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机构

更新时间:2023-08-15 17:17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创建于1950年,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隶属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核集团),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和基础性、综合性核科研基地。

截至2022年12月官网数据显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有职工4200多人,下设有6个主体研究所,12个国家级、部委级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有物理学、化学、核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及应用数学(二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予权。核能院具有每学年度招收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32名、博士研究生70名,共302名的招生规模。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同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5月22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关于核数据、核燃料循环与放射性废物管理领域合作实际安排》。

历史沿革

1954年底,在云南落雪山海拔3180米处建造了中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开始了奇异粒子和高能核作用的研究工作。

1956年,研制的核乳胶卤族元素计数管达到国际同类型号的先进水平,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这是该所自国家颁布科学奖励条例以来首批获奖者。

1956年,研制成功的4英寸和9英寸两种金属扩散泵填补了中国高真空技术的空白。

1956年,于敏发表了“关于208Pb附近一些原子核能级”等文章,填补了中国核理论研究的空白。

1957年底,研制成功第一台能量为2.5兆电子伏的质子静电加速器

1958年6月10日,中国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第一次得到了质子束并且第一次打到内靶上。

1958年6月13日,中国第一台实验性重水反应堆达到临界;10月1日生产出钴60、钠-24、磷-32、钙-45等33种放射性同位素

1958年,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中子晶体谱仪,并利用这台谱仪在反应堆上获得中国第一批热中子截面数据。

1958年,研制成功一台精度达到当时国际水平的中子衍射仪,为固体物理研究建立了良好条件。

1959年,设计、制造、安装的零功率反应堆东风1号、东风2号达到临界。

1960年初,王淦昌领导的科研小组成功发现了反西格玛负超子,这是人们第一次发现的带奇异数的荷电重子的反粒子。该项成果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60年4月1日,研发、设计和建造的零功率堆东风3号达到临界。

1960年9月,建成第一个六氟化铀简法生产工艺——“615乙”工程,10月获得合格产品。

1963年10月,“615乙丙”胜利完成任务,为中国第一次核试验提供了足够的六化铀原料。

1960年12月,为二十一所研制出全套链式反应动力学测量仪器,后为核试验所采用。

1963年5月,设计研制成功第一台离子源

1963年,建成中国第一台30兆电子伏电子直线加速器

1964年7月23日,王方定小组承担的点火中子源研制任务全部完成,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4月,生产了5台不同量程的示波器,随后又生产了5台量程不同的电子倍增器与示波器配套。这套设备参加了多次核试验,被试验基地的人们誉为“功勋示波器”。

1964年12月,自己设计和建造的中国第一座工程性试验堆——49-2游泳池式反应堆达到临界。

1965年8月,完成“35#-1、35#-2任务”,为研究选择氢弹装置的技术路线提供了重要数据。

1965年11月,“616”电磁分离器正式投产,经试验分离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从此中国拥有了生产克量级稳定同位素的手段。

1967年末,研制成功碘-131、金-198、磷-32等医用同位素并提供医院使用。

1969年5月,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提供了两个2×108中子/秒的强-铍中子源

1970年12月,完成了生产堆元件后处理三循环改为二循环的热试验及其分析测量方法研究的任务;完成了生产的提取、浓缩等全部工艺流程及其测试方法的研究任务。

1971年3月12日,为第一颗人造卫星地面测试装置提供了1100居里的Po-210放射性同位素电池

1975年1月10日,开始进行百居里级锔-242α放射源的研制工作。这是中国第一次在较简陋的条件下提取较大量的超钚元素。

1980年12月5日,研制的强流脉冲电子加速器出束。

1984年3月31日,研制的第一座微型反应堆实现满功率运行。

1984年12月,钴-60源辐照装置和-137辐射源生产线建成并投入使用。

1985年1月23日,重水反应堆(101堆)开始对“728”燃料元件进行堆内综合考验。

1985年,“101研究性重水反应堆改建”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86年,“微型中子源反应堆”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87年2月7日,研制的节能电磁阀获第2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质奖。

