就是这三个地区的历史。这三个地区的许多历史事件是同时发生的,因此赞比亚的历史与许多非洲国家的历史一样,不能完全按时间顺序呈现。现代赞比亚人民的早期历史是从口述记录、考古学和书面记录中推断出来的,其中大部分来自非非洲人。

一般认为,班图人(Bantu)是对撒哈拉以南非洲超过400个族群的统称,是当今非洲最大的民族集团,“班图”这一族群概念则是1862年由威廉·布莱克提出。其最早起源地位于尼日利亚喀麦隆境内,逐步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社会体制。大约5000年前,他们开始了长达数千年的扩张,进入非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这一事件被称为班图扩张,这是历史上最大的人类迁徙之一。班图人被认为是第一个将炼铁技术带入非洲大部分地区的人。班图人的扩张主要通过两条路线进行:一条通过刚果盆地的西部路线和一条通过非洲五大湖的东部路线。由于人口增加,班图人内部发生了土地资源与贸易控制权的争夺,失败者被迫离开西非地区,向中部非洲与南部非洲迁移。

公元4~5世纪,班图人逐渐迁移到非洲各地,约在6世纪时班图人到达赞比西河流域,至12世纪,班图人已基本取代了当地的桑族人,成为主体民族。班图人的迁移与扩张是一个持续、缓慢的过程,最早到达赞比亚的班图人是从西非经过非洲大湖区东部抵达的,并很快形成了部族社会。历史遗迹表明,一部分班图人社区处于高度自给自足的状态,还有一些班图人则参与到了与津巴布韦的贸易当中。完成第一次扩张后,班图人在大湖地区有一个适应和停留时期,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中逐步掌握了冶铁术,并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与狩猎术。第二批到达赞比亚附近的班图人主要是通过刚果盆地迁移而来,迁移到东非的班图人进一步南下到卡汤加地区(Katanga Area),并逐渐发展为卢巴-隆达王国。随着王国逐渐扩张,班图人开始进入今赞比亚西北部地区活动,正因如此,这批班图人主体位于刚果境内,但他们其实是大多数现代赞比亚人的祖先。

班图人的扩张与迁移是非洲早期移民史的重要事件,通过贸易与通婚,不断改变包括赞比亚地区在内的非洲社会与政治关系,促进了其与其他非洲族群之间的思想文化、宗教哲学及艺术形式等方面的交流。在赞比亚境内,班图人先后建立了多个部落王国,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部落王国时期(9~18世纪)

卢巴-隆达王国

最早迁移的班图人在到达埃塞俄比亚后进一步向南和西面迁徙,并逐渐进入刚果境内的卡汤加地区(Katanga Area),公元1500年前后,属于班图族群之一的卢巴人(Luba)和隆达人(Lunda)分别建立了卢巴王国和隆达王国,隆达王国名义上是卢巴王国的附属,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积极扩大他们对该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统治地位。因此一般将两个王国统称为卢巴-隆达王国。自公元300年代以来,卢巴王国占领的地区一直居住着早期的农民和钢铁工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社区发展了一个多元化的经济,用鱼、铜和铁制品以及盐换取来自非洲其他地区的商品,如斯瓦希里海岸和后来的葡萄牙人。14世纪,卢巴王国从这些社区中诞生。卢巴王国是一个拥有中央集权政府和较小的独立酋长领地的大王国。还拥有庞大的贸易网络,将刚果盆地的森林和今天铜带省的矿产丰富的高原连接起来,从大西洋沿岸延伸到印度洋沿岸。艺术在王国中也受到高度尊重,工匠也受到高度重视。在刚果南部的同一地区,隆达人被打造成卢巴帝国的卫星,并采用了卢巴文化和治理形式,从而成为南部的隆达帝国。

16世纪起,卢巴-隆达王国扩张至赞比亚北部,成为今天赞比亚北方多个族群的祖先。由于卢巴-隆达王国最早是在卡汤加地区建立的,所以也被称为卡汤加王国。卡汤加王国拥有较为成熟的集权政府以及政治制度,具有不俗的军事实力,因此得以快速扩张。中央政府中,国王是国家权力的顶端,得到酋长的支持,而酋长又都是国王的亲戚,其下还有村长负责管理各村落;“松古”则是国王的助理,负责向酋长传达国王的命令;此外还设有负责各方面工作的部长,如管理军队、保护神器的部长等。随着王国内部的人口以及族群迁移,王国的贸易规模更加强大,并引入了木薯、玉米、花生等新的作物和耕种方法,给中部和南部非洲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带去很大影响,最终形成土著部落的身份认同

由于奴隶贸易以及王国内部的派系斗争,卢巴-隆达王国逐渐衰落并最终分裂,此后赞比亚境内出现多个王国,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卢伊王国(Luyi Kingdom)、奔巴王国(Bemba Kingdom)以及卡曾贝王国(Kazembe Kingdom)。大多数赞比亚人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卢巴隆达和周围的中非国家。

卢巴-隆达衰落后的部落王国

卢伊王国(Luyi Kingdom)

至公元18世纪左右,卢伊人(Luyi)在赞比亚西部建立了王国,并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里实现快速扩张,先后征服并统治了25个族群。卢伊人会轮流在河谷与高地的村落居住,谷地受到每年洪水的影响拥有肥沃的土地,卢伊王国得以实现农产品的自给自足;卢伊人还从其他部落购买牛以发展畜牧业;谷地与山地居民会开展内部贸易,以鱼、粮食、篮子换取木制品与铁器。随着王国农牧业以及商业的繁盛,逐步发展出了两个重要的城镇:位于河谷的里路易(Lealui)和高原地区的里姆隆加(Limulunga)。19世纪中叶罗伊王国遭到外族克罗罗人的入侵,直到19世纪末期卢伊人推翻外族统治,并接受英国的“保护”,成为英属殖民地的一部分。

奔巴王国(Bemba Kingdom)

奔巴王国最早可追溯至公元1650年,奔巴人齐帝·姆卢巴(Chiti Muluba)在赞比亚北部建立了奔巴王国。王国在1830~1883年间得到很大发展,这一时期齐勒度·彻帕拉凭借骁勇善战夺得了王位,并改革了政治体制,派出亲信统治王国的各部落,并要求周边部落进贡,形成较为稳定的政治格局。奔巴王国土地较为贫瘠,缺少淡水,不利于农业发展。但地理位置优越,促使奔巴王国重点发展对外贸易,并且通过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控制了与阿拉伯人、斯瓦西里人的贸易路线,主要通过出售象牙或奴隶得到枪支、布匹及其他欧洲人的商品。1890年,在外族恩格尼人(Ngoni)入侵与内部酋长缺乏领导能力等因素的共同制约下,奔巴王国宣布接受英国南非公司的保护。

卡曾贝王国(Kazembe Kingdom)

18世纪初期,隆达王国派出了一支中国远征军前往赞比亚西北部,随着隆达王国快速衰落,这支部队在当地自立门户,建立了卡曾贝王国,因此卡曾贝具有很强的军事实力,征服了周边部落并快速发展。卡曾贝王国重视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主要包括姆韦鲁湖的鱼、卢阿普拉的盐、卡汤加的铜,甚至是奴隶,利用这些商品,卡曾贝能够与葡萄牙人贸易获得枪支、布匹以及制造品等。1850年发展成为中部非洲最强大的王国之一。但由于内乱以及奔巴王国的攻击,1899年,国力衰微的卡曾贝王国被英国南非公司征服。

马拉维邦联

在1200年代,在卢巴-隆达国家成立之前,一群班图人开始从刚果盆地迁移到姆韦鲁湖,最后定居在马拉维湖周围。据信,这些移民是刚果乌彭巴地区附近的居民之一。到1400年代,这些移民群体统称为马拉维人,其中最突出的是切瓦人 (AChewa),他们开始同化其他班图人群体,如通布卡人。1480年,马拉维帝国由主要氏族之一的 Phiri 氏族的 kalonga(马拉维最高酋长)建立,其他氏族是 Banda、Mwale 和 Nkhoma。马拉维帝国从印度洋延伸到今天的莫桑比克,再到赞比亚和马拉维的大部分地区。马拉维人的政治组织类似于卢巴人,据信起源于那里。马拉维的主要出口产品是象牙和铁。1590年代,葡萄牙人试图垄断马拉维的出口贸易。这一企图遭到了伦杜的马拉维的愤怒,他们派出瓦津巴武装部队洗劫了葡萄牙贸易城镇太特,塞纳和其他各个城镇。由于南北战争内部的继承纠纷、恩戈尼人的袭击和瑶族的奴隶袭击,马拉维人衰落了。[

穆塔帕帝国和姆费坎内

随着大津巴布韦的衰落,其王子之一尼亚辛巴·穆托塔(Nyatsimba Mutota)脱离了国家,成立了一个名为穆塔帕(Mutapa)的新帝国。Mwene Mutapa 的头衔,意思是“土地的掠夺者”,被授予他和后来的统治者。14 世纪~17世纪,穆塔帕帝国统治着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之间的领土,即现在的赞比亚、津巴布韦和莫桑比克,征服了汤加和塔瓦拉的丹德地区。穆塔帕帝国主要与斯瓦希里人进行印度洋横贯大陆的贸易,并通过斯瓦希里人进行贸易。主要向亚洲出口黄金和象牙,交换丝绸和陶瓷。当葡萄牙人试图通过在王国建立市场和使人口皈依基督教来影响王国的内政时,这一行动引起了居住在首都的穆斯林斯瓦希里人的愤怒,这种混乱给了葡萄牙人正在寻找的借口,以此对王国发动攻击,并试图控制其金矿和象牙路线。当葡萄牙人在赞比西河沿岸死于疾病时,这次袭击失败了。1600年代,内部纠纷和内战使得穆塔帕开始衰落。这个衰弱的王国被葡萄牙人征服,并最终被敌对的绍纳国家接管。葡萄牙人还拥有广阔的庄园,被称为普拉索斯,他们使用奴隶和前奴隶作为保安和猎人。训练这些人的军事战术,并给他们枪支。这些人成为专业的大象猎人,被称为奇昆达人。葡萄牙人衰落后,奇昆达人前往赞比亚。

葡萄牙帝国在该地区的存在是建立罗兹维帝国的主要原因,罗兹维帝国是一个分离的穆塔帕州。罗兹维帝国的统治者 Changamire Dombo 成为中南部非洲历史上最有权势的领导人之一。在他的领导下,罗兹维人击败了葡萄牙人,并将他们驱逐出赞比西河沿岸的贸易站。来自开普敦英国殖民主义者的压力和祖鲁人军事化程度的提高导致了姆费坎内粉碎。祖鲁人通过同化他们击败的部落的妇女和儿童来扩张,如果这些恩古尼部落的男人逃脱屠杀,他们就会使用祖鲁人的军事战术来攻击其他群体。这导致了整个南部、中非和东非的大规模流离失所、战争和袭击,因为恩古尼或恩戈尼部落在整个地区蔓延,被称为姆费坎内。恩古尼人越过赞比西河向北移动。恩戈尼人是对已经衰弱的马拉维帝国的最后一击。许多恩古尼人最终定居在今天的赞比亚、马拉维、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并被邻近的部落同化。在赞比亚西部,另一个南部非洲的索托-茨瓦纳遗产群体称为科洛洛,他们征服了当地居民。他们是来自破落的卢巴州和隆达州的移民,称为卢亚纳或阿鲁伊。卢亚纳人从加丹加抵达赞比西河后,在赞比西河的洪泛平原上建立了巴罗兹王国。在科洛洛的统治下,科洛洛语被强加给卢亚纳人,直到卢亚纳人起义并推翻了科洛洛人,此时卢亚纳语在很大程度上被遗忘了,出现了一种新的混合语言,西洛兹人和卢亚纳人开始称自己为洛齐人。到18世纪后期,赞比亚的大多数民族都在他们现在的地区定居。

前殖民时期(18~19世纪)

18世纪末,葡萄牙人弗朗西斯科·德·拉塞达(Francisco de Lacerda)是有记录的较早前往赞比亚的欧洲探险家之一。拉塞达曾率领探险队从莫桑比克海岸向西进发,并计划穿过整个南部非洲抵达大西洋沿岸,1798年,拉塞达在旅途中去世,探险队改由他的朋友弗朗西斯科·平托(Francisco Pinto)领导。此后,葡萄牙人声称位于起两处殖民地莫桑比克和安哥拉之间的土地(即今赞比亚地区)也归葡萄牙所有。

19世纪,更多人前往赞比西河流域附近开展探险或者传教等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英国传教士大卫·利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e)。他在1853~1873年间三次深入非洲探险旅行,彼时葡萄牙以及赞比亚境内的数个部落王国之间充斥着奴隶贸易,为改变这一现状,利文斯顿主张3C原则,即基督教(Christianity)、商业(Commerce)和文明(Civilisation),通过在该地区传教并建立合法的商业贸易路线以实现进步。1855 年,他是第一个在赞比西河上看到壮丽瀑布的欧洲人,并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命名了维多利亚瀑布。在当地,瀑布在洛兹或科洛洛方言中被称为“Mosi-o-Tunya”或“雷鸣般的烟雾”。瀑布附近的利文斯通镇以他的名字命名。尽管利文斯顿本人并没有成功建立贸易站,但受到他的影响,更多的传教士前往赞比亚,从而使非洲文明化。最终,这一愿景由于国家利益未能实现,以利文斯顿为代表的传教以及探险活动促使赞比亚沦为了英国殖民地。

英国殖民时期(1890~1964)

赞比亚东部和东北部于1890年沦为英国殖民地,至1964年实现独立,期间主要有两个阶段:1890~1923年女王陛下政府委托英国南非公司进行统治;1924~1964是英国殖民部统治阶段,其中1924~1952是英国殖民部统治时期,1953~1962年赞比亚属于中非联邦的统治下,1962~1964年推翻中非联邦后赞比亚民族主义发展迅速,最终实现国家独立。

