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宫街道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下辖街道

更新时间:2023-09-20 14:15

仲宫街道,隶属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位于历城区西南部,东与西营街道、柳埠街道相接,南与柳埠街道相连,西南与长清区张夏街道、万德街道接壤,西北与市中区党家街道、十六里河街道为邻,北与市中区兴隆街道毗邻,总面积256.01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该街道在册户籍数3万户、8万余人,常驻外来人口约10万人。截至2023年,该街道下辖194个行政村。

仲宫街道1950年为第九区,1955年改称仲宫区,1959年成立仲宫公社。1961年7月,为仲宫区所辖仲宫公社。1968年7月,撤区并社为仲宫公社。1985年9月,设立仲宫镇。2016年9月,撤销仲宫镇,设立仲宫街道办事处。

仲宫街道地处中部丘陵,地形为低山丘陵,主要山脉有卧虎山、穆柯寨、康云顶,最高点康云顶海拔534.8米,最低点卧虎山海拔353.6米。境内河道属玉符河流域,境内最大的河流为玉符河,主要支流有锦阳川、锦绣川、锦云川、泉泸河。辖区内有太甲山遗像、黄花山石刻、普门寺遗址等多处名胜古迹,以及4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1年,仲宫街道收入预算为65071498元,其中,财政拨款(补助)65071498元。

历史沿革

金置中宫镇。明崇祯十三年(1640)属锦云川路,为中宫镇。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属正南乡。民国十三年(1924)属终宫乡。1950年为第九区。1955年改称仲宫区。1959年成立仲宫公社。1961年为仲宫区所辖仲宫公社,1968年撤区并社为仲宫公社。1985年实行政社分开撤区并乡设立仲宫镇至今。2005年12月高而乡、锦绣川乡撤乡设立办事处并入仲宫镇。

2016年7月,济南市编委批复设立济南市南部山区管理委员会。南部山区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正局级规格,先期代管历城区仲宫镇、柳埠街道西营街道

2016年9月撤销仲宫镇设立仲宫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仲宫镇政府驻地。

地理环境

仲宫镇是省城济南后花园的第一站,山东103省道、327线、518线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仲宫吸纳三川,覆盖两库,山水资源丰富。所谓三川是指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两库是指卧虎山水库和锦绣川水库。

行政区划

辖129村。

文化

仲宫

位于卧虎山水库以北,西邻西沟崖,东为西郭而庄,锦绣川北岸,103公路以东。1408户,4366人。设仲宫南、仲宫北村民委员会。家历一、六,三、八日逢集。1948年9月,历城县委在此召开庆祝济南解放大会。同年10月,历城县委、县政府从仲宫迁至东郊杨家屯。

约在西汉,名为终翁聚。亦名终军村。以终军故里而得名。曾名中公集、中宫、终宫。史志记载:《金史》“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镇六……中宫”,《山东通志》“终军村,古名终翁聚即终军故里”,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中宫镇,古镇”,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五:中宫庄(金史六镇之一。旧名中宫镇。一、六,三、八日集)”,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五:终宫镇(一、六,三、八日集)”。后沿称仲宫。

上店子

位于仲宫以北3.5公里,东北候家庄,南邻下店子。165户,647人。设店子村民委员会。1946年8月28日,历城区独立营,在店子岭伏击战中,痛击日伪军140多人。为此,县委、县政府在四门塔召开祝捷大会。

顺治(1644-1661),称花椒店。亦名店子庄。林、王二氏早居于此。因地处古驿道,林家开设一店铺,且山坡多植花椒属,遂建村而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店子”,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店子”。后分为两个村,此处沿称上店子。

下店子

位于仲宫以北3公里,东依关山,南为二仙,北邻上店子。56户,176人。属店子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上店子同。此处沿称下店子。

二仙

位于仲宫以北2.5公里,南为南庄,北邻下店子,济新公路(103国道)西侧。871户,3154人。设二仙村民秉员会。农民委员会。农历五、十日逢集。

约在元代,曾名两仙沟。相传,以两个小孩成仙的故事而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两仙沟”,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两仙沟”,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两仙沟”。建国后沿称二仙。