1987年4月6日,研制成功“北京谱仪大型螺旋管线圈”。

1987年5月27日,研制的强流短脉冲电子加速器出束。

1988年10月,建成亚洲第一个研究堆冷中子源装置。

1989年7月,研制的微型反应堆和4兆电子驻波电子直线探伤加速器在北京世界博览会上分获金质奖和银质奖。

1990年,建成国内第一台百焦耳级,100ns电子束泵浦KrF准分子激光加速器,技术指标在国内领先,并在能量输出(百焦耳)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91年5月10日,制成一对210Po-Be启动中子源棒,圆满完成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首次启动所用中子源棒

1992年2月13日,设计并参与建设的阿尔及利亚15兆瓦多用途重水研究堆实现临界。该工程被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获199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93年6月25日,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1.5兆电子伏、15千瓦的电子辐照加速器。

1996年,在串列加速器上通过在线γ谱学实验,首次观察到-167三轴超形变,这是国内核物理实验中发现的第一个三轴超形变,也是国际上找到的第三个罕见的三轴超形变。

1996年12月18日,“援外15MW多用途重水研究堆设计建造”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8年8月1日,研制生产的黄金成色仪获全国第十一届发明展览会金奖。

1998年9月14日,“医用裂变99Mo的提取、99Tc和99Tcm药盒的研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999年6月,研制成功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用于初级启动的中子源棒。

2001年9月28日,研制成功新型海关集装箱检测系统,该系统是世界上第一台将钴60放射源与固体探测器结合的运行稳定、维修简便的集装箱检测装置。

2002年9月5日,研制的2兆电子伏自屏蔽式电子束消毒灭菌装置通过鉴定。

2004年5月,建成了碘-125循环回路;2009年6月建成了碘-123气体靶系统,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4年9月,研制的“自屏蔽电子束辐照装置”获第五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2005年,在中国国内首次成功研制了核电站燃料元件破损在线探测系统(FDDS)样机。

2005年7月16日,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快热耦合”的次临界实验装置概念,并建成中国首台实验装置“启明星1号”。

2006年11月,研制成功中国首台钚-238同位素电池。

2007年12月18日,中国首台高能大功率电子束辐照加速器装置建成。

2008年7月,研制的“NQR爆炸物检测系统”、“放射性物质检查系统”和“高灵敏快速识别反恐核侦查车”成功运用于北京奥运会场馆

2008年11月2日,通过微型反应堆中子活化分析等手段,成功破解“光绪死因”之谜。

2009年12月,设计和建造的世界首台医院中子照射器(BNCT)达到临界。

2010年5月13日,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实现首次临界。

2010年7月21日,中国实验快堆(CEFR)实现首次临界,被557名两院院士评选为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并被多家媒体评为2010年“十大新闻”之一。

2010年10月,首枚CN-101型工业辐照用钴60放射源产品下线,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1年2月,CN-101密封源工艺及产品合格性顺利通过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

2011年7月21日,中国实验快堆成功实现首次并网发电。

2022年11月28日消息,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高温动态铅铋环境下力学测试试验回路装置顺利完成调试,具备开展铅铋堆结构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的能力,标志着原子能院在国内率先掌握了铅铋反应堆材料及部件在铅铋环境下力学性能测试的关键技术,为铅铋堆技术研发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由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中子谱仪“龙睛一号”,顺利实现从太空中持续稳定传回在轨测量数据。所有探测器均探测到中子信号且数据正常,标志着中国已初步掌握空间中子能量分布识别技术。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与中国同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3年5月22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签署《关于核数据、核燃料循环与放射性废物管理领域合作实际安排》。

科研条件

人员编制

根据2022年12月研究院官网显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有职工4200多人,其中高级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1300余人,两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106人,硕士生导师20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5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9人,中核集团首席专家9人,中核集团科技带头人10人,全国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1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领军人才1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