英国南非公司的统治时期(1890~1923)

1888年,由塞西尔·罗兹 (Cecil Rhodes) 领导的英国南非公司 (BSA 公司) 从洛齐人 (Lozi) 的最高酋长洛齐人 (Lozi 人) 的利通加 (Litunga) 那里获得了该地区(后来成为巴罗齐兰-西北罗得西亚)的矿产权。在东部,1897年12月,一群安戈尼人或恩戈尼人(最初来自祖鲁兰)在姆佩泽尼国王的儿子钦科的领导下叛乱,但叛乱被镇压,姆佩泽尼接受了大不列颠和平。该国的这一部分后来被称为东北罗得西亚。1895年,罗兹要求他的美国侦察员弗雷德里克·拉塞尔·伯纳姆 (Frederick Russell Burnham) 寻找矿物和改善该地区河流航运的方法,正是在这次跋涉中,伯纳姆发现了卡富埃河沿岸的主要铜矿床。

葡萄牙宣称赞比亚归其所有并未引起英国当局的重视,但塞西尔·罗兹认为英国不能忽视赞比西河以北的土地,1890年,罗得斯成为开普殖民地的议会总理,他便提出修建铁路连接非洲北端埃及的开罗和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为了使铁路经过的地区均在英国控制下,英国殖民当局从此便开启了在赞比西河以北的扩张。1889~1900年,罗得斯建立了“英国南非公司”用于开发新的殖民地并逐渐控制了赞比亚东部和东北部地区。东北罗得西亚和巴罗齐兰-西北罗得西亚作为独立的单位进行管理,1911年,英国将两地合并,并以罗得斯的名字命名为“北罗得西亚保护地”。1923年,BSA 公司将北罗得西亚的控制权割让给女王陛下政府,因为政府决定不续签公司的章程。在此时期,随着矿业的发展,英国在北罗得西亚实行了引入白人移民、掠夺黑人劳动力等经济掠夺以及政治统治的措施。由于殖民政府内部利益冲突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升了非洲人的政治意识,导致民族主义开始萌芽且英国南非公司的统治合法性受到质疑,为赞比亚的独立埋下伏笔。

英国殖民部统治时期(1924~1952)

1923年,津巴布韦(现在的津巴布韦)成为英国自治殖民地,该领土也由 BSA 公司管理。殖民初期北罗得西亚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决定了其殖民后期和赞比亚独立后的政治历史发展。1924年英国殖民部取代了英国南非公司成为北罗得西亚的统治者,开始出现多种族的殖民地国家。殖民政府在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对当地非洲人的发展进行严格的限制。经济层面,由于铜带省境内发现了大量铜矿,殖民者从中可获取极大的利润,殖民政府便进一步从铜矿开发以及土地政策方面实施掠夺,致使铜带地区经济繁荣,劳动力向工业区集中,导致其他农村地区极度贫穷,北罗得西亚城乡差距加大。由于20世纪20年代铜价上涨,殖民政府从出口铜矿中获得大额税收,英政府曾承诺将其中一半用于殖民地建设,但这一比例实际上只有不到10%。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已建成规模巨大的铜矿工业区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白人移民定居,导致社会出现分化。政治层面,白人移民与非洲人的政治诉求不同,以及间接统治的推行、各级城市议会的成立到修改宪法限制非洲人的政治参与权,都表明殖民政府对非洲原住民政治权利的打压。同时殖民政府设立保留地,将优质土地分配给白人移民,导致北罗得西亚土地分配严重不均,加大社会矛盾,这些因素都导致赞比亚的民族独立意识逐步觉醒。

争取独立时期(1952~1964)

随着非洲民族主义的发展,殖民政府愈发担心统治地位不保。为了继续攫取中南非洲的经济利益,1953年8月,英国不顾非洲人的反对,将南北罗得西亚和尼亚萨兰(即今天的津巴布韦、赞比亚和马拉维)合并为以白人为主要统治者的中非联邦,以实现所谓的“去殖民化”并从中继续获取巨大利益。对此,殖民地的人民与殖民者开展了坚决的斗争,并进一步促成了赞比亚的独立。1959年,北罗得西亚联合民族独立党(简称民独党)成立,发动群众通过“积极的非暴力行动”争取民族独立。1962年,迫于压力,中非联邦开始向非洲民族主义运动让步。联邦于1963年12月31日解散,1964年1月,肯尼思·卡翁达赢得了北罗得西亚总理的唯一选举,殖民地总督伊夫林·霍恩爵士(Sir Evelyn Hone)与卡翁达关系密切,并敦促他担任该职位。北罗得西亚获得内部自治。不久之后,该国北部发生了一场起义,被称为由爱丽丝·伦希纳(Alice Lenshina)领导的伦巴起义(Lumpa Uprising),这是卡翁达作为国家领导人的第一次内部冲突。北罗得西亚于1964年10月24日宣布正式独立,定国名为赞比亚共和国,并保留在英联邦内。

独立后的赞比亚(1964年至今)

联合民族独立党领袖肯尼思·卡翁达(Kenneth David Kaunda)担任独立后的赞比亚首任总统。卡翁达支持爱国阵线游击队突袭邻近的(南部)罗得西亚,使得政治紧张局势和边境军事化,导致其于1973年关闭。独立初期赞比亚面临殖民统治遗留问题、经济发展瓶颈等不利因素,严重阻碍了赞比亚经济发展,使得政局变得不稳定。独立后的赞比亚经济十分依赖铜矿资源,位于内陆的赞比亚出口铜矿需要借道邻国。1965年邻国南罗得西亚被国际社会制裁,进一步制约了赞比亚的铜矿出口。基于此,赞比亚急需一条通往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的铁路以实现经济发展。1970年,应坦、赞两国的请求,中国开始建设从达累斯萨拉姆通往赞比亚卡皮里姆波希地区的坦赞铁路(TAZARA),并于1975年10月通车试运行。然而20世纪70年代世界铜价大幅下跌,赞比亚经济进一步削弱,伴随着腐败以及通货膨胀的问题,到80年代末赞比亚经济濒临崩溃。

到1970年代后期,莫桑比克安哥拉已从葡萄牙获得独立。罗得西亚以白人为主的政府于1965年发布了单方面独立宣言,并于1979年接受了兰开斯特宫协议下的多数统治。1975年,在中国的援助下,一条通往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的铁路(TAZARA – 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完工,南至南非,向西穿过日益陷入困境的葡属安哥拉,减少了赞比亚铁路线的缺失。在铁路建成之前,赞比亚铜的进口和关键出口的主要动脉是沿着坦扎姆公路,从赞比亚一直延伸到坦桑尼亚的港口城市。从达累斯萨拉姆到赞比亚恩多拉的塔扎马输油管道也在同期建成。葡萄牙殖民地的内乱和日益激烈的纳米比亚独立战争导致难民涌入,并加剧了交通问题。本格拉铁路向西延伸穿过安哥拉,到1970年代后期基本上对赞比亚的交通关闭。赞比亚对非洲人国民大会(ANC)等反种族隔离运动的支持也造成了安全问题,因为南非国防军在外部袭击中袭击了持不同政见的目标。

1978年9月3日,罗得西亚航空公司客机825号航班在卡里巴附近被津巴布韦人民革命军击落。包括儿童在内的18人在坠机事故中幸存下来,但其中大多数人被约书亚·恩科莫(Joshua Nkomo)领导的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ZAPU)武装分子枪杀。罗得西亚以加特林行动作为回应,袭击了恩科莫在赞比亚的游击队基地,特别是他在卢萨卡郊外的军事总部;这次突袭被称为绿色领袖突袭。同一天,赞比亚的另外两个基地遭到空中力量和精锐空降兵和直升机部队的袭击。

1973年卡翁达取消多党制,实行由民独党执政的“一党民主制”,此举引发了赞比亚民众的不满。1990年6月,反对卡翁达的抗议示威活动进一步加强,同年发生了旨在推翻其统治的政变,但并未成功。同年迫于压力,卡翁达恢复多党制。1991年11月举行多党选举,在选举的150个议会席位中卡翁达代表的联合民族独立党仅获得25个席位,多党民主运动(简称多民运)领袖奇卢巴当选总统,卡翁达的独裁统治就此终结。

进入21世纪以来,赞比亚政局逐渐回稳,2001年12月,多民运领袖姆瓦纳瓦萨当选总统,2006年10月连任。2011年9月20日,赞比亚举行总统、议会和地方政府“三合一”大选,爱国阵线领袖萨塔当选总统。2021年8月12日,赞比亚再次举行“三合一”大选,国家发展联合党领袖哈凯恩德·希奇莱马获胜并于8月24日宣誓就职。

地理

位置境域

赞比亚是位于非洲中南部的内陆国家,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全国经纬度范围为南纬8°13′~18°04′,东经 22°00′~33°42′。东接马拉维、莫桑比克,南隔赞比西河与津巴布韦博茨瓦纳纳米比亚接壤,西邻安哥拉,北靠刚果坦桑尼亚。面积为752614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9220平方千米,边境线全长5664千米, 面积是世界第39大的国家。赞比亚位于中非时区(CAT),比UTC快2个小时(UTC+2),不使用夏令时。

气候

赞比亚气候主要属于热带干湿季气候,又称为热带草原气候或萨凡纳(Savanna),主要分布在南北纬5°~25°之间。对于赞比亚所处的南半球而言,当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时,赞比亚大部分区域位于信风带下,受到大陆气团影响盛行下沉气流,导致此时称为干季;若太阳直射角较高,出现潮湿的辐合上升气流,是为雨季。明显的季节性降水模式是由热带辐合带(ITCZ)的南北运动引起的,该运动随太阳移动。1月,ITCZ处于最南端,雨季正处于高峰期。到6月,它已经向北移动,天气干燥。夏季降雨减少了此时可能预期的高温。全年高温,一年中至少有1~2个月为干季,全年降水量在750~1500毫米左右,在干季的末尾和雨季之前,气温达到最高,是为热季。

由于海拔较高,相较于其他热带地区,赞比亚具有更加温和宜人的气温。全年主要可分为三季。

11月至次年4月高温多雨,降水以短时强降水为主,植被茂盛,是为雨季或温湿季。潮湿的刚果气团从西北部进入赞比亚预示着降雨的开始,北部的降雨通常在11月初和月底卢萨卡附近。12月和1月是最潮湿的月份。4月降水量迅速减少。

5月到8月凉爽干燥,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霜冻,是为干季或凉季。7月通常是最冷的月份。

9月至11月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是为热季。这是一个气温迅速上升的时期,最冷的7月和最热的10月仅相隔两个月。通常到10月中旬,较冷的海洋空气进入,导致湿度增加和云层形成。高温和湿度增加使之成为一年中最不舒服的时期之一。

赞比亚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雨季,北部地区年降水量最大,约1400毫米左右,向南逐渐递减,首都卢萨卡的年降水量约750毫米,卢萨卡以南的地区受到信风影响,年降水量一般在500~750毫米之间。降水量(集中在短短五个月内)因农业生态区域而异,但通常以暴风雨的形式出现,大雨滴导致坚硬的土壤表面和地表侵蚀。最干旱地区的年降水量低于800毫米,而最潮湿地区的降水量通常超过1000毫米;东北部的降水量偶尔超过1400毫米。

地质

概述

赞比亚大地构造是非洲古地块的一部分。赞比亚最古老的岩石,是东北部邦维鲁块的火山岩和花岗石,被称为基底复合体。自前寒武纪时代(约 40 亿至 5.4 亿年前)的早期开始沉积,一直未受到造山过程的影响。这些岩石被广泛侵蚀,并被沉积物覆盖。大约6.2亿年前,在赞比亚东北部逐步形成了加丹甘杂岩系统。这些岩石的矿化作用是赞比亚采矿业的基础。大约3亿到1.5亿年前开始沉积砂岩、泥岩、砾岩甚至煤炭,同时赞比亚西部熔融的岩石重新覆盖了玄武岩层;1.5亿年前的侏罗纪,赞比亚仍处于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海拔在1800米左右,由于侵蚀作用逐渐降低至目前的平均海拔

在该国大部分地区,古老的结晶岩暴露在外,这是长期侵蚀过程的产物。在赞比亚西部,它们被较年轻的沙质沉积物覆盖,这些沉积物是曾经广阔的卡拉哈里沙漠的遗迹。在该国中部和东部地区,高原表面的下翘形成沼泽或湖泊充满的洼地(包括邦维乌鲁湖和卢坎加沼泽);在海拔较高的地区,由更具抵抗力的岩石组成的山脊和孤立的山丘。卡鲁(Karroo)系统的后期沉积岩填充了高原表面的裂谷,其中一些,如卢安瓜和赞比西河谷中部,已被部分重新挖掘。煤层出现在卡里巴湖以北的卡鲁岩石中。这些结构槽是古老的特征。北部较年轻的裂谷是东非裂谷系统的一部分,被姆韦鲁湖和坦噶尼喀湖占据。在西部也发现了卡鲁和更古老的沉积物,埋藏在卡拉哈里系统的主要沙质沉积物下。

构造地质

太古代到中-新生代主要经历了古元古代乌本迪(Ubendian)造山运动、中元古代伊鲁米德(Irumide) 造山运动、新元古代罗马米安(Lomamian)造山运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卢非利安(Lufilian)造山运动、晚古生代-中生代裂谷作用等大的构造-热事件。

距今20亿~18亿年前,发生了赞比亚最早有地质记录的事件乌本迪造山运动,形成了西北-东南向展布的褶皱带和高级变质岩带,使得班韦卢地块从坦桑尼亚克拉通北部分离出来,形成东南向延伸的马加芬山。

距今12.5亿~11亿年,伊鲁米德造山运动呈北东-北东东向贯穿赞比亚东部,使基底岩石和赞东部穆瓦超群发生褶皱和剪切作用,在距今10亿年左右韦卢地块南缘形成罗恩古(Luongo)挤压带和史瓦纳恩都(Shiwa Ngandu)褶皱带,西南延伸部位形成动力变质构造片麻岩

