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劳县 :同劳县

更新时间:2023-10-26 11:41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 ,刘彻在西南夷置郡县,建置同劳县,治所在今云南陆良县境内,东晋南梁时期的治所可能在今陆良县城东北郊旧州村,辖今云南陆良县和云南麒麟区南部包括越州镇一带地域,隶益州郡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 ,诸葛亮平南中战争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同劳县隶建宁郡。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司马炎改同劳县为同乐县,东晋因之。东晋南朝时期(约公元4世纪中叶-548年)曾为宁州治所,兼为建宁郡治。萧衍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梁王朝调徐文盛带兵往荆州勤王,宁州空虚,爨瓒乘机据有其地,并有诸部,宁州及治所所在建宁郡皆废。唐朝又复置同乐县,属郎州

同劳澡盘

年代为东汉时期。出土于赫章可乐山墓地,其地在汉属汉阳县,归犍为郡。墓地随葬品大都是汉式器物,其中铭文“同劳澡盘”的器物产地在今日的云南陆良,出土地点却在贵州赫章,反映了汉代同劳县的经济、交通等信息。

爨碑

(chuan 四声)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县太守爨府君墓”碑。乾隆戊戌(公元1778年)出土于曲靖县城南70里的扬旗田。咸丰初年,因重修县志,首录碑文,有关人士认为有价值,才移至城内的武侯祠。今存曲靖市第一中学,建碑亭保护。滇人袁嘉谷为碑亭撰书一联:

东晋大亨,宝增辉三百字。

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

立碑至现在,已1 570余年这里的“三百”、“二千”,是为了语言对仗,取其约数。实际碑文共388字,立于东晋“大亨四年岁在乙已四月上旬”。。爨氏是南中大姓、豪族。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亲征云南省,平定南中大姓叛乱后,就“收其俊杰”为地方官吏,其中“建宁爨习”,“官至领军”;诸葛亮又“移南中劲卒”,充实蜀汉军队,“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南中志》)至晋南北朝,爨氏已称雄南中。1971年陆良县曾出土石刻一方,上书“泰(太)和五(年岁在亲(辛)未正月八日戊寅立爨龙骧之墓”。这“龙骧”是晋将军名,地位略低于三公,晋南北朝在南中的统治者,多加封“龙骧”。这碑石虽仅寥寥数语,但证明早在爨宝子之前80余年,爨氏就有人做龙骧将军。其家族早已赫一时,称霸一方了。从碑文看,这位23岁就已夭亡的太守,振威将军是袭职。碑末署名的,有主簿录事、西曹、都督、省事、书佐、千吏、小吏、威仪等大小官吏13人,这,可看出官吏权势者的阿谀、依附,也可考查当时地方官吏的设置情况,以补史志之缺。

爨宝子碑,字多别体。后人多有考释。书体在隶楷之间,结构古朴,方毛有劲,拙中带巧,古气盎然。前人多所称道:李根源说该碑“下毛钢健如铁,姿媚如神女”;康有为称其书法“朴厚古茂,奇姿百出”。

爨龙颜碑相较,此碑字数较少,石碑较小(高1.83米,宽0.86米),故后人称爨宝子碑为“小爨”。大亨是司马德宗壬寅年(公元402年)改的年号,次年又改称元兴,至乙已(公元405年)又改号义熙云南省远在边陲,不知内地年号的更迭,故仍沿用。

碑质为沙石,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曲靖扬旗田村,1852年移置曲靖城内,现存于曲靖一中爨轩内爨碑亭。碑首为半圆形,整碑呈长方形,高1.83米,宙0.68米,厚0.21米。碑文计13行,每行30字。碑尾有题名13行,每行4字,额15字,均正书。碑文记述爨宝子生平,系爨部族首领,世袭建宁郡太守。

此碑的书法在隶楷之间,体现了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风格,为汉字的演变和书法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其极高的书法的地位。196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拨款重新修理工建碑亭,加固碑座。

爨龙颜碑 刻于南梁刘骏大明二年(458年),距今为1545年。

与爨宝子碑相比,此碑较大,高3.88米,宽1.46米,字数亦多,除碑阴题名外,仅碑阳即存文900余字,故称“大爨”。它是现存晋宋间云南省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文追溯了爨换家族的历史,记述了爨龙颜的事迹。为后人研究爨换家族及晋南北朝时代的云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碑文说:爨氏的祖先,最早为,战国为郢楚,汉代为班氏,至汉末“采邑于爨”,以为姓。虽其先祖先是否为颛顼、郢楚、班固,难以考查,但爨氏是中原流播南人的汉族则较为明显。

以上碑刻皆在陆良县麒麟区南部境内,属于东晋南梁时期,与汉晋时期的“同劳县”地域重合,时代相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