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1 02:57

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是南京林业大学的骨干学院,其前身可追溯到原中央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等,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学科建设

现有林学、城市规划环境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生物科学6个本科专业。拥有生物学及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林学及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有生态学、植物学、林木遗传育种学、森林培育学、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10个博士点学科(可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13个硕士点学科。

办学规模

学院的科学研究依托于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2个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全院有8个系,1个分析中心,下设13个教研室,17个实验室,4个研究所,5个研究中心和1个研究室。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知名的教授。教职工16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38个。有25人被授予国家或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4人被评为国家或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除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外,学院还有一批实验条件好、设备先进、在国内具有领先研究水平的实验室、研究所或研究中心。

建设成果

近50年来培养了本专科、硕士、博士等各类毕业生共7000余名,为我国的林业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全院在读博士生、硕士生、本专科生3000余人。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学院的科学研究十分活跃。目前全院承担的国家、部省以及各类横向科研课题近70项。1986年以来,全院师生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200多篇,正式出版教材、专著和译著70多部,获国家级奖励9项,部省级奖励42项。

教学单位

生态与环境科学

生态与环境科学系是在熊文愈教授等老一辈生态学家的带领下组建起来的。经过60年的努力,在科研、教学、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重要成果。目前拥有生态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江苏省生态学一级重点学科、江苏省环境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生态学、环境科学和水土保持与生态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生态学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个博士点(兼硕士点),环境科学硕士点及生态学博士后流动站;江苏省林业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生态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态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教学中心;长江三角洲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苏州太湖湿地生态定位站(与苏州市湿地站共建)、浙江凤阳山森林生态定位站(与浙江省林业厅共建)等3个国家林业局定位研究站。

现有教职工2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江苏省“333”工程领军人才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务院生物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学术骨干1人。近10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

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土壤生态、丘陵山地与困难立地植被生态恢复、南方山丘区与城市水土保持、沿海及农田防护林生态、湿地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基于RS和GIS的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生态过程研究、森林碳汇计量监制与评价、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与研究。

森林培育系

森林培育系1981年成为我国首批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学科。1988、2001、2006年与森林生态学科联合申报,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93年被评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1994、2001、2006年连续三轮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拥有造林学教研组、经济林教研组、绿色食品教研组、森林土壤教研组、国家林业局南方林木种子检验中心、杨树研究开发中心、经济植物研究所、江苏省特种经济树种培育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林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单位和部门。

近年来,在杨属产业、种苗产业、银杏产业、耐盐碱植物选育栽培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理论和技术成果,为我国的森林培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2001年至今,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梁希林业科普奖1项,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1、经济植物栽培与加工利用:主要木本经济植物新品种选育与快繁技术研究,主要木本经济植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新产品开发和加工利用研究。2、人工林定向培育理论与技术体系:高效杨属人工林定向培育技术,人工林长期立地生产力维护,经营措施对人工林材性的影响。3、树木种苗科学与技术:树木种苗质量检测和林木种苗标准的制订,树木种子科学与技术。4、林农复合经营的理论与实践: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学原理,构建不同林农复合经营模式,阐明林农复合经营种群增益的机理,揭示林农复合经营的本质、内在规律和动态调控机制。5、森林土壤研究:森林土壤改良与利用,林木营养诊断与配方施肥,土壤污染与生态修复。

林木遗传与基因工程系

林木遗传与基因工程系是由我国著名林木育种学家叶培忠教授在国内首先组建的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而来。拥有"林木遗传育种"国家级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枓和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并拥有林木遗传育种、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及林木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博士、硕士学位点。有"林木遗传与基因工程"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及江苏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杨属种质创新与品种改良" 江苏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江苏省和教育部共建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与南京大学共建有"植物分子生物学联合研究所"。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实力雄厚、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拥有江苏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项。

主要研究方向:1、林木遗传改良:主要进行杨属杉木马尾松鹅掌楸等重要针阔叶树种的生长、木材品质等重要性状的遗传改良及石竹百合石蒜等花卉的品种选育研究。 2、林木基因组:主要从基因组分子水平上研究林木(花卉)重要基因的结构、功能、表达与调控等。3、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主要进行林木组织培养、细胞培养、体胚发生等规模化繁育良种,林木高产、优质、抗逆等方面的转基因研究等。4、群体遗传与进化:主费研究重要森林树 种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现有分布格局的历史成因、进化历程等。

