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 :非洲东北部的共和国

更新时间:2023-11-10 14:35

苏丹共和国(阿拉伯语:جمهوريةا لسودان‎;英语:The Republic of the Sudan),简称苏丹,是位于非洲东北部的联邦制国家,国土面积188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720千米,是非洲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截至2022年,全国总人口4668万,首都喀土穆,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撒哈拉沙漠东南部,国境内四周高中间低,地形以平原为主,东北面、西面、南面三面环山,白尼罗河青尼罗河在首都喀土穆汇合形成尼罗河主干流,自南向北贯穿全境;苏丹全国气候差异大,自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常年干旱少雨。苏丹全境荒漠广布,森林覆盖率仅为9.7%,同时该国野生动物生存状况较为恶劣,截至2021年,该国有包括北部白犀牛、托拉驼等在内的21种哺乳纲和9种鸟类以及2种植物濒临灭绝,其中撒哈拉大羚羊已在野外灭绝。苏丹金、银、铁、铬、铜、锰、铅、锌等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21年,该国已发现金矿矿床150多个,探明黄金储量970吨,探明铁矿储量12.5亿吨,铬矿储量1亿多吨。

苏丹历史悠久,是努比亚人的世代居住地。 公元前2800年至前1000年曾为古埃及的一部分,约公元前950年摆脱埃及统治独立,建立库施,在最强盛时期曾经统治过埃及。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大量移入,15世纪出现芬吉王国, 17世纪富尔人建科尔多凡王国和达尔富尔苏丹国,19世纪70年代英国势力自埃及向苏丹扩张,1956年1月1日独立为苏丹共和国。2011年1月9日,苏丹南方地区举行独立公投,最终98.83%的选民支持苏丹南方独立,同年7月9日,苏丹南方地区正式脱离苏丹,建立南苏丹共和国。2019年4月11日,苏丹武装部队发动军事政变,统治苏丹30年之久的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宣布辞职,副总统兼国防部长艾哈迈德·阿瓦德·伊本·奥夫宣布解散苏丹政府、暂停宪法。2019年8月20日苏丹成立过渡期最高权力机构主权委员会,阿卜杜勒法塔赫·布尔汉·阿卜杜勒拉赫曼任主席。2021年11月主权委员会重组后,阿卜杜勒·法塔赫·阿卜杜勒拉赫曼·布尔汉再次任主席。2023年4月以来,苏丹武装部队与快速支援部队之间爆发武装冲突,截至9月,已有近千人在冲突中丧生。苏丹是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联盟等国际组织的成员。2021年,苏丹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508,位居全球第172位,属于低发展水平国家。

苏丹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该国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薄弱,工业落后,对自然环境及外援依赖性强。农业是苏丹的经济的主要支柱,农业人口占苏丹全国总人口的70%,主要农作物棉花、花生、芝麻、阿拉伯胶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在工业领域,苏丹历史上曾受益于石油大量出口及高油价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速度位居非洲前列,但随着南苏丹独立,苏丹流失约75%的石油储量,石油产量大幅减少,经济增长迅速放缓,目前主要依靠纺织、制糖制革食品加工等产业。2022年,苏丹国民生产总值为494亿美元,人均GDP1074美元,属于低收入经济体。苏丹交通覆盖较为完善,18个州均有公路网覆盖,全国公路总里程约为3.1万千米,境内铁路总长7300千米,是非洲国家中铁路里程第二长的国家,全国共有8个国际机场,内河航线总长4068千米。

苏丹是多种族交汇的地区,主要人种包括阿拉伯人、贝贾人、富尔人、努巴人及黑人等,其中阿拉伯人占70%,在该国社会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伊斯兰教是苏丹的国家,全国85%的人口为穆斯林。苏丹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截至2023年10月,该国已有阿拉伯书法、枣椰树相关知识技能与传统两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为与其他国家联合申报),该国博尔戈尔山和纳巴塔地区、麦罗埃岛考古遗址、桑加奈卜国家海洋公园被认定为世界遗产

名称

苏丹是历史上对西非萨赫勒地区的称呼,该地区位于现代苏丹的西面。历史上,苏丹既指从大西洋沿岸的塞内加尔到非洲东北部的地理区域,也指现代苏丹。

苏丹一名源于阿拉伯语 bilād as-sūdān(阿拉伯语:بلاد السودان),意为“黑色之地”,这个名字是当地众多地名中的一个,它们有着相似的词源,指的是当地居民黝黑的皮肤,在此之前,苏丹被古埃及人称为努比亚、Ta Nehesi 或 Ta Seti,分别以努比亚人和麦德贾人的弓箭手或弓箭手命名。

在某些非正式场合,苏丹有时也被称为“北苏丹”,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为了将该国与南苏丹区分开来。

历史

苏丹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七千年,新石器文明已经出现于此,原始人民居住在泥砖的村庄,从事着打猎和捕鱼的活动。在公元前5000年,从干旱的撒哈拉沙漠的人们迁入尼罗河谷,从事着农业活动。之后苏丹历史大致经历了库施时期、中世纪努比亚王国时期、森纳尔和达尔富尔伊斯兰王国时期、奥斯曼帝国和马赫迪时期、英埃共管时期以及独立时代。

史前时期(约公元前8000年之前)

现今苏丹所在地区最早的居民可追溯到中石器时代的非洲人(即尼格罗人),他们住在苏丹喀土穆附近。他们是猎人和采集者,还会制造陶器。到公元前八千年,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生活在有防御工事的泥砖村落里,他们除了在尼罗河上狩猎和捕鱼外,还采集谷物和放牧牲畜。约公元前五千年,来自干旱的撒哈拉沙漠的移民把农业带到了尼罗河。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随着人口和文化的大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等级制度,随之在公元前1700年建立了库施(首都在科尔马)。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表明,史前苏丹时期,努比亚人和当时的古埃及人在种族和文化上几乎是相同的,因此,在公元前3300年左右,他们几乎同时进化出了古埃及历代法老王权制度体系。

库施王国(约公元前1070年-公元350年)

库施王国是一个古老的努比亚国家,位于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阿特巴拉河和尼罗河的交汇处。它是在青铜时代结束后和埃及新王国解体后建立的,在其早期阶段以纳帕塔为中心。

公元前750年,库施国王卡什塔(Kashta)将国境沿尼罗河北推至阿斯旺一带,其后的库施王皮耶(Painkhy)将整个上埃及地区征服,到了皮耶的兄弟沙巴卡登上库施王位,沙巴卡在公元前712年将整个下埃及也征服并将首都从纳帕塔迁至孟菲斯,建立了埃及第25王朝。库斯人在上下埃及的统治持续了51年。

公元前671年,亚述大举入侵库施,并将库施首都孟菲斯攻克,库施王塔哈尔卡多次反攻也未能夺回孟菲斯。公元前664年,塔哈尔卡去世,其子坦沃塔玛尼继位。公元前661年,亚述攻占上埃及的首府底比斯,至此努比亚人的库施被逐出埃及地区,退回纳帕塔。公元前591年,埃及第26王朝古埃及历代法老普萨美提克二世出兵洗劫了纳帕塔,标志着库施重新征服埃及的努力归于失败。

公元前530年左右,库施王国南迁都至麦罗埃,此时的库施王国又被称为麦罗埃王国。在麦罗埃时期,库施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了炼铁业,并与古希腊的商人通过红海开展贸易,他们还发展了自己的文字麦罗埃文,不再使用四大文明古国的圣书体象形文字。库施也将注意力转向南方,向南方扩张至喀土穆一带。公元前23年,罗马帝国为了报复库施在公元前30年对上埃及的入侵,出兵入侵努比亚,将纳帕塔攻克并夷为平地,后来经过努比亚人2年的抵抗,罗马与库施签署和约后退出库施。4世纪,麦罗埃的统治者们发生内讧,削弱了国家的防卫力量,公元350年,库施被强大起来的阿克苏姆王国所消灭。

努比亚王国(约350-1500年)

在5世纪初,布莱姆米耶在上埃及和下努比亚建立了一个短命的国家,大概以卡拉布萨为中心,但在450年之前,他们被诺巴蒂亚人赶出了尼罗河谷。后者最终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诺巴蒂亚。到公元6世纪,努比亚共有三个王国:北部的诺巴蒂亚王国,首都是帕查拉斯(法拉斯);中央王国马库里亚集中在通古尔(老东古拉),现代东古拉以南约13千米;还有位于古库西提克王国中心地带的阿洛蒂雅,它的首都在索巴(现在是现代喀土穆的郊区)。此时的他们信基督教。公元前7世纪,大概在公元628年到642年间,诺巴蒂亚被并入马库里亚。

639年至641年间,拉什顿哈里发的阿拉伯帝国穆斯林征服了拜占庭的埃及。在641年或642年,他们再次入侵努比亚,但被击退,努比亚人成为少数几个击败阿拉伯人伊斯兰教化扩张的民族。后来,马库里亚国王和阿拉伯人达成了一项独特的互不侵犯条约,其中包括每年交换礼物,从而承认马库里亚的独立。阿拉伯人没能征服努比亚,他们开始在尼罗河以东定居,最终在那里建立了几个港口城市,并与当地的贝贾人通婚。

公元8世纪中期到11世纪中期,努比亚基督教的政治权力和文化发展达到顶峰。747年马库里亚入侵当时属于衰落的倭玛亚王朝的埃及,9世纪60年代初,马库里亚再次入侵,当时向北推进到阿赫米姆。中世纪努比亚人的文化被称为“非洲拜占庭”文化,但它们也日益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当时的国家机构是建立在6世纪和7世纪拜占庭官僚主义基础上的。艺术也非常繁荣,主要表现在陶器和画的发展,尤其是壁画。努比亚人在使用希腊语科普特语阿拉伯语的同时,在科普特语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古诺宾语字母表。妇女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她们有受教育的机会,可以拥有、买卖土地,经常用她们的财富捐赠教堂和教堂的绘画。甚至皇室的继承权也是母系的,国王妹妹的儿子是合法的继承人。

从11世纪末到12世纪,马库里亚的首都东戈拉逐渐衰落,阿洛迪亚的首都也在12世纪衰落。14世纪和15世纪,贝都因部落占领了苏丹的大部分地区,迁徙到布塔纳、杰济拉、科尔多凡和达尔富尔。1365年,一场内战迫使马库里亚宫廷逃往下努比亚的杰贝勒阿达,而东戈拉则被摧毁,落入阿拉伯人之手。此后,马库里亚只作为一个小王国继续存在。在国王乔尔(Joel,1463-1484年)的繁荣统治之后,马库里亚崩溃了。从苏丹南部到港口城市苏阿金的沿海地区在15世纪由阿达尔苏丹国继承。在南部,阿洛迪亚王国落入了部落首领阿卜杜拉-贾马(Abdallah Jamma)统领的阿拉伯人或来自南部的丰吉人之手。时间跨度从回教后的9世纪(约1396-1494年)、15世纪晚期、1504年到1509年。阿洛迪亚残余国家可能以法祖格利王国的形式存在,一直延续到1685年。