科研部门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下设有6个主体研究所:核物理研究所、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放射化学研究所、核技术综合研究所、核安全研究所、核工程设计研究所。12个国家级、部委级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工业核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国防科技工业抗辐照应用技术创新中心、中国核数据中心、核数据测量与评价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国家能源快堆工程研发(实验)中心、国家同位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量与校准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核应急辐射监测技术支持中心、IAEA核安保技术协作中心、IAEA-CAEA核保障与核安保联合培训中心、IAEA核保障领域网络实验室。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核物理分会、核化工分会、同位素分会、核技术工业应用分会、电离辐射计量分会,北京核学会,中国辐射防护学会天然辐射防护分会、放射性废物管理与核设施退役分会以及快堆产业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均设在这里。

设备资源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和国防核科研、核能开发研究和核基础科研的创新基地,为中国国防科技、先进核能开发、核基础及共性技术、核技术应用及产业化事业研制了中国实验快堆、中国先进研究堆、北京放射性核束设施、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等科技创新平台。

2002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成功研制出中国国内第一台用于普通信件和特快专递的自屏蔽式电子束消毒灭菌装置。2007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主设计研制的10MeV/15kW高能大功率电子辐照加速器装置投入运行,是中国目前投入使用能量最高、功率最大的电子辐照加速器装置,已广泛应用于食品保鲜、医疗用品消毒和海关检疫等领域。

2008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为北京奥运会研制了NQR爆炸物检测系统、放射性物质检查系统和高灵敏快速识别反恐核侦查车共计430余套,为北京奥运会多个场馆和宾馆提供安全保障服务。在2008年11月召开的“2008北京奥运总结会”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被授予“科技奥运先进集体”称号。

2009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安保产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上又一举中标,成为该届全运会行人、车辆安全检查类产品的唯一供应商。2009年,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参股企业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中原对外工程有限公司建成了世界首台基于微型反应堆的硼中子俘获治疗装置(BNCT)。这是中国自主建成的世界首台医院中子照射器。2009年,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下属北京埃索特核电机械有限公司研制生产的IG—SCAN集装箱检测系统正式启运发往阿富汗。同时,公司研发制造并安装在柬埔寨的固定式检查系统。

2010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放射性物质检测安检装置共计500余套成功应用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60余套放射性物质检测装置在上海第14届国际泳联世界锦标赛场馆成功运行。

2011-2012年,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制的用于鲜活农产品检测的低辐射钴60γ射线数字成像型高速公路绿色通道检测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数个高速公路收费站。该系统可实现不停车、不开箱、现场快速检查。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1978年-202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防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奖、中华技能大奖中核集团科学技术奖近2000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近2000件;曾荣获“全国国际劳动节劳动奖状”“首都文明单位”“全国职工之家”等诸多殊荣。

科研成果获奖情况(1978-2011年)

论文发表情况

学术刊物

期刊

•《应用泛涵分析学报》

应用泛函分析学报》创刊于1999年6月。该刊是由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被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该刊主要刊登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泛函分析的基础理论,如集合论测度与积分、点集拓扑、拓扑向量空间、度量空间及对偶理论、广义函数、Banach空间及其几何理论、映射理论、算子代数、抽象调和分析、K理论等的最新科研学术成果;二是分析数学基础理论在国民经济、国防科技和现代科学技术等各领域中的相关应用。

•《质谱学报

《质谱学报》是经国家科委批准,中国质谱学会、北京中科科仪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主办,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承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中国科学院《核心期刊》之一。刊登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材料学、核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中质谱法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在各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同时介绍质谱学及其相关技术在上述前沿课题研究中的最新进展。

•《同位素》

《同位素》期刊是中国核学会同位素分会主办的专业会志,也是中国国内唯一一本同位素专业杂志。刊物创刊于1988年,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承办。刊物以创新与实用并重为特点,提高与普及相结合,主要刊登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在工业应用方面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经验,同时也刊登同位素技术在理、农、医等方面应用的文章。