森林保护系

森林保护系拥有森林保护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微生物学、动物界四个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及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森林保护学学科创始人李传道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努力下,在学术梯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不断发展。该系拥有森林保护学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并拥有全国危脸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技术培训中心、江苏省有害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入侵预防与控制省级工程中心、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和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

森林保护学国家重点学科一直致力于我国林业重大有害生物的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尤其在南方森林病虫害的研究中心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在松材线虫、松针褐斑病、杨属黑斑病、松树枯梢病、松干蚧、杨树害虫、大袋蛾、松毛虫、松墨天牛等重大林木病虫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大批理论和技术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

主要研究方向:1、森林病理学;重点开展树木抗病选育、病原物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重大森林病原分子检测与流行规律、病害综合治理等方面研究。2、森林昆虫学:重点研究昆虫解剖生理学、昆虫毒理学、林木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和无公害控制技术。3、森林微生物学:重点研究根瘤菌木本植物共生固氮体系、林木菌根真菌应用、林木病原真菌分类及遗传多样性、资源真菌利用等。4、森林昆虫化学生态:重点 研究昆虫种内、种间相互关系,以及化学或生物引诱剂为核心的无公害控制技术。 5、林用药剂及药械:重点研究植物源农药和新型化学农药的开发、农药毒理学以及现代农药使用技术及装备。6、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重点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相互关系、湿地鸟类及底栖动物生态学

植物学系

植物学系拥有植物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及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植物学科为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该学料由著名树木学家郑乃钧学部委员创立,以重点森林资源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植物学实验室为中央和地方共建的的重点实验室,拥有细胞学工作站、双向电泳系统,冰冻切片机、梯度PCR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近90年历史的树木标本馆馆藏木本植物标本30余万份和多种珍稀植物模式标本。

植物学科特色是以重要森林资源植物为研究对象,研究重要森林资源植物的系统分类和进化,揭示其生长发育的生物学基本规律以及与坏境的相互关系。为森林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承担包括“948”、“973”、“863”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在内的各类部省级以上研究项目近40项,在裸子植物、木樨科五加科苔藓植物蔷薇科、竹类等系统分类领域处与国内先进水平。所拥有的国际木犀属栽培植物品种登录中心(ICRPO)面向世界进行木犀属品种登录工作。在结构植物学和发育植物学领域成果显著,在国内率先开展杉木染色体的微切与体外扩增和植物种间协同进化研究、竹亚科开花生理和衰老的 分子基础研究。在兰花、石蒜、微型多浆植物和散生竹微殖技术都已取得突破,在木本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尤其在桂花品种培育及应用、樱花、花楸海棠花重瓣铁线莲榉树等资源的引种驯化和繁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森林资源管理系

森林资源管理系下设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及森林资源信息所,所含森林经理学科为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也是博士学位授予点。设有测树学及通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3 人。副教授4人。近10多年来出版教材及专著9部,其屮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一部,林业部优秀教材二等奖一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课题30余项和多项横向课题与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

主要研究方句:1、森林可持续经营规划与资源管理:森林可待续经营模式及指标体系研究;森林资源评价及资产评估;南方集体林区森林经营管理模式研究;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及补偿机制研究;风景林经营和景观生态规划研究。2、森林资源监测技术:森林抽样技术研究;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方法研究;测树数表研究;森林生长收获模型研究;林木空间格局研究;林分结构研究。3、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森林植被光谱特征分析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森林植被分类技术;空间分析技术;虚拟现实与数字地球。4、统计预测与控制:森林系统模型和状态方程研究;系统优化与控制技术;参数和非参数估计;大系统理论;试验设计理论与方法。

对外合作

各学科还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先后与美、日、加、英、法、德、俄和瑞典等十几个国家的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了人员交流和科技合作关系。

科研项目

“十一五”期间,学院紧紧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建设”两大战略,从林木遗传育种与基因工程、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森林资源与开发利用、林业重大有害生物的预防与控制技术、植物的生理生化基础及资源开发利用、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及指标体系,林木营养与施肥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主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项目6项,专题10项,参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课题3项,国家高新技术及产业化项目(863)专题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余项,转基因专项1项,获得国家林业局“948”项目21项,主持国家林业公益林行业科研专项9项、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90余项,学院的科研经费总计突破1亿元。“十一五”期间学院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包括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共发表论文1150余篇,年人均发表论文约2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7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59部。制定行业标准12项,申请专利26项。

历任领导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