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丽 :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更新时间:2024-09-21 02:27

何慧丽,女,1972年生,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市焦村镇人,三农问题研究者、新农村建设实践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中国农业大学,工作期间又到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90年9月—1994年7月,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系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学士

1994年9月—1997年7月,在武汉大学哲学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社会学方向,获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学位;

2001年9月—2007年7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城乡社会学方向,获法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农民合作的结构与过程——L县农民合作的社会学干预研究》;论文指导教授:马戎;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大学

工作经历

1997年7月—2004年12月,担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助教、讲师;

2005年1月—2015年12月,担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2016年1月至今,担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2008年9月—2012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

2008年12月香港城市大学亚洲及国际学系访问学者( Research scholar from China,a research project on “Rural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An Participatory Model”)

2013年5月—2015年3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JohnsHopkins University)社会学系阿瑞基全球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3年8月—2005年10月,河南省兰考县副县长(挂职);

2005年11月—2007年10月,河南省禹王台区副区长(挂职);

2006年9月美国“国际访问者计划”项目参与者(The three-week visiting scholar grant offered by the Government of United States )

2007年11月—2013年5月,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挂职);

2011年3月—2013年5月,河南省开封市市长助理(挂职)。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乡村社会学、农民合作与城乡合作、县级治理与乡村建设

研究兴趣

力倡“用行动作学问”,比如采用社会学干预方法,以学者可行的某种方式,参与新时期政府主导下的农村社区综合组织化与返乡人才主体性的培养过程,以及生态文明背景下“以城返乡”、“爱故乡”视野中的城乡互助合作制度的创新过程。在过程中提炼出具有本土现实价值和主体性特色的相关研究。

总体而言,其研究追求既有深厚的中国本土特色,又有一定的全球视野。

主讲课程

本科生:社会学概论,经济社会学,人口社会学,中国社会学名著导读,现代化与乡村社会;

研究生:乡村社会学专题,乡村治理与乡村建设。

科研项目

1. 作为国家综合安全基础的乡村治理与机制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A064)子课题主持人,2014-2016。

2. 低碳农业与城乡互助合作制度创新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1JS102),2011-2012。

3. 当代中国的农民合作与乡村改良,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9JS60),2009-2010。

4. 后税费时代的县乡关系与乡村治理问题,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2008年度“中国深度研究”跨学科学术工作坊项目(IAS-FudanXSGZF08004),2009.1-2009.12。

5. 一个农业大县的社会生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20080440468),2008-2010。

6.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重点和政策建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06AJY003

论文著作

1. 何慧丽,用村庄共同体文化培养新乡贤,《中华环境》,2016年第4期。

2. 何慧丽、曲英杰,新型农民合作社的实践: 结构社会学抑或行动社会学?——兼评《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社会机制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5 年第12期。

3. 何慧丽,乡村公共财的作用与生成逻辑,《人民论坛》,2015第14期。

4. 何慧丽、王辉,从东方理性复兴的角度看习近平三农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年第1期。

5. 何慧丽、曲英杰,发展型压迫与家国理性:新时期返乡的痛与力,《中国图书评论》,2015年第5期。

6. 何慧丽、温铁军,亟待从村庄层面突破小农困境,《人民论坛》,2014第7期。

7. 何慧丽、邱建生、高俊、温铁军,政府理性与村社理性:中国的两大“比较优势”,《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第6期。

8. 何慧丽,从建设性后现代视角来看中原地区三农问题的出路,《江苏社会科学》,2014第6期。

9. 何慧丽、程晓蕊、宗世法,当代新乡村建设的实践总结及其反思——以开封10年为例,《开放时代》,2014年第3期。

10. 何慧丽、小约翰·柯布,解构全球资本化霸权,建设后现代生态文明社会,《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1. 何慧丽,当代乡村复兴的主体性,《绿叶》,2014年第8期。

12. 何慧丽,后现代小城克莱蒙,《绿叶》,2014年第2期。

13. 赵晓峰、何慧丽,合作化还是组织化?——“国家、市场与农民”关系框架下的农村基层组织制度变革路径建构,《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5期。

14. 何慧丽、温铁军,城郊村的新乡土政治,《人民论坛》,2013第21期。

15. 何慧丽,现代化背后的乡愁、乡恋和乡建,《人民论坛》,2013第15期。

16. 何慧丽、薛莉娟,返乡型资本:地方工业化的主体,《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17. 赵晓峰、何慧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结构性困境与突围路径,《农业经济》,2013年第1期。

18. 何慧丽、宗世法,从西方社会科学到中国社会科学的反思,《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第2期。

19. 何慧丽,当代中国乡村复兴之路,《人民论坛》,2012第31期。

20. 何慧丽、吕迅、王瀛昊,作为生态文明形态的有机农业之道,《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21. 赵晓峰、何慧丽,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2第12期。