南庄

位于仲宫以北1.75公里济新公路西侧,西南为土屋,北邻二仙。180户,617人。设南庄村民委员会。

明代,曾名两仙南庄。孟氏由村西南土屋迁此定居。因建村于两仙沟南侧而得名,沿称南庄。

土屋

位于仲宫西北2.5公里,西南为左而庄,东北邻南庄。220户,819人。设土屋村民委员会

明代中期,曾名陈家土屋。陈氏由柳埠槲疃迁此定居。因多用土坯建屋而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陈家土屋”,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陈家土屋”。建国后沿称土屋。

西董家庄

位于仲宫以西5.5公里,东邻朱家庄,南为杨而庄。217户,793人。设西董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代,曾名董家庄。因董氏早居建村,以姓氏而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董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董家庄”。后来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西董家庄。

朱家庄

位于仲宫以西5公里,南为崔家庄,西邻西董家庄。624户,2164人。设朱家庄村民委员会。家历二、七日逢集。

明代,因朱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朱家庄。村南黄花山洞前,弘治年间碑文中就有朱家庄之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朱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朱家庄(二、七集)”,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朱家庄(二、七日集)。”

左而庄

位于仲宫以西3.25公里,南对卧虎山,西邻朱家庄,北为土屋。616户,2128人。设左而庄村民委员会

明代中期,曾名左家庄。亦称左二庄.因左氏早居建村,以姓氏而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左儿庄”,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左二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左二庄”。建国后沿称左而庄。

黄路钱

位于仲宫以北7公里,东依九女山和北井,南邻傅家庄。396户,1501人。设黄路线村民委员会。

据《刘氏家谱》记载,明朝中期,刘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因此处有一道南北自然形成的黄土层呈线状,故沿称黄路线。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黄路线”,清康熙《历城县志》“函山路:黄路线”,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黄路线”。

傅家庄

位于仲宫以北6公里,东邻上坡,南为支家岭,北邻黄路线。346户,1220人。设傅家庄上、傅家庄下村民委员会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因傅氏早居建村,以姓氏而得名傅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傅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傅家庄”。

上坡

位于仲宫以北6.5公里,东为河圈,东南邻西泉泸,西为傅家庄。305户,1057人。设上坡村民委员会。

据《李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1368-1398),杨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杨家庄。为区分同名村,曾改称上坡杨家庄。后来沿称上坡。

北井

位于仲宫东北8公里,南邻河圈,西南为上坡,西依九女山和黄路线。259户,871人。设北井村民委员会

据村内明代关帝庙碑记载,曾称王府庄。后因此处干旱,村民久盼甘朱,打出一眼井,沿称北井。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台二:北井”,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朱路乡仙台二:北井”。

河圈

位于仲宫东北7公里,东依丁字寨,南邻东泉泸,北为北井。350户,1165人。设诃圈村民委员会。

约在明代,曾名河圈庄。因地处一条河道,其三面皆为沟崖头,形似圈状而得名。后沿称河圈。

候家庄

位于仲宫以北?公里,东为支家岭,西邻上店子。579户,2147人。设侯家庄北,侯家庄南村民委员会

明代,因侯氏早居建村,以姓氏昨名侯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侯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三:侯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侯家庄”。

支家岭

位于仲宫以北4公里,东依小孤堆,南邻太平庄,西为侯家庄。156户,556人。设支家岭村民委员会。

清代,支氏由大涧沟迁此定居。因建村于山岭之上,故沿称支家岭。

凤凰村

位于仲宫东北5.25公里,东依香山寺,南邻凤凰岭,北为西泉泸。150户,490人。设凤凰村村民委员会。

明代,曾名兔石窝。因地处山峪,其石头多呈“兔石窝”,清乾隆《历城县志》“函山路:兔子窝”,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二:兔石窝”,民国时期,村民为图吉祥曾改凤凰窝。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泉路乡仙台二:凤凰窝”的记载。建国后沿称凤凰村。

西泉泸

位于仲宫以北6.5公里,东邻东泉泸,南为凤凰村,北为上坡。365户,1271人。设西泉泸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曾名高家庄。高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相传,此处原有山泉和一片呈黑色坚硬。当地叫作“泸”的土块,因垆、泸字音相同而沿称泉泸。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西泉泸。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泉泸”,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二:西泉泸”,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泉路乡仙台二:西泉泸”。

