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魏 :十六国时期汉人冉闵所建政权

更新时间:2023-08-15 17:17

冉魏(350年-352年),国号“大魏”,是十六国时期由汉人冉闵建立的政权,史称“冉魏”。

后赵太祖石虎去世后,后赵陷入皇位之争的混乱中,石虎养子冉闵(时称石闵)在混乱之中掌握后赵大权,招致后赵皇帝的忌惮和讨伐。后赵太宁二年(350年),冉闵借谶言将后赵国号改为卫,石姓改为李,改元青龙。同年,冉闵废杀后赵皇帝石鉴,自立为帝,恢复原姓“冉”,国号称“魏”,建都邺城遗址,建元永兴。

在冉魏建国的两年内和前燕军队、后赵新兴王石军队多次交战,各有胜负。最终冉闵在和前燕在魏昌(今河北省无极县西)会战中中计大败,奔逃中马死被俘,冉闵被送往朝阳市(今辽宁省朝阳县)后斩杀于遏陉山。前燕乘胜攻占邺城,冉魏灭亡。

冉魏建立初期所辖疆域为原后赵司隶部(魏尹、广平郡)、洛州、冀州(赵都、中山、常山、章武、渤海五都)、徐州、豫州、荆州、扬州等地,后在与前燕、襄国的战争中不断丢失领土直至灭亡。其行政区划分州郡县3级,所辖共8州,各州治所、所辖县继承后赵。冉闵在执政期间重视恢复儒学传统文化,恢复九品中正制,重用儒学世家的子弟。但因连年战争与徙民政策,冉魏经济受到重创,农业生产难以恢复。此外,冉魏迁少数民族回原地,致使民族矛盾加深的同时,还使得中原地区的经济再受重创。

国号

冉魏是十六国时汉族冉闵建立的政权。冉闵,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先世为汉晋武将。其父冉瞻,本姓冉,名良。因加入乞活君被石勒俘虏,被石虎收养为义子,改姓名为石瞻。冉闵为石虎义孙,故名石闵。后冉闵自立为帝时,复姓冉氏。因其出身地王为魏郡,都城亦为魏郡治所邺,故国号大魏。因历史上称“魏”的政权有4个,史学家为了区分便称冉闵所建的“魏”政权为冉魏。

建立背景

因镇压起义,后赵的国力逐渐衰退。随着太祖石虎去世,后赵陷入皇位之争的混乱中。后赵太宁元年(349年)四月,石虎之子石世即位,但权柄由太保张豺掌握。冉闵劝石世之兄石遵讨伐张豺,杀死张豺后,石遵废石世自立为帝。后石遵对冉闵擅权不满,密谋诛杀冉闵。冉闵先发制人,杀死石遵后掌控后赵政权,立石遵之兄石鉴为帝。

冉闵掌权后不久,龙骧将军孙伏都等人率3000人进攻冉闵,战败后退守邺城风阳门。随后冉闵、李农率军进攻孙伏都部,斩杀凤阳门至琨华门一线的羯人。之后,冉闵进入邺城遗址令诛杀胡、羯族人,称“凡汉人杀死一名胡人,送首级到凤阳门,文官进位三等,武官都封拜为牙门将”。命令颁布的1天内,胡人被杀者达数万人。而此次诛胡行动中,死者共达20余万人。

历史

冉魏建立

冉闵诛杀胡羯后,将后赵国号改为卫,石姓改为李,改元青龙。闰正月,石鉴密谋暗杀冉闵、李农,被宦官告密。冉闵得知后便杀死石鉴及石虎的38个孙子,尽灭石氏一族。之后,冉闵即皇帝位,将姓改回冉姓,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后赵就此灭亡。冉闵登基后,追尊祖父冉隆为元皇帝,父亲冉瞻为烈祖高皇帝,母亲王氏为皇太后。封其妻董太后为皇后,其子冉智为皇太子,冉胤、冉明、冉裕为王。以原后赵大司马李农太师、兼任太尉录尚书事、齐王,李农的儿子都封为县公,不久又诛杀李农及其三子。

