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台遗址 :位于香港九龙区的古遗址

更新时间:2024-09-20 15:37

宋王台(或宋皇台),是位于香港九龙城区的一块纪念石碑,公园现址于1959年底正式落成,相传是宋朝皇帝赵昰赵昰,和其弟赵昺元朝军队追逼,南逃流亡在此,后人为了纪念这件事,在大石刻上“宋王台”三个字。“宋王台”碑石原本是一块巨大的石头,立在马头涌海边一个称“圣山”的小山上,即后来的启德机场客运大楼一带,“宋王台”石碑后来被迁移到距离约300呎的现址放置。

简介

宋王台,亦称“宋皇台”,位于九龙原启德机场的西角外宋皇台道西头与马头涌道交汇处的宋皇台公园内。相传宋幼帝赵呙在景炎二年至三年间(1277~1278年)曾迁徙驻于此,后人筑台以留纪念。原台高43米余,周长约90米。英国取得九龙以后尚存,1 941年被日本军队摧毁,现仅余一块大石,上立一块石碑,镌“宋王台”三字。大石下面有洞穴,传为当年行宫石殿遗址。

历史

南宋末年,蒙古军队大举南侵,先后攻占了建康和临安区赵禥之长子宋恭帝显被俘,而度宗另一儿子益王昰则被朝臣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等人拥立为帝,是为赵昰,其弟被封为卫王。凶悍的蒙古大军依旧穷追不舍,结果两小末代皇兄弟被逼流亡。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等人护送下,他们经过海路先后途经泉州市潮州市、惠州、广州市等地,最终逃至九龙官富场(即今九龙城附近),在此建立行宫。蒙古大军仍死缠不放,继续追逐到底。故他俩与随行官员经荃湾(即荃湾)、秀山等地再次逃亡。途中,他们遇上飓风,端宗沉溺得病,最终在州驾崩。卫王随即继位,是为赵昺,随后转至新会崖山。元兵追至,宋军大败,陆秀夫背负帝昺投海殉国,南宋一朝亦告终结。后来附近的民众在那块可以容纳50多人的巨岩上,刻上“宋王台”三个汉字。这座高35米、方圆约606米的巨岩被称为“圣山”(Sacred Hill),三面环陆地,东临九龙湾

19世纪末期,有人在宋王台圣山采石作建筑材料,对古迹造成威胁。立法局华人议员何启支持九龙城居民发起的保存宋王台运动,1898年8月15日在立法局提出动议,要求政府立法保存宋王台古迹。1899年,立法局通过《保存宋王台条例》,禁止在宋王台圣山采石。在20世纪初期,政府接受中国籍商人的捐款,环山筑成石基,建成一个花园。这块巨岩下面平滑,一半枕在山顶生成的大石上;其余一半空虚,祇由一颗小石卵支撑。

20世纪初期,圣山一带的景象,其中山上的那块巨石就是宋王台。

在香港日据时期,启德机场需要被扩建成两条交叉跑道。在1943年1月9日,由日本的宇津木法师领导祭祀,然后经多次爆破,炸毁了整块巨岩,连带在宋王台后方的名胜杯石亦一并炸毁。工程尚未完工,日本已宣布投降,香港重光。

战后工人由余下的残石中,切割出现今的宋王台石碑。

然而,当时的香港政府没有终止扩建启德机场的计划,最终把圣山夷平,并在原址建造了启德机场客运大楼。后来在九龙街坊福利会的请求,由香港政府把巨岩残骸整修并移到新建的宋王台花园展览,在1960年开放。如今所见到的尺寸是原来的1/3。

战后初期,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居住的宋室后人会在宋王台附近的酒楼举行祭祀,并在会场摆放宋恭帝赵昺的画像。

此外,昰昺二帝南逃期间,帝昰母杨太后(并非赵恒杨淑妃,而是赵禥的杨淑妃)以爱女晋国公主同行,后堕海溺毙,尸身找不回,于是为其铸造金身,葬于今九龙城区,人称“金夫人墓”,后来由于该址兴建了圣三一堂,“金夫人墓”也随之湮没。

20世纪前,除宋王台外,该地还有一座晋国公主墓冢,以纪念帝昺的妹妹。墓冢原设于宋王台西北不远的小丘上,并建有一座大碑,后因兴建圣三一堂而给湮没。陈伯陶在1917年刊行的《宋台秋唱》提及此墓冢“十年前碑址尚存,近因牧师筑教堂于上,遗迹湮没矣。”

宋皇台道

宋皇台道为宋王台花园正门前的一条街道。有传闻“宋王台”的“王”其实是“皇”的代替字,改名的原因是因为本地人不想激怒当时的元朝皇帝,所以碑的本身是“皇”字而非“王”字。另外亦有一传闻说在一开始就是“宋王台”,并没有改变。后来,有指宋室后人要求香港政府为此正名,将“宋王台道”起名今天的“宋皇台道”,以正当时宋恭帝赵昺皇室地位。最初宋皇台道是宋皇台山一道通往土瓜湾道的一条道路,由于此条道路由宋皇台山前往,因而得名。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