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熙公祠 :位于广东潮州潮安县的寺庙

更新时间:2023-09-26 15:22

丛熙公祠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清代旅居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华侨陈旭年营建的大型民居群落“资政第”的中心。祠不大,位于广东潮安区彩塘镇金砂管理区斜角头,始建于1870年(清同治九年),竣工于1884年(清光绪九年),整个工程历时十四年,耗资二十六万银元。该祠以其高超石雕艺术驰名,其镶嵌于门楼石壁之上的四幅石雕士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堪称石雕一绝,人物神态各异,或抛网捕鱼,或牧牛而归,栩栩如生。

建筑特色

整座建筑为潮汕地区特色的“驷马拖车”建筑样式,配有南北龙虎门,石门匾镌刻“资政第”。

正中座为丛熙公祠,坐西向东,中间为天井,两边回廊,后有拜亭,祠分前、后二进,深42.25米,宽31.22米,门厅为石结构,后座为歇山顶木石结构建筑。

丛熙公祠的雕刻以门楼左右两块石雕方肚最有名,在被称为“渔耕樵读”和“士农工商”的两块80×120厘米的石屏县内,采用透雕浮雕的形式,分别刻着26和24个古朴生动人物,其布局采取S形构图,利用山水树木做为构成元素,通过巧妙的穿插和经营,将他们处理得疏密有致,井井有条而又各具神采,由于直接取自民间生活场景,原汤原汁地反映当时潮汕人各个阶层的生活习俗,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物价值。

各部结构

潮汕地区传统建筑的门厅多用石结构,因为潮汕地处沿海,海风的酸性、碱性严重腐蚀着木结构,且常常有台风的侵袭,石结构具有防潮、防风、防腐蚀等作用。

丛熙公祠门厅为石结构建筑,运用潮汕传统的建筑形式,莲花覆盆式石柱础,石柱身不作雕刻,石梁枋、石瓜柱、石穿枋、石斗拱、石柁墩、石雀替等,一层层石构架雕刻精致,把每个石构件都当成一件艺术品来雕刻,使门厅变成了一个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

石大梁不作任何雕刻,随梁枋和月梁形的石穿枋,上面刻有山水树木、楼台亭、才子佳人、花鸟虫鱼等,运用潮汕地区特色的镂通雕的方法雕刻,便于两面观赏,从构图到人物造型都恰到好处、雕琢精美。

门上槛只雕刻门簪,其它地方精细打磨,表现石质的单纯和高贵,与门簪上面的精细刻雕的“苦瓜”形成鲜明的对比。

“苦瓜”象征“苦尽甘来”,它实际上是门顶榻板的一块垫石,与门簪组合装饰,扩大门簪的装饰范围。苦瓜的雕刻刀法十分精良,构图疏密相间,结构严谨,刀法、纹理之虚实十分讲究。

图案的精细,更要求走刀的虚实掌握更准确,中央部分中锋用刀,刀口垂直,以推刀、提凿、顺刀、逆刀来镂雕。

轮廓线的起伏变化,做到繁而不乱,精中有简,剔透利落,突出重点。特别是在草虫的雕刻上,要求极精,草虫的须细长,给雕刻增加了很大难度,行刀不能有一点错乱,要匠心独运,意在刀先,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

造型的准确,形象的生动,这需要有高度的熟练性和操刀雕刻的技巧。苦瓜造型圆润、瓜藤曲折宛转、草虫形象独特,雕刻中以形的转折来进行刀法的变换。

这件石雕只有20-30厘米,能容纳的内容之多却令人惊叹,苦瓜、瓜藤、瓜叶和草虫的质感和运势,被十分自如地表现出来。色彩以石绿为主色,配以赭石、三青、黑色为辅色,以重彩绘染,显得沉着而有生气。

石雕艺人在雕刻的同时,十分注意色彩的搭配、对比与照应。苦瓜与草虫色彩形成对比,其中一只草虫的翅膀为石绿,与苦瓜颜色形成呼应,在总体上和谐统一,于华丽中透着典雅,形成色彩与石雕技艺的融合,实为建筑石雕小品之佳作。

石柁墩骑在梁枋上,雕刻有螃蟹或鱼虾形象,鳞片清晰可见、栩栩如生。虾须雕刻精美,刀刻成线,由数道合而为一,刚中有柔,表现得十分有力度,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石斗拱雕饰多雕卷草龙图案,龙纹灵巧,斗拱重叠成脊柱,造型奇特。有情趣的是柱、梁交接处的雀替,雕刻成鳌鱼、山羊等祥瑞动物。鱼是一种神化、综合性的神兽,龙头、鱼身,并且带有四个脚,作为吉祥物之用,常立正屋脊的鸱吻,而在这里却卷缩在柱梁之间,用镂通雕的方法,把鳌鱼、卷浪的动势雕出,表现海出蛟龙,争作上游的场面。羊为家畜的代表,象征五谷丰登,同样是雀替构件,但它在构图和雕刻方法上却与鳌鱼完全不同,刀法圆润厚实。

