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科学院 :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

更新时间:2024-09-21 02:54

中国中医科学院(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成立于1955年,原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研究机构。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的第一所中医药科研、医疗和教育基地。

中国中医科学院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1954年10月,在党中央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成立了中医研究院筹备处。1955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正式成立。1985年10月8日,经卫生部同意,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11月15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截至2021年底,中国中医科学院下设18个研究所、6家医疗机构、1个研究生院、3家分院以及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杂志社等学术单位。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院士5名,国医大师7名;拥有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2人,岐黄学者27人,青年岐黄学者11人。学院共获得院外各级各类科技奖励87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54项。学院现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所涵盖的所有二级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图书与情报管理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3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以及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3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历史沿革

中医研究院(1950—1955)

1950年8月7日,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毛泽东主席为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医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为开展伟大的人民卫生工作而奋斗。1954年9月,毛泽东主席明确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1954年9月12日,卫生部指派鲁之俊朱琏、何高民负责筹备成立中医研究院。1955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正式成立。

中国中医研究院(1955—1971)

1955年12月19日,由国务院卫生部直接领导的“中医研究院”正式成立,周恩来总理为研究院题词:“发展祖国医药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下设附属医院、内科研究所、外科研究所、针灸研究所、针刺疗法研究所、中药研究所、医史研究室、编审室和中医研究班。1962年,中医研究院本部迁至东直门新址,针灸研究所、针刺疗法研究所、外科研究所仍留在北线阁旧址,合并组成针灸外科研究所。1963年4月30日,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正式成立。1964年4月,中宣部在中医研究院组建中医研究院经络研究所。1970年9月,针灸研究所与经络研究所合并,组建中医研究院针灸经络研究所。1971年,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合并,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1985年10月8日经卫生部同意,更名为“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1972—2005)

1972年,卫生部将健康报社并入中医研究院。197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科研人员首次从中药青篙中成功提取有效单体——青篙素结晶;“冠心“号研制成功;“针拨治疗白内障术”被卫生部在全国推广。1975年,中医研究院教授唐由之为毛泽东主席进行了白内障手术,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中央领导的赞赏。1977年,研究院建立骨伤科研究所。1978年10月,中医研究院成立学位委员会。1981年,研究院成立中医古籍出版社。1984年,研究院成立医药技术开发公司;11月,成立实验药厂。1985年,研究院成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1986年1月,成立北京针灸学院;9月,更名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1993年2月,研究院成立人才研究中心。1994年11月,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正式成立。1995年,中医研究院设立中西医结合博士后流动站。1997年1月,中医研究院将骨伤科研究所、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骨伤系、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附属医院3个机构合并,组建成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1999年,研究生部由北京针灸骨伤学院迁至中国中医研究院。2000年,教育部将北京针灸骨伤学院从中医研究院划出,划归到北京中医药大学。2000年8月,科技部成立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挂靠在中医研究院。2000年11月,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成立唐氏中药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同新加坡中华医学会联合举办研究生班。2003年,研究院增设中医学中药学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承办第三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2005年11月15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2005—至今)

2006年3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在东直门院本部成立。2006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医学基础研究所在东直门院本部成立。2012年12月1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在东直门院本部成立。2013年6月24日,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苏分院在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挂牌成立。2014年12月5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在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挂牌成立。2014年12月29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数据中心在东直门院本部成立。2022年7月25日,发起成立长三角中医药高等教育联盟。2022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揭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苏州市中医医院合作共建的心血管病中心揭牌。2023年9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牵头国际医疗服务联盟挂牌成立。

机构规模

组织机构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下设18个研究所、6家医疗机构、1个研究生院、3家分院、3家挂靠单位以及中医古籍出版社、中医杂志社等学术单位。

人员规模

截至2021年底有职工6500余人,拥有王永炎陈可冀张伯礼黄璐琦仝小林5名院士,路志正、陈可冀、刘志明、薛伯寿、张伯礼、余瀛鳌翁维良7名国医大师;拥有岐黄工程首席科学家2人,岐黄学者27人,青年岐黄学者4人;拥有荣誉首席研究员11人,首席研究员54人,特聘首席研究员2人。

教学培养

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3个一级学科所涵盖的所有二级学科专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1个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图书馆学档案管理

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

研究生培养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是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立的中医药行业第一所研究生院,是国家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全面负责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在岗研究生导师近千人,目前在院学生达1600余人,2021年底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70余人。2020年开始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联合招收本博连读屠呦呦中医班,加快探索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推进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

国际交流

中国中医科学院作为传统医药交流的重要窗口,与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建立了3三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与美国德国挪威意大利奥地利5国建立国家级海外中医药中心;在中药资源、康复医疗、糖尿病防治、针灸等领域建立6个国家级国际合作基地;与奥地利、瑞典共建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际联合实验室。近年来与30余个“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及地区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开展医药领域合作,签署110项合作协议;助力国际抗疫,推广中国方案,向国外派遣我国首支国际中医抗疫医疗团队,组织培训研讨会覆盖国家百余个,不断提升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科研与学术

科研平台

学院拥有部局共建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过程控制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机构(GCP)、国家中药安全性评价中心(GLP)以及4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拥有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馆藏资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建于1955年,是我国中医药图书文献资源中心,是全国乃至全世界馆藏中医药书刊文献和收藏中医古籍珍善本最为丰富的单位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是全国藏书最多的中医药专业图书馆,藏书36万余册,其中珍本、善本、孤本书籍2万余册,是国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及全国中医行业古籍保护中心。中国医史博物馆是我国收藏文物最多的中医专业博物馆,收藏文物3000余件。,

