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亮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第五届副会长

更新时间:2024-09-21 13:19

傅国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

简介

傅国亮,教育部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杂志总编,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1995年初至1998年9月担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期间,分管家庭教育工作,与全国妇联

儿童部联合制定了《全国家庭教育“九五”计划》、《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等。

兼职

2002年担任全国妇联、教育部《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团》专家组组长,并参与主编《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报告集》一书。2009年2月21日,傅国亮总编应邀参加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组织召开的南方分级阅读评审会暨专家顾问聘任仪式,并正式受聘为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专家团专家、高级顾问。

成长经历

傅国亮总编有一句经典的话“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其阅读史”,一直广为传颂。而他本人的发展史,也确确实实应证了这点。他的成长、学习、工作和生活一直都未曾离开过阅读。阅读影响着他,他坚持着阅读,孜孜不倦。这也应和了他常说的一句话“让阅读成为习惯”。阅读,就是他的习惯,他的一生。

傅总编小的时候跟那个年代的很多孩子一样,都只是读一些传统的名著和当时盛行的书,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还有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保卫延安》、《红日》等流行书。不过有一点不同,因为当时傅总编的父母亲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工作,于是家里比别人多了很多父亲从厂里借回来借阅的电影剧本和文学类书籍,小傅国亮没事的时候就爱翻着这些剧本看。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小傅国亮开始喜欢上阅读喜欢上文学。

就这样一直到读小学六年级,他都沉迷在文学的世界里。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母亲那得到了一本书。可以说,这本书在那一刻改变了他的阅读兴趣,甚至也深深影响到他之后的人生发展选择。

那时小傅国亮的母亲申请入了党,有一次她交党费的时候发到了一本学习的读物,一本艾思奇著的哲学书《辩证唯物主义纲应》。“那时已翻遍了那些剧本,实在没什么东西看就随便从母亲的书桌上拿来这本书翻,也没觉得乏味,一口气就看完了。没想到就这么看出兴趣来了。”傅总编每每想起这件事都感到挺有渊源。

从那之后,凡是看到像这样的哲学书,小傅国亮都会津津有味地把它们翻透。初中阶段他便看完《形式逻辑》、《辩证逻辑》、《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等当时大人们流行看的经典哲学著作。

“记得在高中第一个期末考的语文作文题中,我引证了很多看过的哲学理论。后来科代表告诉我,这次考试我考得最好,老师们都赞赏我分析得有理,”傅总编在回忆中嘴角起了笑意:“之后对哲学的喜爱更一发不可收拾……”

小傅国亮读上高中不久国内就开始文化大革命,他同很多同时代的知青一样中断了学习。1977年恢复高考的那年,他报考了大学,第一志愿报的就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第二志愿报了陕西师范大学政教系(当时陕西大没有独立的哲学系,它涵盖在政教系里)。大学毕业后,傅国亮分配到了教育部,做政府官员十几年。后来又调到《人民教育》杂志社当了十年总编。“我现在还保留着以前看这些哲学书时做的笔记,上面有很多经典内容的摘抄。

“其实阅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种期待,期待他懂的时候就会发挥作用。当他哪天突然明白了他曾看过的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所包含的哲理,就会成为他的意识、他人生行为的一个指南。”

“现在还有在阅读什么书吗?” “一直都有在看。新闻的书在看,教育的书也看一些,最近常看的是一些思维的书,有一本叫《全新思维:未来将属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思维的人》,美国畅销书作家丹尼尔·平克著的。”傅国亮总编说,“其实阅读的习惯不是说一定要看多少书,而只是为了自觉形成一种读书意识。”

教育理念

傅总编长期从事教育行政和研究工作,曾担任过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傅总编教育理念是:素质教育就是要给学生两思——思想素质和思维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德育,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谈到学生观时,傅总编认为,学生的先天潜质都是一样的,每个学生的成长需要等待,他认为“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的学生观不谋而合。他还认为,教学一定要思考的问题不是教了什么,而是发展了什么,“学生先天潜质几乎是一样,且都是无比优秀的”、“要给学生一生的素质,就是我们的教育理想”、“上到方法论层面,才叫有效教学”等教育观点震聋发聩。他说,素质教育要两全,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要等待,但不是被动等待、不是守株待兔,而是要积极等待。

特色学校观点

特色学校和特长学校的区别以及现代校长应具有的素养三大方面进行了阐述。傅国亮认为,特色学校是具有普遍性、推广性的,它更关注文化和精神层面。它是独特的但不是唯一的,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而创建特色学校的关键在于校长。因此,校长必须具备六大方面的素养:要有个性的办学理念,要有现代管理理念,要有信仰,要有人文情怀,要有修炼,要有每日读书的好习惯。傅国亮先生指出,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要通过个性发展、特色办学,走内涵优质发展之路,引领学校站到发展新起点上,实现教育的终极追求,“使人活得智慧、道德和幸福”。

