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疗法 :经济学概念

更新时间:2023-05-14 08:12

“休克疗法”在20世纪80年代被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从医学领域引入经济学领域,是一种以迅速的大规模私有化为首要或中心环节向市场经济过渡,强调整体推进,一步到位的体制转轨战略。通俗来说就是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和严厉的政府行政手段来减少社会的需求,另外通过开放市场价格等政策进而促进供给,来使社会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使经济能够得到恢复的一种经济手段。

“休克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约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综合,即运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思想来服务经济自由化的政策目标,在短时期内解决宏观经济稳定和振兴经济的问题,主要应用在货币和国家的经济转型中。“休克疗法”最早于1985年在玻利维亚应用,随后应用于1989年波兰的经济改革和1992年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中。

“休克疗法”能够有效遏制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帮助政府克服证券危机,被很多国家所采纳应用。但是“休克疗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前提是需要借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保证国家的供需平衡等。

概念解释

“休克疗法”是以迅速的大规模私有化为首要或中心环节向市场经济过渡,强调整体推进,一步到位的体制转轨战略。通俗来说就是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和严厉的政府行政手段来减少社会的需求,另外通过开放市场价格等政策进而促进供给,来使社会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使经济能够得到恢复的一种经济手段。

“休克疗法”是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在20世纪80年代对玻利维亚经济危机进行的经济改革,主要用于后期深陷债务危机的不发达国家。“休克疗法”不仅是一种经济改革政策,也是一种政治方案,原理是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和严厉的政府行政手段来减少社会的需求,另外通过开放市场价格等政策进而促进供给。本质是资本主义体系核心国利用国际经济、金融组织,通过经济手段剥夺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非生产性积累手段,表面以经济援助的手段,实际是以经济殖民巩固自己的霸权地位。

理论基础

“休克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约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综合,即运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思想来服务经济自由化的政策目标,主要是想在短时期内解决宏观经济稳定和振兴经济的问题。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爆发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一种大萧条的状态,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之下,需要寻求一种新的理论说明和政策建议,该理论要在资本主义现有的制度结构下,通过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来消除失业和生产过剩。由于经济危机带来的破坏,使得一部分经济学家开始反思,大力提倡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在美国,呼吁政府干预经济的社会思潮更为强烈,约翰·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与美国的经济学家属于同一流派,主张的思想并无太大的差别,直到1936年凯恩斯撰写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建立,其主要观点是:有效需求的原理;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用总量分析代替个量分析,总的来说就是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来刺激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也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新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发展和延续,自由主义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两个阶段。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古典主义强调的是一种理想的自由主义状态,缺少了政府的干预并且无法避免资本主义存在的根本矛盾,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因此希望能通过政府的干预来缓解社会危机,从此自由主义进入现代阶段。现代自由主义阶段,即资本主义国家进入20世纪后的发展,主要是由两大理念相继主导的,分别是新的自由主义(亦称约翰·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新的自由主义在坚持古典自由主义的基础上,强调了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弥补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不足,带领资本主义走出了20世纪的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与新的自由主义(亦称凯恩斯主义)不同的是,新自由主义认为国家参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会导致政府的权利过大,进而导致集体侵犯个人自由、扰乱市场秩序等情况的发生。因此,新自由主义将古典自由主义中个人自由的核心理念拓展成为了一套以“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主张要自由放任和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反对约翰·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经济的理念。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发展成为了能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一种经济思想潮流。

历史发展

提出

“休克疗法”是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玻利维亚是南美一个政治动荡,经济发展落后的小国,由于政府的一系列举措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政府的预算赤字逐年增长,国家也是处在经济崩溃的边缘。此时杰弗里·萨克斯协助玻利维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经济自由化、贸易自由化、经济私有化以及实行紧缩的财政金融政策,该政策推出一周后,国家的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同时也帮助政府克服了证券危机,萨克斯的“休克疗法”初步取得了成功。