1911年以后出版的中医药图书达12000多种,外文传统医学图书1万余册;国内外期刊2000余种,其中中医期刊230多种,外文中医期刊60多种;缩微胶卷、声像资料及电子产品数百种。本馆与国外37个国家170多个单位建立了资料交换关系。图书馆以书刊借阅、古籍复制、馆际互借、网络服务、联机与光盘检索等方式向国内外读者提供服务。年读者服务量约30000多人次,书刊流通量约57000余册次。

学术期刊

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和承办18种全国性中医药专业期刊,其中《中国结合医学杂志》《中医杂志》(英文版)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数据库(MEDLINE)、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库)》(SCI-E)等收录,《中医杂志》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是唯一的中医药类期刊。

根据2023年12月该院官网显示,中国中医科学院出版有18种学术刊物。

科研成就

中医药科学研究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中心任务。建院60余年,在中医药基础理论、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及中药新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截至2021年底,全院共获得院外各级各类科技奖励87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54项。“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中药科学研究丰碑的青蒿素双氢青蒿素研究,荣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屠呦呦终身研究员由于在青蒿素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在中国大陆开展科学研究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第一位中国科学家。继诺贝尔奖之后,屠呦呦分别于2016年、2019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成为我院奖励史上的新突破。2021年度,中国中医研究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32项,其中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8项、学术著作奖4项、政策研究奖1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7项,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1项,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10项。截止2021年底,全院共获得各级科技奖励877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54项,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及全国科学大会奖18项

机构文化

校徽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徽呈圆形,主色调为绿色,象征着自然、和谐、健康和生机,标志最中间是一个装有药草的葫芦,表明科学院是以“中医药”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机构,有着鲜明的中医药特色,更有“悬壶济世”之意,表明了科学院“救死扶伤”“服务为民”的理想信念。葫芦与外面的环形结构构成一个“中”字,即代表着“中国”,又代表着“中医”,再一次点明了科学院作为中国中医科学研究前沿阵地的突出地位。标志上方是科学院的全称,下方是中文名称对应的英文名称。

医疗服务

中国中医科学院充分发挥中医医疗特色优势,为广大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在抗击重大传染病、抗震救灾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20年,组建首批援鄂抗疫国家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市,整建制接管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全面参与新冠肺炎救治工作,制定中医药诊疗方案,研发防治新冠肺炎中药新药,彰显了“国家队”的责任和担当。附属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眼科医院是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另有针灸医院、中医门诊部两家医疗机构。目前,全院开放床位3000余张,年门(急)诊总量700余万人次,出院人数8万人次。202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首批纳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辅导类”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西苑医院、广安门医院和望京医院入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眼科医院获批筹建全国中医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中心和全国中医药老年眼病防治中心。全院在肿瘤、心血管、老年病、糖尿病、骨伤科、眼科、血液病、肾病、皮肤病等常见病、多发病、疑难重症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疗效,在国内外有较高声誉。目前拥有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6个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重点专科,4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11个北京市中医重点专科。202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苏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济宁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黑龙江省医院3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名单,至此,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增至7个。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1-26

中国中医科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5

新中国医疗卫生形势严峻,毛泽东主席作出这项指示!.上观新闻.2023-12-05

中国中医科学院.爱企查.2023-12-05

开创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六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时间:2015-12-28 00:00:0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23-12-13

现任领导.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5

开启院地合作新篇章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苏州新闻网.2023-12-06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与苏州市中医医院合作共建的心血管病中心揭牌.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牵头国际医疗服务联盟挂牌成立.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院机构.https://www.cacms.ac.cn/hospital.html#yjg.2023-12-06

江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签约共建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西分院.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中国中医科学院分院工作汇报会召开.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医院概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23-12-06

学科建设.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2023-12-06

望京医院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本部)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获良好.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人才队伍.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朱立国教授当选 2023 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脾胃病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炮制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鉴定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分子生药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药用植物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重点学科-中医眼科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药信息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药(临床)信息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护理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皮肤病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心理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肛肠病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肿瘤病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心病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史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文化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文献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针灸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泌尿系统疾病).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鞠大宏.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毒理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血液病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老年医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药理.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痹病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心血管病.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临床药理学.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研究生院.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中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https://www.cacms.ac.cn/research_platform/detail/1729.html.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https://www.cacms.ac.cn/research_platform/detail/1732.html.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7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7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介绍.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2023-12-07

学术期刊.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13

期刊简介.中医杂志.2023-12-07

关于我们.中华医史杂志.2023-12-07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网站.中国中医基础医学.2023-12-07

期刊简介.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3-12-07

Online First.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23-12-07

基层中医药.中国知网.2023-12-07

Overview.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2023-12-07

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西医结合杂志.2023-12-07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23).中国知网.2023-12-07

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中药杂志.2023-12-07

期刊介绍.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12-07

《中国针灸》简介.中国知网.2023-12-07

期刊简介.中国骨伤.2023-12-07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23-12-07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中国知网.2023-12-07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3-12-07

针刺研究.中国知网.2023-12-07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3-12-07

中国中医科学院2021年度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成果简介.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7

科研概况.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2023-12-07

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度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成果简介.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7

中国中医科学院2014年度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成果简介.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7

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度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成果简介.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7

中国中医科学院2019年度获得政府及社会力量设立的科学技术奖成果简介.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7

科技成果.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7

中国中医科学院再添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2023-12-07

季钟朴.陕西省图书馆.2023-12-13

施奠邦:中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崇明报.2023-12-13

王永炎.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12-13

曹洪欣.中国保健协会.2023-12-13

中国工程院院士馆.张伯礼.2023-12-1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