丛熙公祠的建筑石雕中以门厅石门肚上两块80厘米X120厘米的“鱼耕樵读”和“士农工商”石雕屏最为出名。据说当年陈旭年请了两班石雕艺人进行比赛,雕刻这两块石门肚屏雕,两班师傅日夜精雕细凿,你追我赶争一高低。“士农工商”石雕里有“牧童放牛”的场面,一个戴着葵笠的牧童伏在牛背上,手里系着两股绳索,细如牙签,绳子的纹理质感十分精细。由于石材性脆,不易精雕,不像木材一样具有韧性,牧童手中的牵牛绳如果太细,最后在刻细致的牛绳纹路时,就会有可能不小心刻断,前功尽弃,又得从头开始。经过多位师傅研究,改用泡水细磨轻刮的方法,才把牛绳雕刻成功。潮汕地区民间传说的“一条牛索(绳)激死(气死)三个师傅”的故事就是出自这里。

丛熙公祠的二进天井阔大开朗,最引人注目的是精美的拜亭,满目望去,拜亭梁架上装饰木雕、石雕,狮子、飞鸟、鱼虾、螃蟹密布梁架上,显示出宅主的富贵和对吉祥的祈盼。门厅垂花柱的石雕花篮,可谓是潮汕石垂花柱的代表作,悬吊在梁枋上,精雕细刻,花篮里装满各式花朵,玲珑剔透、赏心悦目。

丛熙公祠的石雕牛腿式样千奇百怪,在门厅的牛腿外形上基本保持上大下小的梯形,但随着牛腿雕饰内容不同,雕刻方法也不相同。植物、花鸟、虫鱼,还有龙、羊、狮子等蹲立于檐下,用平雕、圆雕及镂通雕的方法(牛腿随着柱梁均匀分布,其造型和表现手法各异),与立柱、梁枋及斗拱组成华丽的建筑石雕装饰。植物纹石雕牛腿与动物纹石雕牛腿都赋予了某种意义的思想内容;如莲,俗称荷花,生于淤泥而不为泥染,居于水中而不为水没,象征“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莲子为多子果实,象征多子多福;根为藕,象征情感上的“藕断丝连”。动物如麒麟,它是一种想象中的神兽,《史记索隐》中记载:”雄曰麒,雌曰麟,其状麋身,牛尾,狼蹄,一角。“丛熙公祠石雕牛腿的麒麟分不清雌雄,除头上见一角外,身子、脚爪都接近龙形,通身鳞片,只不过是一只独特的四足兽。麒麟在中国传统方位上居正中地位,与黄色相配。东方为龙形,与青色相配,俗称“青龙”;西方为虎形,与白色相配,俗称“白虎”;南方为鸟形,与红色相配,俗称“朱雀”;北方为龟形,与黑色相配,俗称“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成了方位的标记与象征。建筑石雕的牛腿也运用方位及祥瑞动物的配置,增强内容的意义。

丛熙公祠门厅前,运用圆雕的手法雕刻了雄雌一对石狮,雌狮抚子,通体灵性,亲切可爱,又有一种强烈的威严感;雄狮外形新颖,身上狮毛别具一格,引人注目,显示出勃勃生气。狮子是山林之王,以一身威猛的阳刚正气,震慑着邪恶,民间将其看成一种精神和深深地张扬于天地间的巨大力量。

建造背景

陈旭年年少时在家乡曾参加反清复明的天地会洪门派,事败后出逃,只身来到了正在开发的马来西亚柔佛州。

柔佛州开发前原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十九世纪前中期才招募各国人士去开辟草菜荒野,以种植胡椒甘蔗,谓之“开港”,并设立港主制,由港主统领一切。

由于柔佛州开发的条件优惠,开始时各国人士趋之若鹜,可是这些原始森林古木参天,猛兽出没,毒烟瘴雾笼罩,没有披荆斩棘、舍生冒死的精神是无法成功的。据说有一个特别险恶的地方,连续去了几批人马,都无功而返,有的还成了山大王老虎的午餐。

于是再无人敢应召。陈旭年得知后,就主动要求试一试。

他先按家乡的习俗,备上猪头及三牲水酒,请人写了一篇祭文,在山口祭拜一番后,再依照一千多年前韩愈在潮州祭鳄鱼的形式,念起了祭文,燃起了鞭炮,礼毕后才带领工人进山。

说来也怪,当年韩愈潮州市用过的这一招如今在柔佛用起来同样灵验,山魈鬼神和毒虫猛兽居然躲得无踪无影,遂“开港”成功。陈旭年由是名声大振。

此后,陈旭年又如法炮制,开辟很多新港,成为当地最大的港主。

以致连马来苏丹王子都成了他的拜把兄弟,并与王子的表妹结婚,成了“番附马”。

借助这一层特殊的关系,陈旭年取得皇家特许的鸦片和酒类经营权,逐渐成为马来和新加坡巨富。

王子即位后,他被封为柔佛州华侨侨长,该州首府至今还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陈旭年发家后,遂于1837年(爱新觉罗·旻宁十七年)回到家乡潮州彩塘金砂乡兴建丛熙公祠。