一、创建特色学校的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论述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六大以来中央确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国家决定保持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对教育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必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这就要求我们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视角,从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受教育机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度,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讲,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就是一个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贯穿始终、为受教育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创建特色学校工作应该强调3个统一:从办学思想的角度讲,强调学校办出特色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统一;从培养人的角度讲,强调特色育人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统一;从学校建设的角度讲,强调个性化与规范化的统一。没有这些统一,特色学校就办不好。我在这里提两个问题。一个是用应试教育的思想与方法办特色学校的问题。我们的一些同志还是习惯于用新开几门课、新增加一些考证、考级、千方百计地获一些大奖来办特色学校,这就会舍本求末。一个是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在一些学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小学生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书包重的现象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在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如果听之任之,甚至雪上加霜,恐怕就很成问题。这些类似的问题不解决好,要想使创建特色学校的过程同时成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往往就会成为空谈。

二、创建特色学校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从认识论的层面上讲,创建特色学校要充分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内在联系,本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探求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之真。从实践论的层面上看,创建特色学校要站在“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之实。首先不要把特色学校简单地办成一个培养特长学生的学校或者仅仅拥有一批特长学生的学校。创建特色学校是一个艰苦的奋斗过程,需要孜孜不倦的积淀,而不是一个捷径,不能幻想轻而易举的成功。不要以为只要学校选聘几位有特长的教师,组织一些有基础的学生突击一番,就可以轰轰烈烈起来,就可以大功告成;不要以为仅仅通过开展一些活动、造一些声势,特色学校就建好了。在这个问题上,轻易得到的东西多半会轻易失去,所谓“用巧劲”、“走捷径”、“速见效”的东西,多半是一些皮毛性质的东西。其次不要把特色学校简单地等同于一所豪华学校或硬件高标准的学校。硬件建设是基础,对于学校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但特色学校所倚重的,更多的是软件,是教育教学本身,重硬件、轻软件的学校建设方案,绝对会是一个资源浪费的方案,单纯比拼硬件的过程不会是建设特色学校的实质性过程,仅仅拥有豪华的建筑和华丽的装饰的学校未必就是一所好的特色学校,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第三,不要把游离于学校正常教育教学之外的、具有展示、表演性质的东西作为创建特色学校的手段,创建特色学校决不是要做秀,不能影响绝大部分学生成长的过程不会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的主流过程。特色学校的特色,一定是根植于学校大多数教师与学生思想之中的东西,一定是对全校学生的终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东西。当然,我们不是要否定特长训练、否定兴趣活动、否定示范作用,也不是要否定针对部分学生的个性发挥。但是,作为特色学校的建设一定要面对全校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一定要以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为其显性的表现,应该是坚定不移的。

三、信息化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制高点,也是创建特色学校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里,我们不仅仅指以信息化为特色,而主要指通过信息化的支持推动特色学校的建设。进入新的世纪以来,收集、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人的基本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范围的教育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我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工作也走上了快车道。基础教育信息化与创建特色学校有许多特别值得关注的切合点。例如:第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是要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3个转变,即:学生如何学的转变,教师如何教的转变和学校如何管理的转变。显然,学生学、教师教和学校管理是学校教育的3个核心内涵,也是学校特色的基本载体。3个转变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特色学校的建设过程。第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是为未来综合国力的竞争做人才准备。信息化所承载的对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的支持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魅力,使其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战略制高点。结合实际,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过程,完全可以成为特色学校的创建过程。第三,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结果,是将学校与学校联通起来,是置学校于信息的海洋之中,海量信息是建设特色学校的有力支撑与保障。在信息化的支持下,使特色学校的创建工作,不是学校自身的苦思冥想和孤军奋战,而是集百家所长和充分的启迪、借鉴、吸收与融合。2000年以来,我们在全国设立了100个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100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从3年多的实践上看,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极大地带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扑面而来的信息化浪潮使学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推进了素质教育,形成了许多很有影响的特色学校,值得我们重视,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其中的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我们能够紧紧抓住信息化这一难得机遇,推动特色学校的建设。

