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青华大帝 :道教神话人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2:08

东极青华大帝全称为“东极清宫黄教主太乙循声救苦天尊青玄九阳上帝”,又称太一(乙)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救苦》称太一救苦天尊住在“青华长乐界,东极秒严宫”故名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青玄大帝”。据《灵宝领教济渡金书》称,其开度时为东极救苦大帝,祈时则为东极青华大帝。《太一救苦护身经》称,此圣在天呼太一福神,在世呼为大慈仁者,在地狱呼为日耀帝君,在外道摄邪呼为狮子明王,在水府呼为洞渊帝君。以“救一切罪,度一切厄”为职,具备了救生、荐亡以及引渡净土三种司职和神格。其又应化十方,而为十方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又化为坤府十殿冥王慈仁真君,职属罚恶扶善。此外,其还有一“鬼王”化身,号“幽冥教主冥司靥然之鬼王孑大帝”,主宰普度饿鬼,护佑冥、阳两界。

东极青华大帝约形成于六朝中晚期,当时的《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懺》《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等道经中便有其相关记载,其中在《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法懺》中被称为“太一救苦天尊”,为当时道教在度亡和预修方面主要礼敬、忏悔的对象。至唐朝,太乙天尊信仰便受推崇,其被列为三代天尊之一。唐宋时期出现的道经《太一救苦护身妙经》《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便是叙述太乙救苦天尊神格的主要经典。两宋时期,战争连年,饥荒、瘟疫频繁,道教科仪中新出现了大量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体神明的度亡科仪。在此后的黄篆斋中,太乙救苦天尊产生了多种化身,其中便有十方救苦天尊之称。同时,随着祭炼仪式的成熟,太乙天尊的形象也逐渐定型。南宋《无上黄策大斋立成仪》中将其位列六御之一,总御万类。《上清灵宝大法》称其乃始青一气,元始分形,为东极青宫长乐世界青玄上帝太一元皇救苦天尊。此外,宋代神霄派的兴起,该派将东极青华大帝奉为“九宸上帝”之一。同时,随着唐末十王信仰的兴起,道教也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道教十王谱系,整个谱系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尊。元代时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中太乙救苦天尊的名号前被加以“东极青玄老君”或在名号后加“青玄上帝”。由于避讳,青玄上帝又被改称为救苦上帝,而东极青华大帝的名号则更多的出现在元代六御组合中。

东极青华大帝的诞辰日为农历十一月十一日,届时各宫观会举行庆典活动,一些地区还会举办庙会。道教早晚功课时也会念诵《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等与之相关的典籍。自宋代起,在祭孤科仪、水火炼度仪、灯仪、铁罐施食科等超度法事中皆以东极青华大帝为主神,在度亡斋醮上,不论使用何种科书,无一不请天尊加持。东极青华大帝以大慈悲的心怀,受到了民众的普遍信仰,成为道教及民间信仰中享誉千年香火供奉的尊神,寄托了民众重生贵生,消除罪孽,亡魂升天的美好愿景。

名号

东极青华大帝全称为“东极清宫黄箓教主太乙循声救苦天尊青玄九阳上帝”,又称太一(乙)救苦天尊、寻声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等。天尊是道教对天神的尊号。《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称,地称为,人称为鬼,天与地、人不同,称为神。天为神指其纯阳清灵之气,造化自然钟气之灵,因此天之神尊日天尊。《救苦诰》称太一救苦天尊住在“青华长乐界,东极秒严宫”故名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青玄大帝”。据《灵宝领教济渡金书》称,其开度时为东极救苦大帝;祈禳时则为东极青华大帝。《太一救苦护身经》称,此圣在天呼太一福神,在世呼为大慈仁者,在地狱呼为日耀帝君,在外道摄邪呼为狮子明王,在水府呼为洞渊帝君。

东极青华大帝与昊天至尊玉皇上帝、北极紫微大帝等合称为“六御”,六御与三清又合称“九清”或“九御”;与过往大慈元始天尊、见在大慈虚皇天尊合称“三代天尊”;与朱陵天尊、度命天尊合称“三救苦天尊”,三救苦天尊与葛玄、萨守坚又并称“五救苦天尊”;与神霄玉清真王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等合称“九宸上帝”“神霄九宸”,同时其与玉清真王又同为元始天王八子,合称“元始八王”。东极青玄上帝又应化十方,而为十方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又化为坤府十殿冥王慈仁真君。此外,其还有一“鬼王”化身,号为“幽冥教主冥司靥(yè)然之鬼王孑(fújié)大帝”。

