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率 :物价平均水平的上升幅度

更新时间:2023-08-12 09:27

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是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指数变动的百分比,也称物价变化率,即物价平均水平的上升幅度,指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需货币量的比值。通货膨胀率能够反映货币贬值的程度,衡量通货膨胀的程度,是衡量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1958年,菲利普斯(Phillips)的研究表明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通货膨胀率有可计算性、可预测性以及周期波动性的特点。当通货膨胀率低而且比较稳定(通货膨胀率在10%以内)时,一般对经济和收入的增长有积极的刺激作用。当发生恶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超过100%)时,会使整个货币体系和价格体系崩溃,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且难以控制。通货膨胀率可应用于分析经济政策制定、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工资与收入调整和债务管理等。世界各国通常通过计算物价指数的变动率来计算通货膨胀率。其中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简称“CPI”)是计算通货膨胀率重要的政策参考指标。

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会降低货币的购买力,使商品与服务价格上涨,对个人、企业、经济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分析研究通货膨胀率,有利于各国政府合理调整货币政策,对国家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概念

定义

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简称“通胀率”)是指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指数变动的百分比,也称物价变化率,即物价平均水平的上升幅度,指货币超发部分与实需货币量的比值。通俗地来讲通货膨胀率就是全社会物价水平的上涨速度。通货膨胀率是度量通货膨胀程度的指标,能够反映货币贬值的程度,是衡量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

分类

特点

通货膨胀率有可计算性、可预测性以及周期波动性的特点。

1.可计算性。可以根据物价指数计算出一定时期内物价上升或下降的精确幅度,即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为正,表示发生了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为负,表示发生了通货紧缩

2.可预测性。通货膨胀率预测是指对未来物价指数变化程度的预测,主要使用线性模型或一些非线性模型对通货膨胀率进行预测。

3.周期波动性。同经济周期一样,通货膨胀率周期也具有明显的周期波动特征,且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通货膨胀率动态过程存在“低通胀”与“高通胀”间的转变。

计算方法

基本概念法

物价指数法

如果处在物价完全放开的市场经济中,通货膨胀带来的唯一结果是物价上涨,各种物价指数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出通货膨胀率。所以世界各国通常是通过计算物价指数变化率来代算通货膨胀率。

即通货膨胀率计算公式为。

而在非完全的市场经济(存在着一定的物价管制)条件下,单纯使用物价指数就不能完全反映出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但通货膨胀从本质上看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因此总供求的差额和通货膨胀率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一概念的两种表达形式,所以只要计算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差额,便可求得通货膨胀率。

总供求差额法

通过总供求差额来求得通货膨胀率有两种方法。

①全额计量法(计算出全额通货膨胀率的方法)的计算公式为:,为按当年价计算的总需求,为按上年价计算的总供给。

②隐蔽额计量法(计算出隐蔽着的那部分通货膨胀率)的计算公式为:,和分别为当年算的总需求总供给,隐蔽的通货膨胀率与公开的或已实现的通货膨胀率相加就是全额通货膨胀率。

重要指标

计算通货膨率常涉及的重要指标主要有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零售物价指数(RPI)和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指数(GDP折算指数)。

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消费者 Price Index,简称“CPI”),是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经济指标,是反映各个时期居民个人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零售价格变化的指标。计算这一指数时,首先要有选择地选取一组(相对固定的)商品和服务,然后比较它们按当期价格购买的花费和按基期价格购买的花费。计算公式为,CPI告诉人们的是,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或服务,在今天要比过去某一时间多花费多少。例如,若2000年某国普通家庭每个月购买一组商品或服务的费用为1 000元,而2015年购买这一组商品或服务的费用为1 400元,那么该国2015年的消费物价指数(以2000年为基期)为:CPI=1 400÷1 000 × 100=140。

所以CPI的值如果大于100,说明物价上升了,计算结果比100大的越多,说明物价上升的幅度越大,通货膨胀就越严重。

可以用CPI作为通货膨胀率公式中的物价指数,那么通货膨胀率就是不同时期的CPI变动的百分比。假定在某一时期,一个经济体的CPI从100增加到105,那么,这一时期的通货膨胀率就是。实际上CPI并不是一个准确的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标,由于它便于统计,因此CPI成为了计算通货膨胀率重要的政策参考指标。

