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中 :国家一级书法师

更新时间:2024-09-21 01:17

孙振中,笔名石竹,河南省郑州市人,1949年元月出生于西北黄土高坡(国防基地)。河南省公安厅处级调研员,国家一级书法师。

人物经历

自小受父母影响,爱唱红歌,爱画飞机、火炮、解放军,小学期间,美术和大字作业常在学习园地展出,增强了情趣,中学期间任学生会主席,书写版报及插图,创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1968年知青下乡期间,曾任生产队政治队长,体、音、美中小学民办教师,提高了书法、绘画的自学能力,在兼任共青团郑州市郊区常委期间,代表知青参加省会农民画展,国画《知青三员上岷山》获大展二等奖

1979年10月以来,在国防单位工作期间,加入中原地区神剑文学艺术学会,并担任西北分会理事,通过举办全国本系统文化艺术交流,诗、书、画创作水平得到质的提高。

1984年10月之后在河南省交通监理总所工作时,书画作品参加“文革”后首届省直单位书画大展,受到庞中华先生关注,多次上门,邀请帮其举办硬笔书法普及教育,举办“中华钢笔书法函授中心”。

1987年孙振中倡导组建首届河南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筹委会:主任庞中华,副主任秦喜全,杜云英、李彦春、孙振中(兼秘长)。经河南省文化厅注册批准;88年6月首届河南省硬学书法学会成立,孙振中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全面负责学会工作。孙振中出任组委会主任,举办全省及全国性书法大赛和交流活动,发展会员、增补理事、改组常委会,批设成立省辖市和行业分会,组织免费为省委、省政府机关及教育系统举办钢笔书法培训班,组织举办多种形式交流活动,推动了全国“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精神文明活动。尤其当年孙振中主持举办的首届全国“雷锋杯”硬笔书法大赛,得到中央办公厅、中央各部委、国防部及国家新闻单位的致贺和高度赞扬。

获得荣誉

近年来,孙振中曾任中国八一书画院等多家书画院名誉院长或顾问。2004年10月应聘担任中国国情调查研究会高级研究员;2008年6月应聘担任中国亚太行业荣誉博士;2009年受聘担任世界人民友好中国国际交流协会文化部部长;同年国际劳动节期间,出任团长举办文化交流“西部万里行”活动,赴西藏自治区、新疆、四川省慰问边防部队5·12汶川地震灾区,10月全国人事资质资格考核办公室评定孙振中为“国家一级书法师”;12月受聘担任中原地区传统艺术鉴定评估委员会艺术家学会副会长;2011年1月入选《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人才库》;2012年1月受聘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书画院名誉院长;10月受聘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书画社名誉社长;2013年5月受聘担任国际保护民间文化艺术组织主席团主席,同月受聘担任新华艺术网艺术家委员会副会长,2016年3月受聘担任中央文化干部学院艺术院客座教授;2021年1月受聘担任世界青年文明论坛书画创作委员会委员。

孙振中书法作品曾获2008年北京国际奥运会水墨中原地区展金奖,曾获西安·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书法特等奖,曾荣获东京·首届中日友好文化交流展金奖,曾荣获巴黎·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书画展金奖,曾荣获北京·纪念改革开放35周年国学文化艺术成就展金奖。

孙振中八十年代末出版过小学生钢笔字帖、钢笔书法模范字帖。

祖国六十周年华诞前夕,孙振中与沈鹏欧阳中石权希军等六人作品共同入选《六十年·六大家》,由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2010年7月孙振中与沈鹏、张海、欧阳中石、李铎王学仲、权希军等十人,入选2010年《中华盛世,书坛圣手》,由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面向上海市世博会和全社会发行;2011年孙振中与张海刘大为入选《人民记忆艺术脸谱》三人专辑画册在全国发行;2012年孙振中与黄永玉范曾、欧阳中石入选《人民肖像》四人专辑画册出版并在全国发行;2012年10月荣获“中共十八大题贺艺术名家”荣誉称号;2013年7月13日河南卫视金色梦舞台》栏目,播出人物专访--传奇警官孙振中先生“刚与柔”;2013年9月荣获国务院国宾礼特供艺术家称号;2014年3月与沈鹏欧阳中石、范曾、黄永玉、何家英等入选《雅竹风情书画集》,由西泠印社出版发行;2015年4月,与沈鹏、欧阳中石、张海周慧珺、王明明、刘文西等入选《当代艺术经典大画集》,由西泠印社出版发行;2015年6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近现代名家书法集孙振中》大红袍画册。

