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克丽 :唐克丽

更新时间:2024-09-20 18:02

唐克丽,土壤学专家。致力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研究工作40余年,是中国土壤侵蚀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之一。研究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区域规律,指出了侵蚀最强烈的地区,是在降水量为400毫米左右的水蚀风蚀交错带。认为退耕上限坡度应由现行规定的25°降为15°~20°。提出了“侵蚀环境”的概念,拓展了土壤侵蚀的研究领域。

2005年10月,唐克丽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个人简历

基本信息

1932年8月,出生于上海市

1950-1954年,山东农业大学(现山东农业大学)土壤农化系,获学士

1954-1958年,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水保所前身),研究实习员;

1959-1962年 原苏联科学院道库恰耶夫土壤研究所学习,获副博士学位;

1962-今,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土壤侵蚀研究室主任等。

介绍

1954年,22岁的唐克丽从山东农学院土壤农化系毕业,来到位于陕西杨陵的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这是中科院在西北建立的第一个研究所。1959年至1962年唐克丽留学苏联科学院道库恰耶夫土壤研究所,完成土壤抗蚀性能及侵蚀控制研究项目,获得(副)博士学位。1988年她主持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唐克丽这时已年过半百,承担着多项自然科学重大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但她深知这个实验室对科研的重要意义,满腔热情地投身于实验室的投标、设计和各项建设之中,1994年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

所获奖励

获国家实验室建设先进个人金牛奖

2005年9月,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5年10月,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06年,获世界水土保持协会2006年度杰出研究者奖。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第二届竺可野外科学工作奖

多次获得中科院和陕西省优秀导师称号

学术兼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第一届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

主持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并担任主任

长期担任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

连续三届担任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主任

还担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理事

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理事

生平介绍

唐克丽,1932年8月5日出生在上海市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祖籍江苏常州。父亲唐思诚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重视,要他们懂得奋斗,竞争,靠自己的真本事吃饭的道理,使得唐克丽自幼就养成了刚强、困境中不低头和自立的性格。1959至1962年,唐克丽被派往苏联科学院道库恰耶夫土壤研究所攻读学位,1962年以优异成绩获土壤侵蚀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年已30岁本应做母亲的唐克丽,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事侵蚀模拟实验研究。

1972年,在去粤南参加水土流失考察中,她拼命工作,一头扎进土壤微结构研究工作中。从研制设备,制备土壤磨片、显微镜鉴、显微摄影直至洗印相片都是亲自动手,还自学掌握了当时尚未普及的彩印技术。终于取得了成绩,研究结果对于阐明土壤海绵性、古土壤与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及北京猿人遗址古环境等方面有很大帮助。西北大学著名黄土学者王永炎教授致函说“有关黄土—古土壤微结构的研究是我国首创”。她所制作的一套34张的土壤微形态幻灯片,成为国内很多院校和国外讲学的教材。1980年,她又受命在水土保持研究所组建我国第一个土壤侵蚀研究室。

于是她搁下难以割舍的土壤微结构研究,挑起了研究土壤侵蚀学的重担。整个80年代,年过半百,身患多种疾病的她,以顽强拼搏的精神,足迹再次踏遍黄土高原。通过考察,她明确提出人为破坏植被和不合理开垦是水土流失加剧和黄河泥沙增加的主要原因。人民日报以《为什么黄河泥沙不见减少》为题,刊登了她的主要观点,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七五”期间,唐克丽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有关土壤侵蚀课题,带领12个单位50余人的科学考察队伍,完成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侵蚀区域特征及其治理途径》专著。该项目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由于野外工作成绩突出,1986年唐克丽获中国科学院第二届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奖。

进入90年代,是唐克丽一生中最忙、承担任务最多、学术思想最活跃、成果收获最多的时期。她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黄河流域侵蚀、产沙与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课题,提出了人为加速侵蚀在现代侵蚀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科学论断,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完成《黄河流域的侵蚀与径流泥沙变化》(主编)和《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研究》(副主编)两本专著。同时主持国家科技攻关专题“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整治技术及试验示范研究”,揭示了水蚀风蚀交错带为黄土高原强烈侵蚀区域的科学规律,鉴定专家委员会指出:这是一项创新性的研究,在水蚀风蚀规律的研究领域填补了空白,并在指导环境整治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应该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能拘泥于流行的观点和说法。做到这一点,就要靠第一手的数据资料,深厚的科学积累和锐敏独到的分析。唐克丽许多成果的获得,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唐克丽通过系统考察和研究,完成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区域分布规律,黄河流域侵蚀产沙规律和水土保持效益分析等国家重大基金和科技攻关项目,提出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区划概念,开创了水蚀风蚀带交互叠加侵蚀及其整治研究的先河;提出人为加速侵蚀在现代侵蚀中占主导地位的明确概念;以及土壤侵蚀在整体上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明确评价。这期间有两篇论文引起很大反响,一篇是1986年人民日报转载的“为什么黄河泥沙不见减少”,另一篇是1989年中国科学报登载的“重建植被仍为治理黄土高原的良策”。两篇文章均观点鲜明地强调生物圈的作用,指出人为不合理开垦和植被破坏是土壤流失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退耕还林还草是控制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措施。