各路征战

冉魏建立后,前燕皇帝慕容俊分兵数路进攻冉魏,占领城(今北京市)。同年,石鉴兄长石祗在得知石鉴被杀后,在襄国自立为帝,并于四月起兵讨伐冉魏。石祗派相国石琨带领十万士众攻打邺城遗址。六月,石祗进兵据守邯郸市冉闵在邯郸大败石琨,死者数以万计。之后,石祗的镇南将军刘国准备再次进攻邺城。冉闵派遣尚书左仆射刘群担任行台都督,派他的部将王泰、崔通、周成等率领十二万步兵、骑兵在黄城宿营,冉闵亲自统率精兵八万作为他们的后援部队,在苍亭展开激战。石祗所部张贺度等均战败,死者达两万八千人,靳豚被追击并斩杀于阴安乡,冉闵部将悉数俘虏了靳豚的士众,整军而归。至此,冉闵所见冉魏已有用戎卒三十余万。冉闵回到邺城遗址后,恢复了九品中正制,大多儒家子弟得以获得官职。

冉魏灭亡

冉魏永兴二年(351年)二月,冉闵率军队围攻襄国石祗。百日后,羌族姚襄及前燕援兵抵达襄国,击败冉魏军队,杀死冉魏大臣石谌、石璞等及将士10余万。冉闵战败返回邺城。随后石祗派大将刘显率7万军队乘胜进攻邺城,冉闵出战击败刘显将其降服,令其返回襄国杀死石祗,后任其为上大将军、大单于、冀州牧。不久,刘显背叛冉闵,率军攻打邺城。冉魏永兴二年(352年)正月,冉闵击败刘显,追击至襄国,攻克城池,擒杀刘显及原后赵公卿大臣百余人,将襄国百姓迁徙至邺城遗址,至此原后赵残余势力基本被消灭。与此同时,前燕的军队不断进攻冉魏。四月,前燕与冉魏会战于魏昌(在今河北省无极县西),冉闵亲自冲锋,十战皆胜。后前燕军队设下埋伏,诱冉闵深入,魏军战败,冉闵在逃亡中被前燕军队俘虏,后送往龙城(今辽宁省朝阳县)后斩杀于遏陉山。前燕顺势攻陷邺城,冉魏灭亡。

疆域

行政区划

冉魏行政区划分州郡县3级,冉魏所辖共8州,分别是司隶部、洛州、冀州、徐州、兖州、豫州、荆州、扬州。

领土变迁

冉魏永兴元年(350年),据有原后赵司隶部(魏尹、广平郡)、洛州、冀州赵都、中山、常山、章武、渤海五都)、徐州、河南省、荆州、扬州市等地,同年失洛州弘农、河东二郡和冀州章武郡、扬州。冉魏永兴二年(351年),失洛阳市徐州市、豫州、荆州市和冀州赵郡、中山、渤海三郡,得后赵兖州,同年又失之。冉魏水兴三年(352年),冉魏亡。

内政

冉闵在原后赵大司马李农的支持下自立为帝后,任李农为太宰、领太尉录尚书事,封齐王,并恢复九品中正制,重用儒学世家的子弟。

早在石虎统治后赵时,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较为激烈。后冉闵因胡人、羯人与自己不同心,便下诛胡令,带领汉人诛杀胡、羯族20余万。冉闵称帝后,将移居中原的少数民族都驱逐出境,结果导致大部分人口死亡,据《晋书》记载:“青、雍、幽、荆州市徙户及诸氏、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士,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

经济

后赵后期社会经济已十分衰败,冉魏建立政权后虽出仓济贫,但在连年战争中已无力恢复农业生产。后冉魏徙民使中原地区的经济再受重创。

君王年表

主要官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