•《原子能科学技术

《原子能科学技术》,月刊,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办,1959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性学术与技术兼顾的原子能类核心期刊,先后被《EICompendex》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方正Apabi电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书生数字期刊》等收录,并已入网“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期刊群”。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是中国核学会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主办的学术刊物,设有研究工作报告栏、简报栏,主要报道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基础研究、放化工艺研究、辐射化学、环境化学同位素化学及有关分离分析方法的科研成果。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原子能技术类核心期刊,是全球最大的文献和引文数据库Scopus英国《科学文摘》(SA)、美国《化学文摘》(C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的源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统计源期刊。该刊已加入doi系统,并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网络版》、《方正Apabi电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

年报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中文版)于1978年创刊,1988年,英文版《Annual Report for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正式出版。《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和《Annual Report for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主要报道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的年度进展、核设施和大型科研设备的运行状况、核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等概况,学术活动和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该院科研成果获奖和学术论文发表题录等。

人才培养

原子能院研究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始于1956年,具有物理学、化学、核科学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应用数学一个二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研究生招生专业涵盖了应用数学、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等16个二级学科、专业。拥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涉及学科、专业课程约120门,编著专业类教材近40余本。截至2022年,原子能院具有每学年度招收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32名、博士研究生70名,共302名的招生规模。

获得荣誉

2021年8月,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实验快堆主控运行团队被命名为“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

2022年2月11日,入选2022年北京市科普基地拟命名名单。

院所文化

院精神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精神,简称“四〇一精神”,其具体表述为:“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

“以身许国”表现的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职工国家至上、魂牵梦萦的爱国情怀,科技报国、科技兴国的远大理想,艰苦奋斗、为国拼搏的献身精神。

“敢为人先”体现的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职工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的豪迈气概,愈挫愈强、百折不回的顽强韧劲,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创新意识。

“严谨求实”体现的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职工严格严谨、严肃严密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不尚浮夸的科学道德,大力协同、海纳百川的科学胸襟。

“四〇一精神”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五十多年创业精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几代职工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广大职工为了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的报国志、进取心、科学魂。

院歌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歌歌词为该院职工集体创作,歌曲为作曲家生茂先生创作。院歌描述了四0一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揭示了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作为中国核科学技术发祥地的历史地位,展示了核科学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表达了四0一人勇攀核科技高峰的豪情壮志,并通过歌词和旋律的反复,强化了“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的四0一精神,简洁明快,内涵丰富,激昂有力,振奋人心。

歌词内容为:

我们的原子科学城,

汇聚着一群拓荒的人。

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

核事业从这里诞生。

我们的原子科学城,

汇聚着一群追梦的人。

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

核事业在这里升腾。

光荣的四О一人,

自豪地四О一人,

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

向着核科技高峰奋勇攀登!奋勇攀登!

院旗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旗以红色为基本色,居中为院徽标识,院徽为黄色,院徽下为一道蓝色横条,旗杆套为白色。院旗的形状、颜色两面相同。院旗为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

院旗以红色为背景,代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所从事国防科技事业以及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事业的兴旺发达;蓝色既是和平、环保、核能和平利用的象征,又是海洋的颜色,它与居中的院徽组合在一起,寓意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事业像一艘扬帆的大船,在科技的海洋里,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院徽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徽以院名英文缩写“CIAE”为基本图形,其艺术造型像一条大船,象征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事业在新世纪的征程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驶向美好的未来。

一团一会

职工体育总会:

足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排球协会、网球协会、保龄球协会、钓鱼协会、游泳协会、健身健美协会、棋牌协会、老年体育协会。

职工艺术团:

声乐队、器乐队、舞蹈队、神剑学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绘画协会、文学社)、集邮协会、老年艺术团。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