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鲁迪 :巴鲁迪

更新时间:2024-09-21 10:59

迈哈穆德·萨米·巴鲁迪(1838-1904)是埃及近代著名诗人,近代阿拉伯诗歌复兴运动的先锋。巴鲁迪在土耳其外交部工作之余,钻研了波斯文学和土耳其文学,并在君士坦丁堡的图书馆里阅读了许多古代阿拉伯诗集。

人物简历

巴鲁迪(Mahmud Sami al-Barudi,1838~1904) 埃及近代穆斯林诗人。生于开罗塞加西亚族一富有的穆斯林家庭,是马穆鲁克的后裔,父亲曾任苏丹官员。巴鲁迪在12岁时进入开罗军事学校学习,1854年在军中任职。从小酷爱文学,阅读了大量阿拉伯古代诗人的名著,深受教益和影响。20岁左右开始创作诗歌。后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掌握了土耳其文和波斯文,研读了阿拉伯的历史、宗教、哲学及文学的大量珍贵典籍。返回埃及后仍到军界任职,曾赴英、法参观军事检阅和进行军事考察,1877年参加了俄土战争。1882年参加埃及阿拉比领导的抗英武装斗争,成为领导成员之一,后事败受审,遂被英国殖民当局放逐锡兰岛(今斯里兰卡)。1900年获赦后重返埃及,从事阿拉伯古诗的选辑和注释工作,并在继承阿拉伯古诗传统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有时代精神的诗歌,尤其在题材、风格和思想内容上较之同代诗人大大跨进一步。他的诗歌多为记录个人曲折而丰富的生活经历,表述诗人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深刻反映了当时埃及的社会现实。他的诗结构严谨,语言淳朴、简练,在艺术风格上有所创新。巴鲁迪可谓近代阿拉伯诗歌复兴的先锋,对后来各流派诗歌的发展影响较大。著有《巴鲁迪诗集》2卷,编有《古代诗??卷。 (杨克礼)

详细介绍

迈哈穆德·萨米·巴鲁迪(1838-1904)是埃及近代著名诗人,近代阿拉伯诗歌复兴运动的先锋。

少年时期

巴鲁迪生于开罗的一个富裕家庭,他的双亲都是塞加西亚人,是麦马立克的后裔。父亲曾是朝廷的大官。巴鲁迪七岁丧父,由家人悉心抚养成长。完成初等教育后,十二岁入军事学校(注:在当时,主要由塞加西亚人和土耳其人等民族组成的埃及统治阶级,以将其子弟送入军校培养为荣,以便日后占据国家要职。

青年时期

1854年末,巴鲁迪从军校毕业,成了一名青年军官。然而,他酷爱文学,醉心于阿拉伯诗歌,他开始了另一领域的工作。他首先是学习阿拉伯古典诗歌,背诵了许多古代著名诗人的作品,然后模仿着古人的作品练习作诗。

当时的埃及,正处于穆罕默德·阿里帕夏之后的收缩、萧条时期。阿拔斯一世为了取悦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苏丹,采取了解散军队、关闭学校等措施。他的后继者赛义德更甚于此,进一步把西方资本引进了埃及,给埃及人民套上了一条沉重的锁链。从另一方面说,在埃及土地上,已播下必将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种子,一场轰轰烈烈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迟早会产生。这就是巴鲁迪早期生活的时代,这对他后来的生活、创作道路是有很大影响的。

巴鲁迪不欣赏同时代的矫揉造作的诗歌,更鄙弃当时衰落时代的低劣诗歌,那些作品与中古时期的阿拉伯诗歌不能相比。怀着超越当代的诗歌、达到古代诗歌水平的远大抱负,巴鲁迪阅读了大量的古诗,熟悉了古诗,并且掌握了古诗的特征。嗣后,他感到自己需要有一种新的生活和环境以利于创作,于是他来到君士坦丁堡。