建造过程

尽管陈旭年也是见过世面的南洋富商,但与“陈慈黉故居”不同,他似乎对当时流行的中西结合式样熟视无睹,而竭尽全力把传统工艺推向极致。

今天人们见到的丛熙公祠几乎看不到一块外国瓷砖,完全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府第式”民居建筑,而其精华则集中在传统装饰工艺尤其是石雕上。

工程前后花了十四年工夫,共耗资二十六多万银元,其中有十年时间花在木石雕刻的精雕细刻上。

为了使石匠安心工作,陈旭年特意在石匠家乡潮州茶阳建屋相赠,且平日好烟好酒敬若上宾,在工匠吃好睡足,精神饱满时候才让动手干活,稍一疲倦,即令歇息磨刀。

大概每天只干一二个时辰,而磨刀的时间却要二三个时辰,怪不得陈旭年后代讲,那些精美绝伦的石雕几乎不是“凿”出来,而是用刀“剔”出来的。

后来,陈氏子孙认为石刻索雕效果不够富丽堂皇,遂请人将这些石雕全部彩绘。

过了不久,一个慕名而至的侨胞,因看不到被覆盖的质地而不信是石刻的,遂拿硬物一按,竟将石牛索拦腰截断,牛索是用别的材料补加上去的。

创新意义

丛熙公祠门厅的石结构,极力模仿巨大原木建筑结构的厚实感,在立柱与梁枋的节点处以各式花纹雕刻装饰,并赋予其主题,这些是与潮汕地区木构建筑完全相同的,清晰地反映了根深蒂固的潮汕木构风格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建筑的永恒性和石材的耐久性,使宅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克服许多技术上的困难,用建筑石雕来模仿建筑木雕,甚至技艺上、精细的程度上超过木雕趣味,最终追求建筑石雕的耐久性和建筑的艺术性。显然,建筑结构上的装饰,与建筑艺术有密切的关系,这些装饰的增多,能够影响建筑的艺术给人的感受。因此,在建筑石雕中使用各式图像来雕刻装饰,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这些建筑石雕构件的雕饰被融入到某种意义之中,体现了人在精神上的追求。建筑石雕所形成的艺术情调,与宅主文化追求相一致,是宅主与石雕艺人思想的产物。

丛熙公祠建筑石雕的精细程度超过了潮州木雕,在许多方面为潮州木雕所不能达到的,是建筑石雕在当时新的突破,尤其是用泡水细磨轻刮的方法,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精工细雕,为潮汕地区建筑石雕的代表。其大胆创新的雕刻方法和对建筑石雕的探索足以反映潮汕这片海边地区人们的自觉,潮汕石雕艺人非凡的创造力,杰出的设计方法和独特雕刻的样式,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共鸣。丛熙公祠的建筑石雕的创新,是今天建筑装饰的重新认识和新的尝试,为建筑艺术积累了一大笔宝贵的经验和财富,为现代建筑装饰的品位与审美提供了借鉴。建筑石雕艺人、宅主和建筑的欣赏者,通过建筑石雕而产生了共鸣,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构成建筑石雕的“生命气息”,这对人们探索现代建筑装饰,仍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潮州丛熙公祠

据资料介绍,丛熙公祠,为旅居马来西亚柔佛洲侨领陈旭年所建潮安彩塘镇丛熙公祠,兴工于清同治九年(1870),告竣于光绪九年(1884),耗资26万元,历14年功夫始建成,集中了石雕艺术之精华。公铜门楼设有一对大抱鼓石、一对石狮子,屋架为石质斗拱,梁枋两端为镂空石雕,以花卉虫鸟。人物走兽为题材。两条喷水柱磨制得光滑如镜。檐前垂花柱别出心裁地刻倒挂花篮,层次复杂,剔透玲珑。四幅贴壁石刻,分别以渔、耕、樵、读,花鸟虫鱼为题材,一幅之中,有土农工商25个人物,出没于山村曲径,穿插于亭台楼阁,神态各异,散聚有致,富有生活气息。其中匠心独运地采取了镂空手法刻成石网绳、石牛索,极尽工巧。

走近丛熙公祠,几乎所有的参观者都被其建筑艺术所惊叹,琳琅满目的建筑装饰,使整座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首进门楼前理分置精致石狮一对,门楼屋架为双面镂空石雕。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镶嵌于门楼石壁上的四幅石雕.这四幅石雕分别以土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为题材,每幅石刻无不惟妙惟肖,尽态极妍,其艺术造诣之高,堪称一绝。

祠内的潮州市木雕也精美绝仑,首进的屋架,后座的抱厦和中槽屋架所有的梁枋、柱间诸穿、插构件都饰以玲戏剔透的潮州金漆木雕,显示出金碧辉煌的艺术。丛熙公祠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令我们叹为观止,而在金沙乡的观看富有过去时代烙印的古建筑遗址又使我们有了发现矿藏的欣喜感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