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

更新时间:2023-08-15 17:59

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610年),是一位意大利籍的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和学者,字西泰,汉名为利玛窦,号清泰、西江。

1582年,他被派往中国传教,直至1610年在北京逝世,共在华传教28年,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传教士之一。他不仅传播天主教教义,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利玛窦还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与徐光启等中国精英合作,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等著作翻译成中文,同时也将中国的经典著作翻译成拉丁文。他还创作了《天主教要》、《畸人十篇》、《辩学遗》等著作。利玛窦在明朝颇受士大夫的敬重,被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马切拉塔教区认定的列真福品之一,被天主教视为“天主之仆”。

早年经历

利玛窦出生于教宗国马切拉塔城(现属意大利马尔凯大区),那时尚是文艺复兴时期,半岛上城邦林立,他的家族经营利氏药房,是当地的名门。利玛窦在当地一所耶稣会开办的中学学习,他的父亲一直很担心利玛窦加入耶稣会。利玛窦十六岁来到罗马,在圣汤多雷亚的学院学习预科,并于1571年(明隆庆五年)的圣母升天节那天加入了耶稣会。1572年(隆庆)在耶稣会主办的罗马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并师从数学家克里斯托佛·克拉乌学习天算,其时范礼安也是他的老师。在这段时期,他还学会了拉丁文和希腊语,而且也会使用葡萄牙语西班牙语

印度之旅

1577年(万历五年)利玛窦获准赴远东传教。1578年(万历六年)3月24日,利玛窦从里斯本出发乘船和其他14名耶稣会士一起前往印度传教。一路上绕过好望角,途经莫桑比克,经过6个月的航行,终于在9月13日到达印度果阿——葡萄牙亚洲最重要的殖民地。路途非常辛苦,在到达果阿邦前,船上来自莫桑比克的400名奴隶死了13名。1580年(万历八年),他在给耶稣会的历史学家玛菲用葡萄牙语写的信中说道:“查看一下有关印度、日本的注释书和地图类,会发现明显的谬误比比皆是。”但是耶稣会在日本布教非常顺利,而且在印度还发现了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景教)的信徒。这使得利玛窦他们在精神上非常振奋。利玛窦在印度和交趾支那传教四年。其间在果阿的神学院还学习了人文科学概论,在1580年(万历八年)7月26日晋升为司铎后,又学习了神学。他在印度认识到,应该允许当地人也学习哲学、教理和神学等欧洲文化,并且写信给耶稣会总部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如果阻拦他们与他人为伍担任职务——通过学问而出人头地——,我担忧他们会憎恨我们,而我们耶稣会在印度的主要目的,感化异教徒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信仰的使命,将会化为泡影。”这也是利玛窦进入明朝后所持的态度,并终其一生一直维持这个看法。罗光所写的《利玛窦传》中说,这是“他能赢得我国士大夫的尊敬亦以此精神故。”

中国之行

到达澳门,住入广州

1581年(万历九年),罗明坚神父向东方总巡察使范礼安举荐了利玛窦。1582年(万历十年)利玛窦应召前往中原地区传教,8月7日到达澳门。传教士想以中文著述天主教义来吸引明朝官民,“练习用他们的语言写作,作为一种吸引捕捉他们心灵的手段。”因此他们先在澳门努力学习中文。他脱下洋装,换上汉服,同时学习两种近代汉语——近代南京官话和近代粤语广府话,还阅读大量中文书籍。利玛窦对完全与拼音文字不同的汉字感到兴奋。此外,在澳门的时候正好有来自日本的天正遣欧使节团路过,利玛窦趁此机会还学了一点日语。利玛窦在广州市住在怀远驿,在这期间结识了南京礼部尚书王忠铭,为表敬意赠予王尚书一册世界地图。到了1582年9月10日,他沿西江来到肇庆市,见这湖光山色,民众宽厚,便立定主意留下来,开展传教。

落脚肇庆

1583年(万历十一年),利玛窦获准与罗明坚神父入居广东肇庆,获得两广总督郭应聘总督和肇庆知府王泮太守(正式官名是知府)的接待。他们对中原地区官员自称来自“天竺”,致使中国人以为他们是佛教徒。利玛窦解释来中国的原因:“我们是从遥远的西方而来的教士,因为爱慕中国,希望可以留下,至死在这里侍奉天主。”他不敢直接回答传教的目的,否则他可能会被驱逐。为了传教,他们从西方带来了许多用品,比如圣母像、地图、星盘和三棱镜等。其中还有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利玛窦更组织当地几位知识界人士共同译出汉文版,先后在广州市韶关市等地讲授。这是中国人研究西欧几何学的开端。利玛窦还将交流思想和学术经验的心得和知识作成《天学实践》一书。 利玛窦带来的各种西方的新事物,吸引了众多好奇的中国人。他还为中原地区带来了世界地图