源流

背景

东极青华大帝又名太一(乙)救苦天尊,而太乙最初为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一个星名,也称作太一,其在星图中的位置是紫微宫阊阖门中。战国时期《星经》中称太一星在天上南半度,是天帝之神,主管十六种神。同时期《楚辞》也称,太一星名,为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又称东皇。至西汉《淮南子》中则称太乙为天帝,注称太一为天皇大帝,是为至高之神。汉武帝时期,武帝在都城长安东南的郊区建造了一座太一坛,以五帝为辅,礼祀太一天帝。《史记·封禅书》中载,古代天子三年一大祭,其祠神之一就包含太一。东汉末,道教创立后,吸收了太一信仰,把太乙神尊为“天皇太乙",并且加以供奉和祭祀,将其归到了道教的神灵系统中。东汉张角的太平道将太乙视为先天尊神,将其奉为“中黄太一”。魏晋道书《老子中经》将“太一"列为第一神仙,称太乙君有八卦神为其八位使者。南朝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中,太乙神位于第一神阶中,被称为太一君、太一玉君,居住在玉清仙境,号令群真。

形成

太一神作为道教“太乙救苦天尊”的神格形象,大约形成于六朝中晚期。据《正统道藏》及敦煌市史料,六朝时期就有较多与太乙救苦相关的道经存在,如《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懺》《太上洞玄灵宝三途五苦拔度生死妙经》《天尊为一切众生说三涂五苦存亡往生救苦拔出地狱妙经》《太上慈悲九幽拔罪懺》《太上洞玄灵宝转神度命经》《太上洞玄灵宝往生救苦妙经》《太上洞玄灵宝业报因缘经》《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等。其中《太上慈悲道场消灾九幽法懺》已提及东方长乐世界,且已有敬礼寻声救苦天尊、太一救苦天尊之称。六朝时期的道教在地狱救苦方面,大致可分为度亡和预修两方面。度亡是指活人为死者超度,拔出地狱苦,超升天堂乐;预修则是指活人生时,在特定的时间,持斋诵经,为自己死后积累资粮,可以免除死后入地狱受苦。而太乙天尊就是当时在度亡和预修方面主要礼敬、忏悔的对象。

发展

早在唐朝,太乙天尊信仰便受推崇,其被列为三代天尊之一,据敦煌市写卷BD219(北8458)载,说经法之前所礼拜的三代天尊便是过往大慈元始天尊、见在大慈虚皇天尊、当来救苦大极天尊。唐宋时期,还出现了两部叙述太乙救苦天尊神格的主要经典,即《太一救苦护身妙经》《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至晚唐五代十国时,太乙救苦天尊被尊为东宫教主。同时,佛教十王信仰兴起,而太乙救苦天尊又拥有地狱救苦的司职,两者逐渐产生关联。

定型

两宋时期,战争连年,饥荒、瘟疫频繁。道教科仪中新出现了大量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体神明的度亡科仪,并加入了血湖狱救度等内容。如《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灵宝炼度》《九幽灯仪》等救赎拔度斋蘸仪式中,太乙救苦天尊都以冥界的拯救主出现。在此后的黄篆斋中,太乙救苦天尊产生了多种化身,还有十方救苦天尊之称。道经中称东极青玄上帝即化太乙救苦天尊,又应化十方,而为十方救苦天尊。随着祭炼仪式的成熟,太乙天尊的形象也逐渐定型。宋代神霄派兴起后,该派将东极青华大帝奉为雷法本尊之一,《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薇玄都雷霆玉经》中将其列为“九宸上帝”之一,地位仅次于神霄玉清真王。南宋《无上黄策大斋立成仪》中又将太乙救苦天尊位列六御之一。《上清灵宝大法》称其乃始青一气,元始分形,九圣九真九仙之师,掌普度生气之元,为东极青宫长乐世界青玄上帝太一元皇救苦天尊。

元代时期,《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中太乙救苦天尊的名号前被加以“东极青玄老君”或在名号后加“青玄上帝”。由于避讳,青玄上帝又被改称为救苦上帝,而东极青华大帝的名号则更多的出现在元代六御组合中。清代广成仪制》中又将各自名号叠加,称为“高上碧霄东极青华大帝太乙寻声救苦天尊青玄九阳上帝”。

此外,在唐末十王信仰的兴起时,道教也在佛教《十王经》的基础上,编写了自己的《十王经》,后经清代《玉历至宝钞》的充实,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道教十王谱系,整个谱系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尊。清陈仲远《广成仪制》之《十王告简全集》中称为了治理九幽冥府神鬼之事,十方救苦天尊化身十方冥王、真君,并详细罗列了十方救苦天尊的职能。