1863年埃及统治者伊司马仪访问君士坦丁堡,认识了巴鲁迪,不久巴鲁迪成了他的幕僚,一起回到埃及,委以重任。巴鲁迪自土耳其回到埃及后,不断受封晋升,平步青云。他沉浸在安谧、幸福之中,享受和嬉戏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调。

中年时期

1877年俄土战争爆发,埃及派军队支持土耳其,巴鲁迪参加了这次战争。他写诗歌表达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和他对祖国的怀念。

巴鲁迪回国后,适逢埃及民族运动迭起,他热烈支持这个运动。他怀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决心赶走外国侵略者,恢复祖先创造的光荣业绩。

1879年伊司马仪的长子陶菲格上台,他是外国资本家的更加驯服的走狗,他残酷镇压民族革命运动,疯狂逮捕爱国人士,陶菲格的种种倒行逆施极大地激怒了埃及人民,人民的反抗浪潮再度高涨。在反对英法控制和伊司马仪卖国政策的斗争中,1879年1月埃及出现了第一个政党——祖国党,巴鲁迪是主要领导人之一。

1882年2月,祖国党人组成新政府。巴鲁迪任首相,拟定了新的施政纲领。内阁中的外国人全被辞退。

革命的风暴使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感到惊慌,他们使用各种卑鄙手段,企图扼杀祖国党政府。

1882年7月,英国入侵埃及,埃及人民抗击英军失败。巴鲁迪和其他领导人被放逐到斯里兰卡

诗歌之旅

巴鲁迪在流放地待了十七年。他写下了许多诗篇,反映了他的孤独痛苦和内心的创伤。他在那里学会了英语,编选了阿拉伯古代诗歌,选了三十个诗人的作品辑成《古代诗选》。1900年巴鲁迪获赦回到埃及

巴鲁迪开始了新的生活,他在开罗的家成了当时文学家、作家、诗人聚会的地方。巴鲁迪于1904年去世。他的遗孀主持出版了《巴鲁迪诗集》两卷和他编选的《古代诗选》四卷。

个性

巴鲁迪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他的经历,形成了他的个性和他的文学特征。首先,他以自己的塞加西亚的血统而自豪,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要求重现和恢复祖先创造的光荣。他阅读、吟咏了大量的中古阿拔斯王朝时期、伊斯兰教时期以至贾希利叶时期的诗歌,豪情壮志受到鼓舞而愈益增强。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先的光荣,祖国的光荣,这种光荣已为埃及考古学的发现所证实。

诗歌

巴鲁迪的这种思想感情在他的激情、自豪诗中处处有所表现。比如他在描绘举世闻名的金字塔时写道:

问问基泽大建筑,

了解你所不曾知。

千年百载尽逝去,

战胜风侵真稀奇。

尽管灾难无数计,

嵬嵬巨塔旷野立。

历史见证俱安在,

展示建者大业绩。

民族盛衰多变易,

时代更替不停息。

雄伟壮丽金字塔,

异口同声大奇迹。

狮身人面兽真奇,

屈膝匍匐卧在地。

怎么建造是学问,

亚当子孙有能力。

外国文学的影响

巴鲁迪的创作,除了向阿拉伯古典文学汲取思想、艺术方面的营养外,他后来学习的波斯文学、土耳其文学以及英国文学对他也是有影响的。他的军职使他有机会去欧洲,亲眼看到那里的现实生活,无疑也为他接触欧洲的文艺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切使巴鲁迪的创作基础——不论是思想的或艺术的——更加扎实。就象中古阿拔斯王朝时期的诗人一样,他以坚实的古诗基础,吸收、融合其他民族的艺术精华,从而使阿拉伯诗歌日臻完善而达到高峰。外国文学对巴鲁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作品思想内容的革新上,这在他同时代的其他埃及诗人身上是看不到的。巴鲁迪的诗歌创作虽倾向于古典文学,表现传统的主题,但他绝不是一个守旧的复古的模仿诗人,而是站在时代的前列、积极创新的诗人。他涉猎过当代的文学,了解国内的文学状况。他观察了国家的民族的种种情况,并以自己的生活实践为基础,通过艺术创作,使传统的阿拉伯古典诗歌重放光华,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开创了阿拉伯诗歌一代新风,是阿拉伯诗歌复兴的先驱。