发展

由于经济的不断下滑,1975年美国当代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为了参加公开演讲和私人会议前往智利,他提出了智利应该大幅度减少新货币的制造,反过来要求政府大幅削减支出,这种观点,他称为“休克疗法”的货币主义处方。经济学家沃尔克(Paul Adolph Volcker)于1979年在年美国实行“货币休克疗法”,沃尔克和其好友把英国政府的货币休克模式移到美国来,目的是把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安排的对本国最富有的人更有利。

1979年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Hilda Thatcher)上台,她的竞选口号是“把通货膨胀挤出经济”,并且表示造成英国高达18%通货膨胀率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赤字支出,而不是因为石油价格的上涨。撒切尔认为政府的开支必须大幅度削减,这是为了减少一种“货币的膨胀”。在撒切尔上台后仅一个月,财政大臣贺维(Geoffrey Howe)就把银行的基准利率在12周的时间内,提高了5个百分点,相当于投资和买房的借贷成本提高了42%,并且当时的也减少了货币的供应量,从而使得利率一直维持在一个高的水平上,导致需要企业因为无力借贷而破产,大多数家庭无力支付房款压力,一些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受到了影响。这种情况下,导致了大批量工人失业,降低工资要求来寻求新的工作。这一举措,在1979年由英国延伸到了美国,进而蔓延到世界各地。

1989年9月,萨克斯受波兰政府邀请参加制定“稳定经济纲领”又称“休克疗法”方案,目的是稳定经济,遏制通货膨胀,实行私有化,建立市场经济。波兰政府在实行了“休克疗法”以后,取得了比较积极的效果,国内的恶性通货膨胀也得到了抑制,合理的市场体系也逐步建立了起来。

1991年俄罗斯在第五次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由时任总统鲍里斯·叶利钦(Boris Nikolayevich Yeltsin)正式提出“休克疗法”这一改革纲领。1992年1月起,俄罗斯正式实施“休克疗法”, 但“休克疗法”并没有改善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却造成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综合国力降低,最后以失败告终。

2005年,中国股市不断下跌,处于一个低迷的状态,面临越来越多企业上市的问题,为了应对该状况,中国股市实行了“休克疗法”,暂停了IPO上市流程。但是中国股市暂停新股发行的“休克式疗法”不仅没有解决原有矛盾,反而加剧了市场新问题的形成,例如新股暂停发行让中国政府推动优质企业在国内上市受到限制、中国的机构投资者陷入了无券可买的境地等,最终中国股市的“休克疗法”失败。

截止2013年,日本经济低迷不振已持续20年,日本为结束长达20年的经济停滞,日本央行决定实施“休克疗法”。最终日本央行实施的政策宽松措施受到市场热烈欢迎,到2013年年底货币量增至220万亿日元,日本东京股市强劲上涨收盘。

实施条件

很多国家在实施“休克疗法”的时候,并没有正确地看待,也没有进行过科学的研究,一般是直接照搬来用,但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休克疗法”在玻利维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是基于一些客观条件之上的,但是很多国家在用的时候,忽略了“休克疗法”的适用范围,以及是否符合本国国情,没有考虑到国家的经济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环境,这就导致了一些国家在实施“休克疗法”的时候出现不适用的情况以及出现经济的急剧衰退。因此在实施“休克疗法”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休克疗法”产生作用的前提是必须得借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比如,玻利维亚本身就是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发育健全的机制,因此,实施“休克疗法”是效果显著的;

2.充足的资金支持。“休克疗法”的提出者萨克斯认为,东欧国家要实施激进经济体制的转轨,必须要有西方的财政援助来作为保障。由于很多国家在实施“休克疗法”时,资金没有保障,导致无力应对“休克疗法”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消极因素,所以导致了“休克疗法”实施的失败;

3.保证供需平衡。放开物价和私有化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在放开物价的同时,也要保证国家的供需平衡,否则没有私营企业的相互竞争,就会导致国营垄断企业可以无限制哄抬价格,这样“休克疗法”就起不到稳定物价的作用。

实施效果

实施休克疗法的具体内容

萨克斯“休克疗法”的经济转轨战略共有四方面的内容:

1.政府建立一种由市场因素来决定的价格,削减或取消补贴,停止对于价格的控制,经济向国际贸易开放,实行货币可兑换,有了市场因素决定的价格和外贸的竞争,政府关闭长期亏损的企业就有了基础;

2.取消对私营经济活动的限制,取消对对外贸易和国内投资的限制以及高的税率,让私营部门获得解放,使得建立新的企业变得容易;

3.通过私有化和对国有企业的严厉约束来控制国有企业,取消补贴和税收减免以及贷款优惠等政策,使国有企业接受真正的市场纪律;

4.通过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实施来保持价格的稳定性,在实践中做到预算的平衡。

休克疗法在经济中的效果

正面效果

“休克疗法”最早在玻利维亚被实际应用起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国家的通货膨胀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同时也帮助政府克服了证券危机,后被很多国家所采纳应用。比如在德国,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采取了“休克疗法”,坚持实行了“管住货币,放开价格”的经济政策,解决了社会供求不平衡的状况,推动了西德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健康发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智利经济失衡严重,智利军方响应国会的号召实行了休克政策,扭转了智利内部的失衡情况,经济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负面效果

“休克疗法”在某些国家的实施,效果差强人意,引起了国内和国际上的一些争论。从波兰来看,“休克疗法”的实施确实是降低了通货膨胀率,货币信心的恢复,对外开支得到了改善,短缺现象也消失了。但是取得的这些成就,在1990年经济状况出现恶化的情况下就被抵消掉了,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值和实际工资都有不同幅度的下降,出现了113万的失业者,超过了当初的预测值。从俄罗斯来看,“休克疗法”的实施,并没有使得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有什么改善,反而导致了生产大幅度滑坡,经济联系中断,通货膨胀急速上涨,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等一系列负面情况的出现。

争议和风险

争议

自从俄罗斯和东欧各国实行“休克疗法”以来,引发了人们的广泛争议,人们对于“休克疗法”也是褒贬不一。但是总体来说,人们对它的批判大于赞誉,否定多于肯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休克疗法”实行过后,无论成功还是失败,它所带来的副作用都过于大,付出的经济和社会代价也是很高的。通过对比玻利维亚实施“休克疗法”的成功和东欧部分国家的失败来看,“休克疗法”是否能实施成功,不仅取决于它是否符合本国国情,还取决于实施的国家是否具备实行的条件,很多实行“休克疗法”失败的国家,主要是由于缺乏实行“休克疗法”的条件或者是这些国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转变。

风险

1.“休克疗法”实施过程中由于对私营经济活动的限制,取消对对外贸易和国内投资的限制以及高的税率,资金紧缩,可能会导致工业生产大幅度的下降,另外由于实施过程中会发生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私有化,大批企业亏损倒闭,会导致生产全面萎缩;

2.“休克疗法”实施过程中,由于大批量企业的倒闭,会导致失业人数急剧增加;

3.工资的冻结,失业人数的增加以及生活费用的提高会导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对居民的生活水平构成严重的威胁,导致大部分人的购买力下降,处于贫困状态的家庭逐渐增多;

4.“休克疗法”的实施可能会导致市场疲软,企业陷入困境,进口商品也会遭到巨大的冲击,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供求不平衡,生产急剧下滑。

案例

失败案例

俄罗斯

苏联发生剧变以后,社会动荡,经济变得混乱,1991年10月召开的俄罗斯联邦第五次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时任总统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正式提出“休克疗法”这一改革纲领,三天后大会正式通过,1992年1月起,俄罗斯正式实施“休克疗法”。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财政情况严重恶化,很大程度上靠国际国币基金组织的支持,俄罗斯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聘请了杰弗里·萨克斯为政府的经济改革顾问,希望通过“休克疗法”来换取宏观经济的稳定,使得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快速转轨,进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的主要举措有:

1.全面一次性放开价格,实现价格自由化

2.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

3.实行大规模私有化;