在科研工作紧张进行的同时,她还带了30余名博士生,所主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按时建成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唐克丽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第一届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长期担任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连续三届担任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业委员会主任。还担任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理事,曾先后组团参加第四、五、七届国际土壤保持会议。1994年受水土保持学会委托,率团访问台湾。她曾随中国科学院周光召院长赴美参加中美两院高级会晤,所作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全球变化”的讲演获得好评。她渊博的知识和流利的学术演讲赢得了国际和海峡两岸学术界的高度赞扬,并促成在大陆举办了第一届海峡两岸水土保持学术讨论会。她先后访问了美、日、澳等国家,促成了中美、中澳、中日科技合作。唐克丽为发展我国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学科并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论著

1 唐克丽.《大寨海绵土微形态特征》.土壤学报.1978,15(2)

2 唐克丽.《武功黄土沉积埋藏古土壤的微形态及其发生学》.科学通报.1981(3)

3 唐克丽.《古土壤的类型及其微形态特征的鉴别》.土壤通报.1981(3)

4 唐克丽,郑世清,席道勤等.《杏子河流域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水土保持通报.1983(5)

5 唐克丽.《黄河泥沙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问题》.中国水土保持.1985(12),等等。

技术成就

研究侵蚀区域规律的主要目的是为区域治理开发提供土壤侵蚀分区系统。50年代,黄秉维朱显谟等发表了土壤侵蚀分区图等文献,得到广泛应用。但受条件所限当时实际观测数据很少,社会经济因素也考虑较少。唐克丽等根据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营力和生物气候特征,自南而北划分为3个带:森林和森林草原型的水蚀地带;灌丛草原和草原型的水蚀风蚀地带;荒漠草原和荒漠型的风蚀地带,下划分出25个二级区。该方案利用大量水文观测数据,综合考虑了自然和人为两大因素,侵蚀和治理两方面的区域特征,专家评议认为该方案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通过区域侵蚀规律研究,科学论证了侵蚀最强烈地区不是发生在降水量最多的水蚀地带,而是发生在降水量为400毫米左右的水蚀风蚀交错带。确定了该带片沙覆盖的黄土丘陵区为强烈侵蚀中心。“八五”期间,她承担了国家攻关课题环境整治,在水蚀风蚀带的六道沟小流域设立了定位监测场和整治试验示范基地。首次研究了水蚀风蚀时空分布规律。查明该区全年风蚀水蚀交替进行和交互促进关系;空间上水蚀风蚀呈迭加分布;明确了防治措施配置的关键季节和关键部位;填补了水蚀风蚀带侵蚀规律研究的空白。

主要贡献

在研究坡耕地侵蚀过程和机理时,唐克丽发现了从梁坡面到谷坡的侵蚀发生发展过程,其侵蚀方式和侵蚀能量呈链状机制进行。由此提出了“侵蚀链”新概念,使土壤侵蚀和力学相结合,拓展为土壤侵蚀力学新分支学科。她为博士生设计的“坡沟系统侵蚀链动力机制模拟实验”课题,揭示了坡面层流、细沟流、浅沟流和切沟流的水力学特性和产沙输沙的力学特征。

以土壤侵蚀链为基准,研究得出侵蚀方式、侵蚀物质和侵蚀能量转化的动力机制,为确定不同地形部位土壤侵蚀的控制及退耕上限坡度,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我国的土壤侵蚀研究,长期来测重于水土流失及其对入河泥沙的影响方面。唐克丽把土壤侵蚀研究拓展到全球变化和防灾减灾领域,并提出了“侵蚀环境”概念,认为土壤侵蚀不仅造成水土流失,且影响到土地退化、植被退化、土壤肥力退化,乃至土地沙漠化和岩漠化等不可逆转的境地,并激发或加剧洪、旱灾害。她所撰写的有关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变化及防灾减灾的论文,在国内、外受到很大的关注。她在子午岭林区开创的“土壤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观测场,重演人为开垦破坏林草植被后的加速侵蚀过程,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并为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的评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唐克丽出生于上海市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她的父亲唐思诚注重子女的教育问题,教导他们要懂得奋斗、竞争,依靠自己的真本事谋生,这让唐克丽自幼就形成了刚强、自立的性格。

婚姻家庭

唐克丽的丈夫为土壤物理学家李玉山,他们育有两个女儿。

人物影响

设立基金

2001年,唐克丽和其丈夫李玉山从所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奖”中拿出16万元,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设立“李唐奖学金”,每年奖励3至5名贫困学生。截至2012年6月,总计有50多名学生获得“李唐奖学金”,得到了资助。

参考资料

唐克丽.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24-07-30

黄土高原的守望者 记土壤物理学家李玉山研究员(组图) .搜狐网.2024-07-30

情系黄土高原 铸就科研人生.山东农业大学.2024-07-30

爱撒农城传真情 殷殷慈善暖人心.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2024-07-3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