22. 何慧丽、薛莉娟,“践行‘顺应自然’的农业观”,《绿叶》,2012年第12期。

23. 何慧丽等,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向专家谈,《村委主任》,2012年第16期。

24. 何慧丽,农村宗教生态:“多元一体”关系的动态发展——以河南农村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11年第2期。

25. 何慧丽,生态学的农业劳动:现代社会可持续生存的基础,《生态经济》,2011年第6期。

26. 吕迅、何慧丽,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制约因素及其对策,《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27. 何慧丽、李向群,村级文书制度:城中村治理的制度创新,《新视野》,2011年第2期。

28. 何慧丽,当代农学,关于“生命空间”的实践“和”学,《中国图书评论》, 2011年第1期。

29. 何慧丽,留守群体留守学术——兼评叶敬忠等著《阡陌独舞》、《静寞夕阳》、《别样童年》,《开放时代》,2010年第7期。

30. 胡跃高、何慧丽,兰考县农民合作经济发展调查报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31. 何慧丽等多名作者,城乡链接与农民合作,《开放时代》,2010年第9期。

32. 何慧丽、赵晓峰、魏程林,后税费时代的县乡关系与乡村治理问题,《中国社会科学辑刊》,邓正来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夏季卷)。

33. 何慧丽,低碳乡建的原理与试验,《绿叶》,2009年第11期。

34. 何慧丽,小农困境的突破和“平湖经验”的机制创新,《中国合作经济》,2009年第10期。

35. 何慧丽,“百年乡恋”的历史背景与人生抉择,《中国合作经济》,2008年第10期。

36. 何慧丽,乡级农民生产合作联社的使命及其可持续发展,《调研世界》,2008年第11期。

37. 何慧丽,农民合作统购的经验,《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38. 何慧丽,农民合作的结构性力量之形成,《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3期。

39. 何慧丽,农民合作统销与村庄经济人之间的冲突和调适,《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40. 温铁军、何慧丽、周立等,健康农业文明消费 公平贸易城乡和谐——关于城乡互助合作社的对话与争锋,《中国合作经济》,2007年第10期。

41. 何慧丽,美国合作社印象(上),《中国合作经济》,2007年第3期。

42. 何慧丽,美国合作社印象(下),《中国合作经济》,2007年第4期。

43. 何慧丽,回归中国,回归农民——评《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读书》,2005年第5期。

44. 何慧丽,新乡村建设试验在兰考,《开放时代》,2005年第6期。

45.Zhihe Wang, Huili He, Meijun Fan. 2014. Ecological 文明开化 debate in  China: the role of ecological Marxism and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Monthly  Review, 14(6), P37-59.

46. Wen Tiejun, Liu Jianzhi, Cheng Cunwang, He Huili, Qiu Jiansheng, Xuecui.2012, Ecological 文明开化, Indigenous Culture, and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China, Monthly Review, 12(9), P29-35.

47.Huili He. 2007. Experiments of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Lankao,  汉语词类 Sociology \u0026 Anthropology, 07(4), 50-79.

社会活动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物》栏目:中国现代乡村建设的实践者何慧丽(2006年5月16日)

其他的还有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频道《社会记录》栏目(2006年2月15日)、新闻频道《央视论坛》栏目(2006年4月14日)、CCTV-2《财富故事会》栏目(2006年7月25日)、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栏目(2006年10月19日)等等,均专题大幅报道。

获得荣誉

乡村社会学,主要参与者之一,获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

第五届南方农村报·中国农村发展论坛,2009年“十大农村治理创新人物”

“依托试验区的试验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主要参与者之一,获2008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

依托试验区的试验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主要参与者之一,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8年。

农村社会学,主要参与者之一,获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

第五届南方农村报·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主办,“十大农村治理创新人物”,2009年。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等单位主办,“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特产杯”2010中国合作 经济“年度十大人物奖”,2011年。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网等单位主办,河南省魅力女性“翡翠奖”十大人物,2012年。

依托“市校共建”的新农村建设试验基地的小学期实习人才培养机制,主持人,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

豫东豫西的新农村建设试验,主持人,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突出贡献奖,2015年

人物事件

兰考县副县长何慧丽街头推销兰考农民“快乐”猪肉

核心提示:一个农民用自然生态饲养法经过9个多月喂养的猪,屠宰后价格竟高达每公斤40元,虽然价格是平常的近2倍,可屠宰过的8头猪肉还是被市民抢购一空。而此次伴随他的还有该县副县长和村支书。他的解释是:通过这件事是想让市民吃上放心肉,让饲养户的收益得到增长。