宗教角色

东极青华大帝化身众多,据《全真正韵》中的《晚皈依》载,其有九千九万亿的化身,但同归于一个太乙救苦天尊,以慈航接引众生。如十方救苦天尊、十方飞天主神无极救苦天尊、随缘往生天尊等,都是太乙救苦天尊的化号。道教神封号、号数众多,实际是万法归宗、万号归一。

宗教形象

唐朝杜光庭道教灵验记》中记载,太乙救苦天尊的形象是“坐五色莲花之座,垂足二小莲花中,其下有五色狮子九头,共捧其座,口吐火焰,绕天尊之身。于火焰中,别有九色神光周身,及顶光中锋芒外射,如千万枪剑之形,覆七宝之座。”《太一救苦妙身经》中称救苦天尊的形象是“足摄莲花,圆光照耀,手执柳枝净水,九灵元圣围绕从随”。经文中称太一救苦天尊有多种化身,寻声救苦,应物随机。且众仙亲眼看到了他由童子化为天尊、天尊化为帝君、帝君化为真人、真人化为女子,最后乘空而去的一系列神变。在神变过程中,尽管其身形在变,但是足踏莲花、九头狮子跟随左右的基本造型没变,持物则略有变化,有柳枝净水、如意、手放神光、金剑等多种。而太乙救苦天尊的坐骑有五色狮子九头和九头狮子两种说法。在流传过程中,狮子九头演化为有九个头的狮子,并从捧座或围绕的形式演变为坐骑,不但简化了图像,还增加了坐骑的神性。

灵宝玉鉴》中又载,太乙救苦天尊青玄上帝,头戴碧玉冠,衣飞青翠羽离罗之帔,“左手擎碧霞琉璃钟,右手执空青羽枝,坐九头狮子金色莲花之座。狮子口中各吐火焰,围绕慈尊。天尊于光焰中,别有九色圆象,如日。顶出白毫光,光芒外射,如千万枪剑。莲花座上,又有三十六小莲花,乘天尊二足。金容玉相,慈尊慧日。左有救苦真人,右有大惠真人,侍从天尊。八十一位神君,五方太一吏兵,青玄功曹,黄箓童子,玉女金童,神王力士,现于东方五色灵光。

民俗信仰

诞辰日

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一日为东极青华大帝诞辰日,各宫观会举行庆典活动,有的信众还会吃素,祈求太平盛世,五谷丰登。一些地区还会举办庙会,或二、三日,或三、五日。凡有庙会必会有大戏助兴,庙会几天,戏唱几天,有的地区还会伴有社火表演。庙会也是集会的日子,各地商贩摆摊设点,民间艺人撂地卖艺,热闹非凡。

科仪法会

早晚课

道教早晚坛功课的住观道士每日早晚例行的科仪,其中便有涉及东极青华大帝的内容。在观道士每日卯、酉之时上殿做功课,早诵香赞、开经偈、净心咒、净口咒、净身咒以及《清静经》《玉皇心印妙经》等;晚诵步虚、开经偈、玄蕴咒及《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等。唱赞礼拜,讽诵仙经,一是修身养性,二是祈祷吉祥,三是坚定道心,四是超度亡灵,五是体现宫观道风管理。

祭孤科仪

祭孤科仪是常用于道教晚坛功课出坛中的一种科仪。祭为祭祀、超度之意;孤为孤魂;祭孤即祭祀孤魂,为亡灵超度。晚坛功课出坛,各执事如法如仪后,通过高功表白、举太乙救苦天尊、礼拜、上香、洒净水、表白宣表篆、高功步罡撒食,以期甘露洒开地狱门,孤魂亡灵升仙都。

水火炼度仪

水火炼度仪是奉太乙救苦天尊为主尊的救赎科仪。水火即真水真火,水火炼度即指用真水真火,交炼亡灵,拔度幽魂。其包括九炼生尸、灵宝炼度和南昌炼度三种。在举行该仪时,坛场上要设置水池和火沼,水池盛真水,火沼置真火。其中真水是在拂晓时,从井中打起别人还未打过的井水,经焚请水符后,在烛光下,汲水入水池内;真火是在日午时,面朝太阳用竹子和印香引火,火着后,焚请火符,引火烧沼内炭。水火炼度仪的程序大致为祝香、启闻上帝,焚降真诏灵符;存将吏降临、收召亡魂,水火交炼;焚符九章,使亡魂之脏腑生神;说戒;读符告简牒、送魂度桥等。其核心是收召亡魂,水火交炼。通过此仪,超阴度亡。