4.对外实行经济贸易自由化。

1992年6月盖达尔政府通过制定《深化经济改革纲领》对“休克疗法”进行了修改补充,但是许多的设想没有得到实现。在俄罗斯实行“休克疗法”之后,并没有改善俄罗斯的经济状况,由于苏联突然解体,华沙条约组织的迅速解散使得苏联东欧地区的分工贸易体系突然瓦解,社会供求混乱。另外俄罗斯国内重工业占比偏大,但是与生活相关的消费品生产部门在苏联时期长期萎靡,造成供给不足。再加上俄罗斯在二十世纪一直是奉行计划经济体制,缺乏市场经济的制度文化传统,造成了“休克疗法”在俄罗斯的失败,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综合国力也降低,引发了政局动荡,实行不到半年就遭到了国内外的全面反对,最后在同年12月,“休克疗法”宣布以失败告终。

成功案例

智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在弗雷总统和阿连德总统的先后执政期间,所实行的一系列管理政策恶化了智利长期存在的慢性通货膨胀,价格管制政策和进口替代型经济发展战略降低了智利经济活力,导致经济失衡进一步的恶化。1973年,智利军方响应国会的号召,发动政变,推翻了阿连德当局,采纳了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一群年轻经济学家——“芝加哥男孩”的建议,实行自由化、民营化、紧缩化的经济政策,并且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动荡,即休克政策。在经历过短期震荡之后,扭转了智利内部的失衡情况,经济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波兰

1989年正在准备赴英国任教的经济学家巴尔采罗维奇(Leszek Balcerowicz)被任命担任第一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并且被授予了实行经济改革的全部权利。巴尔采罗维奇在美国顾问萨克斯的协助之下制定了“强制治疗方案”纲领,利用这一纲领来对波兰经济进行彻底改造,其主要内容有:

1.放开90%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减少对物价的补贴,由政府控制的少部分物品(食品、燃料等)价格提高1~6倍;

2.兹罗提大幅度贬值,由原来的6500兹罗提兑换一美元改为9500兹罗提兑换一美元,同时兹罗提变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

3.压缩开支,国会通过立法禁止所有国家银行给政府的长期贷款,提高银行利率,减少基层建设的投资和行政开支,同时发行高利率的债券来回笼货币;

4.增加税收,收回对企业在出口、投资等方面的优惠减免政策,严格管控工资的增长,并且对工资的增长征收高额的累进所得税;外贸自由化,向世界全面开放市场,促进国内的竞争,避免出现市场的垄断现象。

在实行了“休克疗法”以后,取得了比较积极的效果,国内的恶性通货膨胀也得到了抑制,一个合理的体系也开始建立了起来,黑市消失,兹罗提也成了一种可以自由兑换成硬通货的货币,整体随着“休克疗法”的实施,得到了比较积极的反馈。

联邦德国

“休克疗法”虽然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是追根溯源,在战后的联邦德国,“休克疗法”就已经被当时的西德经济管理当局所用,战后初期,由于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重破坏,西德的社会供给比社会需求要小很多,造成当时通货膨胀严重,民生凋敝。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魏玛共和国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了经济失衡的情况严重,从而使得国内政治动荡,所以时任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 Wilhelm Erhard)吸取了这一教训,坚持实行了“管住货币,放开价格”的经济政策。虽然在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在西德引起了比较大的社会动荡,但是很快就解决了社会供求不平衡的状况,推动了西德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健康发展。1960年,西德超过英国法国,一跃成为西方第二经济大国,联邦德国中央银行也形成了高度独立的历史传统,增强了德国的经济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启示

1.通过“休克疗法”在世界各国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正反两面可以看出,实行“休克疗法”的核心理念是“管住货币,放开价格”,把宏观经济层面的措施与经济体制乃至政治经济学制度根本性改革联系起来不是必要条件。

2.“休克疗法”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反映出,在改革过程中要稳步进行,要高度重视文化模因等非正式制度构建,要与正式制度建设发展相结合。

