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 :明朝初年重臣

更新时间:2023-03-18 15:33

夏原吉(1366—1430),字维,明湖广湘阴县归义驿人(今湖南省汨罗市),明朝初年重臣、政治家、水利家、理财家,明初重要诗文作家。

夏原吉早年丧父,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被选入宫中书写制,被朱元璋赏识。遂升为户部主事,朱允炆时,充采访使采访福建省,任内政治清明,百姓悦服,朱棣即位后,任户部尚书永乐元年(1403),主持浙西、苏松治水,卓有成效。朱高炽时封夏原吉为太子少傅,仍任户部尚书,后进封少保,余官如故。夏原吉历仕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在成祖、仁宗、宣宗朝任户部尚书,之后又辅助朱高炽、宣宗,成就“仁宣之治”。以清廉贤能为后人敬仰,朝廷倚为砥柱。

宣德三年(1428)九月,因年老得以免除政务,专为国事顾问。蹇义与夏原吉都未入内阁,但名位却先于“三杨”,因而被后世合称为“蹇夏”。

宣德五年(1430年)监修《两朝实录》成,赐太子少保兼太子少傳,上朝致谢,旋卒,归葬于湘阴夏家桥,宣宗令户部免除了夏原吉家族的赋税徭役,并且世代不再征收。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师谥号“忠靖”。

生平经历

早年经历

父亲夏时敏于明初赴任长沙府湘阴县教谕,遂举家迁往湘阴定居,夏原吉为家中长子,家中还有大弟夏原启和二弟夏原礼需要抚养,家中生活仅靠夏时敏教谕的薪资维持,家境十分艰难。相传夏原吉出生时,母亲梦到屈原来到房中,于是人们说他是三闾大夫转世。13岁时父亲然病逝,家境更加艰难。夏原吉曾先后拜教谕史九韶和郑隐菊为师,并且尤其精通《诗》和《春秋》,一边刻苦读书,一边教蒙学以补贴家用,侍奉母亲,获得良好声望。洪武二十年(1387)夏原吉二十三岁。考取邑生,夏原吉因精通诗经,得以由湖广乡荐进入国子监学习。同年八月,被选入禁中书制诰。当时一起工作的其他学生喜欢嬉戏打闹,而夏原吉却正襟危坐,工作严谨细致,因此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月,太祖以为“端厚君子”,未署部职而特别实授户部四川司主事。从洪武二十五(1392)年冬到洪武三十一年秋(1398),夏原吉任户部主事五年有余,虽事物繁多,却都处理得有条不紊,户部尚书郁新也对他尤为赏识倚重。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太祖朱元璋驾崩,同年六月,朱允炆朱允炆继位,擢升夏原吉任户部右侍郎。建文元年(1399)二月,夏原吉调任采访史,前往巡视福州市一带,所过郡县乡邑,夏原吉都要整顿吏治,咨访民隐,深得民心。不久后,转移驻扎在蕲州镇 (在今湖北蕲春县)。

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王朱棣率军攻破首都南京即皇帝位,是谓成祖,改元永乐。燕兵捉住夏原吉,押送到成祖面前,成祖命令立即将他释放,并且擢升他为户部左侍郎。当时有人向成祖提出说夏原吉是建文旧臣,颇受惠帝重用,因此不能任用。成祖没有听从,并提拔他为户部尚书,委以重任。同年,夏原吉与蹇义共同制定赋税制度,并提出三十多条建议,均被成祖采纳。

苏松治水

永乐元年(1403)夏元吉奉成祖之命前往治水,并制定了“掣淞入刘”和开阔范家滨以“导淞入浦”的两种主要治水方式。苏松地区的治水工程,是明代中兴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治水工程的开展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永乐元年(1403),由于吴淞江下游河道淤塞,输水不畅,导致下游苏州市松江区两府风雨成灾,洪水泛滥。地方官连年治理无效,对灾患地区的人民以及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其二,当时成祖准备建都北京,北运物资激增。但是作为南北运输主要通道的京杭大运河淤塞严重,导致所运物资必须多次中转陆运,因此货运不但费力大而且周期极长,朝廷便实施“海运和河运并举”的措施,以满足当时的生产条件。

掣淞入刘:夏原吉认为治水之重在于治理吴淞江下游,东江、娄江、吴淞江自古以来是太湖的三条泄水通道,由于河沙淤塞及修筑海塘堤坝的原因,至南宋中叶,太湖的三条泄水通道都失去了泄水功能,夏原吉采纳了元末治水专家周文英的治水主张,组织疏浚了从吴江长桥到昆山夏驾浦长达一百二十里的吴淞江河道,同时开夏驾浦北接测河,由夏驾浦引导吴淞江上游水自刘家港入江,顺势开辟出一条吴淞江折向东北的排洪之路。永乐二年(1404)开浚顾浦、安亭、千墩等浦,北经刘家港入海,同时疏浚白茆塘、福山塘和耿泾,引昆承湖阳澄湖之水入江。

