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蓝印花布 :江苏省南通市的特产

更新时间:2023-09-25 13:25

南通蓝印花布,江苏省南通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蓝印花布又称“蓝花布”,在宋代称为药斑布,明代称为浇花布。南通市滨江临海,适宜种植棉花。元、明以后,南通地区家家都户户都有织女,是著名的纺织之乡、蓝印花布之乡。南通蓝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遍及江苏省南通地区各县,影响较大的作坊在如皋市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区的三阳、启东市的汇龙及南通市区。

南通蓝印花布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其精湛的技艺和娴熟的刀法,在中国传统印染中独树一帜。其技艺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被面、包袱、头巾等生活用品,印染图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它以耐脏耐磨、结实经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长久以来流传不衰,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蓝印花布是南通唯一被列入“江苏符号”的文化名片。

历史沿革

民间利用蓝草色素染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后来蓝靛发展成为蓝染技艺。蓝印花布因最初是以靛蓝印染而成,故名。在使用时又往往冠以“民间”二字,以区别于机器印花布。据传,蓝印花布在宋代由“布衣被天下”的松江嘉定一个姓归的人所创造,称为“药斑布”。“药斑布”在明、清时代称为“浇花布”。

元代以来,由于棉花在江海平原的广泛种植以及江南纺织技术的引进,南通土布得以迅速发展。明代,南通市民间大量种植蓝草,为蓝印花布提供了染料来源,促进了印染工艺的发展,形成了“乡乡都有染布坊,村村都有染布匠”的繁荣局面,并由此逐渐发展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印染作坊。这种家庭印染作坊的广布为蓝印花布的传承及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南通因此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

康熙海安市县城内及城郊一带已普遍种植蓝印花布。当时有“三棵蓝花两棵秧”的谚语,意为棉花开花时要种蓝印花布。到了乾隆,蓝印花布的生产已非常盛行,南通市成为全国的纺织中心。到了民国时期,南通蓝印产业达到鼎盛。在1915年的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上,南通蓝印花布曾获得金奖。新中国成立后,南通蓝印花布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南通特有的蓝印花布流派。

1996年,吴元新创办了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旨在抢救、保护、传承、研究蓝印花布。2005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2006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同年,南通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蓝印花布之乡”。亦是这一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3年1月16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颁牌,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入选。竖年,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蓝印花布是南通唯一被列入“江苏符号”的文化名片。

主要特点

综述

南通蓝印花布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其精湛的技艺和娴熟的刀法,在中国传统印染中独树一帜。蓝印花布的魅力在于图案形式多样,内涵底蕴丰富。其纹样将点、线、面有机结合,利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样,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蓝印花布框架式的结构,这种结构使画面主体更加突出,蓝白布局对比更加强烈,在粗犷拙朴的造型之中,更显刀法线条的流畅。在印染技艺方面,南通蓝印花布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创新。传统的小布印染发展为宽布印染,单调的蓝白两色创新到深浅蓝复色,将原始棉麻面料拓展到丝绸面料。

工艺特色

民间蓝印花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以耐磨耐脏及透气吸汗的特性深为农家所喜欢。旧时它适用于民间日用,可做服装、头布、被面、布兜、包袱、门帘等,是农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实用品,这使其在民间得到了长期的传承。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民间印染工艺品审美观念的提高,蓝印花布由单面印花发展成双面印花,在印制的品种上由单色发展成复色,由印制小布发展成宽幅布,由纯棉发展成印染真丝、棉绸等多品种花布面料,以至走出农村成为了城市民众尤其是白领群体喜爱的工艺品。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染制而成,其图案由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如剪纸艺术,具有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其艺术形象往往高度概括和夸张,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花版镂空后,经过刷桐油加固,然后再用防染浆加水调成糊状,经过花版刮在布上,待砂浆晾干后,投入缸内染色。染成的布呈深蓝色,晒干后,给人厚朴、沉实之感,故民间有人称它“老蓝花布”。染好后刮去打浮灰浆,为灰浆所封密处露出本色,灰浆块面大的地方,灰层在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蓝草随者缝隙渗透到坯布上,留下了人工无法描绘的自然冰纹。即使出于同一个艺人之手,印出的纹样也各有差异,千变万化。

