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书六礼 :中国传统婚姻习俗礼仪

更新时间:2023-11-14 15:34

“三书六礼”是中国传统的婚嫁仪礼程序,它包含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中需要的文书和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三书六礼”形成于周代。两汉时期,把采纳和问名合并成一项,叫议婚。刘奭时规定:四辅、公卿大夫、博士、郎、吏家属可亲迎。魏晋南北朝时,因战乱不断,政权更迭,“六礼”被“三日婚”的习俗取代。唐朝时规定从官员到百姓都要依“六礼”成婚,并在亲迎中加入了催妆、障车等礼节。北宋时将问名并于纳采,请期并于纳征,“六礼”成四礼,南宋家礼》又将纳吉省去,“六礼”剩三礼。清代时汉官七品以上按议婚、纳采、纳币、请期、请迎五礼成婚,庶人则依《家礼》嫁娶。民国之后,受西方婚俗影响,婚俗发生变化,出现“新旧并呈、中西杂糅、多元发展”的局面,但旧式婚俗仍是主流。现在的婚俗礼仪中,也能看到“三书六礼”的痕迹,比如聘礼、请期、亲迎等。

“三书六礼”为后世历代婚礼的模式奠定了基础,现代婚俗中的送彩礼、送日子、迎娶新娘就相当于“三书六礼”中的纳征、请期和亲迎,由此可见,“三书六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婚俗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三书六礼”的仪礼程序,对越南韩国等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的婚俗也起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另外,“三书六礼”也超出了婚姻的范畴:它是华夏礼乐文化规则的体现,也是社会经验和传统习俗的集中表达,还是礼乐文化和自然世界的对照。

历史渊源

起源

唐朝杜佑的《迎典》记载:“人皇氏始有夫妇之道,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五帝驭时,娶妻必告父母,夏时亲迎于庭;殷时亲迎于堂;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时,六礼之仪始备。”由此可见,中国婚姻礼仪始于伏羲时代,以成对的鹿皮为礼。夏商演进到“亲迎于堂”,周代发展成完整的“三书六礼”。据《礼记》和《仪礼》载,“六礼”包含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礼法。“三书”是结婚过程中用到的三种书柬,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发展演变

两汉时期,两家欲结为婚姻,需要先议婚。议婚又叫议亲,就是将纳采和问名合并的礼节,是指男家向女家提亲,或者女家向男家提亲,或由中间人撮合定下婚事。刘衎元始三年,诏“刘歆等杂定婚礼,四辅、公卿大夫、博士、郎、吏家属,皆以礼娶,亲迎立马”。魏晋南北朝时,因战乱不断,政权更迭,“六礼”的婚仪被“三日婚”取代,“三日婚”即“以纱蒙女氏之首,夫氏发之,因拜舅姑,便成妇道”的“拜时妇”和“同牢而食,同衾而寝” 结成夫妻的习俗。

大唐开元礼》规定了从官员到百姓都要依“六礼”结成婚姻,并在亲迎中加入了催妆、障车等礼节。北宋末年《政和五礼新仪》中,将问名并于纳采,请期并于纳征,“六礼”剩纳采、纳吉、纳征、亲迎四礼。南宋《家礼》又将纳吉省去,“六礼”剩纳采、纳征、亲迎三礼。

据《大清通礼》记载,清代时期汉官七品以上按议婚、纳采、纳币、请期、请迎五礼成婚,庶人则依《家礼》嫁娶。

民国之后,受西方婚俗影响,婚俗发生变化,出现“新旧并呈、中西杂糅、多元发展”的局面,但“三书六礼”的婚俗仍是主流。现在的婚俗礼仪中,也能看到“三书六礼”的痕迹,比如聘礼、请期、亲迎等。

具体内容

“三书六礼”包含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过程中需要的文书和礼仪。据《周礼》记载,婚礼需要遵循“婚姻六礼”的程序,才算是合法的婚姻。婚嫁礼节是否完备,还会影响婚姻的吉利程度。所以,古代富贵人家娶媳嫁女,会严格遵守“六礼”的步骤,庶人嫁娶会适当从简。

