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图 :明代张路画作

更新时间:2024-09-20 17:38

《八仙图》是明代画家张路创作的画作,所绘的一组人物画《八仙图》四条屏,八仙是指道家传说中的八位仙人。画作尺寸为纵153.1厘米、横102.6厘米,质地为绢本,现收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画面主要人物为八仙,民间信奉的八位仙人的合称,后被道教纳入仙真行列,成为民间广为崇拜的仙灵。张路按照两两一组分别绘成四条屏,其一为汉钟离与吕洞宾,其二为蓝采和何仙姑,其三为韩湘子曹国舅,其四为张果老铁拐李。张路所画的人物各不相同,生动摄人。《八仙图》中人物的身后山石,显得刚健有力,其它景色以老树枝、枯藤竹叶起到了补足画面与丰富层次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经由国务院书画鉴定七人小组鉴定《八仙图》为国家一级藏品。2016年9月11日,清华大学主办的“清华藏珍·翰墨丹青——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举行,其中包括张路的《八仙图》,展会在2018年6月11日结束。

历史沿革

2016年9月11日,清华大学主办的“清华藏珍·翰墨丹青——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举行,其中包括张路的《八仙图》,展会在2018年6月11日结束。截至2024年4月,《八仙图》收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画作内容

画面主要人物为八仙,民间信奉的八位仙人的合称,后被道教纳入仙真行列,成为民间广为崇拜的仙灵。张路按照两两一组分别绘成四条屏,其一为汉钟离与吕洞宾,其二为蓝采和何仙姑,其三为韩湘子曹国舅,其四为张果老铁拐李

创作背景

八仙是在民间受到普遍信仰与崇拜的道教八位仙人的组合。明清时期这个组合形式基本定型,分别是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铁拐李、何仙姑、钟离权、曹国舅和蓝采和。八位仙人各自涵盖了不同的吉祥寓意与中国人所向往的五福思想,常常以吉利祥瑞的题材出现在民间美术作品中,并被人们约定俗成地看作是美好吉祥的象征。

艺术鉴赏

画作主题

画面主要人物为八仙,民间信奉的八位仙人的合称,后被道教纳入仙真行列,成为民间广为崇拜的仙灵。八仙的身后山石、奇石承南宋的大斧劈法绘之,显得刚健有力,补景杂以老树虬枝、枯藤竹叶起到了补足画面与丰富层次的作用。

人物形象

《八仙图》中人物两两为一组共四条屏,其一为汉钟离与吕洞宾,其二为蓝采和何仙姑,其三为韩湘子曹国舅,其四为张果老铁拐李。八仙各有其鲜明的个性,张路抓住其人物主要特点,采用特写的方式,形象简练、姿态准确,注重姿态和表情的描写,粗中有细,充分展现了神仙人物的潇洒不羁。

技巧

张路的画风一改南宋院体画严谨、规整的臼,转而为豪放铿锵的笔墨,后人评价其笔法特征为“纸上饶有铿锵意,笔端颇含斧声”,他所承续的浙派是从“宫廷浙派”变法为“民间浙派”而使其走向复兴。画中人物笔法多变,面部以细笔勾勒线条流畅,衣纹为粗笔写意落笔雄强刚毅,如铁划银钩,以快笔挥写衣袂袍裾,赋色简淡古雅,用笔灵活多变。所画人物各臻其妙,生动摄人。评其画少有文人雅蕴,又无两宋院体的富贵堂皇,但不论抒情达性、酣畅淋漓的笔墨气象,还是娴熟苍劲,骨力内透的笔墨技法等都属时代新风。张路作品不题年月、诗文,但依其风格可知,早期作品较工细,后期则豪放磅礴。

展览活动

2016年9月11日至2018年6月11日,清华大学主办的“清华藏珍·翰墨丹青——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0号展厅举办,其中包括:张路的《八仙图》、丁云鹏洗象图》、祝允明《草书苏轼前赤壁赋》等。

作者简介

张路(公元1464年——1538年),字天驰,号平山,河南开封人。主要活动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擅长山水人物,延续了南宋院体画的刚健风气,摒弃了规整严谨的限制,而更加奔放豪迈,笔墨具有刀劈斧斫之气质。总结其风格特点是,“纸上饶有铿锵意,笔端颇含斧斫声”,向来被认为是戴进、吴伟之后成就最高的浙派大家。

流传与收藏

截至2024年4月,《八仙图》收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参考资料

八仙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24-04-12

..2024-04-12

从陈洪绶看到吴昌硕:清华大学博物馆书画藏品换展.澎湃新闻.2024-04-12

清华藏珍·翰墨丹青: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品展/书画(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24-04-12

八仙图.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2019-03-21

张路《渔父图》欣赏.新浪收藏.2024-04-12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