主要内容

蓝印花布的纹样题材和内容一般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儿何图形。儿何图形采用自然现象中不同形体,如日月形、波浪形、回旋形,并应用生活中常见的鱼鳞、蛇皮以及手工编织纹。而植物花卉纹样更是丰富多彩,如梅兰竹菊、牡丹葫芦、莲花葡萄、仙桃、石榴、佛手三多图。蓝印纹样中的动物图案也深受百姓喜欢,如龙凤呈祥、鹤鹿同春、连年有余等。还有植物和动物组合纹样,如松鹤延年、鸳鸯戏荷、喜鹊登梅、蝴蝶兰花、凤穿牡丹、松限葡萄等。在某些印件中也穿插一些人物造型,如麒麟送子、平升三级、喜庆有余、五福捧寿、福在眼前、喜上眉梢等。为了满足不断提高的大众消费需求,一批批民间艺人相互竞争,设计了一批又一批深受百姓喜爱的纹样。经过几代乃至十几代艺人的不懈努力,蓝印花布纹样品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被面、包袱布的框架纹样设计也基本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其造型绝大部分采用了吉祥图条,使画面中的内容和形式巧妙结合,让老百姓观之悦目。这些纹样大多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表达了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体现了他们的审美需求。蓝印花布因其从形式到内容体现了广大民众的实用和审美需求,所以在民间得以长期流传。

主要原料

蓝印花布蓝得清纯,是因为采用了植物染料——蓝草。每年的五月七日,南通人收割当地出产的蓝草,作为蓝印花布的染色颜料进行加工。种植蓝草的方法在《天工开物》中第一次提到,《天工开物•彰施》篇中有“蓝淀(靛)”一节,描述非常具体:凡蓝五种,皆可为淀。茶蓝即蓝,插根活。夢蓝、马蓝、吴蓝等皆馓子生。近又出蓼蓝小叶者,俗名“苋蓝”,种更佳。凡种茶蓝法,冬月割获,将叶片片削下,入窖造靛;其身斩去上下,近根留数寸,薰干,埋藏土内;春月烧净山土,使极肥松,然后用锥锄(其锄勾末向身,长八寸许)刺土打斜视,插人手内,自然活根生叶。其余蓝皆收子撇种圃中,蓉春生苗,六月采实,七月身造淀。凡造淀,叶与茎多者入窨,少者人桶与紅。水浸七日,其汁自来。每水浆一石下生石灰五升,搅冲数十下,淀信即结,水性定时,淀沉手底。近来出产,闽人种山皆茶蓝,其数倍于诸蓝。山中结籍篓,输入舟航。其掠出浮沫晒干者,曰“靛花”。凡龍人缸,必用稻水先和,每日手执竹棍搅动,不可计数。其最佳者曰“标缸”。

产地环境

南通市,古名胡逗洲。原先仅是长江泥沙沉积下来的零星沙洲,后来泥沙愈积愈多,地层上升,沙洲渐渐纵横相连,东扩西涨,才形成一大片新生陆地。

江苏南通市地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临江靠海,土质肥沃,四季分明,土质、气候特别适宜棉花的种植和蓝草的生长。作为著名的棉产区,几百年来此地民间织布盛行,广大民间艺人就地取材,对棉花进行加工,形成了自纺、自染、自织的地方风格。故在明清时期,南通的染织蓝印花布的作坊已发展成有规模的街市,据明代《南通县志》记载,在“染织局”登记在册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江苏南通的明清地方志中都专门记述了“羊肠葛”“本色布”“小缸青”等印花布的生产与贸易状况。南通成为今日蓝印花布的重要产地,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形成。其中,悠久深厚的生产基础和源远流长的制作工艺,是南通蓝印花布几经曲折得以传世的重要原因。