三书

“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三书”分别是聘书、礼书、迎亲书。

聘书:

聘书即订亲之书,是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的书柬。

礼书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纳征(过大礼)时男家给女家的书柬,记录了礼物清单,以及礼物种类和数量。

迎书

即迎娶新妇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六礼

根据《仪礼》的记载,六礼包含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些都属于婚前礼,也就是婚姻准备、筹划阶段的礼仪。

在“六礼”中,除了纳征外,其他五项礼节的礼物都包含大雁。据《白虎通·嫁娶》记载,女子谈婚论嫁时,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都需要大雁作礼。以雁为礼有三个含义:其一,雁是候鸟,秋分时飞到南方,春分时会返回北方,来去都有固定的时间,不会失信。喻意男女婚前要守信,婚后要坚贞不渝。其二,雌雁是跟随雄雁生活的,喻女方出嫁后要从夫。其三,雁在飞行的时候,年老和又经验的雁飞在队前引导,其它雁跟随其后,有规矩,有秩序。喻女方出嫁后,要尊老爱幼,不能不守规矩。但因为雁是鸟纲,很难捕捉,有些会用鹅代替,称为“雁鹅”。

纳采

纳采,是指男家找媒人去女家提亲,并向女家送礼的礼节。

纳采又叫“委禽”,《左传昭公元年》就提到:“郑徐吾犯之妹美,公孙楚聘之矣,公孙黑又使强委禽焉。”晋朝学者杜预认为,纳采之所以又叫“委禽”,是因为纳采事会用大雁做礼物,所以称“委禽”。

纳采也称“敲门”。《宋史礼志十八》中说:“宋朝之制,诸王聘礼,赐嫁白金万两。敲门,用羊二十口、酒二十壶、彩四十匹。”敲门就是提亲,女方答应之后,男家会请媒人给女方纳“采择之礼”。

问名

问名,俗称“讨生辰八字”“请庚""探问"等。即纳采相看后,双方中意,媒人再拿着雁到女家,去女家问名。主要询问女方的籍贯、名字、排行、出生年月日,以及女方家族的血缘关系等。女家需要把这些信息写在帖子上,交给媒人。这个帖子称为庚帖。男家接到庚帖,要请人占卜男女双方八字是否合适。生辰八字相合,则可议婚。生辰八字相克,则不可议婚。另外,还要避免同姓结婚。《礼记•坊记》中记载,娶妻不能娶同姓的人。因为姓本就是古代氏族的标志,同姓就代表血缘关系比较近。反之,血缘关系就较远。

除了同姓外,古时也有结婚的年龄限制,西周礼制规定,男子20岁成年,女子15岁成年,不到年龄不能结婚。到了汉朝,男子结婚年龄是十五六岁,女子是十三四岁。另外,如果男女双方在服丧期,也不能行嫁娶之事。

纳吉

纳吉,又称“过文定”“小定”“订婚”,据《仪礼》记载,男方家问名后,会在庙中占卜,若占卜结果不好,这桩婚事就到此为止了。如果是吉兆,就会派人去告知女方家。这就表明两人的婚姻就算初步定下。

纳吉是正式定约,行礼时需准备礼物,作订婚信物。《仪礼·士婚礼》中记载,纳吉用雁。后期,纳吉的礼物就更丰富了,有的是包头64对,油包64只,麻饼64只。有的是绸缎衣料四到六件,两个金戒指和一对金耳环,还有些会附带老酒二到八担。女方回礼多是金团、油包、刺绣等物件。

宋朝时,纳吉也发生了变化,据吴自牧的《梦粱录嫁娶》记载:男家得到吉兆后,会让媒人去告知对方,并开始准备顶贴。帖子里会写上男女双方本人和各自家庭的情况,以及媒人和两方家庭商量好的聘礼和妆的种类与数量。之后选个好日子,男家找媒人带些小礼物,去女方家交换帖子。交换定贴后,这门亲事就成了定论。