人物评价

文厚 气畅 意询 韵逸之风范——关于孙振中行草书风格及成因的认识

丙申夏,批阅天津人民出版社发行的中国近现代名家《孙振中书法集》(大红袍),其作品集长卷、横幅、竖轴、楹联、斗方、扇面,形式俱备,表现为高度集中于行、草书的体验。笔者对振中先生跻身于当代书坛早有闻名,作品也有所见,如此集中于此册的样式多样性,行草书笔墨宽泛性和意境深邃性的品质,当是系统性地彰显。余纵观细品,醒目提神!以为,当可担得行、草书独立一帜之誉。故,就册中作品综合性地反映为“文厚、气畅、意遍、的选”风格而解之,期于同道商榷。

儒、道文化浇铸于书契表意的境界

纵观先生作品,其测远于行、草书历史链条关系的融会贯通,流变为他人格精神所表现的笔墨个性符号,是其作品本体特征:以 导入文化寓寄于书法笔墨艺术体验的成因,是其作品表意性的内涵。

以汉文字为载体反映自然、人文、人格精神的线条形式融会审美情感表现,是书法艺术性的必然之义。就行、草书而言,从汉代章草书到魏晋形成今草,是由魏晋“澄怀观道”、“随行所适”、“风规自远”审美意识作用的必然原因。由钟繇卫铄王羲之为代表的行、草书的风骨基奠,到唐朝褚、欧、颜、柳等为代表所成就的行书及今草书风范百花齐放,降之宋代,以苏、黄、米、蔡等为代表的行草书,尽管风格各异,但其共性均是守以魏晋行草基因到唐代所形成风格多元化的传承轨迹。自此,行草书演绎到元、明、清直至近当代,其流变的基因共有根存。历代行草书大家、名家,无论风格如何变化,但都是在守以基因前提下的奠定,成就自我风格个性,且成为作品风格特征的批评标准。以这一原则对应振中先生作品,当可说是名副其实,非为虚说。以其作品《前出师(68cm×1680cm2013年《集》P52)、《 后出师表》 (53cm×1770cm2011年《集》P52)、李白《将进酒》(50cm×400cm2014 年《集》P57),将其共性品质分析如下:

其一,在用笔上,容有王羲之中锋守正,线条如藤似筋自身 发气的质感,线条力度有黄庭坚的指戟划天,柳公权的骨硬劲健,米芾的擦笔逸情,王铎的使转率意。虽容多家之笔,但为融会非为 拼凑,可见笔法个性风神,而又非为何家发帖的复制,故而体现为笔法多元的发气丰盈之度。

其二,在体势上显见褚遂良、柳公权、米芾竖式立形的通达,王铎使转旷朗的气势,从章式气息,“二王”的韵律,线条关系变化极其丰富,组合,呼应、承接、揖让、开合、遒拓如此等等,透出人格胸襟气度作用于笔情墨意的虚静旷达。

其三,在黑色上,恰会质润相当、刚柔相济意识对于浓、淡、干、湿、焦五色分解张扬的界度,主次格调层次明确但不见断层,呈现以浑然、悠然、恬然发气的气息,恰会魏晋“澄怀观道”的隐匿含蓄意会。

其四,在章式上,以道家“气”之本元生成笔性墨情感的解构、建构,无论外向、内向贯气,当出之阴阳关系“易”变之义,以道家“物我唯一 ”、“无为而为”的心境和儒家“中庸”、“冲和”的观念,作用于线之质势、墨之情绪的幻化,终归以自然流畅、空明洞达、意气充盈的气息感受。可会之章式乃“气”之幻化成因。

“笔正情真,空明洞达,刚柔相济,雅俗共赏”,是业内对振中书风的共识。究其缘故,当是他对传统行、草书历史关系溯远传承,对道家“阴阳交合相生”,及儒家“中庸”“经世为用”理念认识认知理解深邃的原因。故而,业内对他的书法具有“文气、卷气、意气”学术性认知的哲理思考认可;而普通爱好者,则可从欣赏的愉悦中得以美的情感享受。这不能不是先生书架由文化寓意及书法艺术形式情感抒发笔墨关系的必然。

师法神会心源个性的格物特征

从振中先生作品所体现的“承前启后”、“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存同求异”的风格分析中,笔者从他潮远于传统行、草书历史链条关系,纵向深邃,横向宽泛的体现中,能够体会其集众家之大成、为我”之一格的认可。“颜师古不泥古”、“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他成功的智慧颖悟的核心要素。

