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再造善本 :2002年建设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

更新时间:2024-09-21 13:55

2002年,国家正式立项建设一个国家重点文化工程——“中华再造善本工程”,这一工程是由国家投入巨资,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持,中国国家图书馆具体承办,集中国内一批顶尖学者共同参与,通过大规模的复制出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古籍善本的一项气势恢弘的系统工程。工程预计到2007年结束,共推出古籍善本1300种左右。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目的是通过大规模、成系统地复制出版,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善本古籍,使其化身千古,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共享。指导思想是以善本古籍的安全保护、开发利用为出发点,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为目的,坚持统筹规划,兼顾抢救、保护与利用,先易后难,滚动发展。

正文

基本情况

解决古籍“藏”“用”矛盾

《中华再造善本》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它是文化部、财政部等政府部门,经过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历史上典籍散佚的经验教训,针对善本古籍当今保管的现状,为防不虞,确保珍贵典籍的传承安全;同时为学术界提供更方便的利用善本机会,从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提出来的重要举措。它的有效实施,将在古籍整理和中国文化建设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中国的雕版印书始于初唐,成于五代十国,盛于两宋,旁及辽、西夏、金,延袤于元、明、清,时间跨度约为1300多年。可是就在这一千三百年中,典籍大量散佚,流存至今的唐、五代时期的版印实物,已成吉光片羽。两宋316年间刻书出版事业最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官私刻书有1万多种。印数则当以百千万计。到明代权相严嵩被劾而抄家时,据说抄出的实物中还有宋版书籍6853部。可是时间流逝不过几百年,迄今就中国辖区所藏宋刻完轶、复本、残本通计超不过2000部,可谓万不一存。元代掌握全国政权仅有87年,仅是宋代历史的四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刻书也有3200多种,相当于宋代刻书总量的四分之一。元代迄今不过6百余年,可中国辖区内现存元代刻书的完轶、复本、残本大概超不过1200部。面对这种典籍严重散佚的历史教训,清嘉庆时著名版本学家、校勘学家顾千里就曾感叹:“宋元本距今远者八百余年,近者不足五百年,而天壤间乃已万不一存。”故而呼吁:“举断不可少之书而墨之,勿失其真,是缩今日为宋元也,是缓千百年为今日也。”然而那时这只不过是个美好的愿望,是个梦想而已,无条件实现,也不可能实现。从顾千里到今天,又过了二百年,许多书又已失传,这引起了我们政府领导人的高度警惕和密切关注,所以才有“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的提出和立项实施。我们有高超的影印技术,不但能够做到“不失其真”,“缩今日为宋元”,且能延宋元至长远的未来。

过去私人藏书秘不示人,意在珍惜自己的藏本。新中国成立后,私人藏书通过各种渠道大部分裒辑于各级各类图书馆,但珍贵善本仍是不能随意借阅,其意仍无非是加强保管,使其能够传诸久远,可持续使用。这些都是好意,但其法则偏于保守。当今世界的图书保护有两条途径:一是改善藏书环境、原本脱酸、照原样修复,这可以称之为原生性保护;二是缩微复制、扫描复制、照原样影印等,这可以称之为再生性保护。这样做,原书是可以因不流通、少流通而得到保护了,可仍不便于学者批阅,读者还是不满意。政府斥巨资仿真影印存世珍稀善本古籍,则既是积极保护,又可广泛利用的两全之法。这种办法既能将那些久已绝版而又传世孤罕的古籍善本化身千百,永无失传之虞;又可广泛传播,便于披览研读,从而达到“继绝存真,传本杨学”的宏远目标。

并非简单“拷贝”

