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羚 :哺乳纲偶蹄目的动物

更新时间:2023-09-20 11:41

黑马羚(学名:Hippotragus niger),是一种大型羚羊

形态特征

黑马羚体长190-255厘米,肩高117-143,尾长40-75;体重190-270。雌羚体型较雄羚小。雄羚的角又大又弯,约80-165厘米长,雌羚角则只有60-100厘米。尤其是雄羚体态优美,颈部强壮,颈背毛发直立,四肢稳健,表现出力的感觉。幼羚三岁后方可分办雄雌。雄羚体色较深黑及头顶长了一对较大的角。体毛短而粗糙,雄羚体色为深灰或黑色;雌羚及幼羚(三岁以下)则是栗色。而指名亚种,雌羚亦在成熟后换棕黑色。眉及嘴鼻部有白显的白色条纹。腹部及臀部呈白色。两个月以下的幼羚体色为淡棕色并有不明显的斑点。

体质强壮;有适合长跑的腿;脚上有4趾,但侧趾比鹿类更加退化,适于奔跑;门齿和犬齿均退化,但下门牙保留,下犬齿门齿化,三对门齿向前倾斜呈铲子状,由于以比较坚硬的植物为食,前臼齿和臼齿为高冠,珐琅质有褶皱,齿冠磨蚀后表面形成复杂的齿纹,适于吃草;胃4室,反功能完善;成年雌雄皆具洞角,是由额骨的突起衍生出来形成的对称骨枝,不分叉,内部空心,外被可脱落的角质套(角鞘),套在骨质的角心上(骨心),并且随着骨心的生长而扩大;角上无神经和血管,洞角被去掉后,不能再生长;一般长到一定程度便停止生长,且不更换角鞘。

亚种

黑马羚有四个亚种:

- 南部黑马羚(H. n. niger;也称为普通黑马羚、黑色黑马羚、Matsetsi黑马羚或南赞比亚黑马羚)被认为是指名亚种,因为它是最早被描述和命名的,可以追溯到1838年。由于它往往具有最深的外套,因此经常被称为黑色黑马羚,这个亚种分布在赞比西河以南地区,特别是博茨瓦纳北部和津巴布韦Matsetsi谷地的大量地区,但也在南非发现。在南非,大多数商业黑马羚养殖者将他们的Matsetsi黑马羚(南非土著种)与赞比亚黑马羚杂交,希望更接近几乎灭绝的巨型黑马羚(体型更大,角更大)。目前,南非只有约15%的纯Matsetsi黑马羚。津巴布韦的Matsetsi黑马羚种群只有450只(从1994年的24,000只下降)。南非的黑马羚种群约为7,000只(商业和保护区)。因此,Matsetsi黑马羚种群显然少于1,500只,并且正在下降。然而,保护区内的大多数黑马羚都是纯Matsetsi黑马羚。英美公司最近开始了一个纯Matsetsi黑马羚的商业繁育计划,并保持其纯种

- 巨型黑马羚(H. n. variani;也称为皇家黑马羚)之所以被称为巨型黑马羚,是因为雌雄都更大,它们的角也更长。它只分布在安哥拉中部的少数地区。它被列为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的濒危物种,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 赞比亚黑马羚(H. n. kirkii;也称为西赞比亚黑马羚或西坦桑尼亚黑马羚)分布在安哥拉中部、赞比亚西部和马拉维,是四个亚种中分布范围最广的,它的分布范围从赞比西河以北一直延伸到赞比亚、刚果东部和马拉维,进入坦桑尼亚西南部。它被列为易危物种

- 东部黑马羚(H. n. roosevelti;也称为Shimba黑马羚)是四个亚种中最小的。它分布在肯尼亚南部的沿海内地,特别是在Shimba山国家保护区,并且在坦桑尼亚东部悬崖地区和莫桑比克北部地区。

栖息环境

热带灌木林及热带草原。生活在大草原的林地,适应干旱地区生活,对干旱沙漠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生活习性