森纳尔和达尔富尔伊斯兰王国(约1500-1821年)

据记载,1504年芬吉人建立了森纳尔王国,阿卜杜拉·贾玛的王国并入其中。到1523年,当犹太旅行家戴维·鲁贝尼访问苏丹时,芬吉苏丹国已经向北延伸至东古拉。与此同时,15世纪和16世纪定居在尼罗河上的苏菲派神职人员开始宣讲伊斯兰教,戴维·鲁本尼拜访国王阿马拉·邓卡斯时,曾是异教徒或名义上的基督徒的他被记录为穆斯林。然而,直到18世纪芬吉人仍然保留了非伊斯兰的习俗,如神权或饮酒等。

在1526年左右,芬吉人与奥斯曼帝国人发生了冲突,奥斯曼人占领了萨瓦金,并沿着尼罗河向南推进,1584年到达尼罗河第三大瀑布区。1585年,奥斯曼人试图占领东古拉,但被芬吉军击退。之后,位于尼罗河第三大瀑布区以南的汉尼克成为两国的边界。奥斯曼帝国入侵后,努比亚北部的小国王阿吉布被征服。虽然芬吉人最终杀死了他,但他的继任者阿布达拉比却在青白尼罗河交汇处以北一带被授予相当大的自治管理权。

17世纪,芬吉苏丹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但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它开始衰落。1718年的政变带来了王朝更迭,而1761年至1762年的另一场政变导致了哈马杰开始执政,哈马杰(一个来自埃塞俄比亚边境的民族)有效地统治着这里。1718年的政变同时开启了追求更为正统的伊斯兰教政策,而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国家的阿拉伯化。在青白尼罗河交汇处以北,一直到下游的达巴,努比亚人逐渐接受了阿拉伯文化。到19世纪,阿拉伯语成功地成为了苏丹中部和科尔多凡省大部分地区的主要语言。

伊斯兰王国统治时期,尼罗河以西的达尔富尔地区首先兴起了通朱尔王国,该王国于15世纪取代了旧的达朱王国,向西一直延伸到瓦代。通朱尔人可能是阿拉伯化的柏柏尔人,至少他们的统治精英是穆斯林。17世纪,通朱尔人被富尔凯拉苏丹国赶下台。凯拉国自苏莱曼-索隆统治以来名义上是穆斯林国家,最初是杰贝勒马拉北部的一个小王国,但在18世纪初向西和向北扩张,并在穆罕默德-塔耶拉布(Muhammad Tayrab,1751-1786年在位)的统治下向东扩张。1785年征服科尔多凡达到顶峰。这个帝国现在的面积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尼日利亚,其顶峰一直持续到1821年。

奥斯曼和马赫迪苏丹(1821-1899年)

1820年7月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派遣其子伊斯梅尔率领军队去征服苏丹。1821年芬吉和达尔富尔苏丹向他投降,从努比亚至埃塞俄比亚山麓和从阿特巴拉河至达尔富尔尼罗河成为其庞大帝国的一部分。1826年阿里·库尔希德·阿迦被任命为总督,他的当政标志着埃及与苏丹关系进入一个新纪元。在他的倡导下,商业受到保护和扩大,喀土穆发展成为行政首都,还进行了许多农业和技术改进。1838年他退休回开罗时留下的是一个繁荣而富足的国家。他的继承者阿布·怀登基本上都继续执行了他的政策,铲除贪污腐败官员。1843年秋,穆罕默德·阿里帕夏怀疑阿布·怀登不忠,将他召回开罗,但他在离开苏丹前神秘地死去。接下来的20年中由于喀土穆政府效率不佳,在开罗的总督踌躇不决,国家停滞不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精力较为充沛的伊斯梅尔总督1862年接手管理埃及和苏丹的事务为止。

1863年伊斯梅尔帕夏成为埃及总督。他希望获得尼罗河盆地余下的部分领土,包括苏丹南部和中非诸大湖旁的各班图(Bantu)国。要实现这些庞大的计划,伊斯梅尔只好向西欧资本寻求帮助。1869年伊斯梅尔委托英国人塞缪尔·怀特·贝克率领一支远征军到白尼罗河建立埃及统治中非赤道地区的霸权,并制止上尼罗河的奴隶买卖。贝克在赤道非洲一直留到1873年,他在此建立赤道省作为埃及苏丹的一部分。他扩大埃及的权力并约束尼罗河上的奴隶买卖。1873年贝克在苏丹退休,埃及总督(现称哈蒂夫)任命祖拜尔为加札勒河省总督。祖拜尔之后,伊斯梅尔又任命英国人查理·乔治·戈登为赤道省的总督,他已在中国出名,绰号为中国人戈登。戈登于1874年抵达赤道省。他的目的是巩固埃及在赤道省的的统治权并建立埃及在大东非湖区的统治权。前一项他略有成就,但在后一项一事无成。

1877年伊斯梅尔任命戈登为苏丹总督。戈登是欧洲人并且是基督徒。他在苏丹领导了反奴隶贩卖讨伐运动。1877年伊斯梅尔签署英埃奴隶贸易协定,规定1880年起在苏丹停止奴隶买卖活动。戈登开始为执行该项条款在全国奔波,他粉碎了贩卖市场并逮捕奴隶贩子。但他的运动不但使苏丹经济发生危机,并且苏丹人认为,这场运动是欧洲基督徒发起的,违反伊斯兰教的原则和传统。1879年一股强烈的反戈登改革逆流在全国兴起。在苏丹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同时伊斯梅尔的财政状况出现危机,伊斯梅尔遭到流放。戈登辞职。

穆罕默德·阿赫默德·伊本·阿布杜拉是东古拉一名造船工的儿子,这位造船工自称是穆罕默德的后代。1880年他前往科尔多凡,在此发现人民的不满,并看到政府所采取的行动与他自己的宗教信仰相违背。他宣扬自己是个穆斯林信仰的复兴者,他的使命是改革伊斯兰教使之回到先知所实施的原来形式。一旦他自称是马赫迪(Mahdi,伊斯兰教宗教改革者传统所使用的称号),苏丹人就把马赫迪·穆罕默德看作是一位末世学人物,一位预示黑暗时代的末日并预告荣光和正义新纪元的开始。因此,作为神授改革者和象徵,马赫迪·穆罕默德在他的追随者眼中符合作为一个马赫迪的条件。围绕在马赫迪周围的是他的追随者安莎,其中最主要的是阿布杜拉·伊本·穆罕默德,这位哈里发来自巴加拉阿拉伯的泰伊沙部落,穆罕默德·阿赫默德去世后他接任了马赫迪的领导地位。在他的追随者中有势力的人多是那些原与奴隶贩卖有关联的人,还有巴加拉阿拉伯人、科尔多凡和达尔富尔的牧牛游牧人,他们痛恨纳税,并蔑视政府。他们组织马赫迪革命军队,1882年9月马赫迪派已控制科尔多凡全省,1883年11月5日在谢汉摧毁了一位英国上校领导的一万人埃及军队。谢汉之后埃及失去了苏丹,戈登被立即召来喀土穆,但他也救不了埃及。1885年1月26日马赫迪派占领喀土穆,并杀死查理·乔治·戈登和守军。

马赫迪于1885年6月22日去世。哈里发·阿卜杜拉·伊本·穆罕默德接位。哈里发试图完成马赫迪的梦想︰发动全面圣战以便在所有的穆斯林世界改革伊斯兰教。哈里发有一种实现宗教改革的真诚愿望构成的热情,而且极想取得军事胜利和个人的权势,但除苏丹以外,对世事却一无所知,就这样,哈里发的部队四面出击,去传播马赫迪学说,并将马赫迪省的范围扩大。到1889年扩张实力耗尽,马赫迪省的资源在圣战中消耗尽。1889~1892年间苏丹遭到了最严重的破坏。1882年英国军队入侵并占领埃及,镇压了民族主义者的革命。1897年10月在霍雷肖·赫伯特·基钦纳将军率领下一支英埃军队入侵苏丹。1898年4月8日英埃军队在阿特巴拉河击败马赫迪派军队。然后向恩图曼进军并取得胜利。

英埃共管时期(1899年至1956年)

英国征服苏丹后,多数英国人都认为马赫迪神权帝国是60年埃及压迫的结果。为了解决这个难题,1899年宣布英埃共管,由此苏丹被赋予单独的政治地位,由埃及哈蒂夫和英国君主共管,埃英国旗并排飘扬。苏丹的军队和文官政府管理权属于总督,总督由埃及哈蒂夫任命,但由英政府提名。实际上英埃在苏丹并没有平等的合伙人关系。一开始英国人就独揽大权,并着手平定乡村和镇压当地的宗教起义。第一任总督由基奇纳自己担任,但1899年他的前助手温盖特爵士被任命来接替他。温盖特对苏丹非常熟悉,在长期担任总督期间(1899~1916)全心全力为苏丹人民及其繁荣做出贡献。

事实上,苏丹多年来仍然依赖埃及的财政援助。不过,铁路、电报和轮船业等都有所进步;技术学校和小学建立起来,1902年还开办了戈登纪念学院,并很快有一批接受西方教育的优秀人才毕业。这些人成为后来苏丹民族主义的支持者,苏丹民族主义者发动了多次示威活动。第一次政治示威发生在1921年,当时阿里·阿布杜·拉蒂夫正成立联合部落协会,但因鼓动民族主义情绪而被捕。1924年他又成立白旗联盟,致力于将英国人赶出苏丹。接着喀土穆于6月和8月举行示威游行,但遭到镇压。总督斯塔克爵士于1924年11月19日在开罗遇刺,英国勒令埃及人从苏丹撤出,并消灭苏丹叛军。苏丹反叛被镇压下去,英国的统治未受到挑战,一直维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1936年英国和埃及在英埃条约中达成共识,埃及官员重返苏丹。受过教育的苏丹精英对英埃两方都不征求他们的意见感到十分遗憾。于是他们开始透过大学毕业生全国大会表达他们的忧虑,大会不断吸纳苏丹的知识分子,并分为两派︰多数温和派准备接受政府的善意,少数激进派由赛义德·伊斯梅尔·爱资哈里领导,他们转向埃及求救。1943年爱资哈里及其支持者赢得大会的控制权,成为苏丹第一个真正的政党。温和派则组成乌马党,由赛义德·阿巴达拉曼·马赫迪为赞助人,旨在与英国合作迈向独立。他的主要对手是赛义德·阿里·米甘尼,即哈米耶兄弟会的首领。赛义德·阿里虽然个人远离政治,但是他全力支持爱资哈里。爱资哈里-哈米耶派1951年改组为民族联合党,民族联合党与乌马党-马赫迪集团之间不断斗争,最终决定成立议会。埃及政府对议会的创立强烈不满,他们于1951年10月单方面废除了1936年的英埃条约,并宣布由埃及统治苏丹。这导致苏丹人更加疏远埃及人,1952年7月纳瑟-纳吉布(Nasser-Naguib)革命爆发。1953年2月12日埃及政府与英国人签署一项协定,授予苏丹自治权,3年之内由苏丹人进行民族自决。1956年1月1日苏丹独立,共和国有一个选举产生的代表制议会。