四、特色学校的实质是按照本校的客观规律办学。新时期创办特色学校就是寻找学校办学的客观规律。这就是按规律办事的思想,一个带根本性质的思想。学校之间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不同,教育资源不同,学校办学规律肯定是不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学校就是对学校本身教育资源和办学客观规律的科学而独到的认识。自觉地按照不同学校的办学规律办学,学校则具有了自己的特色。正因为是找到了本校的办学规律,有效地挖掘了学校的教育资源,所以特色学校都充满了办学的活力,有的改变了学校的面貌,有的甚至改变了学校的命运。

五、特色学校是多样性的,但不具有唯一性。多样性是一个客观事实,又是一个重要的观点,甚至是一个看世界的根本观点。因此,不急于寻找特色学校的规范模式,统一定义。特色学校内涵和模式可以是开放的和多元的。另一方面,特色学校的多样性,也是有限的。因此,还要明确特色学校不具有唯一性,比如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学校,不是有了一所这个特色的学校,再不能有第二所、第三所这个特色的学校。可见办特色学校主要是从本校的实际(即客观规律)出发办学;不要脱离学校的实际刻意去“创造”一个什么“特色”。

六、特色学校具有统一性。特色学校不具有唯一性,但却具有统一性,统一于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办特色学校的目的,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仍然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为了更好地育人,这就是目的的统一性。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是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既要关注中小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中小学生精神的成长。对中小学生来说,影响一生的、终生起作用的是精神世界,即信仰、价值观和情感,而不是某一种知识和技能。不论是书法特色,还是科技特色的学校,如果只教给学生写一手好字或掌握某种科技,而没有通过写字、科技有意识地促进学生精神的成长,就是舍本求末,忽略了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因此,新时期研究和创办特色学校绝不要只讲多样性和不同,而忽略了统一性和共同的育人目的与任务。实际上,只有不忘统一性,思考统一性,依据统一性,才能把多样化的特色学校办成中小学学生心智成长的精神家园。

教育城乡统筹观点

一是,把“迈向教育现代化”确立为战略目标,这是正确的战略判断与选择,也是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制高点,这表明青羊区的教育决策者的头脑是十分清楚的,套用一句话说,就是清楚“中国的教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作为政府的教育理想,如果说是追求教育公平,那么政府的教育目标,则应当是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邓小平的三个面向,精髓是:面向现代化。只有面向现代化,才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政府主管教育的决策者,如果不清楚今后十年、二十年教育的目标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不旗帜鲜明地把实现教育现代化打出来,就不知道中国教育向何处去,就是缺乏“方向感”,很难领导本地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全局”的东西、“大局”的东西、“方向”的东西、“主线”的东西。因此,它可以“串”起教育方方面面的内容和环节,研制各个方面的“现代化”的要求、内容和标准;它也可以“展开”、“覆盖”教育的所有领域:体制、机制、教育教学内容、标准、评价、办学条件等等。从而,可以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地驾驭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战略和策略,所谓找准了“牛鼻子”、“一通百通”,就可以直达“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教育现代化彼岸。

第二点,是要追求教育的理想,这在普遍浮躁的今天尤为难能可贵。青羊教育人就是这样一批具有教育理想、坚守教育理想的人。他们的代表,青羊区区教育局局长李泽亚同志在他的文章里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我们青羊教育人的理想”,并且说“怀抱理想,我们最为重要的就是将计划积极地付诸行动”。他在他的文章里多次谈到教育的理想。温家宝总理说过:“一个民族要有仰望天空的人。”我想,怀抱教育理想的人,就是教育界“仰望天空的人”。有教育的理想,才能办出理想的教育,尤其是教育局的局长以及校长们,一定要有教育的理想,否则就是一个没有魂的局长、校长。试想,一个失魂落魄的局长、校长,怎能指望他办出理想的教育。当前,在教育界有很多违规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只看到了眼前的点滴利益,没有或者放弃了教育理想,为不正确的政绩观所左右。陈小娅副部长最近在规范办学行为的会议上提出:“教育工作者要追求理想。”我想,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反思一下,一、我的教育理想是什么?我是否坚持了自己的教育理想?我想,哪个地方有那么一批有教育理想的局长、校长,哪个地方就有一片令人仰慕的理想的教育天地!