距今9.5~8.5亿年,罗马米安造山运动使下罗恩群地层形成复式褶皱,与卢萨卡褶皱事件的逆冲挤压共同导致下罗恩群地层被深埋,造成铜带省岩浆热液活动,伴随矿化等作用形成破碎带型金矿

8~4.5亿年前,卢非利安造山运动在赞比亚形成了卢非利安弧和莫桑比克构造带,2个构造单元内发育地层主要有卢富布超群、穆瓦超群、加丹加超群和卡拉哈里群。卢非利安造山运动是规模横跨非洲大陆的泛非造山作用的一部分,南北向的挤压作用形成了近东西向延展的复式褶皱,卡弗背斜和其他基底隆起呈弧形弯曲,致使该褶皱呈弓形向东部的班韦卢地块和伊鲁米德造山带两个地质体的前沿弯曲,这条弧就是中非砂页岩型铜钴矿带,造就了赞比亚铜矿之国的美名;而后卢非利安弧地区发生褶皱作用和晚期断层作用;最后发生了南西西走向的剪切作用,卢非利安弧被穆威姆贝施(Mvembeshi)剪切带切割。

最后一次构造-热事件发生在白垩纪早期至新近纪晚期,伴随东非裂谷系统的形成和演化,形成了巴鲁特斯盆地和赞比西造山带。巴鲁特斯盆地横跨安哥拉、赞比亚、纳米比亚三国,发育主要地层为卡鲁超群、加丹加超群和木瓦超群;赞比西 造山带位于刚果克拉通和津巴布韦克拉通之间,东连莫桑比克造山带,北接卢非利安弧,发育前寒武纪基底杂岩和卡拉哈里超群岩层,沉积厚度超过2000米。

地形地貌

赞比亚大部分地区是构成非洲大陆主体的起伏不大的高原,呈现丘陵地貌景观,地形大致从东北向西南倾斜,大部分地区海拔1000~1500米。全境按地貌分为五个区。

东北部:为刚果河上游盆地,海拔最高。东北边境的赞比亚东部地貌单元主要有堆积平原区、剥蚀丘陵区、中低山区,各分区以穆钦加山脉为界,自东北向西南分割赞比亚东部,划分出刚果河以及赞比西河两大流域,山脉西北部多为剥蚀丘陵、中低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与坦桑尼亚马拉维交界处的马芬加山海拔2164米,为全国最高点。

东南部:卢安瓜高原谷地,是东非大裂谷的组成部分。卢安瓜断裂河谷长560千米。

北部:是加丹加高原区的一部分,海拔1000余米,是赞比亚主要矿区。

中部:是卡富埃盆地,平均海拔1000米,有泛滥平原。

西南部:卡拉哈迪盆,平均海拔1000米以下,地表平坦。赞比西河流经西部和南部,刚果河上游谦比希-卢阿普拉河发源于赞境内,穆钦加山脉卢阿普拉省和北部省大片地区被班韦乌卢湖及其沼泽湿地以及泛滥平原占据,还拥有姆韦鲁湖和坦噶尼喀湖最南端的一小部分。

水文

河流

赞比亚河湖沼泽众多,水网稠密。全国主要有两个流域,赞比西河流域及刚果河流域,主要河流有赞比西河及其支流卡富埃河卢安瓜河以及刚果河上游的谦比西河、卢阿普拉河等。卢阿普拉河和坦噶尼喀湖是刚果的支流,该国其他地区位于赞比西河流域内。

赞比西河(Zambezi River)是南部非洲最大河流,也是非洲流入印度洋的第一大河,长度位居非洲第四位,流量位居第二位,仅次于刚果河。其发源于赞比亚西北部,在莫桑比克入海口三角洲注入印度洋,河流总落差约1585米,总长约 2735千米,流域面积约 135.2万平方千米。赞比西河的流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性,1~6月份的流量占全年总流量的80%,一年中流量最大的是3~4月。赞比西河的干流在赞比亚西部自北向南流淌,在南部形成赞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等国的界河;其主要支流卡富埃河卢安瓜河分别位于赞比亚中部及东部,自北向南注入赞比西河干流。

卡富埃河(Kafue River)发源自赞比亚和刚果边境的加丹加高原,全长约1600千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铜矿省,在基特韦附近转向西南,在卡富埃国家公园改向东流淌,最终在卢萨卡附近穿过卡富埃峡,汇入赞比西河。流域面积15700平方千米,占赞比亚全境的20%,是除赞比西河外,赞比亚境内最大、最长的河流。

卢安瓜河(Luangwa River)发源于赞比亚西北部靠近马拉维边境的马芬加山,全长超过800千米,沿穆钦加山脉东南侧自东北向西南流淌,在赞比亚、津巴布韦河莫桑比克三国交界处汇入赞比西河,流域面积约5.2万平方千米。卢安瓜河保持了较为原始的状态,是非洲南部最后一条未被改变的大河,野生动物繁多,沿线有卢安瓜国家公园。

谦比西河(Chambeshi River)位于赞比亚东北部,发源于坦桑尼亚边境的丘陵地带,自东北向西南流淌480千米后到达班韦乌卢湖湿地,在湿地西南侧湖水溢出,流入卢阿普拉河(Lualaba River)并转向北经过姆韦鲁湖进入刚果境内,卢阿普拉河是赞比亚与刚果(金)的界河,全长560千米,是刚果河上游的重要支流之一。

湖泊

赞比亚境内湖泊众多,主要有班韦乌卢湖、姆韦卢湖等,此外还有赞津边界上的卡里巴水库以及坦赞边境的坦噶尼喀湖南端的一小部分。

班韦乌卢湖(Bangweulu)位于赞比亚东北的谦比河流域,是世界最大的湿地系统之一,湖长75千米,宽40千米,永久湖区面积为3000平方千米,在雨季湖泊于与湿地总面积可达1.5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4米,最大水深10米。湖区水系复杂,主要水源为谦比西河,并由卢阿普拉河引出。湖泊具有数个岛屿,并支持季节性捕鱼业。

姆韦卢湖(Lake Mweru)位于赞刚果边界,介于卢阿普拉河以及下游的卢武阿河之间,在当地语言中,“姆韦卢”就是大湖的意思。湖泊平均长118千米,宽45千米,湖面海拔917米,面积5100平方千米。在第二次刚果战争中该地区陷入边境争端,湖区周围的定居点遭到过破坏。

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非洲中部的淡水湖,最深处1470米,为世界第二深湖,面积32900平方千米,长679千米,宽50千米,也是世界最狭长的湖泊。赞比亚位于该湖的南侧,占有约6%的湖区面积。湖区周边人口密集,农业与渔业发达。

水利

赞水利资源丰富,蕴含发电量6000兆瓦,2014年装机容量为2203兆瓦。赞比西河沿线流经高原地区与一系列峡谷地段,形成很多瀑布与急流,蕴藏丰富的水利水能资源。(Victoria Falls)和莫桑比克境内的卡奥拉巴萨(Cahora Bassa) 峡谷为界,可将流域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 3 个河段,其中中游河段河谷窄深,水流湍急,水电资源丰富,已建成卡里巴和卡奥拉巴萨两处水电站。赞比西河上游河段纵坡缓、河谷地形平缓,除极少数瀑布和原本用于径流调节的卡通博拉(Katombora)水库外基本不具备水电水利开发条件,可开发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维多利亚瀑布以下的中、下游河段。截至2023年,赞比亚境内已建成水电站和,另有巴图凯水电站处于前期开发阶段,该水电站历经47年的勘测设计工作,2012年赞津两国批准开工建设,2020年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期成果通过评审。其他水利设施主要有卡富埃河上库容60亿立方米的Itezhi-tezhi坝和功总装机容量900兆瓦的上卡富埃峡电站和下卡富埃峡水电站。

卡富埃峡水电站(Kafue Gorge Lower Power Station)由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建”)承建,于2015年11月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750兆瓦。2021年6月,水电站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23年3月,水电站5台机组全部实现并网发电。截至2023年11月底,水电站累计发电量超79.28亿千瓦时,提升赞比亚全国电力供应约38%,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706.2万吨。

卡里巴水库(Lake Kariba)位于赞比西河干流,维多利亚瀑布下游,是非洲最大、世界第二大人工湖。1958~1963年,赞比西河建成卡里巴大坝,导致卡里巴峡谷淹没,形成湖泊。长223千米,宽40千米,面积5580平方千米,湖区内生态活跃,并有引入经济鱼类开展渔业

土壤

赞比亚主要根据年降水量分为三个主要农业生态区,根据土壤类型、温度、降水和海拔等因素,区域内存在进一步的变化。第一个地区包括该国西南角的部分地区,以及该国的主要山谷,如格温贝,赞比西和卢安瓜山谷。该地区是最干旱和最容易干旱的地区,其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储备低,酸度高。第二个区域横跨该国中部,分为两个次区域:东南部、中南部和西南部的退化高原;西部的卡拉哈里沙地和赞比西河洪泛区。卡拉哈里沙地的土壤几乎没有农业潜力,主要位于林地之下。第三个地区位于该国北部,其土壤往往高度风化和浸出,pH值低。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赞比亚是世界上铜矿富集地之一,铜蕴藏量2000万吨,约占世界铜总蕴藏量的2.8%,素有“铜矿之国”之称。赞比亚北部位于世界上最大的沉积型铜矿床带上,境内拥有长220千米,宽65千米的铜带,铜矿带中目前已发现约150个矿床以及大量矿化点,其中的铜矿品位较高,储量超过35亿吨。赞比亚曾是世界上重要的铜生产国之一,18世纪起就有铜矿开采的记录,20世纪初开始大规模开采。上世纪60年代铜产量一度位居世界第四位,70年代后逐步下降,90年代陷入低谷。21世纪以来,国际铜价上涨以及需求增大,赞比亚铜产量稳步回升。

钴是赞比亚另一重要的矿产资源,在铜矿带中常与铜伴生,形成铜钴矿,储量约35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上世纪90年代受限于产能不足,赞比亚钴产量波动较大,2000年后产量大幅提升,随着铜价提升,更多矿山企业集中精力开采铜矿,也会影响到钴矿的产量。

赞比亚境内煤矿资源也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南部省卡里巴水库北侧,东部卢安瓜河源等地,但产量有限,以烟煤为主。马安巴煤矿是唯一在采的国有煤矿,平均厚度5.5m,估计储量为7820万吨,年产能力为60~80万吨。近年来煤炭需求增加,也有包括中资在内的外国企业来赞投资采煤业。铁矿主要有7处,如潘巴、桑杰、佩佩拉铁矿等,富矿平均品位达到62.4%。

赞比亚也出产宝玉石矿物,产量最大的是绿宝石,过去20年赞比亚祖母绿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0%以上,据统计,恩多拉地区每平方米可产出250~500克祖母绿。赞比亚另有翡翠紫水晶金刚石等宝石矿物的分布,以及铅、镉、、、铁、金、银、锌、锡、等金属矿物,金、银主要伴生于铜矿带的铜-钴矿床,铅、锌集中在卡布韦铅-锌矿产,锡主要产自卢萨卡,最大的锰矿石分布在班韦乌卢湖西面,且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森林资源

全国大约有66%国土被森林覆盖,稀疏草原林是赞比亚最主要的植被类型,占国土面积的71%。具有商业开采和可供出口的木材有25种,包括檀香紫檀、龙血木、柚木、红木、花榈木玫瑰树、佛手木、硅木和黑木等优良木材。由于人口增长、赞土地所有权制度不够完善、木炭燃料的需求较大、木材出口政策等现象的存在,赞比亚森林资源正在急剧减少。

水资源

地表水

赞比亚水资源较为丰富,2017年,可再生水资源总量达到1050亿立方米/年,人均水资源达到6131立方米/人/年,地表水主要分布在三大流域:一是赞比西河流域,包括干流以及卡富埃和卢安瓜两个子流域;二是谦比西河卢阿普拉河流域,包括班韦乌卢湿地和姆韦卢湖;以及赞东北的坦噶尼喀湖流域的一部分,这三大流域的地表水资源占到总量的99.8%,详细数据如下表。

地下水

赞比亚的地下水资源有限,赞比亚地壳自太古代后开始隆起,形成基底杂岩风化壳,为小量地下水存储提供了条件。具体到各地层,下古生代时期没有沉积物,钙质岩层发生溶蚀和侵蚀,使其成为赞比亚找水中最好的含水层;上石炭纪侏罗纪岩层的孔隙、碎屑中可找到一定数量的水源;第三纪至更新世在局部地区形成湖泊,其地层一般无供水意义;第四纪更新世在西部省的盆地具有水位较浅的地下水。总体而言,由于赞比亚的地质特点,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资源较少,除部分河谷有丰富第四系潜水外,大部分地区第四系含水层一般分布在距地表5~30米,且受地形、季节制约;岩溶水则一般距地表20~60米,且呈多层分布。

生物多样性

赞比亚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种群,保持了较为原始的自然状态,哺乳动物与鸟类种类繁多,植被覆盖类型多样,还有鳄鱼、龟类、水龟、蜥蜴以及蛇类等爬行和两栖动物以及更加普遍的昆虫。近年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偷猎,严重威胁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犀牛角的非法贸易导致犀牛在赞比亚几乎绝迹,偷猎象牙也使大象的数量大大减少。

动物

哺乳动物

赞比亚哺乳纲种类繁多,以非洲热带稀树草原地区的典型动物为主,主要集中在洪泛平原,尤其是卢安瓜河谷和卡富埃河谷的国家公园。常见大型食肉动物有花豹、猎豹、狮子等,也有少量的野狗和斑鬣狗科;食草动物主要有长颈鹿、角马、非洲大羚羊等,其中包含赞比亚特有的亚种如安哥拉长颈鹿(Angolan giraffe)、索尼克罗夫特长颈鹿(Thornicroft's giraffe)、库克森角马(Cookson's wildebeest)、克劳谢斑马(Crawshay's zebra)以及黑驴羚(Black Iechwe)和卡富埃驴羚(Kafue Iechwe)等。