东泉泸

位于仲宫东北6.75公里,西邻西泉泸,北为河圈。839户,2885人。设东泉泸村民委员会。农历二、七日逢集。村东有唐朝石刻香山寺遗址。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泉泸同。此处位东,沿称东泉泸。建有波萝峪休闲度假旅游区。

刘家峪

位于仲宫以北2公里,东邻韩家庄,西为南庄,北依关山。497户,1619人。设刘家峪东、刘家峪南、刘家峪北村民委员会。

相传在宋代,曾名刘庄。刘姓济南市以西利庄迁此定居,遂之建村而得名。以后,因地处三面环山,建村在山峪内,故沿称刘家峪。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终宫乡仙台五:刘家峪”的记载。

泉子峪

位于仲宫以北3公里,东为李家庄,南邻韩家庄,北为太平庄。155户,514人。设泉子峪村民委员会

据明洪武元年(1368)村中碑文记载,以地处三面环山,村中又有一山泉,故沿称泉子峪。

太平庄

位于仲宫以北3.5公里,东邻许家坡,南为泉子峪,北支家峪。23户,66人。设太平庄村民委员会。

清代,曾称南关蒋。此处原为济南市南关一蒋姓官员的别墅,遂建其村而得名。后来,村民以盼望太平之意,改称太平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太平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太平庄”。

许家坡

位于仲宫以北3.75公里,东为王家庄,西邻太平庄,北为凤凰村。43户,121人。设许家坡村民委员。

崇祯年间(1628-1644),因许姓早居于此,建村在山坡之处,故沿称许家坡。

李家庄

位于仲宫东北3.25公里,东邻东董家庄,南为钱家庄,北依大孤堆。114户,401人。设李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刘姓早居于此,名为刘家小庙。清同治年间(1862-1874),李姓又迁入,因李姓住户较多,于民国年间改称李家庄。

东董家庄

位于仲宫东北3.5公里,东北邻北杨家庄,西为李家庄。64户,227人。设东董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代,曾名小时家庄。因时氏早居而得名。俗称时家庄。明末,因村中一董氏居官,改称董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时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二:董家庄”,民国《续修在历城县志》“泉路乡仙台三:董家庄”。后来,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东董家庄。

凤凰岭

位于仲宫东北5公里,南邻王家庄,北为凤凰村,西依小孤堆。357户,1146人。设凤凰岭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相传因这里地处山岭,其地势形似一展翅不死鸟,首在南,尾朝北,两边崖头如翅,故沿称凤凰岭。

王家庄

位于仲宫东北4.5公里,东为双井,南邻北杨家庄。北为凤凰岭。298户,1001人。设王家庄南、王家庄北村民委员会。

明代,王氏最早在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王家庄。县志记载:清降《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二:王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泉路乡仙台二:王家庄”。

北杨家庄

位于仲宫东北4公里,东为双井,西南邻东董家庄,北为王家庄。126户,407人。设北杨家庄村民委员会。

据村中乡氏墓碑记载,始祖明初迁徙到杨家庄,因杨氏早居建村而得名杨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二:杨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泉路乡仙台二:杨家庄”后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北杨家庄。

双井

位于仲宫东北6公里,西邻王家庄,东北为天井峪。199户,685人。设双井村民委员会。村处有明纪成王墓。

明代,原名双井峪。因地处山峪,村有两眼并得名。据村中孙氏墓碑记载:“始祖志孟者,系陈家庄人,前明季年,偶来南乡至双并庄北长峪口外,见其山川秀丽,人情古朴,欣然乐之,遂乔迁而卜往焉”。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双井峪”,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二:双井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泉路乡仙台二:双井庄”。以后沿称双井。

天井峪

位于仲宫东北8公里,西南邻双井,西北为东泉泸。87户,217人。设天井峪村民委员会。

相传在明代,因地处四面环山,村北石崖下又有一天然石井形状,故沿称天井峪。

韩家庄

位于仲宫以北2.25公里,东邻钱家庄,北为泉子峪,109户,370人。设韩家庄村民委员会。

清代中期,曾名韩家石屋。韩氏逃荒至此,因定居于石头屋子而得名。以后遂建村,以姓氏沿称韩家庄。

钱家庄

位于仲宫东北3公里,南依红头山,西为韩家庆,北邻李家庄。221户,742人。设钱家庄村民委员会

相传在明代,因钱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钱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泉路乡仙台二:钱家庄”的记载。

