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观光 :顾观光

更新时间:2023-11-10 15:33

顾观光(1799年—1862年),字尚之,别号武陵山人,清代医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他出生于江苏金山钱家圩的一个行医世家,早年为太学生,后屡试科举不中,继祖业行医。他在诊病之余,系统研究了我国历代的历法和数学名著,主张“中西之法可互相证,而不可互相废”。

人物经历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开始,他以贡生资格,三次参加考试,但都名落孙山。从此绝意仕进,而以行医为业。咸丰初期太平天国起义军大军压境,乡里人心惶然,而顾观光依然宁心静思,沉湎于数学的研究中,“以算理自遣”。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占领金山县,避乱东赴奉贤区南汇区,但其次子顾沄则随太平军而去,下落不明,挚友韩应陛(数学家)在避乱途中触暑“惨惨发病而死”,接着老妻唐氏和幼子顾源又相继去世,他悲痛成疾,郁郁寡欢,于同治元年(1862年)长别人世。

主要成果

顾观光是一位勤奋好学、博学多才的人。他对训诂学有深入研究,精通医术,并在天文、历法、数学和物理学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他治学态度严谨,总是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原理,揭示其内在规律,并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他对古今学说采取辩证的态度,兼顾中西学术的优点,认为二者可以相互验证但不能相互替代,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他认为随着时间的积累、观测的积累、人才的积累和智慧的积累,历法和数学的研究会不断进步。尽管他一生没有通过科举考试,但他曾在乡间行医,医术高超,被誉为“一味灵”。

著作及影响

顾观光生平著作甚多,出版发行2l册,涉及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等,其中《九数外录》十篇基本上包括了当时西法算术的精要。 顾观光在行医的间隙,致力于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先后撰写了《古韵》22卷、《国策编年考》1卷、《七国地理考》14卷,校勘了《华阳国志》《吴越春秋》《列女传》《通玄真经》等,均附有《校勘记》,编辑了《古书逸文》,辑录了已散失的《神农本草经》《七律拾遗》《桓子新论》等书。诠释的书籍有《伤寒论》《金匮要略论注》《伤寒经解》《几何原本后》等。

爱新觉罗·旻宁十四年(1834年)后还协助钱熙祚校勘《守山阁丛书》《指海》,协助钱培名校勘《小万卷楼丛书》等巨著。

道光后期,他摆脱“乾嘉学派”的影响,从对古典文献的考证研究转向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尤其对古典天文学和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清史稿》称他“博通经、传、史、子百家,尤究极天文历算,因端竟委,能抉其所以然,而摘其不尽然。时复蹈瑕抵隙,搜补其未备”。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中原地区,他能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成果和研究方法与我国古典科学融会贯通。这一时期他对传刻本《周算经》中27处错误作了订正,撰写了《周髀算经校勘记》。《周髀算经》是汉代一部天文学著作,书中有复杂的数学计算和勾股定理的运用。顾观光经过深刻研究,指出古人是用平面图来标明浑圆的天体,书中表示周径里数的大小数据,仅是为了在平面图上绘图而假设的,并非实测的数据,所谓“北极璇玑”也只是绘图所需的借象,并非实有的一颗星。书中反映的“盖天说”,纯属古人观察天象所作的设想,并非利用这种平圆的理论来测量天地。顾观光的这一结论,对后人理解《周髀算经》中的一大堆矛盾和繁杂的数据有极大的帮助。

在对古天文学的研究中,顾观光还将我国古代历法与西历、回历加以比较,探求用新的方法来计算古历法中闰年误差日的数值计算。撰写了《六历通考》《回回历解》《九执历解》《甲子元推步简法》《癸卯元推步简法》《五星推步简法》等。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六年(1846年)至咸丰元年(1851年),顾观光着重于中西数学研究。不仅通读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同时代学者的数学著作,而且“凡近时新译西术”都觅来悉心推敲研究,对每一本书,每一种数学新法加以验证,取其“明确之理”,纠正其“不尽之处”。先后撰写了《算剩初编》《算剩续编》《算剩余编》《九数外录》《九数存古》等专著。如西人求圆方法,只知圆内各等边之半为正弦,而不知外切各等边之半为正切,因此顾观光采用古代数学中“六宗、三要、二简”的方法求外切各等边之正切,弥补西法求圆的不足。他还认为西方数学家杜德美的“圆径求周术”方法原理不够严谨,解法繁琐难记,因此他把同时代数学家董佑诚的“割圆连比例求圆法”和杜德美的“圆经求周术”相结合,使圆的弧与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求弧如求弦,用弦如用弧,“一弧之数,即众弦之合数”,使“弧线、直线相求之理始尽”。

咸丰四~五年(1854~1855年)顾观光发表一系列论文对同时代数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精细的剖析,并与西法进行比较,提出了许多有关求圆、级数对数求解和对数造表的补充意见,完善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近代数学的发展。如他认为戴煦项名达的“方圆互通解析表达式”,既肯定其成果,也指出这个方法只有“弦数求余线”,未能阐明“割切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李善兰所著《对数探原》用“尖锥法”处理对数计算,虽较西法简便,但计算程序繁琐,且只能造表,不能直接求出,他提出“用诸乘方差的办法来直接求对数,则更为简便”。

1855年李善兰译完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后九卷(前六卷为明末利玛窦徐光启所译),由顾现光校订。李善兰所译的《重学》是中国第一部力学译作。该书于1858年刊行后不久,书版即大部毁于战火。《重学》再版前,顾观光和张文虎又重新进行校订。

顾观光是中原地区较早撰述力学文章的作者之一。他的《九数外录》(1874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印行)所辑的十篇文章有六篇是关于数学的,四篇是关于力学的。

顾观光的其他著作有《算胜初》两卷《九数存古》九卷,《六历通考》《推步简法》《新历推步简法》《五星简法》等。在数学方面,顾观光以研究对数著称,撰有《对数衍》一卷(1860)。

人物评价

顾观光是清代著名的医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他个性高傲,骨气浩然,对权贵不屑一顾。顾观光一生遗著内容广泛,涉及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工艺、四书、纬学、地理、札记等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顾观光始终保持着平民本色,他布衣粗食,自奉甚俭,不摆架子,没有一点名医派头,表现了一种自甘淡泊的高尚情操;而在科学研究方面,他孜孜不倦。(《金山报》评)

“(顾观光)博通经、传、史、子百家,尤究极天文历算,因端竟委,能抉其所以然,而摘其不尽然。时复蹈瑕抵隙,搜补其未备。”(《清史稿》稿评)

“(顾观光的著作)洞微乎古法之源,抉择于西人未言之秘。”(姚光评)

“(顾观光)于古今中外,中西诸算数,无所祖皆有发明。”(藏石大家阮元评)

后世纪念

顾观光逝世后,其墓为乡民所修。1927年由高燮、高望之等发起整修坟墓,重立墓碑,镌有“金山顾尚之先生之墓”,碑的右上方有“中华民国16年丁卯9月”11个小字。1932年,在顾观光逝世70周年之际,旧金山各界士绅集会公祭修墓,立青石碑,高撰写碑文。1962年,在顾观光逝世100周年时,金山县人民政府举行纪念活动。10月22日,顾观光墓被列为金山县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11月重修,金山县人民政府在其墓冢正前方立花岗石墓碑,碑高1.32米,宽0.6l米,上镌“顾观光先生之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