鸟类

赞比亚大部分地区仍保持自然植被的覆盖,因此鸟类的数量与种类也十分可观,共有留鸟和候鸟750多种。其中较为奇特的是鲸头鹳(Balaeniceps rex),它是现存头部最大的鸟类,仅分布在班韦乌鲁湖等湿地,目前世界上仅剩5000至8000只,已被国际鸟盟定为“易危鸟类”;赞比亚还拥有唯一的特有鸟类:查氏拟(Lybius chaplini),全球范围内仅在卡富埃国家公园南侧一带有分布记录,由于栖息地不断减小,目前已被列为易危物种。湿地和沼泽地区有水禽,开阔水域广泛分布有鸬鹚;9~10月自欧洲而来的候鸟也会抵达赞比亚,以便在12月开始的雨季获取充足食物来筑巢并繁衍。

植物

赞比亚位于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带内,植被以较高的植物所构成,在草地植被中间,零星分布着成片的或独株的乔木,具有能储藏大量水分的旱生构造,地表季相变化明显,茂盛的引起生草过程的发育,土壤中进行着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积聚,形成红棕色土。林地是自然条件下赞比亚的主体景观,全国超过70%的国土分布着林地群落系统,主要的类型有短盖豆林地、可乐豆林地以及部分次生林地等;草地主要有小块涝原草地、洪泛平原草地、山地草地等。

短盖豆林地(Miombo woodland)由大片阔叶林和落叶林区和较小、更开阔的空间组成,这些空间点缀着成簇的树木和灌木。主要的树木是短盖豆(Brachystegia laurentii)、热非豆(Julbernardia)和准鞋木(Isoberlinia)等,多数树种有一定的耐火性,广泛你分布于全国70%的国土,存在较高经济价值。

可乐豆林地(Mopane woodland)是一种结构简单的林地,树木层只有一层,主要以可乐豆木这一种树为主。这种树最高可达25米,对干旱差、盐碱地以及粘土含量高的土壤非常耐受,主要分布在赞比亚较热、较干燥的谷地,例如卢安瓜和赞比西河谷部分地区。

次生林地主要是Munga woodland。“Munga”意思是荆棘,即在开阔草地被树木和灌木入侵后形成的荆棘林地,通常是由于耕作、火灾或过度放牧等干扰造成的,主要分布在赞比亚南部地区,优势树种为金合欢木(Samanea saman Merr)、榄仁树Combretum(Terminalia catappa L.)以及风车子(Combretum alfredii Hance )等。

小块涝源原草地(Dambo)是一种浅草洼或小山谷,长期或季节性积水,没有灌木或树木,有时会成为溪流和河流的源头,生长着丰富的草本植物和开花植物,边缘有小型灌木。

洪泛平原(Floodplain)是一种河流、溪流、湖泊和沼泽边缘的低洼草地,会被洪水季节性淹没,主要分布于卡富埃河、赞比西河、班韦乌卢湿地等地。基本没有树木或灌木丛,只有低矮的草类地毯。

柚木林(Teak forest)主要分布在赞比亚西南部的一些地区(包括卡富埃国家公园南部),赞比西河柚木(Baikaea plurijuga)在卡拉哈里沙地上形成了干燥的半常绿森林。这种树种不耐火,因此只有在最为原始的地方才会出现。高大的柚木下面通常是被称为 "mutemwa"的茂密的落叶植被丛,阴暗的地方夹杂着稀疏的草本植物。

常绿湿润林(Moist evergreen forest)在降水量较高的地区(主要在赞比亚北部),以及靠近河流、溪流、湖泊和沼泽的地方,树木的根系可以永久地接触到水,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到茂密的常绿湿润林。这种茂密的植被有三个层次:由高大树木组成的树冠层、由较小的树木和灌木丛组成的次树冠层以及各种地面植被。实际上,这里的环境非常适合植物生长,它们已经适应了利用每一束阳光。这种类型的森林主要分布在该国最北部,尤其是姆维尼伦加(Mwinilunga)地区。不过,在该国其他地区,有三种更为局部的环境可以形成常绿湿润森林。

包括河岸森林(Riparian forests),赞比亚主要河流沿岸都有这种分布,典型树木包括乌木(Diospyros mespiliformis)、山竹(Garcinia livingstonei)、野栀子(Gardenia volkensii)、香肠树(Kigelia Africana)、纳塔尔桃花心木(Trichilia emetica)和各种无花果;山地森林(Montane forests),分布在降雨量较高的山坡下部;沼泽森林(Swamp forest),位于赞比亚一些永久性沼泽附近,以卡桑卡国家公园(Kasanka National Park)为代表。

自然保护地

赞比亚拥有20个国家公园,34个野生动物保护区,总面积为22.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0%,其中国家公园占8%,野生动物保护区占22%。

卡富埃平原生物圈保护区(Kafue Flats Biosphere Reserve, Zambia)占地超过2600000 公顷,横跨具有考古和历史意义的各个地区,以及拉姆萨尔湿地和重要鸟类区。保护区拥有400多种鸟类和几种哺乳动物,如斑马、水牛、河马属和特有的卡富埃羚羊(一种半水生羚羊物种)。该地区主要居住着伊拉/巴伦德韦,他们是超人类牧民,他们也从事捕鱼和农业。该地区拥有该国最大的牲畜种群,旱季有多达4000头牛在其洪泛区放牧。在雨季,大多数社区从卡富埃平原撤退到生物圈保护区边缘和外部的永久村庄。这种传统的畜牧生产方法在传统土地上实施,因为洪水从7月到11月退去。该保护区是特有的卡富埃羚羊(一种半水生羚羊物种)和数百种鸟类(包括迁徙物种)的家园。生物圈保护区包含卡富埃平原,其中包括一系列生态系统,其领域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而生物群落是湿地,生物地理属性是非洲热带。卡富埃平原是位于卡富埃河沿岸的6500平方公里洪泛区。该地点由沼泽和洪泛平原、白蚁、草原、林地区和地热区组成。

自然灾害

随着近年来气候变化更加显著,赞比亚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也在逐步提升。赞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风险是干旱、洪水和极端气温,对粮食安全有较大影响。较为严重的事件有2004~2005年,赞超过三分之二的土地面临干旱,造成12万吨粮食短缺,120万人挨饿;2007年,赞比亚全国41个县受到洪水影响。根据估算,赞比亚干旱区的降水在未来还将进一步减小,更容易导致极端干旱事件的发生;此外,降水和温度改变会导致蚊虫肆虐,大规模传染病的风险也在增大。

2023年2月,赞比亚再次出现洪水灾害,所有10个省的78个区仍面临洪水的高风险,连续降雨导致山洪暴发。数百公顷的农田和牧场被淹没。道路和桥梁被冲走,房屋被淹没,切断了通往受影响社区的道路。与此同时,由于洪水不断上涨,数百名儿童无法上学,至少150万人受灾。

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赞比亚全国下设10省103区,首都和最大城市为卢萨卡,具体如下表:

主要城市

卢萨卡(Lusaka)是赞比亚首都及最大城市,是全国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非洲南部最具发展活力的城市之一,2023年人口约318万。海拔1280米,最热月为10月,日平均气温18~31℃;7月最凉,日平均气温9~23℃。截至2023年,卢萨卡城区人口约为250万人,都会区人口共计约330万。城市始建于1905年,名称源于当地部落酋长的名字,随铁路铺设而兴起。1955年北罗得西亚首府由利文斯顿迁至卢萨卡,独立后城市发展迅速。卢萨卡虽然是国家中心,但并不是游客首选的旅游目的地,主要景点有卢萨卡国家公园(卢萨卡 National Park)、亨利·塔亚利视觉艺术中心(Henry Tayali Visual Arts Centre)、卢萨卡国家博物馆等。

基特韦(Kitwe),赞比亚第二大城市,位于铜带省中部,2023年人口约76.3万。1937年因对矿区的管理和服务而建,铜矿的开采促进了该市的发展。1961年扩大,邻近的恩卡纳矿区并入。1966年设市,是铜带省的工商业和技术服务中心。有铜矿采炼基地,采炼配套,设施齐全。文教卫生事业基础良好,市内有仅次于卢萨卡大学的赞比亚技术学院以及基特韦中央医院。有公路和铁路连通国内各矿区和城镇,以及中非和南部非洲的主要城市。设有机场。商业兴盛,主要商业区位于卡翁达广场周围。

恩多拉(Ndola),赞比亚第三大城市,位于赞比亚中北部,铜带省的省会,靠近刚果。2019年人口约50万。面积约1108平方千米,地势平缓。初期为地方性贸易中心和奴隶贩卖中心,1904年成为行政中心,1924年建镇,1932年建市。1970年随着附近矿区重新开采,成为铜、钴矿开采和冶炼中心。恩多拉是铜带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中央铁路和公路交通要站。每年7月定期举办国际贸易博览会,有通往坦桑尼亚的输油管道,市区有铜带博物馆等景点。有国际机场。设有北方技术学院和赞比亚大学分校。

马兰巴(Maramba)又称利文斯顿(Livingstone),英国殖民时期建立的历史悠久的城市,距卢萨卡450千米,靠近津巴布韦边界的赞比西河,距维多利亚瀑布11千米,是整个景区的核心城市。曾为北罗得西亚的首府,现在是南部省的省会。1855年,传教士利文斯顿在此地开展探险活动,并发现了被当地人称为莫西奥图尼亚的瀑布。19世纪90年代,因此地是渡过赞比西河的优良渡口,英国殖民者在此设立城镇,为纪念发现此地的第一个欧洲人,将此城以利文斯顿命名。与首都卢萨卡之间有客运列车相连,运行约14小时,有赞比西河大桥连接津巴布韦。2022年人口为17.7万人。利文斯顿拥有一座国际机场,有飞往卢萨卡以及约翰内斯堡等地的航班。利文斯顿其他主要景点有:赞津边界桥、莫西奥图尼亚野生动物园、利文斯敦博物馆、火车博物馆、姆库尼文化村、马拉姆巴文化村等。旅游淡季为9—12月,其余时间均为旺季。

政治

政体

赞比亚实行总统内阁制,即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赞比亚政局较为稳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全民选举产生,实行两轮绝对多数票的选举方式,即总统候选人需获得超过50%的选票,若第一轮无人获胜,则得票率最高的前两位候选人进行第二轮角逐,新当选的总统从国民议会中挑选内阁人员,并任命及内阁部长。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次。

宪法

赞比亚法律基于英国普通法与习惯法,沿用英国法律法规,结合赞比亚国情做了适当的修改,法律渊源有宪法、制定法、普通法、司法先例、习惯法,以及权威著作等。赞比亚宪法最早于1964年制定,1973年制定第二部宪法,1990年议会修改宪法,恢复多党制。2003年,围绕总统选举程序改革,新一轮宪改进程启动。2007年12月,全国修宪会议召开。2010年8月,全国修宪会议向政府提交新宪法草案议案。2011年4月,赞宪法修正案未获通过。2012年4月,赞比亚宪法起草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公布了新宪法草案(初稿),公开征求社会意见。2016年发布新宪法,在选举方面有较大调整,主要增加或修改的条款有:总统候选人须获得超过50%的选票方可获胜,取代之前的简单多数票方法;副总统由总统提名任命改为副总统与总统同时由选举产生;建立宪法法院和上诉法院;允许赞比亚国民拥有其他国籍;不再要求总统候选人父母必须出生在赞比亚;如果总统在任期内逝世,将不再举行总统补选,改由副总统自动接替。 

议会

赞比亚议会由总统和国民议会(National Assembly)组成,国民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实行一院制。总统有权宣布举行全国各级选举,对拟实施的法律有最终批准权,但在议会内无具体职务。国民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立法机关,共有164个席位,其中156个席位由直选产生,总统可另任命8位议员,此外副总统、议长和第一副议长也属于议员,每届议会任期5年。议长由国会议员在符合直选议员条件的人选中选举产生。内阁部长均从议员中选任。本届议会于2021年8月选举产生,是独立后的第十三届国民议会,时任议长是内莉·穆蒂(Nelly Butete Kashumba Mutti),于2021年9月3日上任,是赞比亚历史上首位女议长。国家发展联合党91席、爱国阵线59席、独立候选人13席、国家团结与进步党1席。

政党

截至2023年,赞比亚合法注册政党逾50个,其中主要政党有:

国家发展联合党(United Party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UPND),执政党,简称国发党。本届议会中占有82个席位,1998年12月成立,成立以来发展较快,在南方省和西方省影响较大。其政治主张主要有:经济上以发展农业为主,改变经济结构单一现状;改革选举制度,保证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主张实行免费教育和医疗服务;扩大就业机会等。领袖为现任总统哈凯恩德·希奇莱马

爱国阵线(The Patriotic Front,PF),前执政党,目前最大的在野党,本届议会中占有59个席位。2001年成立。其纲领是政治上主张分权而治,保障人类的基本权利、自由和社会公平、正义,减少政府行政开支,提高行政效率,反对腐败和滥用公共资源;经济上奉行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实行低税率和低利率刺激经济发展,主张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事业和基础设施,积极创造就业,提高民众收入。党主席是前总统埃德加·伦古(Edgar Chagwa Lungu)。

多党民主运动(The Movement for Multi-Party Democracy,MMD),前执政党,简称多民运。1990年12月成立,政治纲领是实行政治多元化、经济自由化、私有化;保护人民参与政治、经济活动的权利;提倡言论、集会、结社自由;党政分开,确保酋长的职能与传统统治。领袖奈弗斯·蒙巴(Nevers Mumba)。

