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飞鼠 :哺乳纲啮齿目的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8:52

黑白飞鼠(黑枕黄鹂普通亚种:Hylopetes alboniger),是松鼠科低泡飞鼠属的动物。黑白飞鼠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小型鼠,尾几与体等长,前足掌无毛,后足裸露,全身背呈黑褐色底,腹面前胸和臂部呈白色,毛全白。

黑白飞鼠夜间活动,活动以滑翔、攀树、爬树相配合,常贮藏食物,喜饮水,以果实为食,每年产1胎,每胎产1-4仔,栖息于海拔150-3500米的亚热带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黑白飞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概述图来源: )

形态特征

黑白飞鼠是中原地区南方的一种小型鼯鼠,成兽身长在250毫米以下。尾几与体等长,但一般比体长短。前足掌无毛,有掌垫2和指垫3。后足蹠裸露,蹠内侧有掌垫1,趾垫4。而蹠外侧有自短毛。雌兽有乳头3对。

黑白飞鼠全身背呈黑褐色底,上有灰褐色霜层。背部针毛基部深灰,端部黑微灰褐。腹面前胸和臂部呈白色,毛全白;腹鼠蹊部及两侧灰色,毛基灰黑而尖端白。但腹部毛色变化多,有的几乎全部灰黑。尾扁,尾背面毛色此身色浅而多灰,近尾基部有明显的浅灰一段。腹面色浅,有二种色样:一种腹面全灰褐,惟尾基浅灰,一种腹面两侧全灰黑,而中有细的灰自纵线。飞膜背面如身背色但较黑,腹面亦如身色,沿飞膜边缘镶有釉条白色毛边,十分显著,是区分背腹面之界线。前足背腹如身色,而后足趾端和掌的外侧缘为白色,其他部如身色。爪灰。眼眶四周成黑圈。耳无束毛耳壳后侧有灰白斑。

黑白飞鼠颅骨眶上突前缘略微向后伸,但后缘较平直。眶上突前有缺口。成兽的顶间骨尚不愈合,能分辨出来。颧骨侧视横平。颅的枕大孔呈三角的椭圆形。

黑白翼手目上下臼齿列的咀嚼面形状如飞鼠的,但臼面上多复杂的细纹,即幼兽也同样具细纹。

栖息环境

黑白飞鼠栖息于海拔150-3500米的亚热带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在中国云南尤喜栖息于近小溪的麻栗、核桃林中。

生活习性

黑白飞鼠夜间活动,白昼在巢中睡眠,于黄昏和晨曦活动。平时有几只同住一巢的情况。睡时头藏于前后足间,尾盖于体。爬树时不如松鼠类灵活,活动以滑翔、攀树、爬树相配合,移动时善于滑翔。滑翔的距离随地势和树木期距而完,一般在30米左右。

黑白飞鼠以树洞为巢,多在树叉下缘的洞,砍掉枝干之裂痕处,或受多年风雨侵蚀而朽烂成的洞里。一般树洞口仅距离地面10米以下。洞与树干成90度角,或稍向下倾。洞长有达3-5米者。巢垫以苔藤植物或糊草等。巢的构造筒单。

黑白飞鼠喜饮水,以果实为食,包括榕树果、芒果、核桃、麻栗、玉蜀黍等其中尤以核桃为最。常贮藏食物,在9、10月间将成熟之核桃、椎油栗、麻栗果、玉蜀黍等藏于树洞附近的土里,以供冬季食用。黑白飞鼠取食姿态如松鼠,取食时用前足抓握食物,尾巴翘起,贴于背脊。

黑白飞鼠的天敌为猫类和类以及树栖食肉动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在中国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广东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浙江省等地。

繁殖方式

黑白飞鼠5-7月繁殖交配,此时叫声尖锐,每年产1胎,每胎产1-4仔,通常为2-3仔,孕期约40天。每胎的雌雄性别此例不一,有一胎几只都同性的。雌兽生育后,雌雄分居。一年四季中,除在9-10月见到得幼鼠外,其他季节少有捕获。幼仔常与母体同居,睡于母兽腹下。

亚种分化

(资料来源:   )

种群现状

种群分布不零散。暂无该种种群数量具体信息,但种群数量在南亚被认为是下降的,下降速度未知,其总体数量也呈下降趋势。

在中国,黑白飞鼠数量不多,可能云南省西部较多,浙江省南部山区也有少量。黑白飞鼠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受到干扰或破坏,滥捕滥杀可能也是一个致危的因素。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