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集 :山东省东阿县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21:05

刘集是山东省东阿县下辖镇,人口为70400人。

地理概貌

刘集镇东阿县西南20公里处,距聊城市市区35公里。西距京九铁路聊城站30公里,东距省城济南飞机场90公里,距北京-上海高速公路60公里,北距济聊高速35公里。全镇紧临黄河,沿黄线长达9公里,全国著名的南水北调穿黄涵洞位于该镇位山村,位山村还是“引黄济津”、“引黄入卫”干渠的渠首。省级公路齐南路、市级公路聊位路横贯全镇,池中路、关顾路、临黄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位置优越。全镇总面积126.6平方公里,东西宽14公里,南北长30公里,辖85个行政村,共10800户,总人口70400人。镇内土质多为沙质土壤。从位山大闸分出东西2条引水干渠,1号、2号、5号沉沙池位于镇内,有郎营沟、孙牛沟、马安沟、四新沟和旧城干渠、大林崔干渠和陶庄支渠等,水利条件便利。全镇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明充足,降雨充沛,适于粮、棉、果、花生、菜等作物生长。

历史述要

刘集镇是东阿县人口、面积第一大镇,山东省中心镇。民国初划为刘集区,1940年东阿抗日民主政府在葫芦头村建立后划为实验区。曾为地、县党政军机关驻地。1947年划归徐翼县,1949年归属东阿县。1958年划归寿张镇,1961年复归东阿县,1984年改镇。2001年由刘集、关山两个乡镇合并而成。2005年,刘集镇辖刘集、杨庄、孙郭、柳合束、谭庄镇、官庄、关山、苫山、堤口、娄营10个管区。民间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素有“武术杂技之乡”美誉。建国初期,全县8个杂技艺术团体,其中3个出自刘集镇,杂技艺人遍布全国许多省市。文物资源丰富,1989年10月发现战国时期墓葬,出土一批有价值文物。苫山又称“苫羊山”,旧时为东阿县重点名胜之一,旧志载有“苫羊八景”。兵部侍郎李仁科举山东省乡试第一,其孙李濠著有《苫羊志》一部,记述了该地风土景物。市级重点保护文物--净觉寺建于元代,现保存较为完整。2001年以来中国佛教协会派驻僧员长驻该寺,并投资进行修复完善,使其逐渐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经济概况

刘集镇党委、政府始终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及县委工作会议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强化服务为宗旨,以“富民、兴镇、强财政”为目的,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鼓励、引导、扶持镇个体私营经济,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促进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村经济实现由粮棉主导型向多种经营主导型转变,并开始向镇村企业主导型迈进。特别是2001年以来,该镇把发展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放在工作首位,实施“完善载体、优化环境、培植项目、典型带动、加快发展”的工作思路,突出建设了三大项目区,即镇驻地工业项目区、南王木业加工项目区和聊位路旅游商贸项目区。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的比重连年增强,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不断得到改善,一、二、三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2005年,全镇完成工农业产值6.49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8亿元,工业总产值2.69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招商引资1.1亿元。

农业

刘集镇始终坚持农业是基础、科技是关键,积极寻求和探索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商品农业和高效农业转变。一是重投入,夯实基础增后劲,先后开挖清理沟渠8.6万米,新打机井760眼,新修桥、涵、闸470座,实现“以河补源,沟渠交错,井灌黄灌双配套”的旱涝保丰排灌体系。二是重科技,唱响兴农增收戏。不断健全科技服务网络,成立镇、管区、村级科技服务队伍,抽调10名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充实镇多办,聘请山农大、省林业厅、农业厅专家现场指导,全面提高科技服务水平。推广应用新品种,走以质取胜之路,先后引进“格林168”无籽西瓜、“以色列R-144”西红柿、韩国黄金梨、金丝四号枣、“嘉陵20”桑树、“鄂莲1号”莲藕等优良新品种。创新科技服务方式,村村设立了“科技提示牌”。全部栽植在主导产业的醒目位置,根据作物生长特点由技术人员适时提供管理要点,满足了群众的科技要求,三是重调整,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镇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把“林果、畜牧、蔬菜、桑蚕”确定为主导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培植,形成了一定规模。截止2005年,全镇共发展丰产林2.8万亩,优质果1.5万亩,蔬菜1.2万亩,桑园5000亩,畜牧小区120个,畜牧养殖专业村8个,仅产业调整一项,全镇人均增收620元。

民营企业

刘集镇党委、政府坚持“工业立镇”不动摇,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优势,把发展民营经济和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地方财源,振兴全镇经济的战略举施来抓,个体私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琳杰MDF、金兴钢球、三合纺织、泰宇车业、泰宇钢管、创新化工、永安木业等一批限额以上企业,阿棉机械、鑫兴机械加工有限公司、新华具、三利集团面业、鑫琳板业发展迅猛,木业、机械、化工成为民营经济三大支柱行业。截止2005年底,全镇私营业户达到1100户,民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2亿元,利税5600万元,工商税收550万元。按照“先发展,后规范,多服务,少干预”的总体发展思路,放心、放手、放胆地发展个体私营企业,加之良好环境、优惠政策和全方位服务,刘集镇民营经济呈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交通邮电

