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水利书 :宋代单锷创作的书籍

更新时间:2024-09-20 22:36

《吴中水利书》,作者宋代单锷,书共一卷。论述他对太湖洪涝的治理主张。

宋 单锷撰

古籍简介

书名,作者宋代单,书共一卷。单锷关心太湖地区的水利,经常来往于苏、常、湖之间,调查太湖周围的水系源流,历30余年将其调查的研究结果著此为书。

作者是江苏宜兴人,北宋嘉五年(公元1060年)中进士。得第以后不举官,独留心研究太湖水利。经过近三十年的调查研究,于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写成《吴中水利书》,论述他对太湖洪涝的治理主张。元祐四年苏轼杭州市,曾与单氏研讨浙西水利,对《吴中水利书》颇为赞赏,并具疏代奏于朝。单锷的治水主张虽不果行,但流传后世,颇有影响。他处理洪涝问题的某些见解,对于当前太湖水利的规划治理,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四库提要

《吴中水利书》·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单锷撰,锷字季隐,宜兴人。嘉祐四年进士欧阳修知举时所取士也。得第以后,不就官,独留心於吴中水利。尝独乘小舟,往来於苏州市常州市湖州市之间,经三十馀年。凡一沟一渎,无不周览其源流,考究其形势。因以所阅历,著为此书。元祐六年,苏轼知杭州市日,尝为状进於朝。会轼为李定舒亶所劾,逮赴御史台治,其议遂寝。明永乐中,夏原吉吴江水门,浚宜兴百渎,正统中,周忱修筑、阳二坝,皆用锷说。嘉靖中,归有光作《三吴水利录》,则称治太湖不若治松江区,锷欲修五堰,开夹苎干渎以绝西来之水,使不入太湖,不知扬州薮泽,天所以东南之水也。水为民之害,亦为民之利。今以人力遏之,就使太湖乾枯,於民岂为利哉!其说稍与锷异。盖岁月绵邈,陵谷变迁,地形今古异宜,各据所见以为论。要之旧法未可全执,亦未可全废,在随时消息之耳。《苏轼进书状》载《东坡集》五十九卷中,此书即附其后。书中有“并图以进”之语,而於其上。加贴黄云:“其图画得草略,未敢进上,乞下有司计会单锷别画。”此本删此贴黄,惟存“别画”二字,自为一行。盖此书久无专刻,志书从《东坡集》中录出,此本又从志书录出,故辗转漏如是也。

明 张国维撰

书名,作者明代张国维,书共28卷。书中列出东南7府水利总图52幅,并标出水源、水脉、水名等目,又编辑诏敕章奏以及议论、序记、歌谣等有关典故文章,所记止于明代,内容颇为详尽。

崇祯八年(1635),时任巡抚都御史张国维同巡抚御史王一鹗修吴江石塘,勘核全应修一千五十五丈,半坍二千八十六丈,平望西诸聚水缺,应筑内外塘七百六十丈,并修长桥、三江桥、翁泾桥。他针对太湖洪水下泄不畅,曾于崇祯九年(1636)上书请求开浚吴江区长桥两侧的泄水通道,“太湖聚众水,吴江仰承委灌分注吴淞、娄江以入海,其长桥七十拱与九里石塘一带诸水窦皆宣泄之分,必由今桥拱旁架浮图阁,淤遏水势,渐致闭塞,则拆卸不容缓,石塘诸窦年久亦多壅淤成陆,并宜一体开浚,以免农田之患”。因此,《明史》上说:张国维“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镇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扞海堤,浚镇江市及江阴漕渠,并有成绩”。他深入了解,“惟吴泽国,民以田为命,田以水为命,水不利则为害”。他说:“臣搜泉兴浚,单骑驰驱,手口拮据,糜事不为”、“臣尝单舸巡汛,探溯河渠,各绘水图,括以说略”,积累了数十年治水之经验,写成并刊刻了一部七十万字的《吴中水利全书》,为我国古代篇幅最大的水利学巨著。《吴中水利全书》成书于崇祯十二年(1639),该书先列东南七府水利总图十二幅,次标水源、水脉、水名等目,又记录了有关诏敕、章奏,包括宋、元到明崇祯时的有关治水的议论、序记、歌谣等,是研究苏、松、常、镇四郡的一部至关重要的水利文献。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