笔者与振中交谈,问:“古来行草书家森如瀚海,但担当一格者风毛麟角,您的作品个性特征,是如何获得?”先生答:“石涛曰:‘我只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尔我:古之肺腑,发我之肠腑,扬我之须眉。’故而,我师古人,师其笔法,更重其神志,师其程式,更崇其人格,故,我师他书,取其意会,悟我心者存之,反则弃之,惦我所喜而会之取之也。”笔者将先生多幅作品相比较梳理,茅塞顿开,体会如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78 cm×48cm×4  2009年《集》P67), 体势守以褚遂良竖式结体,笔力守以柳公权骨硬,气息守以王羲之文气,变笔变势,终得体势端庄严正,行气流畅通达,韵律不激不厉,气息刚柔相济:王之涣《白日依山尽》(48cm×178cm,立轴2012年《集》P69)师颜真卿,骨存黄庭坚,势有王铎,终得庙堂气度所会;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68cm×68cm2012年《集》P74)笔法、气度,容有颜真卿、米芾、王铎三家风范聚汇,终发大度、旷放、庄严之风《坚持科技发展观》(55cm×140cm横幅2013年《集》P81)大有黄庭坚、柳公权王献之笔法骨力,具计方就圆体势风神。楹联《林间·庭外》(168cn×34cm×2  2014年《集》P73)、楹联《梅花·宝剑》(168cm×34cm×2  2014年《集》P72), 二联均离王羲之《兰亭序》圆笔,《大唐三藏圣教序》方笔相合,颜真卿肌丰相佐之度。恰见文气、庙堂之风范。但,区别在前者文气更厚,后者庙气更丰,当是异曲同工之气度区别。

不以枚举,从上述例证,以综合性品质,可会振中行草书个性特征定位乃有四个要素成因:

一是以多家用笔相融汇,而以一家为主,他家相应,吸取笔法多元的线之性、质、势、意的反省,呈以由线之基础营造特定作品的体势。

二是针对不同作品的体势,就书体所用建构,以共性恪守,个性分解,以气度导领,就格式分野,终见“存同求异”终为“异” 的风流区别。

三是以不同书体选择贯气方式区别,或以行带草,或以草带行,或纯行纯草等等,以行气之度会意制约章式分合、意调率情,使线之质、情、势、意的格调在共性中分解不同作品之特定个性风格的定位。

四是线性以黑色相应,依据作品形式表意区别之需要,或文情,或豪情,或逸情,或诗情的表现要求,定位主体一格,笔墨相应选择,从笔墨质地情绪上区别不同作品的表意确定性。

概而括之,振中先生行草书的个性特征的“颜师古不泥于古”、“师法更师心”来之于他对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义理及其思维方式,和孔子“志于道,据以德,依于仁,游于艺”审美观的理性,作用于行草书,由“博”归于“专”的书架特征定位,当为心之所思,行之所为的学术追求和艺术形式选择发“我”之面目的“道”之“易”化流变风度。

如上所述,中国书法是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所指导的艺术形式。因为,形、意、音相统一的汉文字,是客观事物形态美的反映。许慎认为:“仓额之初作文盖依类象形,故为文。”(《说文解字》)蔡世曰:“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 若云霞,若日月,纵横有万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蔡岂《笔论》) 鲁迅先生说:“中原地区文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汉文字纲要·自文字至文章》) 诸上述之论,当为汉文字的本体功能性诠释。尽管随着文字形体演  绎的历史变化,尤其到草书。距离象形越远,但其“以象传意”的功能又使它从反映“形”的前提下升华到感情表意的境界。

以此理对应振中行草书分析,可见其作品的本体性质及其形式关系的内涵层次;一是以“象形”的形体美的作品多样形式宽泛的结体依据:二是由形“感目”会以“感心”所会的情感抒发的行草书形式体稳三是以“象形传意”的功能,反映了他的作品在“形” 的前提下。给人所会的“文以载道”的表意性功能。正是这三个要素在作品中的寓寄,才达到了他书品表意性与审美性相统一的层次高度,从而印证了“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的华夏民族审美的   本质要求。以作品例许结

作品《孙子兵法》(70cm×320cm2011年《集》P57),其守以《兰亭序》气度为本,以行书法式贯气,以竖分横合“中庸”平正之中,但以“阴阳交合相生”的思维方式,将体势作用于结体营势的生动气率所使,这就使得线性自身发气,激活线力、线势节律一波三折,腾挪跌宕,呈以静中出动的生动性:行气节律如溪水流注, 气度随黑白分割组合呼应。所把握贯以通篇的营气、发气、行气的  气机、气势、气度,全在不激不厉、刚柔相济之中,显会君子之风,