环境的影响

环境的影响对巴鲁迪的创作来说是很显著的,他一生的经历是曲折的。他的身份和职务与国家的、民族的重大政治事件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他的宦海沉浮,生活波折是紧密地与民族斗争联系在一起的。诗言志,巴鲁迪正是用他的诗歌表达了个人的和民族的感情,反映了环境的色彩和时代的精神。

代表作品

《咏棉》

在阿拉比革命之前,巴鲁迪的生活是恬静而自在的,他写了爱情诗、吟酒诗、抒情写景诗,反映了生活中的嬉戏和欢乐,描摹了埃及的景色和埃及土地上的草木鸟虫。写景写物,造意深刻。有一首描写枝头棉花的小诗,读来饶有风趣,韵味深长。《咏棉》吟道:

朵朵棉花金灿灿,

恰似娇娘美服扮。

棉铃碧绿如宝石,

花朵绽开星烁闪。

黑干条土里扎,

绿色枝杈四下展。

每每瞥见这瑰宝,

实现希望在眼前。

巴鲁迪鼓动革命

巴鲁迪主张进行社会改革,造福于民。幻想采取折中的办法、既忠于埃及王室、又不违背人民的意愿来处理埃及的内外事务。但事与愿违终于爆发了来势凶猛的人民起义,英、法帝国主义为此进行干与。巴鲁迪深感事态的危急与严重,曾想告退隐居,以免兵四起,生灵涂炭。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我忠告民众,战争是一场悲剧,事情或许不象所想象那样的顺利。”巴鲁迪暗自担心,外国干涉会导致埃及丧失独立,革命者遭到不幸,他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的。不过革命形势的发展对他触动极大,他用诗句表明了他同人民一起的心迹:“他们违背我的主张,发动了起义。他们本应听我的劝告,但事情已无可挽回,是件好事或坏事不再是秘密。他们若呼唤、号召我,我就响应,我的秉性是实现理想,信守诺言。”巴鲁迪言行一致,一旦民族运动兴起,他就站到运动一边,从内心响应革命的召唤,从心底吼出《巴鲁迪鼓动革命》:

民众啊,奋起吧!

珍惜宝贵的年华,

以各种方式和途径,

去争得我们的利益。

你们人多势众,

怎能容忍耻辱·

怎能表示无可奈何·

重复“我们总归真主”?

真主恩德广照大地,

你们怎能在屈辱中渡日?

我看果子已成熟,

采的时刻已到,

有锋利的砍刀该多好啊!

你们若不是缄默无声的死人,

就应该奋起投入战斗,

把侮辱、欺压统统铲掉。

我呼吁、我号召……

…………

起义的原因

巴鲁迪对比祖国的过去和现在,为国家的衰弱、涣散而忧虑,深切地感到应该以斗争去求得民族的独立,改变埃及的现状,他在许多诗行里阐述为什么要进行革命。在一首《起义的原因》诗里写道:

在安谧、宁静之后,

埃及时运不济,

王室基础动摇,

混乱、腐败比比皆是。

敲诈、欺凌,农民不得不抛弃土地,

破产、倒闭,商人不得不停止生意。

恐怖笼罩了一切,

时到子夜,青年还未能入睡。

唉,沉睡的埃及!

假若没有祖先的荣耀、业绩,

我们还有什么可说?

