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向群 :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更新时间:2024-09-21 08:31

崔向群,1951年12月出生于重庆市万州,山东博兴人。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崔向群是光学天文仪器领域专家,主要从事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曾任国家重大科学装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望远镜)”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台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1972年,崔向群进入南京理工大学学习光学仪器专业。1975年,崔向群大学毕业后,前往江西军用光学仪器厂工作,于1977年报考研究生,并于次年被中国科学院录取,自此崔向群迈进天文学的大门。1981年崔向群获得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工作。1985年至1994年,崔向群被中国科学院选派赴英国卓瑞尔河岸天文台(Jodrell Bank Observatory)访问学习,期间参与射电望远镜MKII、MKI的更新改造,后又参与了欧洲南方天文台甚大望远镜(Very Large Telescope,简称VLT)的研制工作。1994年初,崔向群回国,并于次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博士学位。1994-2009年崔向群参与建议和推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LAMOST的立项和方案设计工作,并在项目立项后担任总工程师,带领团队开展多项关键技术攻关。期间,崔向群与天文学家王力帆共同发起南极冰穹A天文观测和天文望远镜研制的建议,并推动中国南极天文中心成立。2009年,崔向群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后,崔向群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推动中国光学天文建设。

崔向群负责研制的世界上新型的最大口径的大视场和光谱获取率最高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望远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实现一种新型的主动光学方法,将中国望远镜研制水平推进到国际前沿,还为中国研制未来极大望远镜奠定了基础。同时,崔向群也在参加LAMOST工作中,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三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项等荣誉。

人物经历

早年求学

1951年12月,崔向群出生于重庆市万州的一个干部家庭,其母亲是高中语文老师,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得她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崔向群原在成都市上小学,四年级时随父母亲工作调动转学到四川省永川县(今重庆市永川区)的小学。且因她爱看《十万个为什么》,让她增加较多有趣的知识,并由此对科学产生兴趣。1964年,崔向群考入重庆市永川中学校,期间曾担任班上的数学课代表。后因“文化大革命”学业中断,并与众多知青一道上山下乡。1969年,崔向群到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11团接受了3年的再教育,期间自学高中数学、物理,还跟着一位好友学习针灸。1972年,崔向群获得大学推荐名额,但她的分配指标从上海市某医学院换成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专业也从计算机专业调到光学仪器专业。进入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学习后,崔向群各科成绩优异,于1975年毕业。

大学毕业后,崔向群到江西省国防工业办公室报到时被分配到了与所学专业并不十分相匹配的南昌市大型飞机制造企业工作。后为了专业对口,其主动要求改分配单位,去位于江西大茅山深山沟里的军用光学仪器厂。去仪器厂报到后,崔向群并未被安排到任何技术岗位上,而是被派去光学车间当工人。尽管如此,她还是努力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期间崔向群设计了火漆机,提高了生产效率。1977年,崔向群得知中国恢复招考研究生的消息,立即去县城报名,因其从小对天文感兴趣,又考虑到能结合自己所学的光学仪器专业,便选报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天文光学专业的研究生,并于次年成为“文化大革命”后的首批研究生,自此崔向群迈进天文学的大门。1981年,崔向群在导师胡宁生的指导下,完成硕士研究生论文,获得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硕士学位。

外派学习

1981年,崔向群在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厂工作,并参加当时中国口径最大的红外望远镜1.26米红外望远镜的设计工作。1985年5月,崔向群被中国科学院选派赴英国卓瑞尔河岸天文台(Jodrell Bank Observatory)访问学习,期间参加了38米×25米口径射电望远镜MKII和76米口径射电望远镜MKI(后改名为LoveII望远镜)的更新改造工作。次年,崔向群被英国皇家天文学家格雷厄姆·史密斯(Graham F. Smith)推荐到位于德国慕尼黑的欧洲南方天文台总部参加20世纪末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光学望远镜4架8.2米口径光学望远镜,即甚大望远镜(Very Large Telescope,简称VLT)项目,后于1993年受聘于欧洲南方天文台。同年,崔向群收到导师苏定强来信,表示希望她回国参加LAMOST望远镜(大视场光谱中国空间站工程巡天望远镜望远镜项目,又称郭守敬望远镜)项目的研发。欧洲南方天文台得知消息一再挽留,崔向群在慕尼黑的朋友也劝她为了孩子的学业留在国外,但她谢绝了所有挽留,于1994年初回中国。1995年,崔向群获得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博士学位。