掣淞入浦: 当时黄浦江下游淤塞严重,夏元吉放弃了黄浦下游与吴淞江交会处难以疏浚的地方,开凿范家滨,上接黄浦江,下至南跄浦口,使得黄浦江水截吴淞江到达南跄浦口,直接入海。永乐二年(1404)范家滨开凿以后,这条开阔河道上流接上海浦和黄浦,再增添淀山湖、柳河一带的丰沛水源,将杭、嘉二郡水域与淀来水接入 ,黄浦江在陆家嘴街道汇合吴淞江,自然拓宽的下游接入长江出海口,黄浦江逐渐取代吴淞江成为了太湖地区的排水干河。改变了太湖流域的排水格局,治水成效显著。

农田水利:夏原吉永乐年间的苏松治水充分吸收了前人农田水利管理经验,灵活开展了“修围,浚河,置闸”三项措施,采用高低分治的方法,将治水和治田结合起来。疏导太湖、吴淞江、浏河、白茆河、及黄浦江等大川入海,同时将江湖之水引入田间沟渠,其次是开江置闸和筑堤,使得水为田用,平时可以养鱼;到了干旱的月份可以救稻,同时在圩田修筑堤坝,设立牌闸,控制出水量,以抵御洪涝冲击。置闸、筑堤、浚河三项水利结合起来,相互协调作用。

主持户部财政

永乐三年(1405),浙西发生严重饥荒,成祖命夏原吉率领佥都御史俞士吉、大理寺少卿袁复和左通政赵居任前往赈济,发放粮食30万石,并发给灾民耕牛和种子,使灾民迅速恢复生产。有人请求增收百姓耕种大水退后淤田的赋税,夏原吉上疏制止,力陈其弊。成祖采纳了他的建议。太子少师姚广孝巡视浙西返回京城,称赞夏原吉有“温而不宠,威而不猛,古之遗爱也。

永乐三年(1405)年,原户部尚书郁新去世,夏原吉被召回户部,主管户部事务,夏原吉从全国的财政状况出发,提出裁减冗食,均平赋役,严格盐法、钱钞的禁令,清理仓场,扩大屯田耕种,以供给边塞复苏百姓,并且给商人以便利的建议,以增加更多国用。成祖欣然采纳。夏原吉尽职尽责,十分熟悉财政事务,他将户口、府库、农业税等的盈利亏损的数额写成小条,带在怀中,随时检阅,以备顾问。成祖向他问起天下钱谷数字,他的回答既迅速又准确具体。自此,夏原吉更加受到成祖器重。

永乐年间,成祖对参加“靖国之难”的功臣进行封赏,同时分封藩王,设武卫百司,编大典,永乐三年(1405)派郑和下西洋,永乐四年(1406)发兵八十万南征安南,七月又迁都北京建造宫殿等一系列浩繁的财政支出,供应转输的财物都数以万万计,全部由户部统筹供给,所费资财多赖于夏原吉在户部开源节流和调度得当,才使民不加赋而国用充足,庞大国家得以维持。

治理北京行在所

永乐七年(1409)夏原吉随成祖狩巡北京,夏原吉兼管行都北京礼部、兵部、督察院的事务。在北京群臣中,处于行政领导地位。永乐八年(1410)成祖亲征,命夏原吉辅佐皇太孙留守北京,凡处理行都事务、制定决策、考察吏治,均忙而不乱,秩序并然,各项事务处理妥当,百姓安定,协调了两京,维持了南北政局整体的平和,成祖返回后,赐给他钞币、鞍马、祭品米酒,慰劳有加。不久跟从成祖返回南京,奉诏侍奉皇太孙四处巡视乡间村落,了解民间疾苦。夏原吉取细碎的黄米呈进称,愿皇太孙以此食物了解百姓艰辛,九年考满,与蹇义一起在便殿接受成祖的宴请,成祖称二人为古代名臣,此后夏原吉多次侍奉皇太孙,往来于两京,在途中随事就进献忠言,多有裨益。