再以李白《将进酒》(50cm×400cm2014年《集》P57) 解之, 体势雄强伟岸,线力如长天划载。行气似飞湿流注,行与行之气呼应错落,险中求夷,跌宕起伏,通篇气势奔突激荡,给人以酒意淋满,似醉欲醒的欲抒胸襟矿浪放荡意会,恰有庄子“道遥游”的意境,王之涣《白日依山尽》《竖轴178cm×48cm2012年《集》P69) 营气与发气持于守静出动之意,以静为体,以动为用,两行间之气呼应排让连绵透端,观照线之骨质力硬,但血肉充盈,筋力强劲,笔势更具写性,气息空明润达,节律刚柔相济,通篇气息给人会以阴阳交合相生的线之行势节律,与墨之黑白分割互为影显的气韵生动气息感悟。

邓丽君歌词《甜蜜蜜》(55cm×140cm2014年《集》P91) 寄托于儒家“中庸”。“冲和”理念制约文意的格物致知原则。致使 行草书所融会的正气、正情、正意用笔理念,绝无虚妄怪异之感。结体平正出奇。笔势质中流韵,行笔动中守静,体势险中求夷,当为儒学“经世为用”审美观作用于书法象之正意正气的使然。许慎 将“仓颉造字”概括为“文”,文——(纹)“线”也!当代国学 大师文怀沙论释为:“宋人感唱‘初结绳时俗已浇”,即谓结绳记事之时。就融进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伦理、道德和人格。上下五千年,笔墨成线,传承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怀沙《北磷派书法集》跋)由此看来,“文以载道”是书法的灵魂。从上述 例证,可以认可振中先生行草书的“道”之义理蓄纳界度,其所呈 现的是笔型“文”之所用境界。因而,他的行草书以“形”为前提。 以“意”为心用,所以开华到了“象形释意”的境界。这就印证了 “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系辞》)的道理对他书法作品所衡定的批评标准。

诗志心性笔情的韵律

所谓“诗情画意”,为中原地区面品位境界衡定的批评标准。“墨分五色”与乐之“五音”是内在联系上的“同一性”。所谓书法线条,是有形的节律,音乐是“五色”组合的无形线条音符使然。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四起,佛学兴盛。文人隐匿山林,寄情于山水使然的原因,使“澄怀观道”说,由汉代的“神学”观升华到 “人格主体精神”说,从而导致文艺理论领域的深化。卫铄提出  关于书法的“骨、肉、筋、血”的人之生理比拟的概念。南齐王楷群《书法勾立》所说的“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顺恺 之的“以形写神”说,谢释“六法”把气胸放在首位。及至伟家的 “象以尽意,得意则忘象”(《高借传·卷七》)等理论,导致文艺的“韵外之致”成钱了王士祯的“神韵”说。张彦远的“笔不周 而意周”,正是从这些文艺理论的内在联系性上。从“得意忘象”、“韵外之致”的理念,规范了草书会以诗歌咏志的智永孙过庭怀素张旭等草书风格节律纷涌的风弥。分析振中先生的行草书, 就不得不与上述理论相对应予以分析。

一是由行书的奇正过渡到草书跌宕的诗律节奏。先生作品,多为行草书,或以行领草,或以草引行,多守以魏晋文艺“尚韵” 节律的不激不厉,清和、含蓄、雅致的气息,体势分割的气度,生发线势的酌情,给人以惠风和畅的感受。例如,作品歌词《交通安全文明走》(70cm×500cm2014年《集》P87), 歌词《小城故事》 (55cm×140cm2014年《集》P89》两幅作品,前者以行领草,后者以草引行,各有侧重,但二者均守以平和清正之韵情诗意,即便浓墨紧密处,也以散白布置化解章式,不见凝滞、闭塞,倒是清和放达的意气给人以刚柔相济之会。只不过前者侧重以韵求质,后者侧重以质求韵的聚焦点区别而已,当为异曲同工之作。先生此类格调作品,给人有李白、陶渊明诗之诗情歌的节奏韵律的心理感受。