2010年2月7日上午10时30分,郑州市飘着雪花。轻轻盈盈的小雪中,在郑州某居民小区,8头前天刚刚屠杀过的新鲜猪肉摆在一辆架子车上正在出售。旁边是一大盆热腾腾的红烧肉供人免费品尝,还有农民腰鼓队敲起欢快的鼓点助兴。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外,有一个人被省会十几家新闻媒体团团围住了成为了被采访的热点人物,他就是兰考县南马庄农民合作联社的社员付玉平。此次他是来郑州推销自己用自然生态饲养法喂养的8头屠宰过的生猪肉。

副县长何慧丽现场帮助吆喝卖猪肉

中午10时30分,付玉平的卖肉摊一摆,立刻有居民过来询问价格。付玉平说,无公害猪肉每公斤40元,是目前市场上猪肉零售价格的近两倍。这时候兰考县副县长何慧丽手拿扩音器来到摆放猪肉的架子车前,招呼市民买猪肉。

谈起价格怎么会这样高,付玉平的解释是,他卖的无公害猪肉价格高,是因为饲养成本高。“首先这种猪的饲养时间长,是普通猪的3倍。一般用饲料饲养的猪3个月就能长到100公斤,而通过自然饲养的猪长到100公斤需要9个多月的时间。另外,这种用自然饲养的猪喂的饲料是花生、玉米、胡萝卜结球白菜等粮食蔬菜,喂养成本高,价格也会高一些。

这样高的价格,市民能否接受?“购买无公害猪肉是一种差异性消费。大家没有办法让所有市民都买,但是和部分用添加剂喂养出来的猪相比,无公害猪肉肯定有自己的市场和销路。对现在的人来讲,健康是最重要的。”何慧丽说,“粗略算了一下,养一头猪的成本大概是1500元,按照平均利润率,得在1500元乘以140%的价格,农民才可以有信心和动力坚持这样的养法。每公斤40元的价格确实不贵,一来这是省去了流通环节的价钱,二来这是健康的。”

2010年1月,付玉平喂养的10头土杂猪终于长成。如果按照普通猪肉市场价格出售,无疑会亏本。这时,身为副县长的何慧丽站出来帮忙。

提起何慧丽,许多人都知道她曾带农民到北京卖大米。她是兰考县委常委、副县长,又是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2005年,南马庄700吨无公害大米备受市场冷落;同年12月,何慧丽将大米带到北京叫卖,引得国内一片哗然,无公害大米终于成功销售。如今看到付玉平的情况,何慧丽挑起这个担子,带着付玉平一起来郑州市卖无公害猪肉。

在现场还有12位市民与付玉平签订了订购意向书,提前收购付玉平明年的“快乐猪”。“这充分说明‘健康猪’在市民中还是有市场的,毕竟在来之前也未在小区做过任何宣传,否则销量会更大。”何慧丽说。

探索建立城乡互动的消费模式

何慧丽出生于河南省西部的灵宝市农村,对于农村的生活比较熟悉。

“自己对城乡都很熟悉,觉得很有必要实现城乡互动,但原来尝试的北京与兰考实现城乡互动,发现实现的可能性很小,城市毕竟有着一定的辐射范围,搞城乡互动最好在城市半日生活圈内进行。”何慧丽称,所以最近几年一直想把郑州市和兰考的城乡互动做起来。

按照何慧丽的话说,2月7日卖猪肉的主要目的不是卖多少斤猪肉,而是在探索城乡互助与合作消费,并建立一种能够长期实现城乡互动的模式。

对于建立城乡互助与合作消费,何慧丽早就于2008年开始了尝试,当年的1月8日,郑州的一些退休老干部来到了兰考县南马庄。中午,几十个人为了品尝这里的无公害大米竟然抢起了碗,那天的活动主题是“郑州——兰考城乡互动联谊会”。

“这里的东西都是好东西。可以买点回去吃,亲眼见到了才放心。”在当天活动结束后,大家都有同样的体会。

而这些正是何慧丽最想得到的,也是她的真正目的。

在何慧丽的计划中,做好城乡互动工作,郑州市市民有责任。“如果南马庄距离郑州较远的话,可以选择距离郑州较近的中牟县。”在何慧丽的心里,她的设想并没有局限在兰考一个地方。如果这种模式完善了,她可以将兰考的成功模式进行有效复制。

为了实现计划,2008年1月7日,何慧丽还曾向郑州市农业局寻求支持,希望能在郑州找10个社区,跟兰考农村建立城乡互助联谊关系,中牟农村也在考虑之列。何慧丽所规划的方案是,在郑州能辐射到的农村间建立合作社,使郑州与周边农村良性互动,市民直接享受到有机耕作带来的绿色生态食品。

1月25日晚上,她还高兴地说道,2月7日河南城乡互助合作社也将同时成立,这一组织将吸收北京国仁城乡互助合作社的经验,同时还有个设想,“在郑州建立一个无公害食品展示、销售的平台,并定期请专家讲食品健康知识,让无公害、有机食品等观念深入到市民脑中”。

参考资料

何慧丽.中国农业大学.2021-12-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