司法

赞比亚司法系统具有较好的司法独立性,司法机构主要由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劳资关系法院、初级法院和地方法庭组成。其中,最高法院负责对高等法院等上诉案件、进行最终裁决以及审理与大选相关的案件;高等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重大刑事案件,裁决初级法院上诉的案件;劳资关系法院负责处理劳资案件;初级法院处理全国大部分的刑事案件;地方法庭依据风俗惯例处理社会生活中的日常纠纷。最高法院法官由一位首席大法官、若干副首席大法官以及最少11名法其他官构成。2016年成立了独立的宪法法院,其法官由总统根据包括首席大法官在内的司法服务委员会的建议而任命。2023年,时任首席大法官艾琳·曼比利玛,总检察长利坎多·卡拉卢卡。

国家元首

哈凯恩德·希奇莱马(Hakainde Hichilema),男,通加族,现任赞比亚总统,国家发展联合党领袖。1962年6月出生于南部省蒙泽市的一个贫困家庭,曾赢得赞比亚大学奖学金,后攻读英国伯明翰大学金融和商业战略硕士,26岁成为某大型国际会计公司赞比亚分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主要业务主要涉及金融、房地产等领域,是赞比亚最富有的人之一,是巴克莱银行赞比亚分行最大当地股东、赞第二大牧场主。2006年加入国家发展联合党,同年接替去世的国发党创始人马佐卡成为党首。希奇莱马曾5次参加总统选举且均落败,2021年8月16日第6次参选的他以280多万张选票力压前总统伦古当选为新任总统。

政要

本届内阁于2021年9月组成,由总统、副总统和25名部长组成。

以上信息统计时间截止于2023年10月。

国际关系

赞比亚与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推行经济外交政策,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平解决冲突,确保赞比亚人及其他非洲公民在多边机构中的参与度及代表性,提升驻外使团工作专业性。同时积极扩大国际参与,在双边、区域、国际层面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赞比亚重视同非洲国家一道维护良好的地区稳定积极参与地区组织的相关活动;与前宗主国英国保持传统关系,并接收经济援助;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保持稳定关系并获取国际援助;赞中传统友谊深厚,中方在交通、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积极提供援助,双方互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与邻国关系

赞努力与周边邻国及其他非洲国家保持良好关系,积极参与地区政治、安全和经济合作。2008年津巴布韦发生选举争议,时任总统姆瓦纳瓦萨作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轮值主席积极进行调停。2013年8月,同津巴布韦联合举办第20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大会。2020年,埃德加·伦古总统出席莫桑比克总统就职典礼,祝贺纳米比亚坦桑尼亚总统连任,接待马拉维总统查克维拉访赞(查就任后首次出访)。2021年7月,南非总统马塔梅拉·西里尔·拉马福萨、津巴布韦总统埃默森·姆南加古瓦肯尼亚总统肯雅塔等赴赞出席肯尼思·卡翁达开国总统葬礼。8月,肯尼亚、津巴布韦、南非、博茨瓦纳、马拉维、莫桑比克、刚果(金)、纳米比亚、坦桑尼亚、斯威士兰等10国元首赴赞出席希奇莱马总统就职仪式。

赞比亚是非洲联盟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地区组织的成员国,重视“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在解决冲突、促进地区团结、实现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参与地区事务,将地区合作政治、经济一体化置于优先地位,关注非洲地区和平与发展。

与英国关系

赞曾是英国殖民地,独立后与英国保持着传统关系。英是赞主要援助、投资国和贸易伙伴之一。2007年,英、赞签订为期10年、英每年向赞提供4千万美元资金援助的协议,用于减贫、直接预算支持、选举及卫生等项目。2012年6月,时任总统萨塔赴英出席英国女王登基60周年庆典活动。2018年11月,哈里王子访问赞比亚。英国外交部非洲事务大臣杜德里奇于2020年10月访赞,2021年7月赴赞出席肯尼思·卡翁达开国总统葬礼,8月赴赞出席希奇莱马总统就职仪式。

与中国关系

赞比亚是南部非洲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也是非洲第一个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国家。赞独立后立即获得中方承认,1964年10月29日中赞建交,两国传统友谊深厚,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双方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经贸合作水平相对较高。赞比亚政治稳定,资源丰富,中赞双方在多个领域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

卡翁达总统执政时期(1964-1991年),中国积极支持赞政府巩固政治独立、反对西方殖民主义控制的斗争,援助赞建设的坦赞铁路成为中赞乃至中非友好的丰碑。中赞关系也随之发展和密切。肯尼思·卡翁达总统任期内曾4次访华,他称中国为“可信赖的全天候朋友”;2021年9月,国家发展联合党上台执政。中方继续支持赞方自主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双方均高度重视双边关系发展,致力于深化两国友好合作。

2023 年9月10日至16日,应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邀请,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哈凯恩德·希奇莱马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在亲切友好气氛中举行会谈,就赞、中非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 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重要共识,两国元首决定将双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与美国关系

赞美关系良好。赞是美《非洲增长与机会法》及“总统防治艾滋病紧急救援计划”受益国。美国是赞最大援助方,美国际开发署于1977年在赞设立办公室,迄为赞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超过800亿克瓦查(约40亿美元)支持。2008年,美非洲司令部副司令耶茨、助理国务卿弗雷泽、教育部长斯佩林斯先后访赞。2011年,美国国务卿威廉·克林顿出席在赞举行的“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部长级论坛并访赞。12月,美前总统乔治·W· 布什访赞。2012年7月,美前总统乔治·W·布什再次访赞。2014年8月,赞比亚副总统盖伊·斯科特赴美出席美非峰会。2019年6月,伦古总统出席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召开的第12届美国—非洲商业峰会。2020年7月,赞美双方签署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美政府允在未来5年内向赞提供390亿克瓦查(约19.5亿美元)援助,在卫生、教育、经济发展和民主治理等领域提供支持。2021年8月,美国贸易发展署代理署长埃邦代表约瑟夫·拜登出席希奇莱马总统就职仪式。9月,希奇莱马总统访问美国,会见美副总统哈里斯,美国际开发署宣布增加1850万美元无偿援助,助赞加强民主、保护人权、抗击新冠肺炎及艾滋病、推动能源转型。

与日本的关系

赞日关系良好。2012年,萨塔总统访日。2013年,萨塔总统赴日出席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横滨市峰会。2015年,维纳副总统访日。2018年12月,伦古总统对日进行正式工作访问,双方发表联合声明。2019年8月,伦古总统出席在日本横滨举行的第七届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TICAD)。

国际组织

赞比亚是英联邦国家,共计加入45个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国,也是非洲联盟、东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等地区组织的成员,以及不结盟运动、非盟安理会改革十国元首委员会(C10)等组织的成员。

军事

概述

赞比亚实行志愿兵役制。武装力量由现役部队和国民服务队(准军事部队)组成,总统为最高统帅,国防部是最高军事行政机关,国防军总部为最高军事指挥机构。赞比亚军队主体源自于北罗得西亚军团,独立后赞军仍沿袭殖民地时期英国军队的编成、条令、条例、礼节、礼貌以及等级制度。全军拥有正规军3.5万人,其中陆军2.1万人、空军约6000人,国民服务队约8000人、警察2.5万人。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赞比亚军队参与了联合国卢旺达安哥拉和莫桑比克等地的维和任务。

陆军

陆军总部下辖3个野战旅、3个军区,其中第1旅驻守首都卢萨卡,第2旅驻守铜带省省会恩多拉,第3旅驻守南部省省会、旅游胜地马兰巴(利文斯顿);3个军区分别为南部、中部和北部军区;国防部与陆军总部均设在卢萨卡市中心。赞陆军无自主武器生产能力,武器装备主要来自中国、前苏联、美国、意大利、加拿大、德国等。赞军队用野牛作为自己的象征,寓意剽悍和强劲力量。

海军

赞比亚是内陆国,没有海军,但在坦噶尼喀湖设有一支水上巡逻队,用于防范来自刚果(金)方向的安全威胁。

空军

赞比亚空军规模较小,由于中赞两国关系密切,近年来赞比亚多次采购中国飞机。2012年,赞空军采购8架教练-8中型喷气式教练机,其兼具教练机和轻型强击机的用途,赞空军已累计购入16架。此外赞空军还曾购买中国产新一代多用途飞行平台L-15,实现了航空现代化;而新舟60、运-12和直-9等中国飞机,为赞比亚的交通运输提供了更灵活的选择。

国民服务队

赞比亚国民服务队是一支准军事部队,主要从事后勤保障,负责农副业生产,开办农场、养殖场等,生产出的一部分产品供应部队,另一部分出售以增加军方的收入 。

人口

人口数量

据赞比亚中央统计局数据,截至2022年底,赞比亚人口约1960万,人口密度较低。其中,女性约为1000万,男性约960万。赞比亚又是世界上生育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口年增长率约在2.9%左右,低于其他邻国。尽管如此,根据联合国预测,至2100年,赞比亚人口将增长至1.4~2.1亿。全国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铁路沿线地区,尤其是卢萨卡,汇集了全国10%的人口,且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趋势愈发明显,2020年农村人口占60.2%,城市人口占39.8%。

族群

赞比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全国共有73个部族,98%以上居民均属班图尼格罗人种。大部分族群具有同源性,可追溯至卢巴-隆达王国时期,除欧洲以及亚洲移民外的族群同质性很强,部族划分是因为殖民者分而治之的统治需要人为划定的。其中,奔巴族为最大部族,通加族为第二大部族,此外还有娘加族、洛兹族、曼布韦、隆古族、伦达族等部族。

奔巴族(Bemba,又称Babemba或Awemba)班图族群之一,是赞比亚的最大部族,约占全国人口的33.6%,主要居住在赞比亚北部地区,使用奔巴语。奔巴族生活的地区土地较为贫瘠,主要种植玉米,并实行轮垦制度,奔巴村落每隔4到5年会因土壤枯竭而迁移,受限于土地资源以及交通不便,自20世纪70年代,很多奔巴人离开传统居住地前往铜矿省就业。奔巴人实习一夫多妻制,并且有复杂的丧葬与登基仪式。

通加族(Tonga)主要分布于赞比亚南部地区,赞的第二大部族,约占全国人口的22%,使用通加语。绝大多数通加族主要居住在赞比西河峡谷以及卡里巴水库两岸散落的小村庄,以农业生产为主,很少在城市定居。现代通加族依然保留了母系社会的风俗,此外还会崇拜雨神以祈求风调雨顺。

语言

赞比亚官方语言为英语。除英语外,全国还有31种主要语言,包括奔巴语、通加语、娘加语、洛兹语、卢瓦勒语和伦达语。均有采用拉丁字母的文字。奔巴语族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赞比亚北部地区,约占总人口的20%以上,娘加语在赞比亚东部应用较广。虽然大多数赞比亚人属于班图族群,但复杂的移民模式产生了广泛的语言和文化多样性。

奔巴语主要在北部省、铜带省和卢阿普拉省使用,刚果和坦桑尼亚部分地区也在使用,大约有370万人以奔巴语作为母语,使用奔巴语的总人数约为500~600万。奔巴语在语言学分类中属于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Niger-Kordofanian)——尼日尔-刚果语族(Niger-Congo)——贝努埃-刚果语支(Benue-Congo)——班图语支,和卢巴语、娘加语、通加语等较为接近,主要有Aushi、Chishinga、Bisa等12种方言,每种方言各具特色,与不同的族群、文化有关。历史上随着奔巴王国的建立与发展,奔巴语得以大范围传播,20世纪20年代,随着铜矿开发与人口迁移,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奔巴语有较为完整的语法结构以及复杂的名词系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来自英语、葡萄牙语的词汇,1977年赞比亚教育部发布了奔巴语的正字法,正式明文规定了奔巴语的拼写规则、语法、读音等细节,奔巴语得以完善并逐渐固定。

宗教信仰

赞比亚是一个基督教国家。赞比亚的宗教组织是随着欧洲殖民统治与传教士的扩展下于19世纪末期发展起来的,在争取独立时期,各教派在社会福利、文化传播、制度变革、民族独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独立后的赞比亚宪法规定,赞比亚为基督教国家,其他信仰包括天主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宗教等。大约80%的人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自独立以来,原教旨主义教会的发展尤为显著。农村居民大多信奉原始宗教,亚洲移民多信奉印度教或伊斯兰教。

赞比亚基督教中,最大的教派是罗马天主教,大约有300万教徒。全国约有200个教堂,自1881~1899年间开始建立,以天主教堂为主。赞比亚的天主教会经营着学校、电台与电视台,并使用现代通讯手段扩大影响力。除了罗马天主教,其他宗教组织有赞比亚联合教会、路德会、浸信会等20余种。伊斯兰教在赞比亚发展很快,穆斯林达到总人口的5%左右,主要保护力量是赞比亚穆斯林联合会,并通过创办学校、慈善活动与媒体宣传等手段扩展影响力。此外赞国内还有约2.5万非赞比亚人信仰印度教

经济

综述

赞比亚贫富差距较大,人口贫困率超过50%,是非洲贫困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赞比亚经济结构较为单一,采矿业、零售业、建筑业和农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其中以铜开采和冶炼为主体的矿业占重要地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大;2017年以来,第三产业增长迅猛,据世界银行统计,2022 年,赞比亚国内生产总值 297.8 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1487.9 美元,经济增长率 4.7%。2022年农业、工业和制造业以及其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4%、41.8%和54.8%,具体数据如下:

独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发展较快,此后由于国际市场铜价下跌,政府国有化政策失误等原因,经济陷入困境。1991年多民运上台执政,大力推行经济私有化和多元化,积极吸引外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达到重债穷国完成点,获巨额债务减免,外债由2005年底的55亿美元降至2006年底的6.35亿美元。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矿业遭受较大冲击,经济下滑。2009年后经济明显复苏。2011年,国际银行将赞比亚列入低水平中等收入国家。2014年至2016年,赞比亚货币贬值、债务上升、粮食减产、电力短缺等发展困难和挑战增多,经济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凸显。2017年以来,赞比亚政府多措并举推进经济复苏,经济发展逐步向好,货币汇率趋稳,通胀持续回落。2017年6月,时任总统伦古公布第七个国家发展规划,以推进经济多元化、创造就业、削减贫困、提高政府效能为重点,争取于2030年建设成为繁荣的中等收入国家。近年来,该国面临干旱、电力短缺、农业歉收、外债高企等不利因素。疫情加剧其经济脆弱性。2020年,赞比亚外债总额攀升至120亿美元,成为疫情发生以来非洲首个主权违约国家。