苏丹独立初期(1956年至1993年)

1956年1月1日,苏丹正式宣布独立,成立苏丹共和国。但1958年11月17日,文官政权被兵变所推翻,大权由阿布德(Ibrahim Abboud)掌控。苏丹大力推行阿拉伯化,同时压制南方的基督教势力,1962年5月,苏丹颁布意在限制南方基督教势力的《传教士法》,南方出现了反政府的“阿尔亚尼亚运动”(Anya Nya ,一种毒药名称),其中一些人组织了游击队,开始武装反叛。1964年2月,苏丹下令驱逐南方的外国传教士及镇压南方的基督教士。1964年10月28日,阿布德政府倒台。

阿布德政府倒台后,苏丹成立临时政府,并按照1956年的宪法运作。1965年3月,苏丹全国大选后,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马哈古卜(Mohammed Ahmed Mahgoub)出任总理。1966年7月,马哈古卜因议会的不信任表决而辞职,新总理由萨迪克·马赫迪出任。1967年3月,萨迪克政府倒台,马哈古卜又重新出任总理。1968年,马哈古卜政府出现危机,马哈古卜解散了议会,同年4月进行新的选举,大选后,马哈古卜出任总理。

1969年5月25日,加法尔·尼迈里上校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改国名为“苏丹民主共和国”。尼迈里掌权后,宣布停止宪法及禁止政党活动,1969年11月,尼迈里出任总理,不久对苏丹共产党进行了清洗行动。1971年7月19日,苏丹共产党的残余分子发动了一场未遂政变,一度俘获了尼迈里,但还是被平定了。政变被平定后,尼迈里再度对苏丹共产党进行了清洗,处决了一些人。1971年9月,尼迈里在全民投票中当选为总统,任期六年,同年,南苏丹解放运动(Southern Sudan Liberation Movement)成立。

1972年,苏丹和南苏丹解放运动在亚的斯亚贝巴会谈,3月27日,双方签署了《亚的斯亚贝巴协定》,结束了长达27年的第一次苏丹内战。1973年,苏丹制定了新宪法。 1977年,尼迈里再次当选总统。1983年,尼迈里决定终止《亚的斯亚贝巴协定》,同年6月5日,加法尔·尼迈里将南方地区分赤道、加札尔河、上尼罗三省并取消了南方的自治地位,同年9月,尼迈里颁布了后来被称为“九月法令”的若干法令,内容主要是在全国全面实施伊斯兰教法的法令,该法令引起了由非穆斯林为主体的南方人的愤恨,同年年底,北、南苏丹再度冲突,第二次苏丹内战爆发。后来尼迈里政府虽然倒台,但历届政府并没有停止“九月法令”。1985年4月6日,阿布德·拉赫曼·苏瓦尔·达哈卜(Abd al Rahman adh Dhahab)将军乘尼迈里外访美国时,发动军事政变推翻尼迈里政权,成立过渡军事委员会。1985年12月15日,将国名改回“苏丹共和国”。1986年,苏丹举行大选,萨迪克·马赫迪出任总理,达哈卜将政权交还给民选的萨迪克政府。1988年11月,萨迪克政府和南方反政府组织在亚的斯亚贝巴签署和解协定,内容包括停火、冻结伊斯兰法在南方的施行等等。

巴希尔时期(1989年至2019年)

1989年6月30日,在萨迪克政府对“九月法令”的废除表决前24小时,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上校发动政变,推翻萨迪克政府。巴希尔推翻萨迪克政府后,成立了一个由15人组成的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Revolutionary Command Council for National Salvation),并实行党禁,实行严格的新闻控制。1991年1月,巴希尔政府宣布除了南方外,全国实行伊斯兰法。1993年10月16日,巴希尔就任总统。

1989年6月巴希尔上台后,解散议会、内阁及地方政府;取缔一切政党,停止一切非官方新闻机构的活动;1991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南方部分省除外)实行伊斯兰法,以《伊斯兰教圣经》和《圣训》作为制定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针和政策的准则。1996年3月,苏丹举行首次总统和议会选举,巴希尔当选总统,原全国伊斯兰阵线领导人图拉比当选议长。1998年6月,苏颁布新宪法,明确规定言论、结社自由和政治协商等原则,承认宗教平等、信仰自由,确立了独立、开放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外交政策。同年底,政府制定并通过《政治结社组织法》,约30个党派注册成为合法政党。1999年底,巴希尔总统宣布解散议会,图拉比随后宣布退出执政的全国大会党,另组建反对党人民大会党。

2004年后,苏丹奉行全国和解政策,积极寻求与北方反对派和解与对话、与南方反政府武装和谈。在美国和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伊加特)的直接参与下,苏政府与南方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运动(SPLM)的和平谈判取得积极进展,双方于2005年1月9日在内罗毕签署《全面和平协议》。至此,长达22年之久的苏丹内战宣告结束。苏丹于7月9日起进入为期6年的过渡期,过渡期内由北南双方联合执政,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继续任总统,SPLM主席约翰·加朗就任苏第一副总统(加于7月31日坠机身亡,其副手基尔继任)。9月,民族团结政府成立。10月,南方成立以SPLM为主的自治政府,基尔任主席。

2010年4月,苏丹举行全国大选。巴希尔和南方自治政府主席基尔分别当选连任。2011年1月,苏丹南方就是否独立问题举行公投。2月7日,苏丹南方公投委员会公布公投最终结果,在有效投票中,98.83%的选民选择分离,1.17%选择统一。7月9日,南苏丹共和国独立建国,苏丹即予承认。2015年4月,苏举行大选,巴希尔以94.05%的得票率成功连任,第四次连任总统。2016年3月、8月,苏丹政府及国内主要反对派和武装组织先后签署非盟提出的旨在实现国内和平稳定的“路线图”协议。4月,达尔富尔地区顺利举行行政地位公投,保持达尔富尔地区现有5个州的行政划分。2018年12月,苏丹持续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2019年2月,巴希尔总统宣布国家紧急状态。4月,军方解除巴希尔总统职务,成立军事过渡委员会接管政权,巴希尔在苏丹长达30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苏丹近况(2019年至今)

2019年7月,军方同反对派“自由与变革力量”就联合开展政治过渡及有关权力分配达成共识。8月,成立过渡期最高权力机构主权委员会,原军事过渡委员会主席阿卜杜勒·法塔赫·阿卜杜勒拉赫曼·布尔汉任主席。9月,苏过渡政府成立。2020年10月,苏丹过渡政府同主要反对派武装联盟“苏丹革命阵线”在南苏丹首都朱巴正式签署全面和平协议。

2021年10月25日,苏丹军方扣押临时政府总理哈姆杜克等反对党派官员,解散政治过渡权力机构。10月27日,哈姆杜克获释。11月1日,军方宣布成立新主权委员会,布尔汉继续担任主席。11月21日,布尔汉同哈姆杜克签署政治协议,恢复哈总理职务,并由哈组建技术官僚政府。2022年1月2日,哈姆杜克组阁未果,宣布辞职。1月20日,布尔汉任命外长等15名部长,总理及部分部长职位暂空缺。4月,联合国非洲联盟政府间发展组织成立三方机制,推动苏国内对话。5月,布尔汉宣布解除全国紧急状态。6月,苏丹军方同有关政党在三方机制下开展直接对话。7月,苏丹军方宣布退出三方机制有关对话。12月,苏丹军方同部分反对党派签署《框架政治协议》。2023年1月,苏丹各方启动框架政治协议待决问题谈判。

2023年4月15日起,苏丹武装部队和快速支援部队在苏丹多地爆发的武装冲突。苏丹准军事部队快速支援部队对军政要地发动袭击。首都喀土穆各地传出爆炸和枪声。截至2023年5月15日,快速支援部队指挥官穆罕默德·哈姆丹·达加洛和军政府领导人阿卜杜勒·法塔赫·阿卜杜勒拉赫曼·布尔汉均声称控制了包括苏丹电视台总部、总统府、喀土穆国际机场和陆军参谋长官邸在内的军政要地。截至2023年11月12日,联合国人道事务协调厅表示,苏丹武装冲突爆发以来,苏丹已有大约610万人流离失所,其中约490万人在苏丹境内流离失所,另有超过120万人进入中非共和国、乍得埃及南苏丹等邻国避难。喀土穆州出逃的民众有大约330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濒临红海、东临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南邻南苏丹、中非,西部与乍得、利比亚接壤,北邻埃及,位于北纬10.55°至21.06667°,东经22.44725°至37.729°之间,国土面积188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720千米,是非洲面积第三大的国家。苏丹首都喀土穆属于东2时区,但当地实际使用东3区时间,没有夏令时。

气候

苏丹位于赤道北回归线以内,全境受太阳直射,其气候范围却从北到南涵盖了热带沙漠、热带草原热带雨林三种热带干湿气候。苏丹全境四季气温变化并不明显,明显的只是一年中的雨季和漫长的干季之别。

苏丹全国各地气温差异较大,苏丹北部雨季很短,全年白天气温很高,只有西北部的冬季 (1~2月)有来自地中海的短促的湿空气,气温较低;在苏丹南部地区,干旱季节很短,一年四季气温都很高,苏丹首都喀土穆,1月的平均气温是 15℃,在冬季的冷空气到达后,最低可到6℃,5月和6月最热,白天气温常达41℃,高温可达48℃;高原地区通常比较凉爽,整个中北部地区白天气温很高,但太阳落山后气温会迅速下降。

