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衡村 :东衡村

更新时间:2023-09-25 14:43

东衡村位于德清县洛舍镇东南4.2公里处,紧靠县城。地处丘陵、平原之间,总面积为6.21平方公里,有耕地2138亩(其中水田1890亩),桑园454亩,鱼塘84亩,山林3739亩,人均耕地1.39亩。1992年,有14个村民小组,385户,1541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48人。村办企业有酿酒厂、石料厂和茶场。名胜古迹,旧有龙洞山、千秋晚眺、龟山晨曦、元代赵孟墓和古桥梁等。

2019年12月31日,入选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

历史沿革

东衡村处衡溪以东,故名。唐朝以前属博陆里,唐至宋属千秋乡,元至清代小部分属二都外,大部分属三都,清乾隆朝后属第三区三庄、四庄、六庄。1912~1927年属龙潭乡,1928年属衡溪村,1931年属衡溪乡,1945年属衡瓜乡,1947年属方山乡。1949年后属东衡乡,1956年并入洛舍乡。1992年隶属于洛舍镇。历来为千秋、龙潭、衡溪、东衡等乡政府驻地,自然村镇形成较早。宋、明、清三代,一直是德清县北陲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林农并举

东衡村资源丰富,有水田1234亩,山林27084亩,茶山427亩,以林为主。1949年前,粮食产量低。1949年后重视农田基本建设,推广良种。1992年粮食亩产500公斤,总产达617吨。

全村有孟宗竹山1.4万余亩,立竹量200万株,度产商品毛竹80万支;毛料2.5万件。笋竹两用林5000亩,年产鲜竹笋5000吨。以灰竹生产天目笋干,历史悠久。1949年后,制作工艺改进,年产2-3吨。

浙江天目山麓多云雾,茶质优良。1949年前只采野生茶,产量不高。60年代开始办林场,大面积栽培茶树,产量逐年提高。1979年开始机械化制茶,引进技术,所产南岳云雾茶绿茶运销全国各地,1992年产茶15吨。

重视植树造林。60年代,在村北紫岭办林场,栽植松、杉、茶及其他经济林约千亩。近年来,荒山实行家庭承包,与7家承包户签订绿化荒山承包合同,加强山林管护。村民杨继舜,14年如一日,在公路两旁、水库四周、荒坡河岸义务植树5万株,不取分文报酬,1987年被中央绿化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绿化劳动模范。专业户陈森宇,制作盆景,造型美观,富有新意,曾参加全国盆景展出,获好评。

特色酒业

据1968年以来平整土地发现,宋朝陶制韩瓶、酒坛遍布村郊墟落。酒坛比500盐水瓶略高,敞口鼓腹,古朴可爱,可见早在两宋,东衡村酿造业便已粗具规模。宋末元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赵孟頫隐居东衡村读书10年,常与夫人管道升品酒斗茶,并根据衡溪中络绎不绝的载酒船和千秋乡街头茶商评茶实况,绘画了《太白载酒图》和《斗茶图》,并为《太白载酒图》题写了诗篇(《太白载酒图》已失传,诗见《赵松雪集》,《斗茶图》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扩大了东衡醇酒的社会知名度。道光,东衡陆氏糟坊以酿造琥珀黄酒闻名遐迩。

据史料记载,年产量多达1万绍(每甏新装50斤,3年后出窖时出汗5斤为佳),远销上海市杭州市等地,在杭嘉湖平原地区畅销不衰。东衡酿造厂恪守古代琥珀酒酿造配方,坚持用龙潭漾清泉水和上等精白糯米制酒,故色泽纯正,香气浓郁,滋味酿厚。所产加饭酒,善酿,甲、乙黄米酒,糯米陈酿,糟烧,粮食小曲,衡溪大曲,小茅台,五茄皮,益寿补酒等16个品种,以价格公道、质量上乘畅销苏、皖、沪等省市及省内各市、县,深受消费者欢迎。文化促进经济,村人顾阿尧撰写《漫谈企业改革的活力》一文,使东衡黄酒提高了社会知名度。自1988年以来,东衡酒厂连续被评为县先进单位,"衡溪牌"糯米黄酒获市级新优名特产品飞龙奖、金牛奖。

教育事业

东衡村十分重视全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原先东衡村村民的文化水平都很低,有些生产队没有人当会计,只能请外地人来担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领导认识到,发展经济,必须以教育为本。为此,投资27万元,于1991年建成了在村级学校中算得上最漂亮、设施最齐全,面积为759平方米的东衡村完小教学楼。本村学龄儿童入学,免除学杂费;每年还给学生免费发放校服两套。在东衡村小学任教的教师向上浮动一级工资,福利费每年不少于600元。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法的实施,该村已连续多年没有出现流生现象。

1991年,东衡村投资24万元,建造了村文化中心,建筑面积为602平方米,内设影剧院、录像室、卡拉OK厅、乒乓房和图书馆,另外还办起了村老年茶室,凡60岁以上的本村老年人,都可免费在该茶室喝茶娱乐。

这些年来,由于党的组织健全,领导作用发挥好,东衡村党支部曾被评为1990年度嘉兴市郊区先进党支部,1991 年又被评为郊区先进党支部标兵和嘉兴市先进党组织。东衡村被评为1987年度德清县郊区发展村办工业先进集体,1988年度德清县郊区乡镇企业先进集体,1990年度德清县郊区工业产值超千万先进集体和嘉兴市乡镇企业先进村,1991年度德清县郊区先进集体。

历代名人

东衡枕山带河,山明水秀,东傍苕溪,西溪,衡溪穿境而过。由于得地之利,历来商贾云集,士绅辈出,耕读传家成为村民教子信条。近人陈藕庆在《东衡日知国民学校校歌》歌词中写道:半山半水,从来是半读半耕;半乡半市,自古就半武半文。追溯文明,谁不知衡溪溪畔八半村;努力进取,斯不负山灵水秀育群英。"在现今东衡村村境范围内,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望族,缨冠绵世,形成了文化氛围特别浓厚的文化村。

东衡村沈、章两姓文化人辈出。据史籍记载,自东汉车骑将军沈戎因功赐居乌程县余不乡博陆里(即东衡里)后,沈氏家族一直重视文化教育。其中南梁文学家、音韵学创始人沈约,死后被封为当方土地,今东衡北郊俞塘村(即古代余乌村)尚有吴兴地主庙。宋朝沈畸官至监察御史,沈介官至兵部尚书,沈官至户部尚书,冠盖车马,盛极一时,东衡至今尚有"天下五部六尚书,东衡四部三尚书"古话流传。据《沈氏宗谱》记载,自宋迄清,沈氏家族共出进士7人。至今,进士第、舒润堂、春晖堂、旗杆石、拴马碑等遗迹、遗物尚比比皆是。章姓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已秀才频出,万历八年至崇祯间,共出进士3人。其中章嘉祯官至大理寺卿,人称章吏部,平生轶事在民间流传颇丰。次为陈姓。家庭出生寒微、本人大半生时间以教书糊口和躬耕农桑为业的陈斌,在清嘉庆四年考中进士,为东衡村平民走上科举道路谱写了自强不息的一页。

获得荣誉

2020年11月,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