赞比亚的货币为克瓦查(Kwacha,标准符号ZMW),由赞比亚共和国中央银行——赞比亚银行发行。辅币单位恩韦,1克瓦查 兑换100恩韦。于1968年开始发行,以取代赞比亚镑,纸币有2、5、10、20、50、100和500面值的克瓦查,铸币有1、2、5、10、20、25、50恩韦和1、5、10克瓦查。克瓦查与美元可自由兑换,与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1美元可兑换23.15克瓦查(2023年11月18日数据)。

赞比亚财政政策较为积极,大部分年份实际财政支出高于预算,财政赤字率处于较高水平,财政压力较大。2015~2019年赞比亚财政赤字率均值为8.3%,远超3%的国际警戒线,在非洲国家中处于较高水平。由于财政支出难以压缩,赞比亚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2020年末,赞比亚主权外债规模达122亿美元,负债率高达67.6%,被IMF列入债务高风险国家名单。赞比亚财政和国家计划部负责制定国家税收政策,根据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年对税率标准进行一定调整。赞比亚税务局(Zambia Revenue Authority,简称ZRA)是政府管理和征收各类税收(含关税)的主管机构。主要的税种包括直接税(公司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基于个人收入的其它税收等)、关税和消费税、增值税、矿产资源税和资产转移税等。

第一产业

农业是赞比亚的重要产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0%,全国 80%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目前开发的可耕地面积为 620 万公顷,只占全部可耕地的 14%。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小麦、大豆、水稻、花生、棉花、烟草、甘蔗等,其中棉花品质较高,经济效益明显,近年来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稳步提高;蔗糖享有较好声誉,发展空间较大。赞耕地普遍缺乏灌溉系统,农作物抗灾能力较弱。2020年粮食产量340万吨,粮食储备100万吨,木薯、大米、大豆、花生、烟草等作物耕种面积120万公顷,种子产量12.9万吨,实现自给自足并对外出口。赞大部分粮食可自由贸易,白玉米是赞比亚的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受政府调控,正常年景下可自给;2017年以来,赞政府开发大面积花卉和蔬菜种植,用于出口创汇。。

赞比亚淡水及牧草资源丰富,畜牧业与渔业的历史悠久,淡水鱼养殖业及畜牧业发展潜力巨大。2015年,赞比亚渔业与畜牧业部从原农业与畜牧业部中分立出来,着力挖掘畜牧业(主要为牛肉出口)与渔业潜力。畜牧业私有化之后,一些外资企业已进入牛肉和奶制品生产领域。牲畜种类主要有牛、猪、家禽、绵羊和山羊等。在赞比亚文化中,牛具有较高的地位,较少投入市场,且生产粗放以及管理落后,导致牛的存栏量偏低,2010年后存栏量有所提升,但仍低于非洲平均水平。猪的存栏量增长缓慢,2012年后达到100万头以上,但只占非洲国家总存量的3%。

赞国内共有6000多小规模养殖渔民和13000多个池塘,主要分布在东部省、西北省、北部省和卢阿普拉省。铜带省、卢萨卡省和南部省的铁路沿线活跃有15个大型商业化养殖场。政府积极推广渔业,使赞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水产养殖主要生产国,主要养殖品种平均总产量约为8000~10000吨/年。2020年,赞水产业总产值达到5100万美元,产量12.7万吨。

第二产业

采矿业较发达,是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之一。其主体是铜矿和钴矿的开采和冶炼。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矿业仅增长2.4%。2009年,随着国际市场铜价回升,矿业增长势头强劲,卢姆瓦那、卢安夏等大型铜矿先后投产或复产。铜产量过去4年均值为80.5万吨,镍产量增至3394吨,黄金、煤炭、钴、绿松石产量下降。2020年受疫情影响,国际铜价下跌,赞矿业发展受到重创。9月,伦古总统在议会讲话上强调,采矿业仍是经济支柱产业,政府将黄金列为战略储备,鼓励中小手工业者参与开采。2021年以来,国际铜价持续走高,给赞比亚经济带来利好。

制造业较落后。独立前,工业制成品基本依赖进口。独立后,政府积极致力于发展国有制造业。多民运执政后,对制造业实行私有化。1998 年以后,制造业得到较快发展,食品、饮料、烟草、纺织和皮革等行业产值约占整个制造业的 75%。

第三产业

赞比亚第三产业以服务和旅游业为主。依托赞境内维多利亚瀑布和国家级野生动物园等旅游资源,游客人数保持增长势头。自1964年独立以来,赞比亚的旅游业发展经历了3个时期,1964~1991年赞比亚以采矿业为核心,旅游业长期被忽视缺乏发展旅游业的战略目标和投入,1990年仅吸引到14万外国游客;1991~2001年是赞比亚旅游业发展的起步期,赞政府开始着手推行经济多元化和私有化改革,涌现出大量私营旅游服务机构,2001年,赞比亚游客数接近50万人;2001年至今,赞比亚旅游进入发展的充实期,政府调整了有关行政机构,将旅游、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整合起来,旅游业逐渐成为促进赞比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赞比亚商贸工部统计,2018年赞比亚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6.45亿美元,其中旅游业占到10.21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9年,赞比亚的国际旅游人数为126.6万人次。2013年8月,赞比亚和津巴布韦联合举办了第20届大会。

坦桑尼亚肯尼亚相比,赞比亚具有更加原始的自然风光,能够更好吸引游客,旅游业正在从经济和保护两方面帮助赞比亚,包括提供就业机会,创造外汇等。近年来,赞比亚在旅游业发展方面采取了非常积极的举措,尤其是赞比亚国家公园内外的发展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对外贸易

主要出口铜、钴、锌、木材、烟草、食糖、咖啡等,其中铜出口是主要的外汇来源。主要进口机械设备、石油、化工产品、医药和纺织品等。主要出口国为瑞士、中国、南非、刚果和埃及等,主要进口国为南非、刚果(金)、中国、印度等。政府除对石油、化肥等少数商品 的出口和危害国家安全、违背社会道德、宗教信仰物品的进口实施管制外,对其他商品的进出口数量和数额不设限制。据赞比亚中央统计局信息,2021年,赞比亚货物贸易总额182.37亿美元(3601.81亿克瓦查)。其中,出口111.41亿美元(2204.33亿克瓦查),进口70.96亿美元(1397.48亿克瓦查),贸易盈余为40.45亿美元(806.85亿克瓦查)。出口方面,传统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75.46%,精炼铜占70%以上;非传统出口商品占出口总额的24.54%,其中农产品占25%左右,主要商品是谷物和玉米粉、大豆油饼豆渣、咖啡、烟草、糖,非农产品占75%左右,主要商品是金属合金及制品、水泥、非酒精饮料条等。进口方面,主要商品包括汽车、半挂拖车、原油、农用机械等。

赞比亚主要贸易伙伴包括瑞士、中国、南非刚果等。其中,非传统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刚果(金)(主要出口商品为非酒精饮料)、瑞士(烟草)、南非(半成品金条)、津巴布韦(大豆油饼及豆渣)、马拉维(水泥)等。近年来,中赞经贸发展呈良好态势。截至2023年,在赞中资企业超过 600 家,累计投资额超过 38亿美元,涉及矿业、农业、建筑等多个领域。2007 年 2 月揭牌成立了中国在非洲的第一个经贸合作区——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2022 年,两国贸易额为 67.3 亿美元,同比增长 30.2%。

外国援助

1996年西方捐助国因政治原因冻结对赞援助,至1997年才部分恢复。最近几年,赞比亚主要援助国为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美国对赞援助主要通过总统防治艾滋病紧急救援计划(President’s Emergency Plan For Aids Relief, PEPFAR)和千年挑战公司(Millennium Challenge Corporation, MCC)向赞比亚提供各类援助来进行的。英国对赞援助主要通过其国际发展部(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FID)实施,内容包括经济发展、改善财政,减少贫困、教育卫生、妇女赋权等。法国对赞援助主要通过法国开发署(AFD)进行,主要有部分能源和电力项目。俄罗斯则提供了教育援助以及核电站建设协议。

经济功能区

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提出对非八项举措,其中之一是“在非洲建立3-5个经济贸易合作区”。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于2007年2月揭牌,是赞的第一个多功能经济区。合作区分为“一区两园”,谦比希园区位于赞比亚铜带省卡鲁鲁西市,卢萨卡园区位于肯尼思·卡翁达国际机场附近。谦比希园区以有色金属工业为主导,以铜钻开采为基础,以铜钻冶炼为核心,形成有色金属矿冶产业群延伸有色金属加工产业链,适当发展配套产业和服务业,建设具有辐射和示范效应的有色金属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园区;卢萨卡园区将立足于赞比亚地处南部非洲I“心脏地带”战略区位,充分发挥卢萨卡在南部非洲交通枢纽的优势,以首都卢萨卡及国际机场为依托,面向赞比亚和南部非洲市场,至2030年,将建设成为以商贸物流、增值加工、现代办公、自由贸易区为主要功能的现代空港产业园区。

赞比亚江西经济合作区于2023年10月正式揭牌,合作区位于赞比亚中央省齐邦布市,T2公路和周边铁路线可抵达东南部非洲多个主要港口,周边有大型变电站,劳动力充足,水资源丰富,电信、网络全覆盖。截至2021年6月,合作区已累计投资4000万美元,已建设完成启动区主干道路网、三座厂区共10万平米、6栋标准钢结构厂房共3万平米。

社会

教育

赞比亚实行9年制普及义务教育,成人识字率约为75%,但男性和女性识字率有较大差异。截至2023年,全国有基础教育学校8801所,高中690所,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院校268所,大学3所,即赞比亚大学、铜带大学和穆隆古希大学。约95%的适龄儿童能入学,其中有20%可继续升入中学,20~24岁的青年中有2%左右能享受高等教育。赞比亚政府在各地设有文化村或文化中心,以保留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和艺术。2022年1月起,赞比亚实行小学、初中免费教育制度,并同步启动招募3万名教师以满足相应需求。2022年,赞比亚政府预算中教育支出为180.73亿克瓦查,占总预算的10.4%。

2009年,赞比亚在大使馆、汉办及爱国华侨的支持下创办第一所以教授汉语为主的中文学校——赞比亚中文国际学校。办校初期,学校有汉办志愿者教师 3 名,学校聘用专职教师2名,其中幼儿部教师1名,行政处兼教务处管理主任1名。成人部的汉语课程的教学和相关文化活动的组织主要由三位汉办志愿者教师和学校主任负责。

赞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Zambia,UNZA)是根据1965年第66号议会法案成立的,位于首都卢萨卡。第一批学生于1966年3月17日入学。赞比亚大学在卢萨卡设有两个校区,主校区是大东路校区,位于大东路,距离市中心6公里;另一个校区是为医学院提供服务的里奇韦校区,位于卢萨卡东南4公里处的约翰姆比塔路。

该大学在一系列学院提供约157个本科和研究生学位课程,包括农业科学学院、工程学院、人文和社会科学学院、法律学院、矿业学院、医学学院、自然科学学院、兽医学院和商学院。大多数课程都是用英语授课的。主校区最多可容纳3200名学生,里奇韦校区可容纳442名学生。校友包括该国三位前任总统:哈凯恩德·希奇莱马(Hakainde Hichilema)、埃德加·伦古(Edgar Lungu) 和 利维·姆瓦那瓦萨(Levy Mwanawasa)。

医疗卫生

赞比亚医院主要分为三级:三级医院(最高级)属于国家级,共6所;二级医院共19所,属于市级医院;一级医院80所,相当于县级。另外有专科医院4所。赞比亚还有少数私立医院和诊所,大部分规模较小,医疗技术水平也较低,个别由外国人开设的私立医院条件较好。此外,政府也将在较偏远地区推行建设650所保健站。全国有医生700名,离实际需求(约2300名)有较大差距。

赞比亚常见流行性疾病有疟疾艾滋病肺结核腹泻霍乱痢疾、性病、麻疹伤寒麻风病等。人均预期寿命61.2岁,赞比亚艾滋病人感染率为14.3%。近年来,赞比亚政府在艾滋病防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除部分偏远和农村地区外,已经基本实现向所有艾滋病感染者免费发放药物。截至2023年,全国有2.2万名专业医护人员,每千人中有1.4名临床工作者,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每千人2.5名临床工作者标准。

中国自1978年起选派援助赞比亚医疗队,到2022年已为第23批。现有队员分别在赞比亚大学教学医院、恩多拉中央医院、利文斯顿总医院及我国援建的利维·姆瓦纳瓦萨综合医院工作,其中中国援建的利维·姆瓦纳瓦萨综合医院(后更名利维·姆瓦纳瓦萨大学教学医院)已于2011年8月移交赞方使用,为赞比亚医疗卫生领域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赞比亚大学教学医院(UTH)是赞比亚最大的三级医院,前身为卢萨卡医院,始建于1910年。该医院拥有1655张床位,可容纳 250名婴儿,服务人口约200万,是一家顶级医院。该医院有四个核心部门,即儿科、妇产科、内科、外科。并且设有病理学和微生物学、放射学、药学和物理治疗四个支持部门。同时也接受全国其他医疗机构的转诊。该医院是赞比亚主要的培训包括医生和护士在内的卫生专业人员中心,后者位于医院综合大楼内的专业护理学院。