到韶州

1589年(万历十七年)夏天,广东省新任总督刘继文将利玛窦所住的西式建筑据为己有,并以利玛窦的宗教为“邪教”,把他驱逐出肇庆市境域,于是利玛窦移居韶州。在韶州的时候,利玛窦遇到了一次意外。他们遇上了强盗打劫,虽然利玛窦受了一点伤,但是幸好他们吓退了强盗,而且这些强盗很快就被逮捕归案。在韶关市期间,另外一个不幸是利玛窦的两名部下相继逝世。1591年(万历十九年)麦安东神父逝世;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石方西神父也辞世了。而另外一名罗明坚神父则早已返回了欧洲,现在只剩下利玛窦一人从事在中国的传教事业。感到欣慰的是,他在肇庆结识的士人瞿汝凌(太素)成为了他的好友和弟子,还帮助利玛窦翻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第一卷。藉着瞿汝凌的宣传,以及赠送高官们利玛窦自己制作的天体仪、天球仪和计时用的日晷等西洋物品,利玛窦的名声逐渐在当地的达官贵人中传开,其间他还被瞿汝凌的朋友邀请去了一趟南雄市

到南昌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利玛窦借口为一位北上任职官员之子治病,而获得了去南京的机会。但是到了南京以后,利玛窦陪同的官员对他逐渐失去了兴趣,利玛窦只好自己设法留在南京。然而这一次失败了。他只好折返南昌,并获得批准在此居住。1596年(万历二十四年)9月22日,利玛窦成功的预测了一次日食,使他很快成为了一个有名的人物,期间结交了章潢等儒士权贵,曾登堂讲学于白鹿洞书院,并受到建安王(朱多节口)的热情款待。他在写给耶稣会的报告中解释了自己出名的理由:一是因为当地从没有见过外国人;二是利玛窦的记忆力非常好,以至于许多中国人都想学习,他也因此用汉语写了一本《西国记法》的书来介绍他的记忆方法;三是他能够运用四书五经来宣讲基督教的教义;四是他的自然科学知识;五是传说他会炼金术;六是有人向他求教基督教。另外在这一年利玛窦为了练习用汉语写文章,写了一部谈论友情的著作《交友论》而意外的获得士人的欣赏。

到南京

接受了新任务的利玛窦开始策划北京之行。没过多久,他就联系了北上任南京礼部尚书的王忠铭一起带他去南京,而且王忠铭还表示要带他去北京。于是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6月25日,利玛窦与另一位郭居静神父同王忠铭一起离开南昌市奔赴南京。7月初,他们一行到达南京,9月7日抵达北京。但当时正值日本侵犯朝鲜,爆发万历援朝之役,利玛窦作为外国人无法在北京久留,而且又遇到了财政上的困难,仅住一个多月便只好返回,次年(万历二十七年)2月6日再度到达南京。在南京居住期间,利玛窦通过瞿太素的帮助,结交了不少名士,如南京礼部侍郎叶向高、思想家李贽、徐光启等。当然这主要还是人们对于他的自然科学知识的倾慕。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利玛窦还与一位三淮和尚(即大报恩寺僧雪浪)进行了一场辩论,在这次辩论中,利玛窦凭借其科学性的思辨明显占了上风。他还在正阳门(今光华门)内洪武岗西崇礼街(今尚书巷)建成中原地区第四座天主教堂,他在城西罗寺转湾的住址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天主教堂——石鼓路天主教堂。这些活动使南京成为中国天主教史上最重要的传教中心之一。

长住北京

1600年(万历二十八年)5月18日,利玛窦带着庞迪我神父和准备好献给皇帝的礼物再度赴京,并于1601年(万历二十九年)1月24日抵达北京。进呈自鸣钟、《圣经》、《坤舆全图》、大西洋琴等方物,得朱翊钧信任。同年,明神宗下诏允许利玛窦等人长居北京。但中原地区的朝廷根本没有注意到,利玛窦长住北京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天主教。之后利玛窦在北京以丰富东西学识,结交中国的士大夫。常与宾客谈论天主、灵魂、天堂、地狱。同时编撰新书,包括以中文写成的《二十五言》等,得到不少中国知识分子的尊重。史册记载:“自玛窦入中国后,其徒来益众”。到了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当中有数名更是公卿大臣。这当中最著名的,也是后来影响最大的是进士出身的翰林徐光启

