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散白蚁 :鼻白蚁科散白蚁属的白蚁

更新时间:2024-09-21 11:34

黄胸散白蚁(Frontotermes flaviceps Oshima)是等翅目鼻白蚁科散白蚁属的一个物种。

形态特征

有翅成虫体形与黄肢散白蚁相似。主要区别:前翅稍短,M脉位于Rs脉和Cu脉中间,Cu脉较多,约有12分支。有翅繁殖蚁头近球形,褐色;触角17节;复眼圆形,深褐色;前胸背板橙黄色,两侧的中央部分向背方稍隆起,后角钝圆;中、后胸棕褐色;翅淡褐色略透明,翅脉明显;足淡黄褐色,腿节颜色较深。兵蚁乳白色;头近长方形,淡黄色至黄色;复眼退化;上唇两侧缘向尖端急剧削尖;上颚发达,紫褐色;胸背板肾形,中缝两侧向上隆起。工蚁上颚近矩形。

分布范围

黄胸散白蚁分布于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中原地区的台湾、福建省浙江省江苏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海南省陕西省河北省云南省等地。

栖息环境

栖息于树根附近或潮湿的浅土层,在4-5月间春雨后,气温在20摄氏度、气压稍低时,发生群飞。

生活习性

黄胸散白蚁为土木两栖性群居害虫,工蚁除蛀食树木表皮和树根外,还能进一步向木质部蛀食,为害高度一般在2m以下,基本集中在1m以内。受害树木生长不良,易断折,严重时整株死亡。每年2月工蚁便开始出巢取食,可以一直持续为害到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5月至6月、9月至10月是为害高峰期。2月下旬开始,当中午气温达到17~20℃时,有翅繁殖蚁就有可能分飞。雌雄虫配对后便在树根附近或潮湿的浅土层筑巢定居,其蚁巢小而分散,一个群体的数量一般不超过1000头,通常只有数百头集中在一处为害,并能依靠群体自身分裂扩散。联会后14-19天内即可产下卵粒,卵粒不是一次全部产完;第一阶段为20-70天,此期内产卵20粒左右,然后停止产卵2个月后又可进入产卵的第二阶段。卵椭圆形,表面布满花纹;约27-38天即可孵化。

防治方法

土壤消毒

预防白蚁从地下蔓延危害,常用药物为七氯0.5%;氯丹1%;林丹0.8%;偏亚砷酸钠10%等,剂量约2000ml/m2,可有效预防20年左右。由于上述药毒性大,尽可能采用重点和局部毒土。

木材防护

木材防护是一项节约木材的重要措施。经药剂处理后的木材能抵制白蚁和真菌侵袭,从而延长木材的使用年限。水溶性防腐剂常用的有铜、铬、、、锌的盐类混合剂。如硫酸铜(CuSO4)、重铬酸钠(Na2Cr2O7)、氟化钠(NaF)、氯化锌(ZnCl2)、亚砷酸钠(NaAs臭氧)等。以目前使用最广的铜、铬、砷配方绿盐(阿斯库)为例,配方中重铬酸钾占56%(或50%),硫酸铜33%(或37.5%),五氧化二砷11%(或12.5%)。常用浓度为4-5%,吸药量不少于5kg/m3。油溶剂常用配方为五氯苯酚5%,林丹1%,柴油(或木馏油)94%。油溶剂能抗雨水淋失,药效持久,可用涂刷、浸渍或热冷槽方法处理。

液剂毒杀

灌入蚁道和喷洒木材表面,能以触杀、蒸蒸作用杀死近表面层白蚁。常用药剂有5-10%偏亚砷酸钠、3-5%五氯酚钠、1-2%氯丹乳油。剂量为1-2kg/m2实木板

粉剂毒杀

常用的是砷素剂灭蚁粉和灭蚁乐粉剂(Mirex70%有效成分)。在白蚁严重危害部位、分飞孔或主蚁道上施药。

诱杀法

近年来发现革桐菌能产生一种与白蚁分泌的跟踪外激素类似物质(n-cis-3,cis-6,trans-8-dodecalriene-1-ol)后,在防治白蚁上,用这种真菌感染的木块,压入微量灭蚁灵,埋于地下诱杀白蚁,能达到抑制白蚁活动的满意效果。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