媒体

广播电视

广播在赞历史上较为流行,截至2023年,全国有10个省超过110个广播电台在运行,其中大多数社区广播电台使用当地语言而非官方语言英语。全国性电台是赞比亚国家广播公司(Zambia National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ZNBC),成立于1988年,其中下设2个电视台和3个广播电台,用英语和7种官方口语提供新闻和时事节目。国内另有5FM、Radio Phoenix、QFM、Hot FM、Sun FM和Radio Yatsani等私人广播电台,以及QTV、Prime TV、Diamond TV、ABN TV、City TV、CBC TV等私人电视台,播出内容更娱乐化。

新闻出版

赞比亚新闻通讯社(Zambia New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ZANIS)成立于1969年1月,隶属于赞新闻、广播和旅游部,2005年由赞比亚新闻署与赞比亚通讯社合并而成。在全国各省均设有分支机构,全面负责对赞境内的新闻报道。赞比亚媒体协会主要有赞比亚新闻协会(Press Association of Zambia)和南部非洲新闻协会(Media Institute of Southern Africa)。此外,赞是泛非新闻社南部非洲地区分社所在地,负责对安哥拉博茨瓦纳莱索托马拉维、莫桑比克、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等国进行新闻报道。

赞比亚有五家主要报社,他们常发布带有政治倾向的社论,分别是《赞比亚时报》(The Times of Zambia)、《赞比亚每日邮报》(Zambia Daily Mail)、《桅杆》(The Mast)、《赞比亚民族日报》(Zambia Daily Nation)和《新视野》(New Vision)。其中《赞比亚每日邮报》是赞比亚的主要官方媒体,有超过50年历史;《赞比亚时报》是官方最大报纸,另有其他几家私营纸媒出版周刊或者月刊。

文化事业

1964年赞比亚独立时,国内文化活动极大发展,当时的艺术表现是与新民族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然而,政治因素导致了隔离,且紧接着的负面经济发展带来了约束,这使文化部门几乎失去了所有的资金援助。赞比亚的艺术文化产业与活动在就业、创收以及外汇领域所起的作用受到了局限。另外,现存文化相关的数据有限,基本上没有对本土艺术文化产业的真实规模、领域及文化从业人员的记录。

卢萨卡国立博物馆(Lusaka National Museum)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筹建,1996年10月建成并向观众开放。主要展出赞比亚的文化与历史等方面,是赞比亚的教育资源、文化试金石和赞比亚故事的宝库。博物馆共有两层,一层展厅主要陈列当代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和模型等,力图捕捉赞比亚人民以及他们生活方式的精髓,描绘出多样迷人的画卷。二层展厅是赞比亚历史陈列,陈列的文物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以时间的脉络勾画出赞比亚的发展历程。

利文斯顿博物馆(The Livingstone Museum)位于南部省省会、重要的旅游城市马兰巴(利文斯顿),博物馆的主题是“探索赞比亚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于1934年建立,是赞最大、最古老的博物馆,主要收藏了赞比亚考古、历史、文化和自然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藏品。博物馆设有考古陈列展(考古学 Gallery)、人种学展厅(Ethnography Gallery)、自然历史展厅(Natural History Gallery)、大卫·利文斯顿展厅(David Livingstone Gallery )、历史展厅(History Gallery)等5个常设展览厅。

科技

2022年,赞比亚移动通信网络渗透率98%,智能终端渗透率43.58%,其中3G人口覆盖率77.2%,4G人口覆盖率60.85%。2022年1月11日,移动通信运营商MTN(赞比亚)与中国华为合作正式推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试点网络,赞比亚由此成为非洲较早拥有5G网络的国家之一。截至2023年,单个用户月平均消费额1.53美元。赞比亚政府建有国家数据中心,是由中国提供优惠贷款资金建设,该数据中心由政府专门成立的赞比亚国家数据中心公司(ZNDC)负责运营。赞比亚主要运营商如MTN、Airtel等均建有各自的数据中心;本地移动服务运营商如MTN、Airtel、Zamtel均提供线上零售服务,如线上购买手机、家用路由器等,支持通过移动支付(Mobile money)。

体育

奥运会

赞比亚自1968年起首次以独立国家身份参加奥运会,并出席了除1976年外的所有奥运会。截至目前共获得1枚银牌和1枚铜牌,分别是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Keith Mwila获得拳击轻蝇量级铜牌;1996 年,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Samuel Matete获得 400 米栏银牌。赞比亚尚未参加过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足球

足球是赞比亚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其国家队有“铜子弹”的绰号。截至2023年10月,赞比亚男足排名世界第81位,女足排名第69位。20世纪80年代末赞比亚足球开始崛起,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赞比亚足球队踢出了一场载入史册的比赛,以4-0的比分战胜传统强队意大利国家男子足球队,卡卢沙·布瓦利亚(Kalusha Bwalya)上演帽子戏法。鼎盛时期其世界排名一度位居第15位。然而1993年4月27日,在赞比亚队前往塞内加尔参加国际足联世界杯预选赛途中遭遇空难,18名赞比亚国脚罹难,从此赞足球一蹶不振。赞比亚没有进入过世界杯正赛,但两次闯入非洲杯决赛,并于2012年2月12日在加蓬举行的非洲杯决赛中战胜科特迪瓦队,获得非洲杯冠军,这是赞比亚历史上首次获得该项赛事冠军。2023年赞比亚女足实现历史性突破,她们首次进入国际足联女子世界杯正赛,尽管在前两场小组赛中均大比分失利无缘淘汰赛,但在最后一场比赛赞比亚女足以3:1的比分战胜哥斯达黎加女足,获得队史收场世界杯胜利。

卡卢沙·布瓦利亚是赞比亚著名足球运动员,他曾率队爆冷击败意大利国家男子足球队,并以此契机转会荷兰豪门球队PSV燕豪芬,在效力荷兰足球甲级联赛的6个赛季里3次获得冠军。1993年4月,赞比亚足球队遭遇空难后,布瓦利亚带头重建国家队并闯入1994非洲杯决赛,最终负于尼日利亚获得亚军。此后布瓦利亚转战墨西哥联赛,并在阿布扎比有短暂的执教经历,2004年提名为赞比亚国家男子足球队主教练,2006年赞比亚在非洲杯小组赛出局后,布瓦利亚辞去国家队主教练一职。

板球

20世纪初板球开始在赞比亚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成立了北罗得西亚板球联盟。独立后赞比亚积极推动青少年板球运动。如今,赞比亚已建立了完善的青少年板球梯队,包括U13、U15、U17和U19国家队,2002年赞比亚举办非洲板球锦标赛。

拳击

拳击在赞比亚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也是赞比亚的优势项目之一。2023年塔什干拳击世锦赛上,赞比亚选手安德鲁·奇拉塔(Andrew Chilata)创造历史,击败了世界8号种子晋级四分之一决赛。同年,赞比亚拳击队积极备战在达喀尔举行的20241924年巴黎奥运会预选赛,赞比亚拳击国家队又8人组成,其中包括非洲冠军Margret Tembo、Patrick Chinyemba等实力选手,他们将角逐出通往巴黎奥运会的3个名额。

环保

赞比亚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包括矿产开采和精炼区域的空气污染和由此产生的酸雨;化学残留污染流域;生物多样性减小;严重的动物偷猎威胁;森林砍伐土壤侵蚀;荒漠化;缺乏适当的水处理会给人类健康带来风险等。此外,赞比亚的城市化对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尤其是首都卢萨卡,快速增加的人口和大量的人类行为给城市中原本贫瘠的土地资源加重了负担;未经良好规划的盲目发展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进一步发展。全市平均每天每平方公里产生城市垃圾4214千克,污水处理存在漏洞,环境卫生受到挑战,导致疾病横行;交通与工业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城市周边森林与土地遭到侵蚀。

赞比亚国内设立有《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法》,赋予赞比亚环境管理局“水资源的管理及保护,大气污染的防治,废物的管理,农药、有毒物质、电离放射的管理,自然资源的保护”等权力。在全球范围内,赞比亚已加入或签署以下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变化京都议定书、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全面禁止核试验协定、国际荒漠化防治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有害废物国际管制条约(巴塞尔公约)、海洋法公约、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湿地公约。

治安

赞比亚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但基本建立了较成熟的民主体制,法制较健全,政治稳定,社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无恐怖袭击事件或威胁。赞比亚目前没有反政府武装组织,居民可以通过合法手段持有枪支。赞比亚与周边邻国关系良好,历史上从未与他国发生过战争。但是,赞比亚周边国家长期以来内战此起彼伏,至今北部邻国刚果局势仍不稳定,对赞比亚边境安全构成现实威胁;近年来全球经济衰退对赞比亚就业形势造成一定影响,一些地区偷窃行为、持枪抢劫案件时有发生。

工会及其他非政府组织

赞比亚工会大会(Zambia Congress of Trade Unions)是目前赞境内最大、最有影响的全国性工会组织。于1964年成立,辖33个附属工会,依照赞《产业与劳工关系法》从事有关活动,工会组织可代表会员与雇主谈判,雇员超过25人的单位可依法向某工会组织登记注册并签署《认同协议》。赞比亚主要非政府组织有赞比亚商业和工业协会、赞比亚银行业协会、赞比亚清关和运输代理协会、赞比亚制造商协会、赞比亚出口种植者协会和赞比亚保险经纪人协会等。

交通

赞比亚是内陆国,交通以公路为主,铁路次之,航空和航运占比较小。全国公路总里程接近7万千米,但铺装路面不足1.5万千米;铁路里程3126千米,均为米轨铁路主要有坦赞铁路赞比亚段、赞比亚铁路以及与通往马拉维的铁路构成;有各类机场130多个,其中8个机场有铺设跑道,4个是国际机场;水运路线约2250千米,主要有坦噶尼喀湖、赞比西河以及卢阿普拉河的部分河段可通行,注册货船2艘,主要港口是位于坦噶尼喀湖的姆普隆古港;此外赞境内还有运油管道771千米。

公路

2018年,赞国内公路总长67671千米,其中铺装路面14888千米。公路运输量约占赞国内货运总量的83.4%。赞比亚的国内公路可以通往全部10个省的主要城市,国际公路可以通往坦桑尼亚刚果津巴布韦纳米比亚等8个邻国和达累斯萨拉姆、德班、贝拉、沃尔维斯湾等非洲主要港口。所有公路政府管理的道路占50%以上,其他为民间管理。

2012年,赞比亚政府发布了多个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贸易发展,包括建设卢萨卡奇龙杜、姆皮卡钦萨利、钦萨利-纳孔德、卢萨卡-恩多拉、钦戈拉索卢韦齐和索卢韦齐-基普希双车道公路。受财政状况恶化影响,“连接赞比亚8000”道路等计划的实施亦受到影响,多条公路停工或暂缓施工。2018年4月,“连接赞比亚8000”项目已经完工近75%,有近6000公里道路项目已完工或在建设中。2020年以来,受债务问题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赞比亚政府持续缩减项目,多条道路项目均未能如期开工,道路修建仅限卢萨卡省及铜带省主要城市。

铁路

据2014年统计数据,赞国内铁路里程超过3126公里,赞国内货运15.3%左右依靠铁路。目前,赞比亚境内有三条主要铁路,一条是连接赞比亚和坦桑尼亚坦赞铁路,赞比亚境内运营里程约为886公里;一条是赞比亚铁路,运营里程约为1280公里;还有一条是赞比亚和马拉维共同建设的奇帕塔-姆钦吉铁路,连接两国的边境城市—赞比亚的奇帕塔和马拉维的姆钦吉,并最终连接至莫桑比克的纳卡拉港。2018年2月,赞比亚政府为复苏铁路运输行业,出台新法令,要求所有矿企以及散货贸易公司至少将其30%货物通过铁路进行运输。随着法令的实施,赞比亚铁路公司货运量比上年同期增长40%。通过铁路,赞比亚可连接到非洲7个主要港口,分别是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莫桑比克的贝拉和纳卡拉港,南非东伦敦、伊丽莎白港、德班开普敦

航空

赞比亚拥有各类机场130个。其中三分之一归政府所有,其余为私人机场。全国有四个国际机场,即卢萨卡、恩多拉、利文斯敦和姆富韦国际机场,18个国内民航机场,共有11家航空公司经营国际客货运业务。赞比亚预计未来15年航空客货运量将以年均13%的速度增长。赞比亚航空在多年停运后与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合作,于2021年正式恢复运营,目前主要经营国内航线,以及飞往约翰内斯堡内罗毕、哈拉雷、亚的斯亚贝巴等国际航线。

卢萨卡肯尼思·卡翁达国际机场(卢萨卡 Kenneth Kaunda International Airport),又名为肯尼思·卡翁达国际机场(Lusaka International Airport),是位于非洲东南部内陆国赞比亚首都、该国最大城市卢萨卡市东北约14公里处的一座军民合用机场,由国家机场股份有限公司运营管理,为卢萨卡市提供航空服务。为纪念赞比亚开国总统肯尼思·卡翁达,机场于2011年更名为肯尼思·卡翁达国际机场。卢萨卡国际机场平均海拔为1152米(3779英尺),共有两条跑道,即长宽分别为3962米×46米的10/28跑道和823米×30米的15/33跑道。

肯尼思·卡翁达国际机场是赞比亚最大的机场,是南非一座主要的国际机场,主营国内外定期的客货运输业务,每年可容纳旅客约200万人次。它是赞比亚航空的枢纽机场,在机场服务的航空公司还包括博茨瓦纳航空、纳米比亚航空、津巴布韦航空阿联酋航空公司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马拉维航空、肯尼亚航空、南非航空安哥拉航空等,通航城市有约翰内斯堡罗安达哈博罗内哈拉雷亚的斯亚贝巴内罗毕、利文斯通、德班、卢本巴希索卢韦齐等非洲主要城市。