主要成就

传播天主教,开创“利玛窦规矩”

利玛窦来华后,先后在澳门、肇庆市韶关市南昌市、南京、北京等地传教。利玛窦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保持宽容的态度。他容许中国教徒继续传统的祭天、祭祖敬孔,认为只要不掺入祈求、崇拜等迷信成分,本质上并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他还主张以“天主”称呼天主教的“神”,并指“上帝”概念早已存在中国上古文献中,中国传统的“天”和“上帝”本质上与天主教所说的“唯一真神”没有分别。利玛窦本人更穿着中国士人服饰。

利玛窦成功地觐见皇帝,在士大夫中建立良好声誉和关系,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也开创了日后200多年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方式: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教;另一方面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博取中国人的好感。

利玛窦的传教策略和方式,一直为之后跟随他到中原地区耶稣会传教士所遵从,称为“利玛窦规矩”。

为了减少传教阻力,使教义更加易于为中国人特别是上层人士接受,利玛窦把基督教演绎成一种类似于并能兼容儒教的伦理体系 ——删去了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的童贞女之子身份、特别是“人人平等”等内容。利玛窦还尽量避免谈论基督教的神学。

在利玛窦的影响下,到1605年,北京已有200人信奉天主教,当中有数名更是公卿大臣。这当中最著名的,也是后来对他的传教事业帮助最大的,当属“圣教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

利玛窦的宗教著作、译著主要有《天主实义》《天主教要》《二十五言》《主的祈祷》《圣母赞歌》《教理问答书》等。【

西方科学及哲学

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是传教士们第一本关于西方天文学的著作,他初步介绍了克罗狄斯·托勒密的“九重天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元行论”。利玛窦也制作过天球仪、地球仪、日晷、象限仪、纪限仪等天文仪器,作为礼物送给中原地区的达官文人。带着西学而来的利玛窦开展了晚明以来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由明万历至清顺治,一共有一百五十余种的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利玛窦撰写的《天主实录》以及和徐光启等人翻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等书不仅带给中国许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而且许多中文词汇,例如点、线、面、平面、曲线、曲面、直角、钝角、锐角、垂线、平行线、对角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心、外切、几何、星期等等词汇就是由他们创造并沿用至今。

地图与地球仪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有完整经纬线的世界地图,在中国先后被十二次刻印。而且问世后不久,在江户时代前期也被介绍到了日本。该地图使得日本人传统的崇拜中华的“慕夏”观念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北极南极洲地中海、日本海等词汇皆出于此地图。至今,日本仍称17世纪至18世纪的地图为利玛窦系地图。利玛窦制作了中原地区第一个西洋地球仪来宣传地圆说。《明史 · 天文志》卷二十五记载 “万历中 ,西洋人利玛窦制浑仪 、天球地球等器 。”

绘画

利玛窦是早期将油画、铜版画西洋画引进中国的传教士,他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上书神宗:谨以天主像一幅,天主母像二幅,天主经一本,珍珠镶嵌十字架一座,报时钟二架,万国图志一册,雅琴一张,奉献于御前,物虽不腆,然从极西贡来,差足异耳。徐光启见到圣母画像深受触动,如他所说:“入堂宇,观圣母像一,心神若接,默感潜浮。”,归子顾在《客座赘语》谈到利玛窦的圣母画像: “所画雅威,乃一小儿,一妇人抱之,曰天母。画以铜板为桢,而涂五彩于上,其貌如生,俨然隐起桢上,脸之凹凸处,正视与生人不殊。人问画何以致此?答曰‘中国画但画阳不画阴,故看之人面躯正平,无凹凸相。吾国画兼阴与阳写之,故面有高下,而手臂皆轮圆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据称为第一位中国籍的西洋画画家游文辉,曾于1610年为利玛窦作一幅油画肖像,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在对中国画的影响方面,明代有些本土画家受西洋画影响而在人物与肖像画方面产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例如曾鲸樊圻龚贤吴历等居住于南京的山水画家的作品,在透视和光影处理等方面与西画有某些近似之处。

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利玛窦向中国社会传播了西方的几何学、地理学知识以及人文主义的观点,开了晚明士大夫学习西学的风气。

利玛窦与徐光启等人合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原有的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习惯,改变了中国数学发展的方向,是中国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几何学方面,还与徐光启李之藻等共同翻译了《同文算指》《测量法义》《圜容较义》等。