南通市中原地区蓝印花布的主要产地之一。南通地区是中国主要的棉花产地之一,这里又盛产一种可以制作颜料的蓝草,制靛业发达,因此南通地区基本上家家纺纱、户户织布,每户人家都能染蓝布。大多数的南通人从出生开始,几乎一辈子就离不开蓝印花布,铺的、盖的、穿的、戴的,蓝印花布被制成各种生活必需品与南通人朝夕相伴。

南通蓝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遍及江苏省南通市地区各县,影响较大的作坊在如皋市的石庄、通州的二甲和石港、海门区的三阳、启东市的汇龙及南通市区。南通滨江临海,适宜种植棉花。元、明以后,南通地区家家都户户都有织女,是著名的纺织之乡、蓝印花布之乡。

制作工艺

中原地区的民间蓝印花布因其工艺简单而得以在民间普及,它的这种工艺是在传统的夹工艺和镂空刻版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工匠们多年的探素研究才逐步形成的。南通蓝印花布所采用的是镂空刻版刮浆防染工艺,展于防染印花的一种,它是在蜡染的基础上发展的,在使用材料上比蜡染更普及,制作也简便,所以数百年来成为中国劳动人民一种主要的衣被装饰方法。镂空刻版印染是中国最古老的印染技术之一,它是用防水纸板或金風薄板镂刻空心花纹制成镂空花版,用木质或橡皮刮刀将色浆刮印于织物上,使印花色浆通过镂空部位在织物上形成花形,印出富有深浅层次的花纹。

南通蓝印花布制作虽不十分复杂,但工艺十分讲究,制作技法已保持了几百年的传统:

简单而论,南通蓝印花布就是选用油纸手工镂刻花版,用黄豆和石灰粉做防染浆,以植物蓝草加米酒发酵做染液,经反复浸染而制成的纯棉织物。这种手工刻版、手工刮浆、手工染色的民间工艺,以简洁而又朴素的纹样、鲜明而又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

用途意义

蓝印花布是一种曾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古老手工印花织物。由于保留了使用全棉质地布、全手工纺织、全天然植物染料(蓝草)印染而成,而且在刻版、刮浆印染工艺中精心制作,因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具有朴拙幽雅的气息,在中国民间艺术中独树一帜,散发着东方文化的魅力和芳香。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延续至今,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被面、包袱、头巾等生活用品,印染图案以植物花卉和动物纹样为主,也有简洁的几何图形。它以耐脏耐磨、结实经用、图案吉祥等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长久以来流传不衰,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南通蓝印花布清新明快、淳朴素雅,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在全国享有盛誉。南通蓝印花布分为蓝底白花与白底蓝花两种,其纹样朴实典雅、生动活泼、独具匠心,都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题材,内容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虽取材于大自然,但又不受自然形态的约束。

南通蓝印花布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中,成为人们生活中实用与艺术、物质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具有一定的工艺价值、图案价值及民俗价值等。蓝印花布纹样中,“福寿双全”“凤戏牡丹”平安富贵”的艺术造型是百姓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文化元素。百姓身上穿的,头上围的,床上的蚊帐、枕头、被面、帐帘、床帏及其他生活制品,都是选用蓝印花布制作的,蓝印花布成为民间最受人们喜爱的家纺用品。南通蓝印花布也应用于当地民间婚丧寿宴、节日喜庆等民俗活动中,从蓝印花布的纹样风格及应用形式可以窥见南通市的民俗民风。

传承发展

南通蓝印花布的制作历代沿袭、传承之风俗,明确了蓝印花布在农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实用意义,用蓝印花布制成的服饰、被面、壁挂、台布、包头、门窗帘布、包袱方巾、肚兜、玩具摆设等,既可以作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又可以当做可以观赏的工艺品。它的实用性和观赏性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替代的物品,并以其耐磨、耐脏及透气吸汗的特性吸引广大群众的喜爱。在江苏南通市以及二甲镇等周边地区至今还继承和发展着这一古老的印染工艺。近些年来,由于一批现代传承人的努力,在蓝印花布制衣、布艺等方面不断创新发展,加上政府的支持,南通蓝印花布远销海内外,在全国会展中连续多次获得金奖,使南通成为全国著名的蓝印花布特产地。