刘集镇党委、政府十分注重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全镇经济发展步伐,多方筹资铺设柏油路、石碴路等,交通条件大为改观。2003年-2005年,全力开展“村村通”柏油路工程,领导精力、物力、财力向一线倾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村村通”。全镇道路硬化面积达224万平方米,主干道路硬化率达96%。镇驻地有邮政支局1个,东阿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刘集营业厅1个,东阿联通公司刘集营业厅1个。电信支局1个,电信支局于1998年建成,投资82万元;邮政支局投资90万元,于1999年建成;两局有干部职工32人。移动、联通营业厅共有职工12人。截止2005年6月,全镇共有电话3600门,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共有移动电话16760部,群众日常通信更加方便、快捷。

城镇建设

近2年来,刘集镇党委、政府将省级中心镇建设列为重要议事日程,大投入,大拆迁,大建设,着手实施小城镇规划建设。2003年请聊城市勘察与规划设计院制作了刘集镇总体规划。2004年首期进行齐南路城区段拓宽改造工程,坚持“三高”原则和“宣传先导、依法建城、拆建并举”的开发方案,促进了拆建工作的顺利开展。2004年、2005年投资1800万元,完成齐南路城区段房屋拆迁1100间,新建楼房2300间,建筑面积达到6.4万平方米。2006年上半年,投资80万元实施了绿化工程、排水工程、亮化工程,栽植绿化树2000株、埋设下水道8000米、安装路灯145盏,城镇功能更加完善;投资76万元,对朝阳路进行拓宽改造,共拆迁房屋208间,拆迁面积3744平方米,新建房屋57间,建筑面积1092平方米,新修柏油路面510米,硬化面积3060平方米。同时积极搞好城区道路建设,先后建设了文化路、经委路、棉厂东路、府前路四条,使城区形成了“四纵四横”的交通格局,城区楼房临立、街道平坦宽阔,城镇面貌焕然一新。

科教文卫

刘集镇党委、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镇”战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成立以科技副镇长挂帅,农技站、种子站、水利站、农机站、畜牧兽医站、林业站、多种经营办公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科学技术委员会。管区、村分别配备专职科技网长、科技副主任,采取出动宣传车、发放“明白纸”、赠送科普书刊等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送科技进村活动,并与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聊城农校及县农业局、林业局筹大中科研单位、院校联姻,聘请专家教授定期到镇讲课,传授技术知识,平均每年举办各种科技讲学班35次,召开生产技术现场会40次,参加学习群众达2万人次,全镇农民90%受到培训,并普遍掌握2~3门实用致富项目。村村开办科技夜校,组织群众学习科学知识和农业生产技术。10多年来,各村取得中央农业广播学校毕业证书的科技带头人、致富能手达3000余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镇拥有高中1外,18个教学班,在校生1000多人;中学2处,45个教学班,在校生3000人;小学24处,幼儿园24所,在校学生52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并通过国家“普九”验收和省“两基”巩固提高验收。东阿三中立足特色教育求发展,2005年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线132人,2006年高考本科一次性上线147人,均创近年历史新高。文化、广播事业日趋繁荣,全镇95%以上行政村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和青年、地方武装、妇女之家。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东阿县第三人民医院建有1800多平方米的门诊楼,900多平方米的病房楼,100平方米高标准手术室,设有病床60张,医疗条件和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全镇有村级卫生室110个,其中甲级卫生室86个,从事医疗专业人员302人。全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56000人,参合率超过85%,人民群众健康得到保障。

闸管所

位山闸管所座落于刘集镇位山村,是一座开敞式水涵闸,系国家一级建筑物,其主要任务是引黄灌溉。该闸始建于1958年,由苏联援助建成,原有10孔,每孔净宽10米,高5米,闸底板高36.5米,设计引水能力40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1150立方米每秒。由于拦防标准不足,1981年冬改进,1983年竣工。改建后,闸型未变化,由原来10孔改为8孔,每孔净宽7.7米,高3米,闸底板抬高2米,设计引水能力24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600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432万亩,担负着聊城市7县市农田灌溉及引黄入卫供水任务。该闸设计复杂、环境优美、位置显要,国家十分重视,原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原国家防汛指挥部总指挥陈俊生,原水电部部长钱正英都曾到该闸视察,并题词留念。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也分别在2000年和2003年视察该闸管所。

净觉寺

净觉寺,位于刘集镇皋上村,该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605平方米。现存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殿、观音殿、藏经楼、钟鼓楼等。其建筑布局采用的是我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形式,建筑风格为硬山式。天王殿位于东西栅门之间,面阔3间,通高8.3米。在前壁的中央上方镶嵌着楷书阴刻“净觉寺”匾额一方。天王殿两侧为钟鼓楼,台阶较高,砖石筑砌,距地面1.8米,圆形窗,边缘饰锯齿纹和三角纹一周。钟鼓楼北紧靠是东西观音殿和地藏殿。两殿面阔各3间,通高7.2米,券拱门窗,2根檐柱支撑,砖登顶,灰瓦覆盖,檐枋绘花卉图案,造型逼真。大雄宝殿位于寺院的中心,面阔5间,进深3间,4扇门,直窗,木结构,大殿有16立柱支撑,柱头额枋、平板枋相连接,柱础为古镜式,顶脊高起,通高约8.8米。殿内雕梁画栋,造型精巧,艳而不俗。大雄宝殿后45.4米是藏经楼,藏经楼为2层,面阔3间,砖石筑砌,券拱门窗,灰瓦盖顶,通高约11.5米。一楼有两根檐柱支撑,内有楼梯一个,高3.85米,30级台阶,预制板实木板平铺。檐枋镂刻麒麟,绘花卉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和艺术的结晶。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