灯仪

灯仪是斋醮中常用的一种科仪,是指以灯为主要法器的一种仪式,多在日落后举行。其包括九幽灯仪、北斗灯仪、本命灯仪、血湖灯仪等。灯仪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祷仪式,至南北朝时,醮坛执事中已有“侍灯”一职,到唐末五代十国道教斋醮中就有了完整的礼灯仪。元朝时期,灯仪被广泛地运用于金箓、玉箓类道场中。后经过发展,大体分为金箓、黄箓两大类。金箓类灯仪的程序是入坛、启白(通意)、皈命和赞颂、讽经、宣疏、回向;黄箓类灯仪的程序是入坛、启白(通意)、举天尊之号和赞颂、讽经、宣疏、回向。同类灯仪在举天尊之号和赞颂部分有所区别,这与破狱度亡有关。灯仪中的火种是从以正午阳光取得火源,然后再在分灯仪中点燃坛场各灯。道教认为通过此仪,可以照耀诸天,续明破暗,下通九幽地狱,上映无福极堂。

铁罐施食科仪

施食科仪是道教仪式中的一大类别,是宋元之后,道教黄篆类主要科仪之一,而铁罐施食便是施食科仪的一种,同时也是全真教度亡道场的主要科仪之一,主要流行于陕西省甘肃省四川省一带。其主要过程包括建坛、变神为太乙救苦天尊、破狱、普召诸魂、五供养、宣牒、亡魂沐浴、解冤释仇、施食、宣三皈依九戒、授宝篆、亡魂往生仙界等。民众企图通过该仪,拔度久处阴司的亡魂,在法事中由高功法师进行炼化后,达到脱化入天,超升仙界的目的。

道场祖庭

道场

据《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救苦诰》《慈尊赞》等记载,东极青华大帝的道场在东极世界,世界名为“青华长乐界”,其宫阙的名字为“东极妙严宫”。救苦部的诸神环绕、簇拥在东极青华大帝周围,金光万道、祥瑞缤纷。瑞光中显现出妙严宫,宫中天尊端坐莲花台,手执绿杨枝,绿杨枝遍洒虚空,拔度亡灵上往南宫

庙宇

中国西安曲江新区有座青华宫,是主祀太乙救苦天尊的道观,其始建于周武王伐纣时期,为古代皇家祭祀太乙的道场,至民国八年(1919年)重建后,改名为青华宫。中国湖北咸宁石乌山上也有一座主祀太乙救苦天尊的道观,名为“太乙观”。该观始建于梁武帝天鉴年间(502年-519年),后毁于战火,于1995年重建,观中的天尊像手持拂尘,足踏莲花,骑坐狮子,两旁有童子侍列。此外,各大宫观中也设有专祀太乙天尊的殿宇,称为“救苦殿”,如北京白云观救苦殿,殿外抱柱楹联“青华宫中紫雾露光拥狮座; 骞林树下寻声赴感救众生”,终南山、老君山、忻州古城等地也都设有救苦殿。

相关典籍

存世的与太乙救苦天尊相关的经典,自六朝以来约有九十多种,分别见于《正统道藏》《续道藏》《道藏辑要》《藏外道书》《林续道藏》《中华道藏敦煌市出土写卷,以及民间道士科仪本子中。其中,《太一救苦护身妙经》《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为叙述太乙救苦天尊神格的主要经典,此二经所重,略有不同。《太一救苦护身妙经》偏重在三界救苦(天界长生、人间救苦、冥界度亡),且详细叙述了太乙救苦天尊神格的司职;《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偏重在冥界度亡,后世度亡,大都诵念此经。《道藏辑要》中收录有《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其主要讲内修真功,荐幽之法,和太乙救苦天尊关系密切,是斋科法事中必需背诵的经卷。其主要典籍有《原始天尊说升天得道真经》《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等。《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则主要讲述了都各地狱的悲苦情况,及太乙救苦天尊超度众生,拯救亡魂的功德。

艺术形象

文学

东极青华大帝的形象常出现在文学领域,如宋韩驹在《题王内翰家李伯石画太一姑射图》诗中作“太一真人莲叶舟,脱巾露发寒飕飕”之句;张枢密在《声声慢》中也有“救苦天尊,你且远离他方”之词。明代《孙悟空之真假美猴王》中对太乙救苦天尊着墨不多,但其坐骑九灵元圣曾下凡,在九曲盘桓洞自称“九灵元圣”。其本领高强,喊上一声,可上通三圣,下彻九泉,与孙悟空师兄弟争斗时,仅一口便能擒住了三人,最后求得太乙救苦天尊相助,方才收服九灵元圣。