PPI

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简称“PPI”),是用来衡量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采购商品的价格情况。与CPI的一个不同之处是,PPI包括了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价格。从理论上来说,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物价波动将反映至最终产品的价格上,因此PPI的变动通常领先于CPI,观察PPI的变动情况将有助于预测未来物价的变化状况,所以人们常常把PPI看作价格变动的一个风向标,因此,这项指标颇受市场重视。

RPI

零售物价指数(Retail Price Index,简称“RPI”)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RPI和CPI都属于价格指数,但它们反映的领域是有区别的,RPI是流通领域的价格指数,它不包括非商品式的服务项目。编制RPI的数据来源是商业报表和典型调查,通过RPI可以掌握零售商品的平均价格水平

RPI可用于计算通货膨胀率,其计算公式为。

GDP折算指数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折算指数是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GDP折算指数也称GDP缩减指数(GDP deflator)。如果名义GDP是1.09亿元,实际GDP是1亿元,那么:,进而可以得到与基年相比,当年的通货膨胀率是。GDP折算指数的优点是能够衡量出总体物价水平的变动,贴近通货膨胀率的本意,但缺点是必须依赖于对实际GDP的准确计算,每年统计一次,难以用于短期政策指导。

发展历史

理论研究

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Phillips)在对英国1861-1957年间货币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时,发现了二者之间的相依关系可以表示为一条稳定的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表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非线性的负相关关系,菲利普斯将这一曲线命名为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揭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高的通货膨胀率对应的是低的失业率;反之,低的通货膨胀率对应的是高的失业率,即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容忍高通货膨胀率来维持低失业率,也可以通过容忍高的失业率来维持低通货膨胀率。有关菲利普斯曲线最基本的思想是当产出高、失业率低的时候,货币工资和价格就趋于快速上升。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当工作机会很多的时候,工人和工会就会强烈要求涨工资;而当产品销售很火爆的时候,企业也更容易提高销售价格。反之亦然,高失业率会降低通货膨胀率。

菲利普斯曲线在各宏观经济主流学派的探究与改进中依次经历了约翰·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货币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新古典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新凯恩斯主义的菲利普斯曲线的多次内涵拓展,成为连接各种宏观经济变量的重要理论模型。

核心通货膨胀率

核心通货膨胀(Core Inflation)是指通货膨胀中长期持久的成分,它剔除了短期或暂时性冲击的影响,反映了通货膨胀的长期趋势。因为CPI的观测和度量容易受到暂时冲击的影响,这种暂时冲击所引起的物价上涨或者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对公众的价格预期产生误导,因此,剔除暂时冲击后的核心通货膨胀(核心 CPI)变得十分重要,比观测到的通货膨胀指标能更准确地反映整体经济形势,更好地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建议。美国是最早的官方对核心通货膨胀率与通货膨胀率进行区分公布的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美国劳工统计局就开始公布月度的剔除了CPI中食品和能源的部分的核心通货膨胀率数据。中国人民银行在 2007 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特别提出了“核心通货膨胀”一词,并对此作了专栏报告,中国人民银行对核心通货膨胀的表述是剔除暂时性因素影响的潜在通货膨胀,用于反映价格变动的一般趋势。中国人民银行在关注整体CPI的同时,也关注构成CPI的各个细项价格的变动,这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制定,更加有效地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可见核心通货膨胀率的重要性。

通货膨胀率预测

有大量文献尝试对通货膨胀率进行预测,总体而言,相关文献主要使用五大类模型开展研究:其一,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其二,AR、ARMA和ARIMA等时间序列模型;其三,VAR、SVAR和BVAR系列模型;其四,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其五,BP(Back Propogation)等神经网络模型。