抄家下狱

永乐十九年(1421),成祖大举进攻蒙古。夏原吉和礼部尚书吕震兵部尚书方宾、工部尚书吴中等一同商议,都认为不易出兵。成祖召见方宾,方宾极力劝说兴兵费用的不足,成祖又召见夏原吉询问边塞军用储备情况,夏原吉直谏国家连年征战导致兵马疲敝,财力不济,内外交困不宜出征。成祖大怒,命夏原吉立即前往开平市,去料理官仓的粮食储备。成祖继而召见吴中,吴中也认为不宜出兵,成祖更加愤怒,将夏原吉找回并关进内官监,并将大理寺丞邹师颜以代理户部事务为由监禁起来,方宾也因为惧怕而自杀。成祖继而将夏原吉抄家下狱,夏原吉生活俭朴,廉洁自守,抄家时家中除皇帝赏赐之物外,家里仅有日常生活所用布衣及瓦器。永乐二十年(1422),成祖亲率大军北征,因粮尽而返。此后,成祖又连年挥师北伐。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成祖在北征回师途中病死于榆木川,临终,“顾左右曰:‘夏原吉爱我。’”

仁宣之治

永乐二十二年(1424),仁宗朱高炽即位夏原吉才官复原职,复职之初夏原吉向仁宗建议首先应该赈济饥荒,减轻赋役,并罢除西洋取宝船以及往云南省交州采办等事以舒民力,这些建议都被仁宗采纳,仁宗又提升原吉为少保仍兼原官太子少傅、尚书,享受这三项职务的俸禄,夏原吉坚辞不受。仁宗允许他辞去太子少傅俸禄,赐“绳 纠缪”银章,并敕命在南北两京为他建造府第。仁宗时期,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蹇义掌管吏部,夏原吉永乐年后主要掌管户部,夏原吉与蹇义外兼台省,内参馆阁,与三杨同心辅佐政,仁宗时期息兵养民,发展生产,广开言路,使社会矛盾得以缓和,开启了一个走向稳定强盛的新时代。

洪熙元年(1425)五月,仁宗朱高炽猝然病逝,仁宗在病重之际急召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北上,当他抵达北京时,仁宗已经晏驾,夏原吉奉命在卢沟桥迎接。其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 。夏原吉为旧辅臣,更加受到李忱重用。宣宗即位初,朱高煦朱高煦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造反,移檄罪状直指以夏原吉为首的老臣,夏原吉力谏宣宗亲征,谋反迅速被平息。此后宣宗对夏原吉更加尊敬,曾亲绘《寿星图》赐给夏原吉。宣德三年(1428)九月,因夏原吉等四人年老,宣宗认为“师保之重,寅亮为职,不烦庶政”,夏原吉得以免除部务,专为国事顾问,听专谕商讨政务。

逝世

宣德五年(1430年)正月二十七日,夏原吉主持监修的《太宗实录》和《仁宗实录》完成,宣宗赐宴谢功,次日早晨夏原吉回宫谢恩,晚上归家时得末疾而亡,享年65岁,宣宗追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师,谥“忠靖”。并令户部免除了夏原吉家族的赋税徭役,并且世代不再征收,夏原吉为国理财长达29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的爱戴和皇帝的器重。

文学著述

夏原吉今存的诗文作品共有二百三十三篇主要是诗歌,其中包括古诗共三十九篇(五言古诗十篇、七言古诗二十九篇),五言律诗十四篇,五言排律四首,七言律诗一百一十首,七言排律一首,七言绝句五十八首,表、赋、赞各一篇,颂四篇。夏原吉的诗文大致是属于台阁体的范畴,《静志居诗话》中评价夏原吉的这一类诗歌云:“读之如览西周王会之图,披北魏南齐符瑞之志,亦可云诗史矣。

夏原吉奉敕撰《一统肇基录》一卷,收入《广百川学海》《乘》《说郭续》等丛书中;《天下郡县志》一百卷,《国榷》卷十六著录,今佚;《万乘肇基录》一卷,《明史艺文志》著录;《太祖实录》二百七十七卷;《太宗实录》百三十卷;《仁宗实录》十卷;《太祖宝训》十五卷;《太宗宝训》十五卷;《仁宗宝训》六卷;《大明一统志》,今佚。今本《明一统志》为天顺李贤等撰。

撰《谦谦斋集》(《夏忠靖集》)六卷,有明弘治刻本,明正德刻本,明嘉靖刻本,清光绪八年(1882)养知书屋刻本,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家属成员

人物评价

为官评价

耿定向著《先进遗风》中对夏原吉评价道: 夏忠靖王盐山乎,惟知有朝廷而不知有亲党,惟知有天理而不知有身家,如是社稷生民乃赖。云:公于书,无所不读,大要以穷理,致用为主。虽百家之异同,亦必探其原而审其义之所安,故所得宏博奥衍,交发互益,其于六经沛如也,善观史,以前代君臣之行事为案,而已从中断之审辨得失邪正,上下数千年如指诸掌,尤习国家故事,自祖宗用人行政及前辈立朝,行已之详,皆能一一言之。

明成祖朱棣谓之:“高皇帝养贤以贻朕。欲观古名臣,此其人矣!”