第三点,是要敢于采取个性化的实践策略。教育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多样化的探索。青羊区在“迈向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时候,制定了“四大战略”、“九大工程”和若干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包括建立了“全省首个教育评估事务所”。这许多都是独创的,都是从“本土”出发,研制的“适合”本土的实践策略,因此,它必然是会有效的。无论“思想”还是“策略”,抄得再好,不适合“本土”,都很难好用。只有“适合”自己的实践策略,才是最有效的,才是最好的,才是最合适的。

减负增效理念

当前,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工作,一是要坚决地把学生过重负担减下来,二是要全面地把教育教学质量提上去。“减负”本身不是目的,“减负”的目的是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面向21世纪的具有高素质的一代新人。

尽管存在诸多阻力,中小学的“减负”势在必行。中小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到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影响到义务教育的普及,损害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能再任其泛滥,继续为害。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挑战,中央作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以“题海战术”、“频繁考试”为特征,旨在“死记硬背”知识点,造成学生不堪重负的陈旧的学习方式,不仅与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背道而驰,而且与新的评价体系格格不入。1999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已向应试教育学习方式亮出“红牌”。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发生根本性转变之后,中小学的“减负”,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而且是新的教育教学体系的客观要求,那种陈旧的学习方式只有终止,代之以全新的学习方式,别无出路。

用什么思想办教育,就有什么样的教育;用什么思想指导教育改革,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改革。“减负”的关键,在于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现念。转变教育思想,有两个观念需要叨硝:一是人才观,二是质量观。关于人才观,一些同志认为,只有上大学、驽专家,才是人才。为了少数升学有望d6学生大搞加班加点、“题海战术”。要雄变这种只有上大学、当专家才是人才钧挟隘人才现。中央指出,工农商劳动者、科技人员和学者专家、行政管理人员,都是社全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要转变观念,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有全面的人才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类人才的成长打好基础。

关于质量现,它涉及到对学生和对学校质量的看法。有人认为,死记硬背,“题海战术”,考试获得高分,就是质量好。这种人为地以加重课业负担、把学生变成:考试机器”为代价换取的所谓“质量”,很可能形成“高分低能”,甚至“分高德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评价一所学校的质量,高考升学率不是重要依据,更不是惟一标准;评价一所学校的质量,要看办学方向,要看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人甚至个别人)的质量,最终标准要依据社会的检验,要从总体上看一所学校学生走入社会以后的表现、能力、贡献如何。因此,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学校而言,基础教育的质量,应当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协调发展,为培养有正确人生现、世界现、有扎实的事业基础知识,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打好基础。这种质量,只有通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给学生更多可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发挥特长、才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创造精神才能取得。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要倡导刻苦精神。“减负”与刻苦学习并不矛盾,对学生来说,“减负”和刻苦学习都是必要的。“减负”指是减掉那些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课业负担,因为那些低水平重复的课业,不仅不能提高学习质量,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磨灭学生的灵性。学习是一个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过程,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精神,是求不到真知的。即使是新的学习方式,如培养好奇心、探索精神,都与刻苦钻研分不开。倡导刻苦学习,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墨想,讲求教育方法,避免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抓很多环节、渠道和措施。其中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是学习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减负”实际上是要求转变一种学习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是提高学习质量,指导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学习方式。1979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中,前瞻地提出了由“维持性学习”向“创新型学习”转变的预见。两种学习方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注重知识的传授、继承和记忆,忽视对新知识的探索;后者则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探索和创新。我们要用全新的标准来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上突破,把教学作为一个学习过程。破除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现”,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学习观”,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使这种学习成为培养创新精神的源泉。这是“减负”以后要达到的教育教学的高质量。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要有大教育观,不仅要注重校内教育,而且要校内校外、课内课外一起抓,学校、社会、家庭一起抓。总之,中小学教育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撰文

三代领导人的关注 德国中小学的劳动技术教育

爱维治治疗脑梗死60例疗效观察 介绍几种堤基管涌的抢护措施

对学生的一生负责——记李希贵高密市的素质教育 柳洪工程长斜井开挖测量控制技术

集装箱码头调系统计算机管理模型 开拓心灵的净土:大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与发展纪实

试论商业银行企业所得税筹划的途径与策略 《军事信息资源分类法》应用辨析

专著

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劳动技术教育研究

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 亲历课程改革

河北省个体私营经济百颗星 实用国际经济法大全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用书 改革与创新

家庭常见病自疗100问中医刮痧疗法130问

学术观点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物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基于JBoss的Web应用框架研究

基于统计过程控制的软件缺陷管理研究 工作流系统访问控制模型的研究

支持过程管理的配置管理工具的研究与实现 解读乡村景观的意象

基于.NET平台的应用框架的设计与实现 上海城市公园草坪景观研究

设计模式在库存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风水思想对中国佛寺园林的影响

人物经历

2011年12月20日,参加由搜狐网、搜狐教育频道联合主办的“致青年 TO YOUTH”中国教育年度总评榜暨搜狐教育年度盛典。

参考资料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领导成员名单.中国家庭教育学会.2022-02-13

教育部国家督学 《人民教育》总编傅国亮出席.搜狐教育.2022-01-2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