3.俄罗斯实行的“休克疗法”反映出,俄罗斯在经济转轨中过于借鉴西方的模式,由于推行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的做法没有结合国情,造成改革的失败 。自由的市场经济模式是在以私有制为核心的前提下削弱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使国民的社会保障市场化。俄罗斯的经济权重中,国有经济占大部分,计划经济的规模很大,与自由市场经济模式毫不兼容,导致改革的失败。“休克疗法”只能延缓矛盾,不能根治矛盾。所有改革方案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有其特定的指向和发展逻辑,在选择使用改革方式时,要根据国情和实际经济情况来决定。

休克疗法与渐进主义

经济转型初期,激进改革和渐进改革的双方拥护者之间展开了关于“休克疗法”和渐进主义的争论。“休克疗法”的拥护者认为“人不可能分两次越过深渊”,当旧的规章制度没了作用,新的规章制度还没有出来之前,进行经济制度的快速变革能够消除“不稳定”期。而渐进改革的拥护者反对过早地破坏原来的规章制度,反对取消原来的经济协调机制,直到新的规则制定出来。下面通过介绍中国实行的渐进式改革和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来进行对比:

历史起点相同

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效仿苏联,所以两国具有相同的历史起点。包括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的共产主义国家,都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都有几十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经验教训,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具有相同的国际环境等。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列宁的领导下,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计划经济,列宁时期,列宁根据苏联的经济状况,提出了“新经济政策”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前苏联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上台以后,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僵化了计划经济体制,片面强调重工业,导致农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中国在改革前,基本上沿袭了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由于一些政策的实施,基本形成了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纯公有制结构,主张所有制经济向国有经济过渡,在这种体制的束缚下,中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阻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造成了效益的低下。因此,两国都遇到了各种困境,这个时候必须推行根本性的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改变原本的经济体制模式、经济发展方式,不同的是,两国选择了不同的改革模式。

改革模式不同

俄罗斯实行的是“休克疗法”,这种改革具有很强的冲击性,要求政府建立一种由市场因素来决定的价格,削减或取消补贴,停止对于价格的控制,经济向国际贸易开放,实行货币可兑换;取消对私营经济活动的限制,取消对对外贸易和国内投资的限制以及高的税率;通过私有化和对国有企业的严厉约束来控制国有企业,取消补贴和税收减免以及贷款优惠政策等,使国有企业接受真正的市场纪律;通过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实施来保持价格的稳定性,在实践中做到预算的平衡。经济体制由原来的计划经济突然转变为市场经济,快速消除旧的体制,建立新体制。由于俄罗斯的经济转轨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也不符合广大民众的愿望和要求,只有少数人支持,这种改革模式严重脱离了国情,缺乏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导致矛盾加剧,社会主义制度走向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实行的是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强调改革要保持平稳过渡,重视改革和顺序的选择,以及改革期间保持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避免恶性通胀,让改革的风险在一个较长的过程中释放出来,避免新旧体制在转换过程中引起剧烈的社会震荡和恶性通货膨胀,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发展。其重要的特征是: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农村后城市,保证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一致,避免造成大的社会动荡,其重点在于认为市场经济转轨是一个相对长的过程,从而与激进改革强调过渡的终点相对立。中国的大部分改革都是经过局部试点后再总结再推广的,通过改革的逐步进行,不断地发展,新的体制逐步培育发展起来,为最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创造了条件;先体制外、后体制内、先增量、后存量的改革原则,是在原来计划体制的旁边发展起新的体制或者是新的经济成分,来支撑经济的发展和逐步改革整个经济体制。这一方式可以绕开改革的难点,有利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证了新旧体制的衔接和交替。

实施效果差异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目的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俄罗斯的经济改革目标是废除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俄罗斯在进行“休克疗法”之后,国内生产总值逐年下降,整个国民经济倒退了将近20年,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也下降了很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中国在实行渐进式改革以后,经济实现了平稳的增长,市场也开始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但渐进式的改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经济的增长也导致了贫富差距过大,与俄罗斯的贫富差距是不一样的,俄罗斯的贫富差距是由于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对立形成的两极分化导致的,而中国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各种因素导致的。因此经济体质的改革必须要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俄罗斯急于接受不符合本国国情的“休克疗法”政策,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和混乱。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