主导项目

国际知名天文台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使崔向群在天文望远镜设计、主动光学技术、结构优化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等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94年-2009年,崔向群参与建议和推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LAMOST的立项和方案设计工作,并在项目立项后担任总工程师,带领团队开展多项关键技术攻关。2008年6月,崔向群在马赛举行的国际大望远镜会议上报告了LAMOST望远镜的61面大子镜都已经完成装调,将全面建成的消息。此外,崔向群一直密切关注中国在南极洲天文观测进展,因南极冰穹A是地面最好的天文观测台址,其于2005年和天文学家王力帆共同发起南极冰穹A天文观测和天文望远镜研制的建议。次年12月,时任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的崔向群参与发起的中国南极天文中心正式成立,其兼任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崔向群领导的团队仅用10个月就完成了南极光学望远镜阵CSTAR(4台14.5厘米)的研制,同时还研制出第一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3架50厘米/68厘米大视场),并开始了昆仑暗宇宙巡天望远镜KDUST(2.5米大视场高分辨)的方案设计和关键技术预研究。南极洲光学望远镜阵CSTAR在南极成功连续运行了3年,记录和传回大量南极点附近天区的星图,获得了重要的天文台址信息。

近期情况

2009年,崔向群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院士。同年11月,崔向群当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其与中国各天文单位一起积极筹备,于2012年8月同中国天文学会在北京成功承办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28届大会。崔向群和中国其他专家向国家建议南极天文台的建造,并积极开展30米级极大光学/红外望远镜方案和关键技术预研究。2019年,由崔向群、苏定強院士和何香涛教授共同发起的慕天望远镜(Muztage-Ata One-小数点nine-three-meter Synergy Telescope ,简称MOST)成功立项。此后,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崔向群致力于各种学术活动,例如2023年11月19日,崔向群在第十届海峡两岸天文望远镜及观测前沿技术研讨会上作了开幕致辞;2024年2月22日,崔向群出席在南京召开的第40次中国南极考察内陆天文科考总结研讨会等。

主要成就

崔向群参与了射电望远镜MKII与MKI的更新改造、光学望远镜甚大望远镜LAMOST望远镜以及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等项目的建设。其中,在LAMOST项目立项后担任总工程师,攻关了多项关键技术。例如首次在国际上成功实现在一块镜面上同时具有将薄变形镜面和拼接镜面的主动光学,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的拼接镜面,在国际上推动了新的主动光学前沿,不仅使得LAMOST的创新望远镜光学系统方案得以实现,也为将来研制巨型光学望远镜打下基础和开辟了道路。

早期成就

崔向群在光学仪器厂当工人期间,她发现当时修磨返工透镜的手修机是脚踏的,便建议机修师傅改成电动的。又因手工修磨透镜因吸附力很大,手总是被卡出很深的印痕且很累,崔向群就设计了一种手持夹具卡住透镜进行修磨。后来崔向群当了球面班班长,又发现高速抛光机因无人会用而被闲置,于是便在自学和申请外出调研的基础上做出聚氨酯高速抛光模,成功试验出高速抛光工艺,并使高速抛光机实际运用于批量透镜磨制中。此外,崔向群发现黏接透镜火漆仍采用人工手捏这一原始办法,会导致大小不一致,后设计了火漆机,崔向群这些技术改造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学术成就

MKII和MKI项目

崔向群在外派英国期间,参与了射电望远镜MKII和MKI的更新改造工作。在此期间,崔向群主要进行射电望远镜反射面的检测工作和主动面板支撑结构设计。此时的英国计算机已用新的算法语言编程,崔向群坚持“不会做就学着做,决不说不会”的信念,学会了大射电望远镜反射面面形的精确测量、新的算法语言的计算机编程和计算。她的工作得到当时的英国皇家天文学家格雷厄姆·史密斯的称赞。

VLT项目

1986年,崔向群参与了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项目,其在VLT研制中的主要贡献有:负责口径8.2米厚175毫米薄镜面主镜主动支撑系统的方案优化设计及用主动光学校正各种误差的计算机模拟分析,给出主动光学校正和主动支撑系统详细的要求,保证在指向任何天区时主镜的面形精度的均方根值小于20nm。期间,崔向群与两位同事一起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应用主镜本身的自由谐振动模式作为主动光学中的波前拟合和校正的像差模式,提高了主动光学校正各种制造误差、重力和热变形误差的动态范围。同时,崔向群还承担了8.2米大口径薄镜面主镜室的结构设计方案和优化。

