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武 :周希武

更新时间:2024-09-20 16:33

周希武是清末民国初年杰出的文化名士。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字子扬,甘肃天水人,清末膜生。从小艰苦励学,因家境贫寒,夜间点不起油灯,只得就香炷读书。周希武治学严谨,著作甚丰,公开发表的著作,除《玉树调查记》外,还有诗稿《榆枋游草》。

正文

周希武回到天水市后,益博览群书,潜心钻研文史。周希武不仅限于闭门读书,对国家时局也极为关注,时至清未。资产阶级的各种新思想、新学说不断出现,使周希武深受影响,面对清政政府朝岗日坏,积弱不振,科场腐朽的现实,他发出了“科第斯人半世歌”的愤言。为此,周希武弃科举,期致用,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甘肃武备学堂。以后他又就读于兰州市的甘肃书院。

周希武在兰州、武威市期间,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深得在甘肃都督府供职的湘潭市人士黎丹赏识,二人互以诗文增答,结为挚友。黎丹精通汉藏文字之学,留心边疆地理及事务,周希武与之结识后,对以后的学术研究和从业方向,影响颇深。随着周希武在知识界声名日高,渐被政界人士所赏识,先应甘肃省新军三标统带周本斋之请,担任文案,继又被推荐给甘肃邓督张广建,办理公署公文。

民国三年(1914),为解决玉树二十五族的归属问题,周希武毅然前往玉树,作勘界调查,此行中著成《玉树土司调查记》(后称《玉树调查记》)一书,书分上、下二卷,附叶海纪行》一卷,民国八年(2919)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这部调查研究动作,不仅为人们认识玉树市提供了翔实的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揭开了玉树的神秘面纱,还驳正了北洋政府在外交上准备承认玉树地区为外藏的荒唐行径。

周希武自以为《玉树调查记》是“经略青海省之北篙失,并以质世之留心边事者”。的确,《玉树调查记》是一部图文并茂的边舆方志。对研究青南藏族史有着极宝贵的参考价值。其附录《宁海纪行》,则记述和描绘了自兰州市至结古的所见所闻,以及沿途的史地沿革,为后入研究藏族汉文通史提供了可靠资料。此书出版以来,深受海内外学者重视,誉满遐迩,如地理学权威张其钧称其书为“很有价值的民族史志”。方志学家林传甲称为“诚大中华青海地理志之蓝本也”。日本学者佐腾长在所写《清代青海拉萨间的道路》一文中,也多处引用此书原文,且评价很高。

周希武治学严谨,著作甚丰,公开发表的著作,除《玉树调查记》外,还有诗稿《榆枋游草》。文稿:《仪顾堂诗文存》,以及史地等学术著作《汉书地理志今释 》、《读通鉴札记》、《边事筹)、《甘肃民族史》、《甘肃水道图说》、《村治大义》、《湟中随 笔》、《记室偶存》等,另订未成之稿《甘肃通志纠谬》《青海 忐》、《经解》等,只可惜这些作品没有来得及整理刊行.而渐次散失。

玉树界争,始于民国元年(1912)前后。从而引出了一场甘川两省争夺玉树市地区管辖权的无由争端。

中国的西南边疆出现了新危机。对此,周希武慷慨上书对以当局,援引图史,痛陈利弊,将真象公诸于世,藏穿英帝口工义窥视中国领土的阴谋。周希武的陈述,受到当局重视,被聘为勘界大员周务学(本斋)的随员前往王树。

交国三年(1914)八月,周希武与周务学、牛载坤(负责勘测)一行由兰州市取道西宁市,向青海省南部进发。凡山水源委,形势要隘,风土方俗,他们都予以详细记载。并参考旧时档案、分类排比,写出丁四万多字的《玉树调查记》。指出陇蜀互争之地实乃同地异名之谬误。经过周希武等人的努力,民国四年(1915)三月,北洋政府遂决定:玉树二十五族仍日归甘肃省两宁总兵督辖。

为进一步驳斥北洋政府欲在外交上承认玉树市地地区为“外藏”的退让政策,周希武特别强调玉树地区的战略地位。周村人在《玉树调查记》的自序中写道:“玉树不保,势将北扰蒙古,祸必中于湟中;东煽果洛藏族自治州,患且及于洮、岷。吾甘来日,其吁食乎?今国家纵不能急切图藏,岂可坐令玉树为之资耶?”。这在当时来看对藏区经济发展,巩固国防,都有积极的意义。

周希武从玉树返回经西宁市时,与挚友黎丹相会,在黎丹的推荐下,周希武便留在青海省,成为马麒知囊团的一员。马麒也久闻周希武的文采和名声,待他为上宾。当英国再次提出划分“内外藏”界线问题时,青海马麒首先发出“歌电”予以强烈谴责。舆论界称其电是“最有价值的反声”,孰知,这份歌电就是周希武与黎丹等人鼓动马麒奋起抗争的结果。周希武等人在草拟的电文中,援引历史地理学佐证,揭穿了英帝国主义妄图分裂中国的罪恶 阴谋,痛斥了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

周希武毫不掩饰地直斥北洋政府的昏聩无能,字字句句铿锵有力,再次强调了周希武在《玉树调查记》中申述的主张,显示出周希武爱国卫疆的思想和不屈强敌的民族气节。

周希武不仅自己锲而不舍地追求知识,且热心于地方教育。早在宣传三年(1910年),他就投身甘肃省教育界,任兰州中学教师,民国二年(1913),被聘为甘肃省第一中学教务长。翌年,赴河西重镇武威市(今甘肃武威)办学。任甘肃省立第四中学校长。他常教诲学生务实求是,学以致用,清化了乡里教育与学习风气。

民国十四年(1925),他开台行万里路,入秦川、出潼关,逾河南省,南下江、浙、游览名山大川,遍访名家这士,所经之地,不辞新辛苦,考察教育,相形之下,更为青海教育的落后现状痛心疾首。此行北上进京期间,与梁启超结识,梁启超称赞周希武博雅好学,嘱其为西北史界多做贡献。击希武在北京住了两年,购置了大量书籍,以资回青海省办学之用。

周希武在西宁市任职期间,凡利于民者,均奋力不懈。民国十年(1912),西宁遭灾,庄稼颗粒无收。第二年春,谷贵民饥,百姓无籽粒下种,若延误了时节,又是一个荒年凶岁。任西宁县长的周希武急民所急,经多方努力,设立了筹借籽种会,采取了多种应急措施,除将社仓原有粮食赈借于百姓外,还向富户借种或借银买粮,以补春耕籽种之不足。是年秋天,粮食丰收,周希武同城乡绅士祭祀隍庙,百姓十分感激,踊路纳粮。周希武又决定将多收的粮食,作为西宁丰黎社仓的积资,以备他患。为使社仓积粮不被贪官吞噬,周希武则立下章程,以督后人遵守执行。

民国十七年(1928),因国民军入青问题,在甘青军政界决策阶层中,出现阶段不同政见,以周希武、黎丹等人为首的一派认为,应该迎接国民军入青,以和平解决权力交替。而军界中实力派人物则坚决反对,拒不交出军队。因而西宁市兰州市道路间,乱军杀人越货,道路不宁。七月间,马麒派周希武、朱绣等一行五人前往兰州,迎接国民军,洽谈有关和平解决时局问题。二十五日,周希武等人行至老鸦峡莲花台时,遭到袭击,周希武罹难,年仅四十四岁。噩耗传出后,甘青震惊,痛惜一代俊才,志早殁。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