在预测通货膨胀率时,已有研究以线性模型为主,非线性模型相关研究相对偏少。在为数不多的使用神经网络模型和人工智能方法预测通胀率的文献中,Nakamura(中村惠美,日本裔美加籍)使用美国 1978-2002 年的数据分析发现,NN神经网络模型对美国通胀率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AR等传统线性模型,尤其是对未来一个季度到两个季度的通胀率进行预测时,NN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取得相当大的成功。

邵明振等使用 BP 神经网络模型和 ARMA模型对2005年1月至2011年5月期间中国的月度CPI进行了预测分析,发现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ARMA模型。薛等选取中国2010年1月至2015年3月的月度数据,利用决策树算法对CPI的影响指标进行筛选和优化,并使用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通胀风险等级,发现决策树—BP神经网络模型比ARIMA模型的预测准确率更高,有望为基于大数据的宏观经济实时预测系统提供新的构建思路。

历史变动趋势

20世纪70到8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普遍陷入“滞涨”泥潭,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高企。

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国家的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采取通胀目标制,通常是将2%的通货膨胀率作为唯一的货币政策目标,此后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通货膨胀率都处在比较温和的水平,经济周期波动也比较平缓,这段时期被称作“大稳健时期”。

1992年至1999年,中国通货膨胀波动较大,持续时间为88个月。尤其在1992-1994年期间,中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1994年10月份中国通货膨胀率为27.7%,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率的最大值。1999年至2002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基本稳定地保持在2%以下。1999年6月份,中国通货膨胀率为-2.1%,出现了通货紧缩。2001年5月份中国通货膨胀率为1.7%,随后又开始逐渐的下降。

2002年至2006年,中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1.7%,通货紧缩情况有所缓解,保持温和的通货膨胀。2002年5月份,中国通货膨胀率为-1.1%,仍然存在通货紧缩。2004年8月份中国通货膨胀率达到峰值,为5.3%,随后缓慢下降并保持温和的通货膨胀。

2006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通货膨胀率快速上升又快速的回落,通货膨胀率波动较大。2006年中国低通货膨胀率持续时间较短,随后开始快速的上升,2008年3月份通货膨胀率达到8.3%。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尽管欧美等发达国家央行纷纷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各国却开始面临低通胀的压力,美国日本CPI同比增速分别于 2015 年和 2016 年跌到负数,同期欧元区通货膨胀率也仅为 0.2%。同时期中国通货膨胀率开始快速回落,到2009年7月份,通货膨胀率为-1.8%,出现了通货紧缩的局面。

2011年7月份,中国通货膨胀率达到了6.5%。2012年6月份中国通货膨胀率下降为3.0%,之后通货膨胀率趋于平稳,基本控制在3%以下。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2018年1月31日时确认,俄罗斯201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1.4%,通货膨胀率仅为2.5%,创历史最低水平。2019年普京表示俄罗斯经济的宏观指标较为乐观,其中通货膨胀率降至3%。

2018年8月份菲律宾的通货膨胀率为6.4%,高于了市场预期(5.9%),而菲律宾央行设定的通货膨胀率目标为2%至4%。菲律宾此次通货膨胀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食品价格的上涨。

2019年下半年,美国经济显示了对全球不利因素的抵抗力,经济活动以适度的速度增长,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增强。2019年下半年美国平均每月增加20万个工作岗位,2020年1月份又增加了22.5万个工作岗位。2019年,基于个人消费支出价格指数的美国总体通货膨胀率为1.6%,排除食品和能源价格波动的核心通货膨胀率也为1.6%。美国在2019年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低且稳定,并且始终低于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定下的2%的目标。

发展现状

中国现状

2020年以来受新冠(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货币超额增发、碳中和预期以及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得中国通货膨胀率的状态并不稳定。CPI可以反映通货膨胀率,2020年1、2月份中国CPI上涨较多,同比分别上涨5.4%和5.2%;随着疫情管控的实施,市场供需逐渐恢复,CPI同比涨幅也从2020年3月份的4.3%逐月回落到5月份的2.4%;6、7月份,中国受多地高温、降雨及洪涝灾害影响,CPI涨幅略有扩大;随着生猪产能逐步恢复,8月份同比涨幅再次回落,9月份进一步回落至1.7%。