本书编出版效果的基础工作首先在选目。为此,自2002年初开始,我们就在思索和实践中反复提炼选目的指导思想。并从2002年5月初起,就邀请有关方面专家进一步研讨选目的指导思想和框架原则。最后所取得的共识,是本书编纂的宗旨为确保珍稀古籍的传承安全,因而它的第一要义是传本。但又不能只顾传本而不顾及其学术价值和学术体系。因此,提出了“一传本,二扬学”的选书基调。鉴于古籍传本越古越稀的事实,又提出了“宋元从宽,明清从严”的遴选原则。准此,我们选出唐、宋版本424种,金、元版本326种,作为一期选目。明清离我们时代尚近,存世的书也较多,选书的原则就是“学”、“本”并重,不能只看版本而不看学术内容,要尽可能做到每选的一种书都值得“再造”,不使不值得“再造”的书阑入其中,浪费国家资财。这个明清时代的选目,即二期选目也已几经推敲,基本定稿。一期工程《唐宋编》和《金元编》历时五年已经出齐,共758种、1394函、8990册。二期工程选目主要以明清两代珍稀古籍为主,并针对一期选目所遗漏的珍贵古籍查缺补漏,已初步完成选目556种。另外,还选择了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列入再造之内,以体现多民族共铸中华文明的辉煌史实。两期总为1300余种,规模已十分可观。

三、本书编纂分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编,凡五编。每编所选书目按传统的经、史、子、集、从类归。五编中每书之布局,则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各书排序为准。

四、本书编纂靠全国有关藏书单位同心协力、共襄盛举才能圆满成功。特别是那些同书同本而又长期分藏几地者,此次则尽可能使其珠联,成为完璧;有的书珠联之后仍不能成为完璧者,但现存合龙,毕竟便于读者。这是我们这次编纂工作同仁共同努力的目标。

五、本书装帧取传统的线装型式,封皮用仿库磁青纸,正文用纸采用两种:大部分用国产宣纸,铺色黑白印刷;少数用瑞典进口蒙肯纸,全行彩印。

嘉惠学林

当前已经印制了260种,发稿360种“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分为五编进行,自唐迄清为《唐宋编》、《金元编》、《明代编》、《清代编》、《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编》,每编下以经、史、子、集、丛编次。选录范围以我国内地收藏为主,还将陆续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台湾地区进行接触,最大范围涵盖中华文化典籍的精髓。全套共600多种、近万册的《中华再造善本》书价319万元人民币大陆现存古籍善本中传世孤本有45000多种,准孤本(仅存2部)约4100种。《中华再造善本》一期首先推出750种兼具文物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古籍善本影印出版。中华再造善本将分藏各处的珍稀版本影印出版,既可以方便研究人员,免去使用善本的奔波之苦,节约了学者的时间,为学术研究提供高质量的便捷服务,同时再造善本已经在一些公共图书馆代替底本出借,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物保护的作用。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编纂出版委员会主任、古籍学家李致忠 让无数珍稀古籍走出深阁大库,为往圣而续绝学,使中华文明的火种普世相传。

《中华再造善本》进入各收藏单位和研究机构后,逐渐在阅览流通、学 术研究方面代替了原件,既方便公众合理利用古籍,又大大减少了珍贵原件的磨损,避免因流通频次过高或操作不当所造成的损伤,从根本上有效地保护了古籍原件的安全。

为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做好古籍保护工作的指示,全面推进我国古籍保护事业,2008年9月,中华再造善本续编工作正式启动。续编涵盖《明代编》、《清代编》两部分。选目以明清两代珍稀古籍为主,重点选择版本稀少、文献及学术价值较高的珍贵古籍。其中大部分属国家一、二级古籍及入选第一、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明清两代是我国古代科技、印刷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西方科技著作的引进、乾嘉时期考据之学的盛行,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医学、文学、艺术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同时,一些今天原本已散佚的宋元古籍,经明清时期藏书家影抄、刻印,其形象、内容得以保存,亦是极其珍贵的史料。

科技方面,如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存有明代刻本的全。万历二十一年胡承龙南京市刻本《本草纲目》,在历代本草著作中收载药物最多,其纲目分类体系影响深远,远播海外;明抄彩绘本《履巉岩本草》三卷,全书收药206种,一药一图,先图后文,兼述别名、性味、功效主治及附方,朱砂矿绿,历久如真,充分体现了本草植被的特点。这些著作为传统中医药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文献依据。明代航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如《西洋新法历书》是当时最全面地介绍和引进西方天文学的著作,使我国天文学由传统的旧式体系转向西方近代天文学体系,逐步走上近代化乃至现代化道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利玛窦口译、徐光启笔授的《几何原本》,首次将欧几里得几何学及其逻辑体系和推理方法引入中国,对我国近代数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清两代的文学、艺术著作成就斐然:《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四大名著的创作完成代表了我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水平;随着杂剧、散曲等新的文学体裁不断涌现,优秀作品结集刊印,戏曲版画类古籍也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如明万历十七年唐氏世德堂刻《新刊重订出相附释标注拜月亭记》二卷最近古本原貌,文献与版本价值颇高,明金陵富春堂本《新刻出像音注增补刘智远白兔记》二卷等明代坊私所刻戏曲小说精品,插图版画绘镌精美、纤细入微。音乐方面,明徽王朱厚爝所辑古琴谱《风宣玄品》,续编收入嘉靖十八年徽藩刻本,全书收曲101首,并配手势图154幅,属海内孤本,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清彩绘本《升平署脸谱》将97幅京剧人像绘于绢上,绘制精美,是研究早期京剧服装和脸谱的宝贵资料。