苏丹全国各地降水量分布不均,从北向南显著增加,从东到西稍有减少。最北部的瓦迪哈勒法年平均降水量仅3毫米,有时甚至终年无雨。南部的卡盖卢则多达2260毫米,为全国之冠北部雨季短,雨水少,越往南雨季越长,雨水也越多。从1月到3月,全国受干燥的东北风影响。除了来自地中海气流给西北部小块地区偶尔带来的小雨外,全国几乎没有什么降雨。4月初,潮湿的西南风到达南部苏丹,带来了大雨、雷雨和暴风雨。7月,潮湿的空气到达喀土穆。8月,可延伸到阿布哈迈德(Abu Hamad)附近的北方降水界限(当然,有此年份湿空气可达埃及边界)。潮湿气流在北进过程中会逐渐变弱。9月,干燥的东北风开始变强并向南推进,到12月底就控制了苏丹全境。

地质

苏丹的地质形态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由火成岩和变质结晶基底岩组成。古老的地块和离群地区被花岗石、花岗岩和火山岩侵入。在新生代泛非造山运动期间,各种类型的单元都发生了变形、再活化、侵入和变质。在古生代和中生代,剧烈的片流侵蚀几乎阻止了任何沉积岩的形成。从中生代到新生代,红海凹陷的形成和复杂的断层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大量沉积物沉积和区域性火山活动。

地形地貌

总体上看,苏丹由三面环山的巨大平原组成,中间是巨大的苏丹盆地和杰济腊平原,东边是红海丘陵,西边是科尔多凡高原达尔富尔高原,南边是迪丁加、栋古特纳和伊马东山脉。在苏丹盆地的中南部,努巴山脉和因吉散纳丘陵突兀而起,再往东南接近埃塞俄比亚边界的是博马高原。苏丹平原横跨纬度18°,由北到南包括北部苏丹、西部苏丹、中央黏土平原、东部苏丹、南方黏土平原、杰贝勒·哈迪德高原和南部丘陵地区。苏丹最低点位于红海,最高点位于南部的基涅提峰,海拔3187米。

苏丹北部位于埃及边境和喀土穆之间,分为沙漠和尼罗河谷两部分。 尼罗河以东是努比亚沙漠,以西是利比亚沙漠

苏丹西部包括达尔富尔和库尔杜凡地区,总面积达 85万平方公里。 尽管存在自然差异,但传统上这两个地区一直被视为一个地区单位。西达尔富尔州是一个起伏不平的平原,以高出苏丹平原 900 米的马拉赫山火山丘为主,而北达尔富尔州和东达尔富尔州是半荒漠地区。苏丹西部的南部地区是一片沙丘地带。苏丹西部的一个独特特征是位于该国中部库尔杜凡东南部的努巴山脉,该山脉由孤立的圆顶形糖面包山丘组成,从苏丹大平原陡峭而突兀地拔地而起。

苏丹中部的粘土平原从努巴山脉向东一直延伸到埃塞俄比亚边境,只有英吉萨纳丘陵将其隔开,从北部的喀土穆一直延伸到苏丹南部的最远处。在丁达尔河和拉哈德河之间,一条低矮的山脊从埃塞俄比亚高地倾斜而下,与邻近的平原形成鲜明对比,偶尔也有丘陵。在中部黏土平原的中心地带,有一块位于青尼罗河白尼罗河之间的土地,即杰杰济腊半岛。

中部粘土平原的东北部是苏丹东部,分为沙漠和半沙漠,包括布塔纳、卡什三角洲、红海丘陵和沿海平原。红海丘陵干燥、荒凉,向北延伸到埃及,错落有致;丘陵下面是红海沿岸平原。

水文水利

河流

苏丹全国的水资源基本都来自尼罗河及其两条主要支流——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

青尼罗河埃塞俄比亚高原流出,在喀土穆与白尼罗河汇合。青尼罗河的水量较小,通常只占总流量的六分之一。但到了八月,埃塞俄比亚高原的降雨会使青尼罗河水量猛增,直至占尼罗河总流量的90%。青尼罗河的两条主要支流丁达尔河(Dindar)和拉哈德河(Rahad)的源头位于埃塞俄比亚高原,仅在夏季涨水季节向青尼罗河排水。在一年的其余时间里,这两条支流的水量都减少到沙质河床的水潭中。

白尼罗河从非洲中部向北流,注入维多利亚湖以及乌干达、卢旺达和布隆迪的高原地区。在尼罗河大沼泽博尔(Bor),苏德战争(As Sudd)河开始流淌。尼罗河在这里没有明确的河道,河水缓慢地流经迷宫般的小泄洪道和被纸莎草和芦苇堵塞的湖泊。大量的水因蒸发而流失。白尼罗河有几条很大的支流流向苏丹南部。在西南部,加扎勒河流域的面积比法国还要大。虽然流域面积很大,但蒸发带走了这一地区缓慢流动的溪流中的大部分水,加扎勒河流入白尼罗河的水量很小。在苏丹东南部,索巴特河为埃塞俄比亚西部地区和苏丹-乌干达边境附近的丘陵地区排水。索巴特河的排水量相当大;在马拉卡尔以南与白尼罗河汇合处,索巴特河的水量占白尼罗河水量的一半。

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在喀土穆相汇,形成尼罗河的干流。尼罗河从南到北纵贯整个苏丹,在苏丹境内的长度约3300公里。它既是苏丹灌溉农田的巨大水源,也是连接南北的重要运输动脉,苏丹的一些重要城市都集中在它的沿岸。尼罗河的源头远在中部非洲,最后流入地中海,多少个世纪以来尼罗河一直是苏丹的生命线。

湖泊

苏丹境内的主要湖泊包括纳赛尔水库(与埃及共有)和昆迪湖。

纳赛尔湖位于上埃及和苏丹北部。1971年建成阿斯旺高坝后形成巨大的人工湖。北部约三分之二位于埃及,南部约三分之一位于苏丹,称为努比亚湖,面积约5250平方千米,总容量1689亿立方米。功能涵盖灌溉发电、防洪、航运渔业、游览等。

昆迪湖是苏丹南达尔富尔州的一个常年内流湖,海拔约460米,有伊布拉河汇入,临近季节河基尔河。丰水季节湖面积可达1200公顷,枯水季节则萎缩至100-200公顷。湖水深度约2-3米,随季节有变化。

海洋

苏丹全国海岸线长约720千米,专属经济区面积91600平方千米,大陆架面积22300平方千米。

水利

苏丹境内规模主要的水利工程包括杰贝勒奥利亚水坝(Jebel Aulia Reservoir)、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Upper Atbara)和麦洛维大坝(Merowe Dam)。

杰贝勒奥利亚水坝修建于1937年,库容35亿立方米,枯水季节向埃及放水,灌溉面积33.7万公顷。

麦洛维大坝是尼罗河干流上继埃及阿斯旺大坝后兴建的第二座大型水电站,也是苏丹乃至非洲最大的水电工程之一。麦洛维大坝位于非洲苏丹共和国的北部,苏丹首都喀土穆以北约480公里。麦洛维大坝以发电为主,兼顾灌溉。坝顶高程303米,最高运行水位300米,最低运行水位285米,最大坝高约65米。单机容量12.5万千瓦,总共10台机组,总发电容量为125万千瓦。

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位于苏丹东部的卡萨拉州与加达里夫州交界处,距首都喀土穆的公路距离约460千米。由鲁米拉和博达纳两座大坝组成,主要功能为灌溉、供水,兼顾发电。工程由三峡集团中水电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共同承建。大坝总长13千米,最大坝高55米。2010年5月正式开工,2015年1月正式下闸蓄水,已建成一个约30亿立方米库容的水库,可灌溉面积达50万公顷,能够为700万人口解决灌溉用水,为300万人口提供饮用水保障,为上百万人提供电力供应,此外还将减轻尼罗河两岸的洪水威胁和洪涝灾害,苏丹三分之一的人口将因此受益。2017年2月,首台发电机开始发电。2018年6月正式竣工,4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自然资源

森林资源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算,苏丹全国森林总面积约为187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其主要分布在该国中部和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林地,以各种金合欢树种为主,其中塞内加尔金合欢是该国重要出口产品阿拉伯树胶的主要来源。苏丹南部较为丰富的落叶阔叶硬木尚未大规模开发,少量被采伐用作家具及铁路枕木。

水资源

苏丹全国地表水面积约为100万公顷,主要来自尼罗河及其支流。由于苏丹旱季较长,全国80%的人口几乎完全依赖地下水,在苏丹部分地区,下水是唯一的水源。据统计苏丹全国可利用的地下水为900亿立方米,年补给量为1563亿立方米。截至2020年,苏丹在苏丹港有五家海水淡化厂,日产量为0.02兆立方米。废水的再利用十分有限,主要用于喀土穆市郊的灌溉。

矿产资源

苏丹矿产资源丰富,截至2011年5月,苏丹探明可采石油储量约45亿桶,但当年7月,苏丹南北分裂,75%的石油资源划归南方。据估算,截至2022年,苏丹石油年产量约2400万桶,储量约13亿吨。苏丹还拥有金、银、铁、铬、铜、锰、铅、锌等矿产资源,目前已发现金矿矿床150多个,探明黄金储量970吨,探明铁矿储量12.5亿吨,铬矿储量1亿多地。

生物多样性

植物

苏丹位于非洲东部,植物种类丰富,超过 4000 种。热带草原热带雨林、沙漠和半沙漠等不同的气候带孕育了多种独特的植物多样性。与该国较湿润的地区相比,较干燥的北部地区植物物种相对较少。苏丹常见的植物包括苏丹芦荟(Aloe sinkatana)、无叶柳(Athel Tamarisk)、金合欢(Umbrella thorn 相思树属)、玫瑰茄(Roselle)等。

金合欢(Umbrella thorn 相思树属)是一种大型或中型乔木,树冠平顶,形成一把伞。树上有盘绕的豆荚、长直刺、小钩刺、白色芳香小花以及支撑种子的弹簧状结构。刺槐主要生长在非洲的萨赫勒热带草原地区,对干旱条件下的碱度和霜冻(幼苗)有很强的耐受力。伞刺刺槐作为灌木出现在极端干旱的环境中。这种树的木材主要用于制作家具。

无叶柽柳(Athel Tamarisk)是一种中等到高大的常绿乔木,原产于北非、中部和东部的盐碱地。树枝细长,树皮呈蓝紫色。叶子交替排列,大部分被一层结晶在叶子上的盐分分泌物覆盖。多枝柽柳开粉色或白色的花,种子随风飘散。该植物耐火,通过不定根、无性繁殖或沉水茎快速传播。这种树在农业中用作防风林和防火屏障。