2021年至2022年,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是较低的,加之政府多样的宏观调控,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2021年,消费市场总体平稳,CPI温和上涨。2021年,CPI上涨0.9%,涨幅比2020年回落1.6个百分点,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从2021年每一月份来看,1,2月份受上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影响,CPI同比下降;随着高基数效应逐渐减弱,3月份同比由降转涨,5月份涨至1.3%;6月份起,因为猪肉等价格的下降,涨幅逐月回落,9月份回落至0.7%;10月份,受特殊天气、上游价格持续上涨及低基期等因素叠加影响,CPI同比涨幅再次回升,11月份上涨2.3%;12月份回落至1.5%。

2022年中国CPI涨幅呈先扩后落的走势。2022年,中国CPI上涨2.0%,涨幅比2021年扩大1.1%。分季看,一、二、三、四季度同比分别上涨1.1%、2.3%、2.6%、1.8%,涨幅呈先扩后落的走势。

2023年上半年,中国CPI总体小幅上涨,比2022年同期上涨0.7%。分别看每一月份,CPI同比前高后低。2023年1月份,受春节效应等因素影响,CPI同比上涨2.1%;2月份,春节以后消费需求回落,CPI同比涨幅回落至1.0%;2023年3—6月份,中国国内的消费市场供应充足,国际能源价格有所回落,CPI同比涨势逐步回落,6月份转为持平。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表示,2023年中国通货膨胀率总体保持温和的主基调,从短期看,通胀率总体可控。

国际现状

2021年,因新冠疫情采取的封城结束后经济复苏所造成的原材料和工业制成品短缺,是通胀的原因之一。据路透社报道,担心通胀上升的人数最多的国家是阿根廷,其官方报告的年度通货膨胀率在 2021年10月达到52.5%。报告物价上涨人数最少的国家是日本,日本2021年10月份的通货膨胀率为0.1%。

2022年初,全球经济状况弱于预期。随着新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毒株持续扩散,各国重新采取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在能源价格上涨和供给扰动的影响下,通货膨胀率和波及范围均超出预期,尤其是美国以及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世界经济体。2022年,随着2022俄乌冲突的持续,欧洲的短期经济前景急剧恶化。许多欧洲国家预计将经历温和的衰退,能源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率升高、金融条件收紧将抑制家庭消费和投资 。粮食和能源价格的飙升,以及俄乌战争造成的新的供应冲击,推动了通货膨胀的急升,2022年全球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21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

2023年,全球通胀率预计将从2022年的8.8%降至6.6%,预计到2024年,全球通胀率将至4.3%,但仍高于疫情之前(2017-2019年)约3.5%的水平。

影响

局限性

应用

相关事件

阿根廷“失去的十年”

1989年阿根廷(Republic of Argentina,南美洲国家)通货膨胀率达到5000%,1990年更是达到其历史新高——20000%。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阿根廷自1975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的通胀率都在300%以上。到了1985年,阿根廷政府无奈废除了旧货币比索,发行新货币奥斯特,但奥斯特也难以抵挡贬值大趋势,甚至在1990年前后爆出超高通胀率。阿根廷只得在1992年又将货币改回了比索。因为高通胀和经济危机,许多阿根廷中产阶级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陷入贫困,因此那个年代也被称为阿根廷“失去的十年”。

津巴布韦恶性通货膨胀

1千亿元买不到一个面包,1500亿元不足以支付交通费,1万亿元买不到一篮果,2008年7月,津巴布韦(The Republic of Zimbabwe,非洲国家)国家银行公布,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率已高达百分之二百二十万,从而使津巴布韦成为世界上通胀率最高的国家。之后自2008年8月起,津巴布韦央行进行了货币制度改革,包括废除旧津巴布韦元的使用,以及启动多种货币结算制度:其中包括美元、南非兰特、欧元、人民币、和博茨瓦纳货币普拉等成为了其日常的主要结算货币。货币制度改革后,津巴布韦宏观经济有所好转,物价趋于稳定,但仍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现象,年化通胀率在 3%左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