造像

现存最早的救苦天尊像是四川安岳玄妙观第61号救苦天尊像。此龛为平顶龛,正壁刻三像,均为站姿,后壁塑有头光,主像头部损坏,身着交领衫,外罩半臂衫,双脚站于莲台上,莲台下有浅浮雕的九龙。右侧力士赤裸上身下系短裙,身上绕飘帛,左手上举,头部损毁。左边为身着两当甲的护法神,手握兵器,脚下踏地鬼。在山东惠民县博物馆有尊宋宣和四年(1122年)刘栋造太一救苦天尊像,该造像为青石石质通高70厘米,宽61厘米。造像为坐姿,头部已失,右手持树枝于胸前,左手托一水盂,双腿为宽大的袍服所盖。在山西永乐宫三清殿的神龛后壁,有悬塑三身,中为主尊,其右侧为童子,左侧塑像已不存,仅留悬塑时所用木架。主神上方有藻井,塑像上方原有宝盖,已被毁,仅有飘带残存。塑像两侧影塑天宫楼阁,云气遥遥相接。下方绘海水,水中有珊瑚、宝珠等物浮现。此塑像被认为是救苦天尊。

影响

自宋代起,东极青华大帝与玉皇大帝勾陈、紫微共同组成了六御,成为三清之下最重要的神祇之一,并出现在黄箓大斋祈请神祇名单中。因其地狱救赎的神格,诞生了道教自己的十王信仰,并产生了大量奉太乙救苦天尊为主尊的救赎科仪。在度亡斋醮上,不论使用何种科书,无一不请天尊加持,在道教或民间举行度亡法事时,还必须另设一案,供奉东极青华大帝的化身,靥然鬼王之像,以达震摄群鬼,维持秩序的目的。此外,元代洞阳子注解《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时,注文以人身神、、精为三宝君,阐述了内丹凝聚三宝的修炼要诀。东极青华大帝以大慈大悲的心怀,作为地狱的救世主出现,受到了民众的普遍信仰,成为道教及民间信仰中享誉千年香火供奉的尊神,寄托了民众重生贵生,消除罪孽,亡魂升天的美好愿景。

文化内涵

在生成论层面,太乙救苦天尊象征着元气,其来源与形质构成遵循了“道”生气化的原则,在本质上,太乙救苦天尊源于道。又据《救苦经》载,“空中何灼灼,名曰泥丸仙。其泥丸仙者,即太一天尊也”,故在形神论层面,太乙救苦天尊象征元神。而《太极祭炼内法议略》又认为太乙天尊即是我本然天真之心,也即中和之性所化现的形象。因此,道教借助象征着元气、元神、中和之性的太乙救苦天尊来表达生命之德的一贯之理,以说明人人皆有道性,皆可成道的思想,意在为人们指示“指约而易操,事少功多”的养生门径,即与德为一。

评价

“东方长乐世界有大慈仁者,太一救苦天尊”“神通无量,功行无穷,寻声救苦,应物随机”“此圣最尊最贵,最圣最灵”——《太一救苦护身妙经》

“救苦天尊设大慈悲,为诸众生灭除一切罪业”——《太上救苦天尊说消灭罪经》

“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十方化号,普度众生。亿亿劫中,度人无量。寻声赴感,太一救苦天尊,青玄上帝”——《救苦诰》

典故传说

相传北宋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池州城下景德禅院内的僧童莫道祖,因母亲去世了,便日夜念诵经文以超度亡母。至秋末,高道田功曹来院内挂单,其上产以天枢法救人疾苦,并能追摄亡魂。道祖就请他摄召亡母之魂询问近况。召来后,其母言,莫道祖虽日夜为其念经,但诚志不够,除非能作黄策水陆法会,方可升天。可道祖自幼出家,并无钱财置办道场。其母教道祖改诵院中的太上救苦经,并诚心念诵“太乙救苦天尊”圣号,等冥司简奏上天即可。此后,莫道祖听从亡母之法,念诵经文及天尊圣号满千遍后,烧下疏文。当晚就梦见其母亲托梦告知,因其诵经持号,诚格高真,承蒙上帝颁下符命,已得生天。

参考资料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识典古籍.2023-09-28

太一救苦护身妙经.识典古籍.2023-09-28

..2023-09-27

..2023-09-27

数百道士在河南老君山朝拜老子_新闻中心_中国网.中国网.2023-10-04

半窗夜雨半窗梦.今日头条.2023-10-04

深度解读忻州古城:城外山河 楼中书卷 一般不厌百回看(下).今日头条.2023-10-0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