另外,有些父母家人仍放心不下,想亲眼看看未来的儿媳或女婿。因为女孩深居闺阁,难以相看,所以女家相看女婿的情况多。《世说新语》中记载:王武子给妹妹找了个出身贫寒但有学问的丈夫,母亲要亲自相看。于是王武子就安排这名男子和其他人一起,让母亲悄悄地看了看。母亲发现这人品貌没问题,但有短命的面相,因此拒绝了这桩婚事。

纳征

纳征,也称“纳币”“过大礼”“下财礼”,一般在大婚前两到四周进行,由男家请2-4个女性亲戚和媒人带着协商好的聘礼去到女家。女家接收定礼后,要回礼,或是将聘礼中的部分退回。

据《仪礼》记载,纳征的聘礼最好是成双成对。《周礼》规定男方的聘礼,女方的陪嫁都不要超过五两银子。由此可知,纳征礼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求得吉利。

两汉时期,纳征开始重内容。据《汉官仪》载,韩孝惠帝纳后,用了黄金两万两。

魏晋南北朝时期,纳征恢复古制,主要以玉器、动物皮毛、酒、布料为聘礼。隋唐时,去掉羊、酒等礼品。李治下诏,三品以上的官员之家,纳征礼不能超过生绢300匹,四品、五品不得超过200匹等。宋朝纳征礼开始攀升,皇家的聘礼中有珍珠、琥珀、金钗等首饰,除了送布帛还会送成衣,器具也多是金银制作而成。民间盛行三金:金钏、金镯、金帔,家境贫寒的,用银器代替。到明清时期,纳征之礼包含珠宝、成衣、饰品和现金等。

纳征礼之所以存在,首先是为了感谢女家培养了优秀的女儿,是对女家的一种补偿。其次是为了让女家用纳征礼充当嫁妆和酒宴的费用。

请期

请期,又名“告期”“挑日子”“择日”,是男家选好结婚日期,派媒人带着雁去到女家,征求女家意见的礼节。若女家收下礼物,说明同意定下的婚期。若不收,则需要另择吉日。

“挑日子”这事,首先要通过占卜或老黄历选择良辰吉日,据《夏小正》和《诗经氓》记载,春天和秋天宜嫁娶。其次,因古人觉得如果男女双方在新婚之夜怀孕是个好兆头,所以结婚日期要避开女子的生理期。另外,各地方也有自己的讲究。比如北京的旧俗是正月不娶,腊月不定,若一定要在这段时间娶亲,日子要定在腊月二十五到除夕之间,因为这段时间灶王爷上天,凶神恶煞不会出来捣乱。

亲迎

亲迎,也叫“迎亲”,即新郎亲自将新娘接向男方家的迎亲仪式。

据《仪礼》记载,亲迎这天黄昏时分,男方的父亲发命并教导后方能出发,先到女家祖庙行拜见礼,进女家门后,向女方父亲行叩首礼,然后出门,新娘随其后。新娘上车,新郎亲自驾车,车轮转三圈后,新郎下车,把马车交给车夫,自己乘另一辆车提前到家门口,等新娘到来后,带新娘进入家门。

亲迎礼有两层含义:首先男子亲自去女家迎亲,表示对女家的尊重;其次表示要从夫居住。亲迎后,夫妻才算确定关系。古代习俗中,若没有亲迎,男子就去世,女子还可改嫁。如果亲迎后男子去世,新娘则需要从一而终。

社会价值

“三书六礼”为后世历代婚礼的模式奠定了基础,现代婚俗中的送彩礼、送日子、迎娶新娘就相当于“三书六礼”中的纳征、请期和亲迎,由此可见,“三书六礼”已经成为华族婚礼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三书六礼”的仪礼程序,对越南韩国等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的婚俗也起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另外,“三书六礼”也超出了婚姻的范畴:它是中原地区礼乐文化规则的体现,也是社会经验和传统习俗的集中表达,还是礼乐文化和自然世界的对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