为官有“骞夏”之称,不愧《明史》对其“股肱之任”“蔚为宗臣”的赞语。

治水评价

夏原吉苏松治水:“功不在禹之下”。夏崇文也在《夏忠靖公遗事》中评价:“《尚书·禹贡》明白简尽,而公之治治亦委曲详尽。”

理财评价

夏原吉任职户部尚书二十七年,在理财上功绩突出,掌管财政做到收支平衡,“国无乏绝之忧,民享和平之福”,因而被后世称为“大明管家”。清朝历史学家赵翼谓之:“历朝论理财能者,唯桑弘羊、夏原吉二人也。”

个人品行

夏原吉端厚君子,宅心仁厚,极有雅量,明史称其“有古大臣风烈”。“同列有善,即采纳之;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夏原吉为官清廉,也被后世称为“布衣尚书”。

同朝黄忠宣评价夏原吉:“德足以格君,而不言其直;量足以容物,而不言其善;身足以任天下之重,而不言其功。休休揖逊,有古良臣风。”

诗文评价

杨溥序称原吉诗文“平实雅淡,不事华靡”。《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文说:“虽原吉以政事著,不以文章著,洪、永之际,作者如林,固不能与宋濂、王祎诸人齐驱方驾。然致用之言,疏通畅达,以肩随杨士奇黄淮等,可无愧色矣。”

 墓址与纪念

夏原吉墓

位于湖南省湘阴县城关夏家坟山(今县立一中及其南面),1951年县一中建校时,掘出墓砖室,有主室和耳室,室内有小和墓志铭,传为夏尚书(夏原吉)墓,后墓铭遗失。所传失据。198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尚书浦

明永乐二年(1404),户部尚书夏原吉携太常少卿袁复疏浚吴淞江,在疏浚茜墩浦时动用民工上万人,根治水患,使航船便利通行。为了纪念夏原吉及袁复治水之功德,后人把茜墩浦誉称“尚书浦”,把堆高的土墩称作“少卿山”。

寿星图

宣德三年(1428),夏元吉生辰,宣宗皇帝朱瞻基为夏原吉亲绘《寿星图》,为绢本,淡着色,纵29.3cm,横35.6cm。本幅署款:“御笔戏写寿星图,赐少保太子少傅兼户部尚书夏原吉。”“广运之宝”、“御府图书”二印。画心前有受赐者夏原吉的题跋,但字迹已模糊不清。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轶事典故

夏原吉小故事(均见于《明史·夏原吉传》)

宅心仁厚

永乐六年(1408),成祖命夏原吉监督军队和百姓负责将一批木材运往北京,又派锦衣卫官校随从监督,惩治怠工的人。夏原吉担心运木材的人遭到惩罚甚至丢掉性命,便事先告诫他们,然后再出发,人们都非常感激他。;一个小吏偶然失手,弄脏皇帝赐给夏原吉的金线织的衣物,夏原吉没有责备;某日,小吏弄脏了夏原吉的公文,夏原吉却并不怪罪于他,自己入朝请罪。

知人善任

吕震曾想扳倒夏原吉,当吕震为儿子请求官职时,夏原吉不计旧怨,以吕震在“靖难”时守城有功为他请求;李时勉廷诤过激触怒仁宗,夏原吉为李时勉求情才得以免刑;平江伯陈素与夏原吉有矛盾。夏原吉却时常称赞陈瑄的才能,力荐他去督理漕运。受夏原吉提拔和推荐的人,还有工部待郎陈寿,刑部主事周忱,明朝内阁“三杨”之一的杨荣浙江省著名治水专家叶宗行等等。

气量宽宏

永乐十五年(1417),朱橞朱反叛,成祖仍怀疑长沙市有其他人参与了朱橞的阴谋,欲派兵大范围搜捕,夏原吉以全家100多人性命做担保,才使事件得以平息;永乐十八年(1420),山东省唐赛儿造反平定后,俘获了被迫参加谋反的三千多人道押送至京师,夏原吉请求成祖将他们全部释放。;永乐七年(1409),成祖北巡,夏原吉受命兼理行在礼部、兵部和都察院的事务。有两个指挥冒领月粮,成祖震怒,下令要处死他们。夏原吉赶忙进谏:“这不合法,假如他们真的是盗贼,又该判什么罪呢?”此事才平息。

艺术形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