动物

苏丹的生态系统种类繁多,物种多样。由于该国相对不稳定的政治局势,尤其是在南苏丹独立后,有关苏丹野生动物资源的分布和数量的相关信息非常有限。据统计,苏丹全国共有937 种鸟类,其中包括 17 种在全球范围内重点保护的鸟类。苏丹海域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包括珊瑚礁、海草床和多种海洋物种,如鲨鱼、儒艮、海龟和海鸟等。

苏丹大部分野生动物都生活在高降雨量的热带稀树草原上。调查显示,苏丹南部仍有大量迁徙野生动物物种。这些物种包括白耳羚羊(Kobus kob leucotis)、羌羚羊(转角牛羚属 lunatus)、蒙加拉瞪羚(Eudorcas albontata)和红额瞪羚(Eudorcas rufifrons),它们共同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哺乳纲陆地迁徙之一,调查估计约有 120 万只。

自然保护地

截至2023年,苏丹全国共有国家公园10个,海洋国家公园2个,21个野生动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地5个。

丁德尔国家公园(Dinder National Park)位于苏丹东南部,丁德尔河和拉哈德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海拔700~800米,建于1935年,面积7123平方千米。北部为荆棘稀树草原,南部为林地;河两岸有棕相林和沿泽地。野生动物主要有长颈鹿、大羚羊、小羚羊、马羚、数羚、保羚、水羚、大旋角羚、瞪羚、犬羚、水牛、狮子和鸟,还有少数黑犀牛、豹、猎豹大象、土狼和豺狼。距首都喀土穆470千米,之间有公路相通。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为最佳游览季节,园中设有营地,游客可在此宿营,指按照定路线驾车行驶,观赏各类野生动物和奇树异草。1979年,丁德尔国家公园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该公园广阔的湿地也为大量候鸟提供了庇护,于2005年成为苏丹首个国际重要湿地。

拉杜姆国家公园(Radom National Park)位于苏丹南部,南达尔富尔州西南角,昆迪湖西南部,毗邻中非安德烈费利克斯国家公园。总面积12509.7平方千米,由阿达河和乌巴拉沙河之间的丘陵地区组成,植被以稀树草原林地为主。形成于低洼的盆地中的湿地草甸可以在旱季保持水分,为野生动物提供水源和食物。年平均降水量北部约630毫米,南部约900毫米,集中在4~11月期间,1979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

自然灾害

苏丹境内的主要自然灾害包括干旱和洪水。2020年9月,苏丹持续大量降雨,导致苏丹18个州中的17个州发生毁灭性洪灾,青尼罗河水位达到一个世纪以来的新高。这是该地区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洪灾之一。苏丹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救援队努力防止受到威胁的考古遗址遭到破坏。洪水影响了300多万人,摧毁了10多万所房屋,造成100多人死亡。

行政区划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10月,苏丹全国共设18个州,18 个州共下辖188个县,各州和县政府由苏丹中央政府统一任命。

主要城市

喀土穆是苏丹首都,人口700多万,是苏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喀土穆意为“大象的鼻子”,青、白尼罗河在喀土穆交汇向北流去,颇似大象鼻子,因此而得名。喀土穆由喀土穆、北喀土穆和恩图曼三镇组成。喀土穆有世界火炉之称,最热月为5月,温度可达50度以上。2019年,喀土穆位列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231名。

苏丹港,苏丹唯一海港、第二大城市、红海省首府,位于红海西岸,1909年建港。苏丹港承担苏丹全国95%的出口和90%的进口运输任务,输出棉花、阿拉伯树胶、花生、芝麻、畜产品等。苏丹港有较大炼油厂和船舶修理、轧棉、金属加工、食品等工业。附近盛产食盐,可供全国需要。铁路、航空和输油管通喀土穆

恩图曼隔河与苏丹首都喀土穆和北喀土穆相望,有桥梁相连,构成首都“三镇”。原为小村, 1885年成为马赫迪国都城后发展迅速。1898年被毁于英国侵略战争。现为经济、贸易和交通中心,市内有大市场,粮、棉、阿拉伯树胶、牲畜与手工业品贸易甚盛。有制革、轧棉、水泥、烟草、金属工具等中小型工业。通埃及的公路起点和水陆转运要站。伊斯兰教中心,多清真寺和名胜古迹。市中心有著名的马赫迪陵墓、博物馆与1961年创立的恩图曼大学。

政治

政体

苏丹政治体制为联邦制共和国。根据《2005年苏丹共和国临时国民宪法》规定,苏丹总统为国家元首。自1989年6月30日到2019年4月,由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长期担任苏丹总统。2016年12月,苏丹政府重新设立了自1989年取消的总理职务,2017年3月,巴克里出任苏丹总理。2019年4月11日,苏丹发生军事政变,总统奥马尔·巴希尔辞职。2019年苏丹政变之后,2019年8月20日起,过渡军事委员会改组为主权委员会,主权委员会成员成为集体国家元首。

宪法

1973年4月,苏丹颁布首部宪法,1985年4月废止。同年10月颁布过渡宪法,1989年6月30日废止。1998年6月30日颁布并实行新宪法,规定苏丹是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国家,国家实行建立在联邦制基础上的非中央集权制;总统是国家主权的最高代表、军队最高统帅,拥有立法、司法、 行政最高裁决权,由全民选举产生,任期5年,可连选连任一届;议会为 立法机构;司法独立;确立言论、结社自由原则和政治协商原则;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平等相处,南北方公民权利义务平等。

2002年4月,全国大会党协商会议就修宪问题作出决定,取消总统任期两届的规定,可连选连任。2005年7月,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总统签署了成立苏丹民族团结政府的过渡期宪法。过渡期为6年,过渡期内苏丹保持统一,实行“一国两制”,建立南北两套立法系统。南方成立自治政府,北方保持建立在伊斯兰法基础上的政府机构,过渡期后南方可行使民族自决权。2011年南苏丹独立建国后,苏 丹沿用过渡期宪法,并研究制定新宪法。2019年4月,苏丹爆发军事政变,军方宣布解除巴希尔总统职务,成立军事过渡委员会接管政权,终止宪法。2019年8月17日, 苏丹各方正式签署《宪法宣言草案》,作为苏丹过渡时期国家运行准则。

苏丹《宪法宣言》框架草案一共有12章76条,其中规定了组建文官政府、以及文官主导的国家安全和国防事务委员会等多项内容。根据《宪法宣言草案》第9.(a)条和第10.(a)条,苏丹国家元首的职责移交给了主权委员会。

政党

截至2023年7月,苏丹全国约有30余个注册政党。主要政党包括人民大会党、乌玛党、民主联盟党。

人民大会党

人民大会党(Popular Congress Party)是苏丹最大反对党。由哈桑·阿卜杜拉·图拉比(Hassan Abdullah Al-Turabi)博士于2000年6月创立。图拉比博士曾任苏丹国民议会议长(1996-1999)。1999年图拉比与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矛盾激化,巴宣布解散议会,图随后宣布退出执政的全国大会党,另组建反对党人民大会党。2001年2月,人民大会党与反政府武装苏丹人民解放军日内瓦签署了共同推翻巴希尔政权的协定,苏政府迅速做出反应,禁止该党活动,查封其党部。2004年3月,图拉比因涉嫌政变被捕入狱。2007年8月,人民大会党宣布正式恢复与全国大对话。2016年3月,图拉比逝世。2017年3月,人民大会党召开年会,选举原副书记阿里·哈吉(Ali Al-Haji)为新任总书记,审议并通过有条件参加苏丹民族和解政府决议,成为第一个参加政治对话的反对党。2017年5月,人民大会党入阁参政,前总书记塞努西被任命为总统助理。2019年4月后,人民大会党未再入阁参政。

乌玛党

乌玛党(Umma Party):由苏丹伊斯兰安萨教派第二任教长阿卜杜拉赫曼·马赫迪于1945年1月创立。1956年同人民民主党联合执政。该党领袖萨迪克·马赫迪 (Sadig Al Mahdi) 曾任总理(1985-1989)。1989年,前任总统巴希尔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乌玛党主导的政府。1996年12月,萨迪克带领部分乌玛党领导人逃亡厄立特里亚,后转至埃及。2000年11月,萨迪克结束流亡返苏,并开始参与苏政治事务。2011年底,其子阿卜杜拉赫曼·马赫迪被任命为总统助理。2014年5月,萨迪克被苏当局逮捕,获释后宣布退出全国对话,重返反对党联盟阵营。2020年11月,萨迪克因感染新冠肺炎逝世,法德勒拉·布尔玛·纳赛尔(Fadlallah Burma Nasser)担任代理党主席,瓦希格·贝莱尔(Al-Wathig Al-Berair)担任总书记职务。

民主联盟党

民主联盟党(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成立于1967年,由民族联合党和人民美国民主党合并组成。现任党主席为穆罕默德·奥斯曼·米尔加尼(Mohamed Othman Al-Mirghani)。2011年底,民联党入阁参政,米尔加尼之子穆罕默德被任命为第一总统助理。2019年4月后,民主联盟党未再入阁参政。

国家元首

2019年8月17日前,苏丹共和国的国家元首为苏丹总统。根据2019年8月17日苏丹各方签署的《宪法宣言草案》第9.(a)条和第10.(a)条规定,苏丹国家元首的职责移交给了主权委员会。《宪法宣言草案》并未规定主权委员会成员的具体人数。主权委员会负责任命国家元首,其任期为定期,以行使总理、司法首长、宪法法院院长和总检察长的职能。同时,主权委员会的职能还包括应总理的请求进行宣战,签署议会通过的法律,进行全面和有条件的大赦以及撤销刑罚等。

根据《宪法宣言草案》,2019年8月,主权委员会成立,由军人和平民组成,共11人,行使集体国家元首职能,主要负责国家军事、安全事务和处理维护社会稳定等事宜,并行使重要人事任免权。其中5名来自军方,5名平民由“自由与变革宣言”力量(FFC)选定,1名由双方共同商定,阿卜杜勒·法塔赫·布尔汉(Abdel-FattahAl-Burhan)担任主席。2021年2月,布尔汉依据《朱巴和平协议》颁布宪法法令,宣布将主权委员会扩员至14人,新增3名签署《朱巴和平协议》的武装运动领导人加入。

国会

苏丹国会是苏丹共和国的国家立法机关。苏丹国会实行两院制,由州委员会和国民议会组成。每届国会任期5年。2019年,苏丹爆发军事政变,前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总统及其领导的全国大会党在军事政变中被推翻后,苏丹国民议会于2019年4月11日解散。截至2022年,苏丹国民议会尚未重开。在苏丹国会解散期间,立法委员会将作为苏丹临时立法机构,直至国家局势平定。