LAMOST项目

崔向群作为LAMOST的总工程师,领导设计和研制了这架望远镜,并亲自承担了其中的主动光学工作。在LAMOST的主动光学技术中,崔向群和苏定强一起在国际上首次发展了一种新型的主动光学方法,即薄变形镜面和拼接镜面相结合的主动光学技术,该技术成为国际上继美国的拼接镜面主动光学和欧洲大口径超薄镜面主动光学之后的第三种主动光学技术。他们还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六角形主动变形镜,以及在国际上首次在一个光学系统中成功地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的拼接镜面。此外,崔向群还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并大多亲自负责攻克,例如:采用开环和闭环结合的主动光学控制方法,先建成含各一块子镜的1:1的1米口径的“小LAMOST望远镜”中间实验望远镜装置;在LAMOST全面安装调试前先“走通”含1/4子镜、1/16光纤分光光度计的LAMOST“小系统”和用环抛机技术磨制批量六角形超薄平面子镜等;还提出并坚持光纤定位系统8000个电机采用无线控制等。其中,“大口径主动光学实验望远镜装置”项目的成功使中国掌握了大口径薄镜面主动光学的关键技术,不仅为中国重大科学工程LAMOST项目的成功打下了关键的基础,还可应用于地面和空间的高精度大口径光学系统乃至射电望远镜。

崔向群在全面负责LAMOST望远镜工程的同时,还设法提高中国光学大口径高精度非球面镜面的研制水平。1997年,崔向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带领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的科技人员首先在中国成功发展了主动压力抛光盘磨制大口径高精度非球面的光学镜面的技术,以及用主动支撑技术磨制大口径高精度超薄光学镜面的技术,使中国于21世纪初在大口径高精度天文光学非球面镜面技术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走进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崔向群为了研制LAMOST望远镜的24块1.1米六角形高精度反射施密特镜面的子镜,其极力推进并在2006年实现了用环抛机磨制面形精度高于衍射极限要求的30块大口径六角形高精度平面反射镜,使中国成为国际上继美国和法国后第三个掌握这种技术的国家。这项技术为LAMOST的成功研制解决了除主动光学之外的又一项重要关键技术,不仅为中国开辟了用环抛机大批量磨制高精度六角形超薄镜面的新途径,还为未来极大口径光学望远镜的批量离轴非球面非圆形子镜的预应力环抛方法研制奠定了基础。

南极天文中心

2006年,崔向群参与发起的中国南极天文中心正式成立。她带领的团队成功研制出的中国南极天文望远镜阵CSTAR望远镜是南极冰穹A上首台由中国自主研制并开始观测的天文设备。2012年年初,崔向群团队研制出的第一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1在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中安装,该望远镜是南极冰穹A上首台可远程控制、指向跟踪与自动调焦、自动巡天和数据处理的,并且光学系统是中国创新设计的天文光学望远镜。这些工作为中国发展低温低压无人值守环境下全自动的天文观测仪器设备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望远镜性能监测新技术

2020年11月,崔向群与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胡天柱博士、张勇研究员等人利用LAMOST望远镜导星相机数据,结合机器学习算法,提出了一种望远镜性能监测的新技术,该技术的核心是建立望远镜性能与星像形状的对应关系,并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星像形状进行实时分类,从而实现对望远镜整体性能的监测。 经测试分析,该技术实现了LAMOST焦面离焦、导星、拼接镜面子镜偏移、主动光学性能等方面的实时监测,精度达到96.7%。该技术投入使用后,将对望远镜运行和维护效率的提升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主要论著

主要论文

出版著作

担任职务

学术交流

2019年10月20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和中共盱眙县委、县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小行星3789天泉湖天文论坛在盱眙县举行。崔向群在论坛上做主题演讲时表示,中国急需建造10米级口径的通用型地面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以及一批与其协作配套观测的特色2至4米级光学望远镜,以尽快缩小中国地面光学天文装置与国际的差距,并建议加快立项建设12米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等天文望远镜。

2019年11月11日,“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控制系统智能化研究”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召开,北京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人工智能团队应邀参加了会议。会上,课题组长南京天光所崔向群院士在致辞中强调,随着国际世界环境日趋复杂,中国经济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国家正大力推动制造行业的智能化发展,大型天文望远镜控制系统的智能化工作也亟需开展。LAMOST望远镜和南极望远镜在观测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运行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为天文仪器智能化工作提供基础,项目研究成果可用于中国新一代望远镜的研制。

2020年12月7日,江苏省天文学会女科技工作者委员会特别邀请了崔向群,为江苏省女天文科技工作者做了一场“LAMOST(郭守敬望远镜)的科学成就和技术创新”的学术报告。同年12月16日,崔向群出席了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天文光子学学术研讨会,并对中国天文光子学的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