我对埃及的过去感到满意,

但她现在的处境不妙,

我生活在埃及并不感到幸福。

虽然我可以在别的地方

实现我的愿望,

但那儿不是我的同胞。

不管灾难多么严重,

再有两个月,结果终将揭晓。

诗人在另一节诗里强烈地表现了对外国统治者的愤恨和对祖国命运的忧伤,他写道:

这一帮歹徒、恶棍,

给民众带来比殇子更严重

的痛苦和不幸。

甚至连傻瓜也要把他(注:指在内阁中的外国代理人。)

从内阁中赶出,

人们厌恶地唾弃他。

埃及由于这帮人而遭屈辱,

国基不稳,社会动乱,

自豪的国中之花埃及,

却要卑躬屈膝,驯服于外人。

民族遭到不幸,

独立之国埃及遭到不幸,

埃及成了谎言者、胡诌者的场合。

到处是被凌辱的土地,

不论是山丘或平原处处是背信弃义。

人们固执于谎言,

在泥淖中不能迈步。

但诗人对祖国的前途仍满怀信心,他在诗篇的末尾写道:

人们啊,不要急躁!

美好的未来终将实现。

有耐性的人,

他的意志决不会动摇。

在漫漫黑夜之后,

黎明的曙光将会照亮一切。

我确已看到人们不能再忍受,

剑已出鞘,高高擎起……

只要我们坚持斗争,

必将使敌人灾难临头。

…………

从以上诗句中,可以看出巴鲁迪的政治主张,他呼吁进行社会改革,实现政治民主,建立公正的社会;彻底清除外国势力,撤换那班为外国人效劳的政客……恢复祖先的光荣,总之,在诗中表达了个人的远大志向;另一方面,这些铿锵有力的诗句也表现了他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顽强的战斗意志。

思乡

阿拉比领导的起义遭到失败,巴鲁迪和其他革命领袖一道受审,后来被放逐到锡兰岛。诗人处于生命的苦难时期,这时他的诗歌反映他的孤独、痛苦、思念和盼望,他在《思乡》(注:阿文诗往往没有明确的篇名,一篇诗又包含许方面的内容,这里只能根据上下文安上一个篇名。)中写道:

背井离乡,我心凄迷,

挚友旧好,相隔万里。

形影相吊,举目无亲,

同伴见我,悲怆嘘唏。

卫国保教,昭昭天理,

强横定罪,放逐异地?!

坚忍不拔,决不翻悔,

嫉妒之辈,向隅而泣。

我择自尊,任凭祸临,

壮志崇高,我越坚毅。

诗人在斯里兰卡得知妻子去世的噩耗,悲痛万分,他写了《悼亡妻》一诗:

死亡之手啊!

你打着的是一块什么火绒?

你从我心中夺走了明亮的火炬!

我是刚强铁汉,

而今你使我心灰意懒;

我似标枪一杆,

而今被你一截两半!

我仍不相信会灾难临头,

这支箭会射中我的心瓣?

巴鲁迪用诗歌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周围环境以及他的祖国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他的描写是真实的,表达他的思想感情也是细致的。因此,他的诗作动人心弦,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社会评价

阿拉伯传统诗歌在阿拔斯王朝时期到了鼎盛阶段,诗人辈出,作品很多。不论从思想性或艺术性来说,诗歌中的上品数量颇大,是阿拉伯文学宝库中一份珍贵的遗产。此后经历了奥斯曼帝国人的几百年统治,阿拉伯诗歌已是每况愈下,处于衰落阶段。巴鲁迪给传统的诗歌形式,注入了新的内容,他选择了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题材,反映广大民众的切身问题。这就给阿拉伯诗歌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使他的诗歌得到人民的广泛传诵。许多诗篇与蓬勃发展的民族运动相结合,成为响亮的号角,激起的檄文,发挥了它应有的历史作用。

从艺术性、语言技巧来说,巴鲁迪的诗歌保持了古典诗歌的严谨结构,恢复了古诗所具有的淳朴、简练、有力的特点。他的诗句多采用每句十二至十四音节的全律或长律,运用较丰富的词汇,夹叙夹议透彻说理,表达思想感情淋漓酣畅。充分显示了他的个性,即他的志向、抱负、观点和喜好。巴鲁迪不愧为近代阿拉伯具有重大成就的有代表性的爱国诗人。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