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 :晋文公大臣、隐士

更新时间:2023-06-16 11:36

介子推(?-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大臣。

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骊姬之乱后,公子晋文公出逃至翟国,介子推同狐偃、赵衰、魏犨、司空季子等人追随一同逃亡。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归国后,便对随从他逃亡的人论功行赏。别人都得到官爵,唯介子推没有得到高官厚禄,也没有向晋文公索要。随后介子推同母亲说明情况后,就携母隐匿在山林之中。晋文公寻找介子推而未得,将绵上山(今山西介休县境内)封为介子推之田,最终介子推隐居到死。

天禧元年(1017年),赵恒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战国时期秦国国相吕不韦在《吕氏春秋》盛赞介子推的忠诚:“以贵富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介子推的传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化,从最初的隐士到割股食主、抱树焚死,使得介子推的人物形象不断丰富,也让他的中国神话色彩越来越重。

人物生平

重耳之臣

姬阆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国发生骊姬之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姬奚齐为太子。公子重耳出逃至翟国(又作“狄国”),因翟国是重耳母亲的故国。介子推同狐偃(公子重耳的舅舅)、赵衰魏犨胥臣等人(无名跟随者数十人)追随一同逃亡,介子推和重耳等人在翟国住了十二年。周襄王九年(公元前643年),晋惠公恐晋国人依附重耳,就派勃鞮追杀重耳。重耳听到这个消息,与介子推、赵衰等人商量逃亡齐国,因齐桓公有志称霸,体恤诸侯。

割股啖君

周襄王十年(公元前642年),晋文公流亡到卫国五鹿(今河南省濮阳市南)。据《韩诗外传》,一个叫作头须(一作里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等人无粮不能前行,向田间的农夫乞讨,却没要来饭,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嘲笑了一番。重耳恼怒,准备用鞭子教训农夫。狐偃规劝重耳:土,象征土地,他们是表示对您臣服,你应该行礼接受它。重耳拜谢村民,并把土块装在车上,但臣子们只能采集、食用野菜煮食。而后介子推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吃后,这才问哪儿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介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此事仅记载在左传;国语,史记均无记载)

隐居无求

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晋文公继位后(即晋文公)赏赐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没有要求禄位,禄位也没有赐到他身上。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如今只有公子(重耳)在世。晋惠公、怀公没有亲近的人,国内国外都抛弃了他们。上天不愿晋国绝后,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公子又会是谁。这实在是上天要立他为君王,而他们(狐偃)却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是欺骗吗。偷别人的财物,尚且叫做盗,何况贪上天的功劳,转为自己的力量呢。下面的人把贪功的罪过当成合理,上面的人对欺骗加以赏赐,上下相互欺骗,这就难和他们相处了。他母亲说,你能够这样想,我和你一起隐居起来。于是,介子推和他的母亲隐居深山,一直到死。

授封绵山

介子推的仆人解张怜悯他,夜里写了封信挂到宫门上。写着龙(重耳)想上天,五条蛇(狐偃、赵衰魏犨胥臣、介子推)辅佐。龙已经升入云霄,四条蛇各得其所,一条蛇(介子推)独自怨苦,最终找不到它的处所。晋文公出宫门时看见这封信以为是介子推写的,因晋文公之前担忧周代,没有来得及分封介子推功劳。随后,晋文公派人寻找介之推,同时把绵山上的田封给介子推,以此表扬他的功劳,并记载自己的过失。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赵恒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清雍正在《光绪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

后世影响

随着历史的发展,介子推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不断添附上一些新的情节。从先秦至两汉,由于时间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介子推及其事迹逐渐被演化为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一时期,随着割股奉君、赋诗言志、抱木死等情节的加入,介子推的形象一步步在发生改变。而介之推的早期信仰是以介之推之祖灵为祭祀对象,限于宗族之内、封田区域间的宗庙祭祀。起初它是晋国国祀,属于礼的范畴。秦汉时期,随着统一政权的建立,介子推祭祀逐渐被排除在中央王官礼仪(不属于官方正式祭祀)之外,但仍然以宗庙祭祀、厉鬼祭祀、神灵祭祀的形式在固定区域延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神秘化的民间观念,在民众间保留下来。在两汉之际的太原市郡,介子推正附会于寒食节而走向神坛,处于从历史人物到神的过渡阶段,至东汉中期,其已被太原人奉为神灵,并设有专庙—“子推之庙”祭祀。

西汉中晚期,在士人阶层重名节、朝野崇尚忠孝等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下,介子推的忠义形象、忠烈之名被推到了极致,介子推由此成为汉人名节观念和道德操守的榜样。正是在此背景下,太原地区的士庶民众通过介子推历史记忆的塑造和流传,建造介子推庙。一步步将乡贤介子神化,推动了介子推信仰的形成与发展,并使其融入地方社会文化体系。介子推庙是介休市历代民众寒食节祭祀介子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民间俗信中介子推被视为雨神 。因此平时若遇干旱,山西汾州等地民众也会到介子推庙中举行祭祀祈雨仪式。

历史评价

战国韩非子在《韩非子·用人》中有“昔者介子推无爵禄而义随文公,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故人主结其德,书图著其名”

战国吕不韦在《吕氏春秋》盛赞介子推的忠诚:“以贵富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

北宋诗人黄庭坚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宋·黄庭坚《清明》)

明代学者愈汝为的《过绵山吊介之推》一诗:“民间禁火寒食节,绵上遗封莽未耘。”

明代学者林魁的《寒食题介子祠》“但使亡人能返国,耻将股肉易封侯。”

轶事典故

寒食节起源,据明朝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君”。后来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后世纪念

介子推庙

介子推庙,位于灵石县境内的张蒿村,称英毅圣王庙。介庙所建处,原有母子柏、母子碑。传说母子柏所生之处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地。介庙周围原来环境清幽,浓荫十里,风景秀丽,气候温凉。也由于这个原因,这里也被人称为“神林”。可惜1942年日本侵略者侵华时,这里的山林庙宇均被火焚毁,现仅存寺庙的偏院一处,院内还存有原庙基的石墩和五通石碑。

天涯山石鼓寺

石鼓寺是天涯山风景区的一景,始建于元代。据《崞县志》载,元代张显之夫人延氏乐善好施,在莲花山下修建舍药院,为当地百姓消灾除病,并供奉绵山介子推神灵保佑。一天夜里,忽闻人语马嘶,隔窗闻问,答曰:“介神驻兵。”翌日,见院内石上留有马蹄印,随后将舍药院改为介神行宫,即石鼓神祠之前身。现存元代大元国延佑四年皇帝御书“石鼓殿”大牌匾足证。殿内塑起了介子推和其母的巨像,墙壁上绘就32幅介公生平行藏。于是,东周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也就自然成了石鼓山的山神,“石鼓神祠”由此得名。

影视形象

史籍记载

春秋战国左丘明《左传注》集解第六.传.鲁僖公二十四年

春秋战国左丘明《国语注》卷十.晋语四.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卷十二.季冬纪.介立.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卷十一.用人.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一.晋世家第九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