改革开放以来,以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吴元新为代表的民间工艺研究人员对南通蓝印花布进行了挖掘、保护、研究、收集,并成立了第一家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的蓝印花布博物馆。作为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的吴元新先生,和其他民间工艺家致力于南通蓝印花布的传统工艺的保护、产品的开发和民间工艺的传承工作,对南通蓝印花布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为南通蓝印花布的传承倾尽了心力,于2007年6月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技艺传承人。三十年来,他竭尽全力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蓝印花布艺术,收集明清以来蓝印花布藏品五千多件,创作设计了大量蓝印花布纹样及现代工艺饰品,出版了《中国蓝印花布纹样大全》一书,赴海内外举办展览30多次,设计的蓝印花布作品连续三届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中国中央电视台《走进幕后》为吴元新拍摄了蓝印花布专题片,新华出版社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纽约时报》等媒体也先后作人物专访,对南通蓝印花布的传承和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他负责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蓝印花布艺术传承基地”,该基地的产品除了满足国内销售需求以外,也以出口和旅游纪念品为主,而且市场前景十分看好。

正是这些现代传承人的努力,具有非常深厚艺术底蕴的南通蓝印花布,即使在机印花布异常发达的今天,不仅深受本国人民的喜爱,而且也受到国际友人的欢迎。并多次在多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展示活动,深受好评。如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1998年应台湾文化中心邀请,赴台参加“亚太地区工艺家交流展”;1998年收藏蓝印花布的古旧精品在日本日中友好会馆展出;2001年2月应美国亚利桑那州中国文化中心的邀请,吴元新蓝印花布作品展赴美展出等,深受热爱中国文化的国际友人的好评。就这样,南通蓝印花布不但走出了南通市,还走出了国门,在日本、欧美一些国家也颇有认知度、美誉度,为南通蓝印花布走向国际市场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相关传说

关于蓝印花布,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

许多年前,南通市还是一片海滩,居民以打鱼为生,日子艰辛。有一回,王母娘娘在天宫举行寿宴,众神仙齐聚瑶池,赴宴的有西天老佛、东海龙王、北极寿星、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等。王母在率领众仙女去摘蟠桃时无意中目睹通州居民生活艰辛,感到怜悯,于是派遣鹊神将棉种传授给通州百姓,又命牛郎,织女下凡传授耕织,限期一年教会通州百姓植。然而,鹊神在复旨回宫路上路经瑶池,嗅见酒香扑鼻,馋涎欲滴,嘴一开,棉籽油掉落沾上琼浆,后趁无人知晓,将其交给了牛郎。一年后,牛郎、织女如期将植棉纺织的技艺传授给南通市百姓,使他们能穿上棉布衣裳。

王母娘娘再次与众神仙聚会,看到通州居民穿着棉布衣服,非常高兴。她注意到其中有黄色的衣服,询问原因得知是因为一颗棉籽掉入琼浆中。尽管有些失误,王母仍然奖赏了牛郎和织女,并命令鹊神每年七夕牵领喜鹊搭桥,让牛郎和织女夫妇相会。接着,普陀山南海观音立像和东海龙王也为下界居民提供了天然染料,分别是大蓝和小蓝。这些天然染料让通州的老百姓能够在白布上创作各种花样和图案,从此,南通就有了代代相传的蓝印花布。

此外,关于蓝印花布的产生,民间还有这么一种传说:

有一个姓梅的小伙子不小心摔了一跤,摔在了泥地里,衣服变成了黄颜色,怎么洗也洗不掉,他把这件事告诉他一个姓葛的好朋友。后来两人就专门琢磨如何把布染成黄色。又有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他们把布晾在树枝上晒干时被风吹到了地上,地上正好有一堆蓼蓝草,它里面有一种成分叫靛蓝,可以把布染成蓝色,等他们发现这块布的时候,黄布已变成了一块花布,青一块、蓝一块,他们猜想奥秘肯定在这种草上。后来两人又经过多次研究,终于把布染成了蓝布。两位先生也就是传说中的蓝印花布的祖师爷。

获得荣誉

相关事件

2024年1月18日晚,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江苏有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主编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获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