利玛窦制作的世界地图《坤舆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先后被十二次刻印。

利玛窦所写的第一部中文著作《交友论》,收入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师伊拉斯谟等人关于友谊的格言上百则。

同时,利玛窦还积极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首次将《四书》译为拉丁文;与郭居静神父一同编修了第一本中西文字典《平常问答词意》,首次尝试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

后世评价

圣·保禄二世在《利玛窦到北京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中对利玛窦的评价可以代表天主教会的观点:“利玛窦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让福音喜讯与教会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道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使他成为大‘汉学家’,这是以文化和精神上最深的意义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

正面评价

东方却将他视为促进东西方交流的科学家。这种评价主要是因为他向东亚地区传播了西方的几何学、地理学知识,以及人文主义天主教的观点,同时他又向西方介绍了中国文化。也因此,有人将他视为一位汉学家。徐光启在《刻几何原本序》中阐述利玛窦的学问时说:“顾惟先生之学,略有三种:大者修身事天;小者格物穷理;物理之一端别为象数……而余乃亟传其小者”。圣·保禄二世在《利玛窦到北京四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中对利玛窦的评价可以代表天主教会的观点:“利玛窦神父最大的贡献是在‘文化交融’的领域上。他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让福音喜讯与教会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由于利玛窦神父如此道地的‘做中国人中间的中国人’,使他成为大‘汉学家’,这是以文化和精神上最深邃的意义来说的,因为他在自己身上把司铎与学者,天主教徒与东方学家,意大利人和中国人的身份,令人惊叹地融合在一起。”美国《生活》杂志将利玛窦评为公元第二千年内(1000年—1999年)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之一。

负面评价

对于日后康熙帝禁止天主教在华传教活动,利马窦的传教手法亦要负上部分责任。故日本学者中村久次郎在《利玛窦传》一书中说:“以基督教之本义密观之,利氏之调和法,乃功过相半。”

作品

《天主实录》:利玛窦翻译了罗明坚编《新编西竺国天主实录》。起名为《天主实义》,亦名《天学实录》。这本书第一次系统地向中国人论证了雅威的存在、人的灵魂不朽大异禽兽和死后必有天堂地狱之赏罚,报世人所为善恶的天主教教义。《天主实义》亦是最早把星期制度引进中原地区的。《天学实义》后来被爱新觉罗·弘历收录在四库全书中,并有蒙、满、朝鲜越南日语译本。

几何原本》(译本):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克拉维乌斯神父在原本后又增添了两卷注释,总共十五卷。

坤舆全图》:世界地图

《西字奇迹》:(今改名《明末罗马字注音文章》),是中国汉字罗马化道路之始。

《二十五言》:该作系从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的《手册》翻译而出,反映了后期斯多亚派哲学的观点。

《畸人十篇》:利玛窦同十位中原地区士大夫的对话集。

交友论》:收入了古罗马马库斯·西塞罗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大师伊拉斯谟等人论友谊的格言上百则。

《辩学遗牍》:1635年出版,收录了利玛窦以天主教观点与明末净土宗云栖祩宏和其门生虞淳熙的佛教观点交流的信件。

此外,他还写过或参与写过《西琴八曲》《斋旨》《乾坤体义》等著作。

中式屏风绘画《野墅平林图》据传为其作品,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利玛窦用意大利文写的日记后经比利时耶稣会士金尼阁整理翻译为拉丁文,出版于1615年,取名《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汉译名为《利玛窦中国札记》。

墓地介绍

1610 年5月11日,利玛窦因病卒于北京,终年59岁。

依照明朝的惯例,客死中原地区的传教士必须迁回澳门神学院墓地安葬。1610年5月利玛窦病逝于北京后,其他传教士和利玛窦受洗的教徒都希望可以得到皇帝的恩准,让利玛窦安葬于北京,借此来认可教会和天主教在中国的合法存在。为此,耶稣会庞迪我神父向万历皇帝上呈奏疏,希望能破例赐地埋葬利玛窦。

在内阁首辅叶向高等人的斡旋下,万历皇帝破例准许利玛窦葬于北京西郊的藤公栅栏,使其成为首位葬于北京的西方传教士。

利玛窦墓现位于北京西城区官园桥附近的北京市委党校院内。汤若望墓、南怀仁墓位于左右两侧。1984年修复后共保留有63名传教士的墓碑。利玛窦和其他传教士墓地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念

利玛窦宿舍,又称利玛窦堂,是香港大学唯一的天主教男宿舍,1929年由耶稣会建立。台湾新北市台湾辅仁大学的“利玛窦楼”(耶稣会所有)。在台北市旧金山巴黎和澳门有“利氏学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