崔家庄

位于仲宫以西5公里,东依卧虎山,面为卧虎山水库,西北邻朱家庄。314户,10人。设崔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正德年间(1506-1521),因崔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崔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崔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崔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崔家庄”。

杨而庄

位于仲宫以西5.75公里,东邻卧虎山水库,西依黄花山,北为朱家庄。251户,825人。设杨而庄村民委员会。村处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朝黄花山石窟造像

元代,杨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杨家庄。曾名杨二庄。以后沿称杨而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函山路:杨儿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张仙台三:杨二庄”。建有丹顶鹤生态度假湾。

西许庄

位于仲宫以西2公里,东邻东许庄,南邻卧虎山水库,西为崔家庄。229户,800人。设西许庄村民委员会。

顺治(1644-1661),称西许家庄。住户由(东)许家庄迁此定居建村而得名。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邵二乡仙台三:西许家庄”的记载。后沿称西许庄。

东许庄

位于仲宫以西1.75公里,东为郑家庄,南邻卧虎山水库,西邻西许庄。271户,985人。设东许庄村民委员会。

约在宋代,曾名许家庄。亦称北许庄。因许姓早居建村而得名。(清代有住户迁至西许家庄)。县志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许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许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五:许家庄”。后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东许庄。

北草沟

位于仲宫西南4.5公里,东南为先锋店,南邻南草沟,北邻卧虎山水库。116户,407人。设北草沟村民委员会。传说为唐秦琼秦琼故里,而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则有“秦琼,字叔宝……历城县秦岭终宫人”的记载。1970年秋,出土有春秋鲁伯大父等文物。

唐朝,曾名聚仙村。相传,当年秦琼与尉迟敬德程咬金等好友经常在此聚会而得名。亦称草沟村。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草沟”,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北草沟”,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北草沟”。后因村中一条大山峪将其分为两村,加方位沿称北草沟。

南草沟

位于仲宫西南4.5公里,北邻北草沟,南为五府庄,北邻北草沟,南为王府庄,北邻卧虎山水务。116户,389人。设南草沟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北草沟同。后加方位沿称南草沟。

先锋店

位于仲宫西南4.5公里,东为冯家庄,南邻王府庄,北邻西平坊。308户,977人。设先锋店村民委员会。

约在西汉即有村落,曾名旋风店。传说,张良住张家庄,尹宗住尹家店,二人为至友。张良到韩国做了官,尹宗因生活贫穷前去找他,当走到此地时,忽然刮起了旋风,将尹宗刮到了韩国。等尹宗回来时,路遇一朱氏用筐担着女儿找住处,二在交谈中,尹将刮旋风之事讲给朱听,朱听罢欣然在此定居,得名旋风店。县志记协: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旋风店”,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旋风店。”,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旋风店”建国后沿称先锋店。

西平坊

位于仲宫西南4公里,东为东平坊,南邻先锋店,北邻卧虎山水库。84户,298人。设东平坊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平坊同。此处位东,沿称东平坊。

穆家庄

位于仲宫西南3.75公里,南依穆格寨,西为冯家庄,北邻东平坊。384户,1357人设穆家庄村民委员会。农历四、九日逢集。村处有优质地下矿泉水。

清代,曾名木家庄。据《郭氏谱碑》记载:清康熙为木家庄。以后,因建村于穆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木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穆家庄。”

冯家庄

位于仲宫西南4公里,东邻穆家庄,南为东老泉,西先锋店。46户,150人。属穆家庄村民委员会

相传在清代,因冯氏在此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冯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西南乡仙台三:冯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邵二乡仙台三:冯家庄”。

得泉沟

位于仲宫西南3公里,南邻穆家庄,西北为东平坊。75户,256人。属穆家庄村民委员会。

顺治(1644-1661),潘氏由济南市以西红庙迁此建村。因村中有一山泉,以喜得泉水之意,故沿称得泉沟。

王府庄

位于仲宫西南5.5公里,东邻东老泉,依穆格寨,南为西老泉。115户,385人。设王府庄村民委员长。

明代中期,原系小白庄一位王氏“探花”的庄园,遂建其村,得名王福庄。后来沿称王府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邵二乡仙台三:王福庄”的记载。