国家政要

总理

苏丹总理是苏丹共和国实行总统制之前的政府首脑,在前总统奥马尔·巴希尔执政之后,总理一职被取消,改为实行总统制。2016年12月,苏丹修宪恢复设立总理一职。2019年苏丹军事政变后,阿卜杜拉·哈姆杜克于当年8月21日出任苏丹总理。2022年1月2日,因未能平息进一步恶化的苏丹政治局势,哈姆杜克宣布辞职,由奥斯曼·侯赛因代行苏丹总理一职。

部长会议

2021年2月,时任苏丹总理哈姆杜克组建了最新一届苏丹内阁

司法

苏丹全国最高司法机构为高级司法委员会。下设最高法院和总检察院。截至2023年7月,首席法官一职空缺,代理总检察长穆拉纳·穆巴拉克·马哈茂德·奥斯曼(Maulana Mubarak Mahmoud Osman)。

国际关系

概况

苏丹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主张加强阿拉伯国家团结,密切同非洲国家的合作,重视同中国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截至2023年7月,苏丹已同世界上近100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苏丹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是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性组织,以及非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等地区组织的成员国

同南苏丹的关系

2011年7月9日,南苏丹独立建国,苏丹和平分裂。但是,由于双方在边界划分、石油利益分配、阿布耶伊归属等重大问题上分歧严重,有关谈判进展缓慢,两国龃龉不断,并曾爆发激烈的边境冲突。2012年4月,非盟提出解决两苏问题“路线图”。其后,两苏在非盟主持下进行多轮谈判。9月27日,两苏元首在亚的斯亚贝巴就双边合作以及边境安全、经济、公民地位等问题签署一系列协议。但双方在边界划分及阿布耶伊地区归属问题上仍存分歧。在非洲联盟的积极斡旋下,2013年3月,两苏在亚的斯亚贝巴就执行边界安全协议和非盟提出的执行已达成协议的时间表达成一致。4月,南石油复产,9月和10月,南总统基尔和苏前总统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互访,两苏关系趋于缓和。2013年底南爆发冲突后,苏积极参加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伊加特)的斡旋努力。2014年以来,两国元首多次互访,双方关系总体缓和,但在部分未决问题上仍有分歧。

2017年以来,两苏关系出现改善势头,两国就石油过境费问题达成共识。苏开辟多条陆路、水路通道,运送联合国机构向南提供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2018年,巴希尔亲自斡旋,促成南签署全面和平协议。2019年4月巴希尔下台后,苏方延续在南问题上积极斡旋姿态。9月,苏主权委员会成员哈马达尼同南主要反对派领导人马夏尔以及南总统基尔商谈落实和平进程。2020年10月,南总统基尔出席苏过渡政府同主要反对派武装在南首都朱巴签署《朱巴和平协议》仪式。2021年3月,苏主权委员会主席布尔汉访南,感谢基尔总统主持苏政府同各武装派别的和平谈判并促成《朱巴和平协议》。8月,苏丹过渡政府总理哈姆杜克访问南苏丹。2022年3和8月,苏主权委员会主席阿卜杜勒·法塔赫·阿卜杜勒拉赫曼·布尔汉两度访南。2023年1月,苏主权委员会主席布尔汉访南,同南总统基尔重申支持彼此发展。2023年2月,苏主权委员会主席布尔汉赴南首都朱巴参加《朱巴和平协议》(升级版)签署仪式,并同南总统基尔举行会谈。5月,苏主权委员会副主席阿加尔访南,会见南总统基尔,双方就苏国内冲突交换意见。

同美国的关系

1956 年苏丹独立后,美国与苏丹建立了外交关系。1967 年阿以战争爆发后,苏丹与美国断交。1972 年两国重新建立关系。1989 年,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准将伊斯兰教教徒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此后,苏丹与国际恐怖组织建立了联系,导致美国于 1993 年将苏丹指定为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并于 1996 年关闭了美国驻苏丹大使馆(后于2002年重新开放)。

2003 年,达尔富尔西部地区的非阿拉伯社区反抗苏丹政府,政府以武力回击。2004年,美国将苏丹政府及其附属民兵对平民的袭击定性为种族灭绝,国际刑事法院以时任总统巴希尔在达尔富尔冲突中的角色为由对其发出了两份逮捕令。美国积极支持协调小组与反对派武装团体之间的和平谈判。2020年10月3日,联络小组和一些武装反对派团体签署了《朱巴和平协议》。该协议旨在将反对派团体纳入政府,将武装民兵编入安全部队,实现正义与和解,并解决达尔富尔和 "两地区"(南科尔多凡州和青尼罗州)冲突的核心问题--资源和土地分配问题。 南科尔多凡州和青尼罗州)冲突的核心问题,允许苏丹境内流离失所者和难民自愿返回。

面对冲突、流离失所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广泛需求,美国一直向苏丹人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包括流离失所者和其他受冲突影响的人、生活在境内流离失所者营地的个人、收容境内流离失所者的当地社区以及以前流离失所的回返者。此外,美国还支持苏丹建立一个包容、透明和民主的社会,增强弱势群体抵御主要冲击的能力,并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

2017年10月,美宣布解除对苏经济制裁。此后,双方在政治、经贸、石油、教育等领域交流增多。2019年9月,苏过渡政府成立后,美国第一时间向苏表示祝贺。12月,美宣布将苏从“违反宗教自由国家名单”除名。2020年8月,美国务卿迈克·蓬佩奥访苏,重点讨论苏以(色列)关系正常化、苏民主过渡进程及和平谈判等问题。10月,美苏以三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宣布苏以同意实现关系正常化,美随后将苏从支恐名单除名,并于12月完成有关除名行政和立法程序。2021年2月,美国务卿布林肯分别同苏主权委员会主席布尔汉、临时政府总理哈姆杜克通电话。3月,美国向苏提供11.5亿美元临时贷款帮助苏偿还对世界银行欠款。6月,美国政府决定全面恢复美苏外交关系正常化。6月、8月,美国务卿布林肯两度同苏过渡政府总理哈姆杜克通电话。10月25日,苏局势发生变化后,美国务卿布林肯多次同苏主权委员会主席布尔汉、过渡政府总理哈姆杜克通电话,敦促苏军方恢复过渡政府。

2022年1月,美国务院非洲事务助理国务卿莫莉·菲、非洲之角特使萨特菲尔德联合访苏,会见主权委员会主席布尔汉。2月,美国非洲之角特使萨特菲尔德访苏。6月,美国务院非洲事务助理国务卿莫莉·菲访苏,推动苏国内各方参加联合国非洲联盟政府间发展组织三方机制对话。8月,美驻苏大使戈弗雷抵苏履职,戈系25年来首位美驻苏大使。2023年5月,美同沙特阿拉伯推动苏冲突双方在吉达举行谈判并签署《吉达声明》和停火协议。

同埃及的关系

苏丹与埃及互为邻国,两国关系历史悠久,埃及曾占领或同英国共管苏丹近百年。1956年苏独立后,两国关系时紧时缓,在边境哈莱伊卜地区存在领土争端。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任埃总统时期,苏支持埃穆兄会,两国关系陷入低谷。2016年10月初,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尼罗河水资源问题上,苏态度一度相对中立,但作为上游国家,同埃在尼罗河水资源分配上亦存在分歧。2017年以来,两国摩擦不断。5月,苏指责埃对达尔富尔地区北部和东部的叛军提供支持,双方关系紧张。苏宣布禁止进口埃及农畜产品。6—8月,两国外长互访,关系有所缓和。11月以来,两国在复兴大坝建设、哈莱伊卜地区领土争端等问题上分歧加剧。2018年1月,苏紧急召回苏驻埃大使。1月底,巴希尔总统同阿卜杜勒·塞西总统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晤,商定妥善解决两国分歧。

2019年,苏局势发生变化后,埃发表声明支持苏军方领导推进政治过渡。4月,埃总统塞西以非洲联盟轮值主席身份召开特别会议,推动非盟放宽苏过渡委员会向文官政府交权期限。5月,苏军事过渡委员会主席阿卜杜勒·法塔赫·阿卜杜勒拉赫曼·布尔汉访埃。2020年10月,埃总理乌德布里出席苏过渡政府同主要反对派武装在南苏丹首都朱巴签署《朱巴和平协议》仪式。自2020年7月埃塞完成复兴大坝第一阶段蓄水后,苏方对复兴大坝问题关切上升,2021年2月,苏方提出成立由非盟、欧盟美国联合国组成的四方机制解决该问题,得到埃方支持。3月,埃总统阿卜杜勒·塞西访苏,苏过渡政府总理哈姆杜克访埃。6月,苏、埃两国外长分别致函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坚决反对埃塞俄比亚单方面蓄水,并要求安理会尽快召开紧急会议讨论该问题。同月,两国发表联合声明,重申有关立场。9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复兴大坝问题主席声明,敦促苏丹、埃及和埃塞俄比亚在非洲联盟主导下恢复谈判。2022年3月、9月、12月,苏主权委员会主席布尔汉三次访埃,会见埃总统塞西,就两国关系及复兴大坝等问题交换意见。2023年7月,埃主办苏丹邻国峰会,讨论解决苏冲突。

同埃塞俄比亚的关系

苏丹与埃塞俄比亚曾因相互支持对方反对派而长期交恶。1996年7月非统组织第32届首脑会议期间,巴希尔总统与埃塞俄比亚总统梅莱斯·泽纳维举行会晤,双方均表示愿意和平共处,和平解决边界争端。2017年下半年以来,两国元首互动频繁,实现互访。2018年1月,苏总统巴希尔、埃塞总理海尔马里亚姆·德萨莱尼埃及总统阿卜杜勒·塞西在出席非洲联盟首脑会议期间举行会晤,决定成立由三国外长和情报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委员会,就三国关系保持沟通。成立由三国水利部长组成的技术委员会商讨解决复兴大坝建设中面临的问题。2020年10月,埃塞总统萨赫勒-沃克出席苏过渡政府同主要反对派武装在南苏丹首都朱巴签署《朱巴和平协议》仪式。

2020年11月,埃塞政府对提格雷州采取执法行动,苏趁机占领苏埃边境争议地区法什卡,两国爆发边境冲突。2021年5月,埃塞俄比亚民兵在政府军配合下在法什卡发动军事行动,苏丹军队予以反击。9月,两国在法什卡地区再次发生交火。2022年6月,埃塞民兵突袭法什卡,造成苏士兵、平民伤亡。7月,苏主权委员会主席阿卜杜勒·法塔赫·阿卜杜勒拉赫曼·布尔汉同埃塞总理阿比在政府间发展组织特别峰会期间举行会晤,同意通过对话和平解决问题。8月,埃塞空军宣称击落一架来自苏领空、搭载供应“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武器的飞机。10月,苏主权委员会主席布尔汉同埃塞总理阿比在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见,双方同意妥善解决两国边境争端等问题。2023年1月,苏主权委员会主席布尔汉会见到访的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双方一致同意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复兴大坝、边境争端等问题。7月,伊加特苏丹问题四国机制(肯尼亚、南苏丹、埃塞俄比亚、吉布提)在亚的斯亚贝巴召开高级别会议,讨论解决苏冲突。