航运

赞比亚为内陆国家,位于坦噶尼喀湖南岸的姆普隆古港口(Mpulungu Harbor)是国内唯一的港口,日吞吐量可达1000吨。该港口主要出口产品包括玉米、水泥、糖以及钢铁等。2011年,非洲开发银行启动了赞比亚姆普隆古港的重建计划,以帮助赞比亚在大湖地区建立开展进出口贸易的港口,项目总投资6亿美元;2017年4月,赞比亚政府宣布计划通过非洲开发银行融资3500万美元用于港口改造;2018年这一数字上升至5000万美元。

文化

饮食

赞比亚的饮食习惯受欧美国家的影响较大,来自其他国家的高热量快餐会更加吸引年轻人的喜爱。赞比亚常见的主食是一种被称为“Nshima”的食物,一种由磨碎的玉米制成的硬面团。尽管18世纪玉米才由葡萄牙人引入赞比亚附近,但玉米很快就在当地普及。一般会搭配其他菜品或汤汁食用Nshima,而赞比亚人喜欢的烹方式是将蔬菜切碎后水煮,再和洋葱、番茄等一起油炸后食用。木瓜、芒果、柠檬和香蕉都是当地受欢迎的水果,由于河网密集,赞比亚人也比较爱吃鱼,尤其是炖煮的鱼。和其他前英属殖民地一样,赞比亚也有喝茶和咖啡的传统,且一般会在茶水中添加牛奶和糖。

习俗

赞比亚人讲究礼貌,注重礼仪,举止文明,言谈得体,热情好客,待人真诚。重要场合均着正装,男士穿西装打领带,女士多穿长裙或民族服装。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都习惯行握手礼;熟悉的女士间见面习惯行贴面礼,不熟悉的可以握手。赞比亚人认为,对他人问候置之不理往往被认为是傲慢无礼的举动,且忌讳别人从自己背后穿过。赞比亚人习惯面谈,拜会前一般先电话预约,安排活动需预留提前量。

赞比亚被称为“铜的国家”,而且国内的人民对铜有着一种近乎崇拜的喜爱之情。国内许多建筑物大多为铜制品,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铜制品更是比比皆是,家中的用具是铜制的,许多精致的工艺品也是铜制的,就连政府接待外宾时所用的汽车也是铜制的,因为赞比亚人认为用铜制车接待客人是最高的礼遇。因此,每当赞比亚有外宾来临的时候,都会出现一排排金光闪闪的铜车,列队迎接宾客的场面。

而在赞比亚的乡间,至今还流传着为即将成年的女孩举行成年仪式的传统。女孩进入青春期后,就会在几位成年妇女的陪同下,进入森林深处的小屋中暂住2周~10个月,此期间由陪同的妇女为其讲解部落传统,并指导她将来为人妻母所应当做的事情,如做饭、田间劳作、酿酒等。期满后,便到河边洗浴,称为净化仪式。然后便用彩色的黏土涂满全身,被包在毯子里送回村中。届时全村人都会到场祝贺,女孩的父亲就在众人欢呼声中打开毯子,从里面出来的女孩就算正式成年了。

艺术

在殖民时期,英国曾打压赞比亚本土的宗教、语言和风俗习惯,导致其传统艺术受到严重影响;工业商品的涌入导致民间手工艺面临失传。1975年,肯尼思·卡翁达总统规定广播中艺术节目要使用90%以上的时间播放赞比亚本土音乐,并限制外国音乐的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并发展了赞比亚的艺术,特别是音乐艺术。

文学与戏剧

赞比亚的文学和戏剧根植于传统部落村庄的歌舞与传说,但受限于卡翁达总统以及文盲率等因素,图书出版市场较小。赞比亚较为有影响力的作家是多米尼克·穆莱绍(Dominic Mulaisho),他在1971在出版了小说《Tongue of the Dumb》,小说再现了赞比亚地区的恩森加人(Nsenga)与欧洲殖民文化之间的关系,为中非历史和非洲民族主义的兴起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马拉玛·卡图尔文德(Malama Katulwende)于2005年在美国出版了长篇小说《苦涩》(Bitterness),该书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充满激情和诗意地描述了非洲古老传统与当今赞比亚现代生活的冲突,让读者了解非洲的历史、日常生活和文化;在非洲长大的英国女作家亚历山大·富勒(Alexandra Fuller)出版的回忆录《Don’t Let’s Go to the Dogs Tonight》(2002)则以不同的角度讲述了赞比亚的故事。其他重要文学作品还包括古德温·B·姆旺吉尔瓦(Goodwin B. Mwangilwa)的传记作品《Harry Mwaanga Nkumbula》(1982)和其他有关赞比亚历史的书籍等。

赞比亚戏剧艺术一方面受传统口头传说影响,另一方面则是源自英国殖民者对戏剧的喜爱,殖民时期在卢萨卡、铜带地区等地建立了戏剧俱乐部,独立后,这些俱乐部收归赞比亚所有,赞比亚大学剧院、赞比亚国家剧院艺术协会等部门进一步推广戏剧;而在老牌剧院发展的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民间剧团,以后殖民时代的非洲戏剧为主要风格。赞比亚戏剧常涉及社会或历史话题,例如A. S. Masiye的戏剧《Lands of Kazembe》(1973)。

手工艺

尽管现代工业在持续不断的冲击赞比亚传统手工业,但还是有部分工艺得以流传。包括利文斯顿博物馆在内的许多展览馆在赞国内广泛收集藏品,并鼓励生产和销售相关的手工艺品。赞比亚主要工艺品有篮子、带图案的芦苇垫、雕刻的木碗、烤泥壶、面具、盾牌、金属制品以及鼓、手钢琴和木琴等乐器,以及雕刻和抛光的木制动物、鸟类和人类雕像等。

绘画

赞比亚的雕塑与绘画艺术起步较晚,但也有一些较为出名的艺术家。例如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赞比亚画家Henry Tayali,他的画作在卢萨卡的Henry Tajali中心展览,该中心也致力于培养年轻艺术家。

音乐与舞蹈

赞比亚使用最广泛的乐器是鼓,鼓的高度从0.5米到1.5米不等,宽度可以与制作鼓的树干直径一样宽。大小不一的鼓组成打击乐团,用于庆祝活动的伴奏。另一种特色乐器是木琴类乐器Silimba,这种乐器利用葫芦做不同音阶的按键,使用棍子敲击演奏;手指钢琴(Hand Piano)是赞比亚流行的乐器之一,特点是铁键安装在一块小板上,手把钢琴放在双手之间,用大拇指弹奏;其他乐器拨浪鼓、芦笛、喇叭、刀和单弦竖琴。

传统上,舞蹈是部落仪式的一部分,其中伴随领唱、合唱以及对唱的传统音乐,今天看到的赞比亚舞蹈大多是为普通观众改编的。现代赞比亚乐队则深受西方时尚的影响,年轻人更喜欢美国和英国的流行音乐。

节庆

赞比亚每年有12天的法定节日,每周一至周五为工作日,实行周六、周日双休。此外赞比亚部分族群还有特别的民族节日。肯尼思·卡翁达执政时期推崇文化庆祝活动,在发掘历史上有关记载后设立了不少文化节并流传至今,大部分文化庆祝活动伴随着饮酒与歌舞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勒-沃姆库(Gule Wamkulu),意为“伟大的舞蹈”,是在生活在莫桑比克、马拉维和赞比亚北部地区柴瓦人的表演形式,仪式舞蹈于7月的丰收节后进行,并伴随有成人仪式,也在婚礼、葬礼、就职仪式或首领去逝时表演。舞者穿着民族服装,戴着代表不同角色的木制和稻草做的面具,这些舞者以充沛的精力表演舞蹈和艺术化的运动。2008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赞比亚中央省伦杰族的姆巴舞蹈(Mooba dance of the Lenje ethnic group of Central Province of Zambia)是赞比亚中部伦杰族的主流舞蹈,自殖民时期以前就已存在。姆巴舞有独特的服装和表演道具,在表演到高潮时,领舞者表演出被祖先神灵附身的场景,伦杰族认为舞蹈同时具有娱乐和治疗的功能,有助于社区的精神认同。伦杰人通过巡演的方式在其他地区推广姆巴舞。2018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布迪玛舞(Budima dance)是维伊人的一种武士舞,多在传统仪式、婚礼、酋长就职、丰收庆祝等活动期间进行。舞蹈用长矛、口哨、手杖、圆珠梅、长笛、仪式用斧头、盾牌、喇叭、鼓进行表演。男性、女性和儿童都可以参与表演,男性代表熟练的士兵或战士,手持长矛上下跳跃,挥舞长矛模拟战斗,其他人则吹奏一组单音符的羚羊角长笛/小号,高呼口号。布迪玛舞是凝聚维伊人社区团结的重要因素,任何人可以在表演期间的任何时候加入舞蹈。2020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卡列拉舞(Kalela dance)源自于殖民时期的卢阿普拉省,最早在矿工间流行,主要在传统仪式、葬礼、丰收庆典等活动表演。卡列拉是群体舞蹈,由领舞者负责引导演员跟随鼓手的节奏变换队形。2022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国家象征

国旗

赞比亚国旗启用于1964年10月23日,呈长方形,长宽比为3:2,旗面主体为绿色,代表赞比亚丰富的自然资源,右下角有一竖长方形,是由红、黑、橙三道平行相等的竖条组合而成,三种颜色分别象征独立斗争(红色)、人民(黑色)以及矿产(橙色);长方形上方、旗面的右上角绘有一支展翅的雄鹰,象征国家的自由与独立。

国徽

赞比亚国徽中央为盾形,其上由黑白相间的波纹组成,象征位于赞比西河上的维多利亚瀑布,;盾的上方是交叉摆放的丁字镐和锄子,代表工人和农民;之上站着一支和国旗一致的雄鹰;盾面两侧分别站着一位非洲男子和女子,象征非洲人民家庭;国徽底部是一幅风景画,左侧的矿井象征丰富的矿产资源,右侧的斑马象征动物资源,中间的玉米象征农业资源;下方的绿色象征土地;下策的绶带上用英文写着“一个赞比亚,一个国家”。

国歌

赞比亚的国歌为《独立高歌赞比亚,自豪又自由》("Stand and Sing of Zambia, Proud and Free")。国歌是由伊诺奇·颂通加作曲,歌词则为集体创作,于1964年起正式定为赞比亚国歌。1897年,南非牧师颂通加创作了名为"Nkosi Sikelel' iAfrika"(意为“上帝保佑非洲”)的赞美诗,由于其宣扬非洲民族解放而在南非地区广泛传播,并随着传教士逐渐传入北罗得西亚。独立后的赞比亚首位总统肯尼思·卡翁达提出“同一个赞比亚,同一个民族”的口号,在此基础上创作出饱含爱国主义精神的赞比亚国歌的歌词。

国花

赞比亚的国花叶子花属,在中国也称叶子花属,其原产于南美洲热带地区,其生长快、病虫害少,身段优美、管理方便,且花期较长,具有观赏性。叶子花焕发着朝气与热情,这很契合赞比亚人民的精神, 故而成为赞比亚的国家形象之一。

国鸟

非洲海雕(African fish eagle),又名非洲海雕(Haliaeetus vocifer),赞比亚国旗和国徽上的动物形象,是一种中型猛禽,雄性的翼展一般长约2米,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非洲大陆的淡水湖、蓄水池和河流附近,有时亦会出现在河口附近。主要的食物是鱼。

风景名胜

综述

赞比亚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各类地貌景观、野生动植物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赞比亚拥有1处世界自然遗产,即莫西奥图尼亚/维多利亚瀑布,以及19 个国家级野生动物园,还有 32 个狩猎管理区。近年来,赞比亚国内主要城市通往旅游景点的公路建设取得很大进展,通信信号、互联网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酒店客房短缺问题也有所缓解,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世界遗产

维多利亚瀑布(Mosi-oa-Tunya/VictoriaFalls)又称莫西奥图尼亚瀑布,是世界最大的瀑布之一,是世界上唯一长度超过1000米,同时高度超过100米的瀑布 。被誉为“世界7大自然奇迹”。其位于赞比西河中游,赞比亚和津巴布韦两国接壤处,瀑布75%归津巴布韦,25%归赞比亚所有。1855年传教士利文斯顿是是首先发现这一瀑布的欧洲人,并以当时的英国女王的名字命名了这个瀑布,当地人则称为“莫西奥图尼亚”,意思是“雷鸣般的雨雾”。赞比西河流经此处,玄武岩被河流切割后形成了八个壮观的峡谷,峡谷上端水面上有4个岩岛,使瀑布分为5段,最西一段称“魔鬼瀑布”,中间的为“主瀑布”,其东为“马蹄瀑布”,再东为“彩虹瀑布”,最东一段称为“东瀑布”。5条瀑布飞流直下,好似洪水决口,大河倒悬。河水倾入宽400米的深潭,水声如风吼雷鸣,水雾升腾。晴天条条彩虹悬在青山绿谷之间,宛如仙境。1934年列为保护区,1972年起成为国家公园,因其具有独特观赏价值以及罕见的地质奇观,1989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其他景点

卡富埃国家公园(Kafue National Park)是赞比亚最大的国家公园。政府为了保护这些野生动物,建立了野生动物园,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野生动物繁多。这里的非洲小白腹黑腿、体态俊美,是一种非常珍稀的动物。此外还有狗、非洲疣猪、狮子、野猪、犀牛狒狒属斑马及各种羚羊。在园内蜿蜒而过,全长240千米,河中盛产魣属鲷鱼银鱼等,可供游人垂钓。

南卢安瓜国家公园(South Luangwa National Park)位于赞比亚东南部,穆钦加山脉东南麓,卢安瓜河中游沿岸,是赞比亚第二大国家公园,因东侧的卢安瓜峡谷而得名。卢安瓜峡谷是东非大裂谷的一部分,内有660公里长的卢安瓜河穿过,动物逐水而居。1904年,划为动物保护区,1972年将其开辟为国家公园。面积9050平方公里。野生动物品种繁多,每年5月至10月,是游览观赏野生动物的最好时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