东老泉

位于仲宫西南5.5公里,东依穆格寨,西南为西老泉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东老泉同。原名西老仙。沿称西老泉。

郑家庄

位于仲宫以西1公里,东邻西沟崖,南为卧虎山水库,西为东许庄。183户,654人。设郑家庄村民委员会。1989年,在村南发现元代墓一座。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因郑氏早居建成村,以姓氏得名郑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有“正南乡仙台五:郑家庄”的记载。

西沟崖

位于仲宫西面,西依娘子山、邻郑家庄。154户,497人。设西沟崖村民委员会。

康熙(1662-1722),刘太静在济南为官,曾在此修建别墅。建村后得名刘家庄。因地处仲宫西面,有一条河道相隔,又建村于土崖之上,建国后改称西沟崖。

西郭而庄

位于仲宫以东1公里,锦绣川从村南流过.东邻东郭而庄,南依和尚帽.540户,1808人.设西郭而庄村民委员会

唐朝,曾名郭而庄。因郭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郭儿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五:葛儿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五:郭而庄”。后以村中锦绣川为界,分为西、东两个村,其村位西,故沿称西郭而庄。

东郭而庄

位于仲宫以东1.75公里,东为于家洼,西邻西郭而庄。455户,1594人。设东郭而庄村民委员会。村南山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唐太甲山石刻造像和南泉寺遗址。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郭而庄同,后沿称东郭而庄。

于家洼

位于仲宫以东2.5公里,锦绣川南岸,东邻南杨家庄,西为东郭而庄。238户,880人。设于家洼村民委员会。

至正年间(1341-1368),曾名于家凹。因于氏早居于此,建村山峪低凹处而得名。后沿称于家洼。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五:于家凹”,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于家洼”。

南杨家庄

位于仲宫以东3.25公里,锦绣川南岸,东邻邱家庄,西为于家洼。152户,561人。设南杨家庄村民委员会

约在明末清初。曾名杨家庄。叶氏早居建村。因此处多植杨属而得名。后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南杨家庄。

邱家庄

位于仲宫以东3.5公里,锦绣川南岸,东邻西路家庄,西为南杨家庄。236户,857人。设邱家庄村民委员会。村东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古建筑三官宙。

明代,曾名楼子庄,以村东有座石楼子而得名。曾名青名青龙满族自治县庄,因村依青龙而建,故名。后因邱姓住户增多,以姓氏沿称邱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绣川路:邱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花骨朵南乡仙台五:邱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五:邱家庄”。

西路家庄

位于仲宫以东4.5公里,锦绣川北岸,东邻东路家庄,南依透明山,西为邱家庄。164户,632人。设西路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代,曾称北寨子。因村靠近火龙寨而得名。亦名路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绣川路:路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五:路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五:路家庄”。后以村之间一条路为界分为两个村,其村位西,故沿称西路家庄。

东路家庄

位于仲宫以东5公里,锦绣川北岸,东为刘家庄,南稻池,西邻西路家庄。209户,740人。设东路家庄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路家庄同。后沿称东路家庄。

稻池

位于仲宫以东5.25公里,东为刘家庄,南依露水岭,北邻东路家庄。300户,1056人。设稻池村民委员会。1939年1月16日(农历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日本侵略烟制造了稻池惨案。1975年10月出土有春秋刀币。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南寨子村,因靠近寨子山建村而得名。传说,因村里经常闹火灾,村中又有一水池子,以灭火之意,故沿称稻池。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绣川路:稻池”,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五:稻池庄”,民国《续修历城志》“终宫乡仙台五:稻池庄”。

刘家庄

位于仲宫以东6.5公里,锦绣川南岸,南依丁字寨,西邻稻池。592户,2162人。设刘家庄村民委员会。农历二、七日逢集。村有明代重修古建筑三官居庙。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刘家寨。因刘姓早居于此,依丁字寨建村而得名。后以姓氏沿称刘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五:刘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五:刘家庄”。

营而庄

位于仲宫以南2.5公里,锦阳川西岸,东为大并渡口,南为北道沟,西北邻卧虎山水库。425户,1465人。设营而庄村民委员会。

明万历年间(1573-1620),相传,因有位武将官率大军在此安营扎寨建营盘,屯兵打仗,沿称营而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营儿”,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五:营儿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五:营儿庄”。