同乍得的关系

苏丹与乍得的关系曾数次因达尔富尔问题紧张。2008年5月,苏达尔富尔地区反政府武装“正义与平等运动”(JEM)袭击苏首都喀土穆,苏指责乍参与策划和实施了这一袭击行动,遂宣布与乍断交。8月,在利比亚斡旋下,苏乍同意恢复外交关系。2009年5月,在卡塔尔和利比亚等国努力下,苏乍双方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签署和平协议。此后,乍指责苏支持乍反政府武装,同时多次空袭达区,并派遣地面部队进入苏境内追捕叛军。苏对此予以否认并保持克制。其后双方均有意改善关系,承诺不再支持对方叛军。

2010年两国总统互访,双方关系实现正常化。2014年以来,两国总统多次互访,双边关系逐步改善,两国在经济、安全、边境贸易等领域开展多项合作。2019年,苏局势发生变化后,乍得总统伊德里斯·代比向苏军事过渡委员会表示支持。2020年10月,乍总统代比出席苏过渡政府同主要反对派武装在南苏丹首都朱巴签署《朱巴和平协议》仪式。2021年4月,苏主权委员会主席阿卜杜勒·法塔赫·阿卜杜勒拉赫曼·布尔汉出席乍总统代比葬礼。2023年1月,苏主权委员会主席布尔汉访乍,同乍总统穆罕默德举行会见,双方一致同意深化两国关系,携手应对边境安全挑战。6月,苏主权委员会主席布尔汉同乍总统穆罕默德通电话,双方就边境安全问题交换意见。

同中国的关系

中原地区同苏丹于1959年2月4日建交,两国长期友好。苏丹政府在台湾、涉藏、涉疆等问题上坚定支持中国。200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期间,江泽民主席与阿布·巴希尔总统举行会晤。2005年4月亚非峰会期间,胡锦涛主席与巴希尔总统举行会晤。2006年11月,巴希尔总统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分别与其会晤。2007年2月,胡锦涛主席对苏丹进行国事访问。2009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与巴希尔总统举行了会晤。2011年6月,巴希尔总统再次访华,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和李克强副总理分别与其会谈、会见。2015年1月,王毅外长访问苏丹,会见巴希尔总统,同库尔提外长举行会谈。访苏期间,中方倡议举行了“支持伊加特南苏丹和平进程专门磋商”。6月,习近平主席特使、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赴苏丹出席巴希尔总统就职典礼。9月,苏丹总统巴希尔来华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2016年7月,苏丹总统助理、发展对华关系委员会副主席贾兹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9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访问苏丹并主持召开中苏农业执行委员会第三次会议。10月,苏丹外长甘杜尔访华。11月,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家瑞访问苏丹并主持召开第四届中苏执政党高层对话。2017年8月,张高丽副总理访问苏丹。2018年7月,苏丹外交国务部长乌萨马来华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2018年9月,巴希尔总统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19年6月,苏丹外交部代理次长助理易卜拉欣·埃德恒帕夏来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落实协调人会议。9月,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在出席第74届联合国大会会议期间会见苏过渡政府总理哈姆杜克。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原地区政府、地方省市、民间机构及有关企业积极向苏方提供医用口罩、防护服、检测试剂、医用手套等多批抗疫物资。中苏卫生专家多次举行视频会议,分享抗疫经验。2020年5月,中国政府向苏丹派遣抗疫医疗专家组,协助苏方抗击疫情。

两国经贸关系发展顺利。自1970年以来,中国向苏提供一定数量的经济援助。近年来,中苏经贸关系稳步发展,两国经济技术合作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石油、地矿钻探、建筑、路桥、农业、纺织、医疗和教育等。受新冠疫情和苏局势动荡影响,2021年双边贸易额为26亿美元,2022年双边贸易额为29.1亿美元。

中苏石油合作始于1995年,中方合作者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业务集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管道、炼油化工和销售于一体,涵盖了石油工业的全部产业链。目前,中石油在苏丹共有1个上游投资项目,2个中下游项目。苏武装冲突后,相关项目暂时中止。

国际组织

苏丹共和国独立后,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于1956年11月12日加入联合国。除此之外,苏丹还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七十七国集团、不结盟运动等国际组织成员国。同时苏丹积极参与非洲地区事务,是非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等地区组织的成员国。

军事

军事力量

苏丹武装部队建立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独立后,军队实行苏丹化。8月14日为建军节。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18–30岁的苏丹人必须有两年服役期。苏丹武装部队总兵力约为20万人,由陆、海、空3个军种组成。苏丹还组织和训练军事部队性质的民防军约10万人。军事院校主要有最高军事学院、参谋指挥学院和军事学院。2021年,苏丹军费支出占该国中央政府支出的9.5%。

苏丹陆军总兵力约5.4万人,主要装备依然是以苏/俄等国家的产品,包括200余辆VT-2主战坦克、62辆59D主战坦克、110辆T-72M1主战坦克、60辆T-55主战坦克、20门2S1型122毫米自行榴弹炮、20门BM-21火箭炮型“冰雹”122毫米多管火箭炮,以及不明数量的WS-1B型300毫米远程火箭炮、俄制D30型122毫米牵引榴弹炮。此外,苏丹陆军还装备有800余辆各型装甲战车,型号包括:BMP-1型履带式步兵战车、BTR-60/70型6×6轮式步兵战车、WMZ551B型6×6轮式装甲输送车、WZ523型6×6轮式步兵战车等。

苏丹空军总兵力约1.3万人,现役军机的数量达200余架,战斗力较强的型号包括11架米格-29SE/UB战斗机和3架苏-24M战斗轰炸机。

军事活动

当地时间2023年4月15日起,苏丹武装部队和快速支援部队在苏丹多地爆发的武装冲突。截至8月15日,冲突导致至少4000名平民死亡,超过6000名平民受伤;超过340万人流离失所和100万人成为难民。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苏丹全国总人口为4668万。根据2018年的数据,苏丹总人口从年龄分布看,5岁以下人口占比13.9%,15岁以下人口占比37.5%,6-24岁人口占比42.1%, 65岁以上人口占比3.2%。性别比例为103,15-49岁女性人口达1010.2万人。2008年至2018年人口平均增长率为2.41%。苏丹人口分布相对集中于喀土穆州(693.2万人)和杰济拉州(458.2万人),人口较多的城市有喀土穆市、迈达尼、苏丹港市、阿特巴拉和达马津等。

族群

苏丹人口由尼罗河谷的原住民和来自阿拉伯半岛的移民共同组成,具有广泛的文化多样性。苏丹有 19 个主要民族和 597 多个民族分支。这些多层面的民族划分使苏丹成为一个非常多元化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被认为是最大的单一民族,约占总人口的 70%,而努比亚人、科普特人和贝贾人等其他民族则占其余人口的 70%。

苏丹阿拉伯人是苏丹最大的民族,以穆斯林为主。他们讲苏丹阿拉伯方言,该方言是阿拉伯语的一种变体,受到被称为 "阿拉伯化 "过程的影响。这一过程是逐渐融入阿拉伯文化、习俗、语言和身份认同的过程。一些非阿拉伯群体,如努比亚人、科普特人和贝贾人,也部分阿拉伯化,但仍保持其非阿拉伯特征。据估计,苏丹阿拉伯人约有 2200 万,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努比亚人是一个起源于努比亚地区的民族,该地区位于苏丹北部和埃及南部的尼罗河畔。1899 年,《共管协议》在埃及和苏丹之间划定了边界,下层努比亚人与他们在南部的亲属分离,接受埃及的统治。由于文化、语言和家庭关系,埃及努比亚人和苏丹努比亚人之间的密切联系继续存在。如今,大部分努比亚人生活在苏丹的瓦迪哈勒法和阿尔达巴之间的地区。努比亚人讲阿拉伯语和各种尼罗-撒哈拉沙漠语言,主要信奉伊斯兰教

扎格哈瓦人又称贝里人,是一个分布在乍得尼日尔和苏丹西部等非洲中部国家的少数民族。扎格哈瓦人讲一种叫做扎格哈瓦的语言。他们是半游牧民族,以放牧牛、羊和骆驼为生。苏丹的扎格哈瓦人主要分布在达尔富尔地区,该地区一直处于战争和危机之中。因此,他们受到这场危机的不利影响,成为生活在难民营中的人。如今,扎格哈瓦人的传统部族制度已被相关政府和伊斯兰教削弱。因此,他们主要关心自己的经济福利、民族遗产和政治独立。

语言

苏丹有两种官方语言,即阿拉伯语和英语,其中使用阿拉伯语者苏丹占总人口的75%。苏丹本土语言的数量估计为 114 种,该国共有500多种方言。苏丹境内使用的其他主要语言包括努比亚语、富尔语等。苏丹境内有三个语系——亚非语系、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和尼罗-撒哈拉语系。

苏丹《宪法》赋予阿拉伯语官方地位,阿拉伯语是这个非洲国家的主要语言。与埃及阿拉伯语不同。苏丹阿拉伯语与汉志阿拉伯语有相似之处。苏丹各地区的阿拉伯语存在明显差异,例如,在苏丹南部,一种名为朱巴阿拉伯语的变体更为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苏丹阿拉伯语受到了各种努比亚语言的影响。在苏丹西部地区,巴加拉人和其他阿拉伯化的非洲部落中流传着另一种名为乍得阿拉伯语的方言。汉志和内志方言在苏丹中东部和中北部地区很常见。

努比亚语是生活在苏丹的努比亚人社区使用的语言,这种语言在苏丹北部较为普遍。大多数讲努比亚语的人也讲苏丹阿拉伯语。苏丹的另一种努比亚语是定居在北达尔富尔州的米多布族群使用的米多布语。山区努比亚语在苏丹南部努巴山脉北部约有 63000 人使用。

宗教信仰

苏丹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国家,伊斯兰教基督教和非洲原始宗教为主要宗教。讲阿拉伯语且信奉伊斯兰教的苏丹北方人(包括阿拉伯人和黑人)与讲英语或土著语且信奉原始宗教或基督教的南方人(主要是黑人)的矛盾构成国家的基本矛盾。苏丹爆发两次内战均有宗教因素。因此,宗教信仰问题是苏丹历次宪法的主题之一。1958年、1973年和1985年的宪法均规定伊斯兰教为国教;1998年和2005年的宪法则规定宗教信仰自由。