二是由线势层次变化体现诗情气势。观其长卷作品,多以作品内容对他情感所会的情志用笔的体势经营相区别。作品风格或以孙过庭、智水的小草整合,或以王献之行草书的风骨体势,或以王译就势变笔节律经背。例如,将《隔室铭》(190cm×82cm2015年《集》 68)、《录毛泽东句·独坐池塘如虎踞》(68cm×76cm2013年《集》 75)、姊愈《天街小雨》(68cm×68cm2012年《集》P75)三幅作品相比较,第一幅,体势工整,诗情雅致倒有陶渊明诗之韵情,第二幅,体势以奇守正,节律收中有放。当有刘禹锡诗情音律所会;第三幅,节律放旷,大有毛泽东诗情气度。

三是由黑白分割情感制约的气度。先生的长卷作品,黑色变化吸为宽泛,五色分界讲究层次连贯,节奏随心所动,变势随意而为,即便飞白,也与线条质地、体势变化随心所欲,在不经意中自然而为之,通算主旋律,或平适归于跌宕,酒脱归于冲腾,凛冽归于豪放,诗情或浩然正气。或长河奔流,或坠石落雨,如此等等,低归心性、情感、意气用笔,开合收放,抑扬顿控,由此,营造出 长卷作品诗律统一中多变的极其丰富性。但,一切诗情节奏,多守以雅俗共货的凤格所就,彰显儒学“经世为用”的正笔、正情、正意的作用点和作用力。当为真情所发的艺术品质,绝无伪情怪异的气息感受,故面立足于主流行列。

特定的艺术作品,只能是特定的文化修养作用于特定的主体人格精神所体验的审美意识及其技能内在统一上的表现。落笔之际,笔者想到,自上世纪, “八五”文化复兴新潮以来,振中先生锲而不舍追艺于书法,跻身于当代书法主流行列之中,吕振羽沈鹏、王学种、欧阳中石、李译、张海权希军等十人入选:2010年由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开出版发行的《中华盛世·书坛圣手》; 2014年与沈鹏、欧阳中石、范曾黄永玉何家英等入选由西冷印社出版发行的《雅竹风情书画集》;2015年又由西冷印社出版发行的与沈鹏、欧阳中石、张海、周慧珺、王明明、刘文西等入选的《当代艺术经典大画集》等等不一而叙。由此誉名书界,当是他作品发言之故。但其作品形上背后成因,当是文铸人格风度的本元成就。对应其作品元素,与《太上感应篇》所言“缘觉”有应之感。

 “太上感应”所顿悟的道家“天人合一”观。是生命真通的的味。理学的“格物致知”与道家的“太上感应”有着本质一致性的联系。二者都是由“象”所感到“知”与“应”的因果关系价释。太上感应是“自然”因果,太上,就是“如如不动”,面“感应”就是变化万千。(《太上感应篇》)按《般若经》言。“观一切法都是空。连空也空,所以不扶着于”空”,不执着于人之生相”,故而,“果” 是“唯人自召,唯心自理,唯法所变”。这说明,中国书法是由大千世界的物象事理,以“天人合一”所概括的“道”理。

以上述之理对应振中书法元素,发握其人格成因,是有理有据的。振中先生从警界生涯沐风沥雨、沙场点兵到行政司法行列。铸就了他刚正不阿,坚韧不拔,执着事业的人格精神。除政治军事理论外且又广泛涉猎历史、哲学、文学、诗词歌赋等,学识当是丰厚的。以综合性元素对应其书作,当有以下成因:

就其作品文意分析,恰有“道儒合一”之气致以情的“天人合一”、“物我为一”内在联系上所表现的书法本源;从其笔墨形式法度格调看,气正、笔正、法正、意正,守以“格物致知”,“书以载文”的所会深邃就其书法抒发心志分析,书意平正,内柔外刚,旷朗洒脱,有英雄气概与君子法度的相合:就其气韵感受分析,“以形写神”、“神采为上”、“尽意忘象”、“韵外之致”的层次关 系连贯融通。其说明的是,他的行草书恪守于历史传统,贯以行草书基因本体“如如不动”,但其由“感”而应是“变化万千”,切将诸家之法感受为“空”。“空”,即可变的法则,“应”之“有” 的理解。即,他从“变化万千”的认知中,应之“自性”的“我” 之行草书面貌的“自性、自召、自现”所得。这是他行草书形式多样,风格统一的“自性”因果。

如果说,振中书以载道,存古弥新的学术态度和实践方式,对一些书法家,尤其是青年习书者具有启发和借誉意义,笔者以为是可以肯定的。

文/高秀林  2016年11月15日完编于清和斋

 

 

参考资料

孙振中:国家一级书法师.科技日报.2024-06-20

自然劲健 洒脱豪放——孙振中其人其书.雅昌新闻.2024-06-2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