小并渡口

位于仲宫以南1.75公里,锦阳川北岸,东依康王顶,东南邻大并渡口,西为营而庄。161户,519人。设小并渡口村民委员会

顺治(1644-1661),住户由大并渡口迁此建村。曾名小埠渡口。后沿称小并渡口。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终宫乡仙台七:小埠渡口”的记载。

大并渡口

位于仲宫以南2.75公风景点,锦阳川东岸,北依康王顶,南邻西罗园,西北为小并渡口。348户,1230人。设并渡口西,并渡口东村民委员会。村东北康王顶山脚下有元代重修泉寺遗址。

张家庄明代五圣堂碑碑文中称此村为“布渡口”。后因锦阳川、锦云川汇流于此,其河床较宽,沿称大并渡口。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迸肚口”,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七:布度口”,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七:大埠渡口”。

东罗园

位于仲宫以南33.5公里,锦阳川西南侧,锦云川东岸,南为张家庄,西邻西罗园。142户,487人。设东罗园村民委员会

明代,曾名罗家园。俗称东乐园。因罗氏早居于此,以种菜园子卖菜为生,遂建村而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罗家园”,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七:罗家园”,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七:罗家园”。后因锦云川从村中穿过,将其分为两个村,故加方位沿称东罗园。

西罗园

位于仲宫以南3.75公里,锦云川西岸,东邻东罗园。南为张家庄,并为大并渡口。182户,637人。设西罗园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东罗园同。后加方位沿称西罗园。

张家庄

位于仲宫以南4.5公里,锦云川北岸,东依南石门,南邻尹家店,北为东罗园。298户,949人。设张家庄村民委员会

相传在汉代,原为一张姓开国功臣出生地。后人为了纪念他,得名张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张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七:张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七:张家庄”。

尹家店

位于仲宫以南5公里,锦云川西岸,东依普山,西为北道沟,北邻张家庄。202户,645人。设尹家店要志委员会。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南战役山东兵团指挥所。

相传在汉代,原为一尹氏开国功臣出生地,后人为纪念他,得名尹家店。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云川路:尹家店”,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七:尹家店”,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七:尹家店”。

大门牙庄

位于仲宫东南4.5公里,锦阳川北岸,东邻小门牙庄,西为东罗园,北依油篓寨。615户,2115人。设门齿村民委员会。农历五、十日逢集。村北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古墓葬宁海王墓。建有门牙农家乐景区。

约在唐低,称衙门庄。传说,一因黄巢起义军曾在设立过衙门而因名。二胡在,村南、村北两座山上各有一块巨石相对,形似两扇大门,状如门牙。沿称为大门牙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阳川路门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七不:大站牙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七:大门牙庄”。

小门牙庄

位于仲宫东南5公里,锦阳川北岸,西邻大门牙庄,北依透明山。291户,1058人。属门齿村民委员会。建有门牙家家乐景区。

约在清代,称郝家庄,因郝氏早居村而得名。后因靠近大门牙庄而改称为小门牙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七:小门牙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七:小门牙庄”。

北道沟

位于仲宫以南5公里,东为尹家店,南邻贾家庄,西为东老泉。218户,789人。设北道沟村民委员会。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石窟造像普门寺遗址和古名泉圣水泉。1973年出土春秋前期青铜器。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曾名道沟。相传,有一禅师在村西南山峪石棚中,修道成仙而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正南乡仙台七:道沟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七:道沟”。后业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北沟。建有卧虎山滑雪场

贾家庄

位于仲宫以南6公里,南邻南道沟,西依老仙岭,北为北道沟。82户,253人。设贾家庄村民委员会

清代,曾名夹家庄。传说,因村北有北(道)沟,南有南(道)沟,其村夹在当中而得名。后借其同音字,沿称贾家庄。

南道沟

位于仲宫以南7公里,东邻马家庄,北为贾家庄。89户,291人。设南道沟村民委员会。

约在清代中期,曾名倒沟。相传,当时兵荒马乱,曾有一队兵马到此,因山高陡峭,再向南已无路可行,又倒回去了,故名。后来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南道沟。

马家庄

位于仲宫以南7公里,西邻南道沟,北为贾家庄。147户,483人。设马家庄村民委员会。

相传,明洪武年间(1368-1398),因此处南山上有块石头,其形状似马,沿称马家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