马羚族群一般在良好的栖息地可达30-75只雌羚及幼羚。由5只雄羚带领。雨季时族群会分成几个小群体;而旱季时则再组成大群体。一天约行1.2公里。在旱季时,马羚族群惯于蹲坐在同一片草地一星期以上,只有在找寻饮水或避阳时方离开一段时间,后又再回到同一个草地。但基本上马羚族群会一直迁移。年龄还长之雌性其族群地位越高。雄羚在成熟前都依附在雌羚群体中,三岁以后成熟离开雌羚群体而到雄群中生活。五岁后雄性第二性征发育使到雄羚开始寻求领土或得不到领土的话则过着独立的生活。居头羊地位的雄羚一般独自巡逻、标示领土。草食性。吃草及树叶。

黑马羚生活在干季的稀树草原和草原上,吃中等长度的草和树叶。它们会去舔盐块,并且已知它们会咀嚼骨头来收集矿物质。它们是白天活动的,但在白天的炎热时段活动较少。它们形成由10至30只雌性和幼崽组成的群,由一只雄性领导,称为公羚。雄性之间会互相争斗;它们会跪下并使用它们的角。在每个群中,雄性幼崽在3岁左右被驱逐出群。然而,所有的雌性幼崽都会留下。当群体变得太大时,它会分裂成小的牛群和它们的幼崽。这些群体再次形成新的群,再次只有一只成年公羚。被分离出群的雄性幼崽会结成最多12只个体的“单身汉群”。在这些单身汉中市,第一个加入新的雌性群的最有优势的个体会成为领头羚。很少情况下,在它们为争夺支配地位而进行的斗争中,它们能够对任何竞争者造成身体伤害。当黑马羚受到狮子等捕食者的威胁时,它们会主动反击。它们可以用它们弯曲的角刺伤敌人的脆弱部位(捕食者通常更喜欢这些部位),甚至有时它们的捕食者在这样的战斗中死亡。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黑马羚的数量曾因蝇类害虫爆发而严重减少。黑马羚的草原栖息地正因农业开发而受到破坏。黑马羚对它们的栖息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是食草动物和浏览者。它们也是食肉动物的重要猎物。

分布范围

原产地:安卡拉博茨瓦纳刚果肯尼亚马拉维、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南非坦桑尼亚的、赞比亚津巴布韦

引进:斯威士兰

繁殖方式

尼日尔每年只有一次发情期,繁殖季节,从5月持续到7月,6月份是高峰交配。怀孕持续8-9个月,幼仔通常在雨季结束时出生,通常情况下,在雨季中草长到可用于覆盖出生的小羊。母羊在生育小羊后会保持隐蔽第一周。第一个星期后,母羊会带着小羊回到原来的族群。断奶在小羊出生的半年后,通常是旱季结束的时候,此时草木茂盛,富有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雌羚2.5岁后达性成熟,雄羚则需达3岁才成熟,成熟后的雄性尚不会进行配种。需待该雄性居领导地位方有权利与雌羚交配。产下幼羚的母羚将会组成一个母羚群体来照顾及保护幼羚,尤其是幼羚出三个星期内。三星期后幼羚对参于其他幼羚一起玩乐,只有喂食时间才回到母羚群体中。当幼羚达6-8个月后,母子的联系就更少,一般幼牛和其他幼牛一同生活,偶尔才回到母羚群体中。

巨型黑马羚的繁殖季节是季节性的,产仔与雨季相吻合。怀孕约9个月后,雌性会生下一只幼崽。新生的幼崽出生时外套呈沙色,有助于它伪装。幼崽至少会藏匿10天,期间由母亲哺乳。黑马羚幼崽在约8个月大时断奶,并在2至3岁时达到性成熟。随着幼崽的成长,它的外套会变深,并在群体中获得地位。巨型黑马羚的寿命约为17年。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但其中亚大黑马羚由于栖息地安卡拉30多年的大规模内战,使当前大黑马羚的种群总数不多于400头,是世界上极危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