2022年7月,聚焦大科学装置建设与应用的香山科学会议“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专题讨论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崔向群表示“光学天文上不去,中原地区要成为天文强国是不可能的,因此光学的发展是当务之急”。次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大型天文光学红外望远镜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南京召开。崔向群、韩占文院士以及史生才院士等专家组成的项目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宫雪非研究员及课题负责人袁祥岩研究员、赵永恒研究员、侯永辉研究员所作的实施方案汇报,并对项目和课题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质询和讨论,而后同意该项目及课题实施方案通过评审。

人才培养

2023年8月15日至18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举办了 “走近中国科学院大学—第十届天文技术与方法”大学生暑期夏令营活动,来自于南开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五十多所高校的73名优秀大三本科生线下参与。崔向群在此次夏令营期间,作出了题为“人类理解宇宙的工具—望远镜”的特邀报告,报告介绍了天文设备的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和取得的成绩,对中国天文设备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期盼更多同学投身于中国的天文事业。

2023年9月,崔向群和团队的沈华教授来到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与团队培养的鼎新创新人才班学生座谈,对学生学习和未来发展进行交流指导。崔向群团队积极参与学校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培养,在2022年和2023年共招收5名优秀同学进入团队进行本博贯通培养。在此次交流座谈中,崔向群首先了解同学们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对同学们选择进入鼎新创新人才班,立志未来从事尖端科研进行充分肯定。同时,也对同学们的提出了几点要求和期望并留下寄语:

获奖荣誉

作为天文光学专家,崔向群为振兴中国天文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在参加LAMOST望远镜工作的十几年中,崔向群获得了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六届江苏省十大女杰、南京市劳动模范、中国科学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科学院第三届十大杰出妇女、中国科学院第四届创新文化建设先进个人、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为“江苏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专家等荣誉称号,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崔向群星

2013年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盱眙天文观测站发现国际编号为511238号小行星,后紫金山天文台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名将该小行星命名为“崔向群星”,于2021年6月16日正式通过国际批复。同年12月16日,“崔向群星”命名仪式暨中国大型光学望远镜前沿技术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召开,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分党组书记朱怀诚颁送“崔向群星”国际命名公报、铜匾证书。因小行星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代表着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在天文领域做出的贡献被国际认可。

人物评价

新华出版社评:崔向群是为人们描述着中国大望远镜的未来,是LAMOST望远镜项目的“敢死队长”。

中国科协之声评:崔向群凭借自己百折不挠的坚韧,突破了一系列“卡脖子”科技难题,为中国带来了超级“千里眼”。

参考资料

崔向群.中国科学院学部.2024-04-14

崔向群 女 博导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教育业务管理平台.2024-04-14

专家人才专家人才库数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2024-04-22

崔向群:巡天望远无穷期.江苏公众科技网.2024-04-14

为国奉献是一种单纯的坚持——记中科院院士崔向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2024-04-14

【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向群.钱学森学院.2024-04-14

第40次中国南极考察内陆天文科考总结研讨会召开.中国科学院.2024-04-14

崔向群.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4-14

中国南极天文台有望在2020年前建成并投入运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4-04-14

北京师范大学1.93米光学望远镜.慕天望远镜.2024-04-22

第十届海峡两岸天文望远镜及观测前沿技术研讨会在台北成功召开.中国科学院.2024-04-14

科研人员利用LAMOST数据提出一种望远镜性能监测新技术.中国科学院.2024-04-14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单(2987名).中国人大网.2024-04-1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中国政协网.2024-04-14

中国科学院天文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2024-05-13

崔向群院士:中国急需建造12米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中国新闻网.2024-04-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文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启动会在南京天光所召开.中国科学院.2024-04-14

“LAMOST的科学成就和技术创新”学术报告--江苏省女天文科技工作者学术交流活动.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2024-04-22

第一届全国天文光子学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天光所顺利举行.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2024-04-2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大型天文光学红外望远镜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在南京天光所启动.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2024-04-22

南京天光所成功举办“走近国科大—第十届天文技术与方法”大学生夏令营.中国科学院.2024-04-14

鼎新班 | 中国科学院崔向群院士来院与鼎新创新人才班学生座谈.钱学森学院.2024-04-14

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国科学院天文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2024-04-22

崔向群研究员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2024-04-14

中科院公示杰出科技成就奖授奖建议名单.科学网.2024-04-14

省政府关于2019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江苏省人民政府.2024-04-22

巡天望远无穷期,天文学家崔向群院士获小行星命名.江苏省天文学会.2024-04-14

科学家与学会 | 崔向群院士:缘起于中国天文学会的观天巨眼梦.中国科协之声.2024-04-1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