明代在雕版印刷上发明了版拱花技术,多色套印的版画美观精致,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崇祯十七年彩色套印本《十竹斋笺谱》融“饾版”、“拱花”两大雕版印刷绝技于一身,色彩丰富,工艺精湛,历来被收藏家视为珍品。泥、木、铜、锡、磁等活字印刷技术也得以应用,在《中华再造善本编续》中都有经典印本的收录。

稿抄本是续编亮点之一。清代乾嘉学派兴起,考据、训学盛行,在古代经典和史料整理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续编收入了乾嘉学派代表人物的重要著作,如惠栋的《周易本义辨证》、戴震的《续方言》、顾炎武的《日知录》等。辽宁省图书馆藏《耳中人》,为蒲松龄晚年的手定稿本,含小说228篇、序文3篇,不仅具有极珍贵的文物价值,更可校补现行诸多版本的遗误,为学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抄本有以毛氏毛晋为代表的明清影宋、影元抄本,如上海图书馆藏《极玄集》一卷、国家图书馆藏《班马字类补遗》五卷、《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三卷,均是抄写精美、纸佳墨妙的上品之作,历来为藏书家所称颂,通过再造,将满足众多学者和收藏爱好者的需求。

再造善本工程续编还将制作完成《民族卷》。中华文明由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一些散佚的汉文文献资料,也在民族文献中得以保留。民族卷的编纂使“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在文献方面更加全面,不但完整地保护了各民族历史文献和优秀文化,也是我国“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政策的重要体现,对促进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续编选目收入14类民族文字古籍共34种,从历史、社会、宗教、艺术、医药、历法等多方面展示了中华各民族灿烂文化。各种丰富的装帧、刻印形式也极具民族特色,代表了各族人民精湛的制作工艺。九世纪前焉耆文写本《弥勒会见记》、明写本(藏文)《四部医典》、五代十国写本(回鹘文)《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明抄本蒙古文《阿勒坦汗传》、清抄本察合台汗国文《纳瓦依诗集》、明刻本彝文《劝善经》、清乾隆四十五年满汉蒙三文《三合便览》、东巴文《创世经》、于文陀罗尼、西夏时期木活字印本(西夏文)《吉祥遍至口和本续》、清代傣文写本《磨说》,以及清光绪七年韦善经抄本(古壮文)《么破塘》、大理国写本(白文)《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经抄》、清道光二十九年韦朝忠抄本(水书)《庚甲》等,均是民族文字古籍中的精品。明清古籍内容涉及明清两代600多年间中国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科技、学术等各个方面,其版本、学术与历史资料价值不亚于宋元善本。推进和完成续编,将使中华典籍文化得以全面传承,使中华再造善本工程目的完整地实现。

目前,再造善本续编选目已初步拟定580种(明代编312种、清代编234种、民族文字编34种),基本涵盖了明清时期和少数民族文字中的重要珍贵古籍,与一期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华善本再造体系,并计划在2009年-2012年间完成出版任务,印制数量、开本、装帧依一期旧例。截至2011年12月,已完成50家520种古籍的底本确认工作,完成拍照353种,216种样书,194种入库;再造善本续编提要的撰写工作也在有序进行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有计划地保护、开发、利用善本古籍,对于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意义重大。

“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再造善本》以其对学术研究的推进、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精良的印刷装帧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它的有效实施,将在中国古籍整理和中国文化建设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参考资料

《中华再造善本》:再造经典 传承文明.网易网.2017-05-3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