公元6、7世纪以后,随着伊斯兰教传入,苏丹北部逐步伊斯兰化或阿拉伯化。目前,穆斯林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5%,在苏丹北部、中部地区及首都喀土穆周围地区,居民几乎都信奉伊斯兰教,清真寺遍布,仅喀土穆市区内就有大小400多座。苏丹北部多设有伊斯兰教法庭,按伊斯兰教法受理教民中的案件。苏丹的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在教法上遵从哈乃斐学派或马立克学派,在东部地区也有一些属罕百里派的信徒。苏丹和其他非洲穆斯林国家不同的是有着大量的教团性质的教派,各自有一套组织系统和一些不同的礼仪习俗。

从历史的角度看,基督教在苏丹有着很深的渊源,基督教的传入要早于伊斯兰教,从北方的埃及和南方的埃塞俄比亚传入努比亚。苏丹曾是最古老的基督教传播地区,曾建立过基督教国家并强盛一时。目前基督教徒约占苏丹总人口的5%,但在苏南方则是占到了人口的10%-15%。全国境内大约有数百个教堂、教会学校和基督教中心。苏丹的基督教派有科普特派、天主教和新教。

苏丹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尤其是在南方的黑人部落地区,人们依然信奉非洲原始宗教。原始宗教的形态不完全一致,每个部落信奉的神灵亦不同,但基本特点是相信万物有灵,并崇拜自己的祖先。信奉非洲原始宗教的居民约占全国人口的5%-10%左右。事实上这些居民往往不同程度地同时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苏丹西部的富尔人虽然在名义上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仍然崇拜石头和树木。

经济

综述

苏丹是联合国认定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薄弱,工业落后,对自然环境及外援依赖性强。本世纪10年代受益于石油大量出口及高油价拉动,苏丹一度成为非洲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2011年,南苏丹独立对苏丹经济产生严重冲击。近年来,苏丹国内物价上涨,货币贬值,财政收入锐减,外汇储备不足。为消除消极影响,苏丹政府努力改变财政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情况,将发展农业作为长期战略,逐步加大对水利、道路、铁路、电站等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

苏丹是传统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采矿业是该国重要的经济支柱。2020年,苏丹前5大贸易伙伴依次为中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印度埃及。其中,苏丹与中国的贸易额为30.72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22.5%;与阿联酋的贸易额为27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19.8%;与沙特的贸易额为11.9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8.7%;与印度、埃及的贸易额分别为11.49和9亿美元。2020年,苏丹吸收外资流量为7.17亿美元;截至2020年底,苏丹吸收外资存量为292.11亿美元。

苏丹主要出口商品为黄金、芝麻、牲畜、花生和棉花,主要进口商品为石油产品、工业制成品、机械设备、小麦和面粉,以及交通运输设备。

2022年,苏丹国民生产总值为494亿美元,人均GDP1074美元,被世界银行列为低收入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苏丹营商环境指数为44.8分,在全球190个国家中排第171位。

苏丹镑(SDG)是苏丹的流通货币,南苏丹独立初期也使用苏丹镑,直至南苏丹镑面世。辅币单位格希,1苏丹镑=100格希。苏丹镑在1957年到1992年期间发行。1992年被苏丹第纳尔取代,1第纳尔=10镑,仅在苏丹北方地区流通,南方地区仍旧使用苏丹镑。2007年1月,苏丹重新发行苏丹镑,1镑=100皮亚斯特。

第一产业

苏丹是传统农业国,农业是其经济的主要支柱。2019年农业产值占苏丹国民生产总值的28.4%,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以上,全国可耕地为7400万公顷,目前实际耕种约1980万公顷。苏丹粮食年产量约600万吨,粮食自给率85%。

粮食作物主要有高梁、谷子、小麦和玉米。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和阿拉伯胶等,大多数供出口,占农产品出口额的66%。苏丹花生产量居阿拉伯国家之首,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印度和阿根廷;芝麻产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占第一位,出口量占世界的一半左右;阿拉伯胶种植面积500万公顷,年均产量近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80%左右。

苏丹幅员辽阔,宜牧区面积为1.67亿公顷。苏丹的畜产品资源在阿拉伯国家中名列第一,在非洲国家中名列第二。据统计,目前苏丹牛、羊、骆驼等存栏量约1.08亿头,近几年向埃及和沙特等海湾国家出口牛羊活畜年均达500万头,生产原皮年均约2200万张。

第二产业

苏丹工业基础薄弱,2019年,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8%。主要工业有制糖、制革、纺织、食品加工、制麻、烟草和水泥等近年来苏丹政府积极调整工业结构,重点发展石油、纺织、制糖、水泥农产品加工业等工业。

采矿业

矿产资源是苏丹经济的支柱。1995年苏丹正式大规模开采石油,1999年苏丹成为石油出口国,2010年苏丹原油生产约1.6亿桶,石油炼化能力超过500万吨。南北分裂后,苏丹石油产量锐减,金、银、铬、铁等资源开始成为苏丹开采的主要资源。

据不完全统计,苏丹前期勘察已探明黄金超过1000吨。截至2022年,全国已有11家金矿公司步入生产阶段,其余大部分仍处于勘探期。其中,法国阿里亚伯矿业公司在苏丹经营近20年,累计生产黄金60多吨,高峰期年产量达5吨左右,该公司2012年被埃及纳吉布公司收购,埃及纳吉布公司又于2015年4月将44%的股份以1亿美元的价格转让给苏丹政府;2013年2月,摩洛哥Managem公司投资的阿布哈迈德金矿正式投产,据称项目已探明黄金储量高达260吨,现年产黄金2吨,预计最高年产量可达10-12吨。

第三产业

2020年,苏丹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比为36.24%。

旅游业

苏丹旅游业对该国经济的贡献不大,2014年,苏丹旅游业收入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1%。与其他非洲国家相比,苏丹很少有人到访,长期的内部冲突破坏了该国的旅游业。截至 2013 年,约有1.3%的苏丹劳动力从事旅游业。

经济功能区

2015年,苏丹投资最高委员会根据总统令专门设立了自由经济区和市场委员会,积极筹划10年内在苏丹与埃及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南苏丹、乍得等边境以及红海州、麦罗维大坝等地区建设6-10个自由经济区,旨在吸引外资、引进现代技术,进行生产再出口,增进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截至2022年,苏丹的自由经济区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政策的制定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位于苏丹港、萨瓦金港、苏丹港国际机场以及喀土穆-苏丹港高速路的交汇点,占地26平方千米。目前,苏丹政府已计划将红海沿岸地区划归到保税区内,下一步将重点发展国际贸易、出口加工、生产组装、金融服务等行业。

位于喀土穆以北60千米处,占地面积20平方千米。该保税区靠近喀土穆炼油,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周边经济发展迅速,与首都工商业关系密切。

重要企业

吉亚德工业集团

吉亚德工业集团(Giad Industry Group)是苏丹大型工业企业之一,业务涉及电子产品、航空、航海、采矿业、金属冶炼、汽车及零配件、农机设备、运输设备、基建、太空技术、医疗设备、可再生能源等领域。

苏丹矿业有限公司

苏丹矿业有限公司(Sudamin Co.Ltd.)是苏丹最大的矿业公司之一,业务涵盖金矿有色金属开采、设备进出口、矿山运营等领域。

社会

教育事业

苏丹曾经长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88年6月,教育部决定取消中等和高等教育免费的规定,但对 6 至 13 岁的儿童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小学教育为期八年,之后是三年的中学教育。苏丹各地区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北方教育发展较快。截至2022年,全国41%人口为文盲,25%学龄儿童不能人学,全国有中小学校13000多所,综合大学5所,公立大学27所,私立大学约50所。主要的高等学院均集中在喀土穆。全国在校学生约500万人,其中大学生约16万人。全国有教师约13万人。喀土木大学建于1902年,是苏丹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

喀土穆大学

喀土穆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9 ~ 1902年的戈登纪念学院以及成立于1924年的基奇纳医学院,两者在1951年合并成为喀土穆大学学院。1956年苏丹独立时,大学学院成为完全独立的喀土穆大学。喀土穆大学位于苏丹首都喀士穆的城市中心,是一所多校区、男女同校大学。学校的4个校区分布于喀士穆、北喀土穆、恩图曼、苏巴。目前拥有23个院系和研究生教育机构、12个研究所、13个研究中心。本科生人数为16800人,每年招生3500人其中55%是女性;研究生6000名(授予研究生文凭、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拥有850名教师、20名研究人员、500名助教。

该校与世界尤其是阿拉伯国家的大学签订了众多的文化协议和结对计划。2007年10月7日,喀土木大学和中国孔子学院总部签署合作建设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意向书,2008年10月7日签署正式协议。该孔子学院由中国西北师范大学和苏丹喀土穆大学具体承办。

医疗事业

苏丹医疗基础设施落后,缺医少药情况严重,医护资源匮乏且分布极不平衡,公共卫生系统脆弱,在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面临巨大压力。目前,苏丹实行分散的卫生系统管理模式,主要由联邦卫生部、州卫生部和地方政府三级组成,公共卫生防控体系也采取了三级管理模式。总体来看,苏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上仍处于较低水平,药品和医疗器械大量依赖进口。

截至2021年,苏丹人均寿命为65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9年苏丹新生儿死亡率达31.7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高达68.21%。2016年苏丹全国经常性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7.2%,人均经常性医疗卫生支出152美元;苏丹新生儿出生时预期寿命为63-67岁。根据2016年苏丹卫生统计报告,全国共有医院503家、床位3.03万张、医生9175人,平均每十万人拥有医院1.3家、病床76.5张、医生23人。苏丹主要传染病包括疟疾结核病麻疹、麻风病霍乱、黄热病艾滋病等。

媒体事业

苏丹传媒事业门类较为广泛,电视、广播、互联网及纸质媒体覆盖广泛。苏丹文化和新闻部负责管理国家电视台和广播电台,该国卫星电视收视率很高,泛阿拉伯电视台也很受欢迎,同时在苏丹广播也很受欢迎,主要的广播电台均为国营,同时也有少数几家私营广播电台,它们大多以娱乐或伊斯兰教为主要内容。

通讯社

苏丹国家官方通讯社为苏丹通讯社,1971年5月成立,在内罗毕、摩加迪沙恩贾梅纳开罗吉布提设有分社。现已同法、德、伊朗伊拉克利比亚摩洛哥叙利亚等国的通讯社以及中东通讯社、塔斯社、新华社等建立了业务联系。在印度美国联合国派有记者。

报纸

苏丹主要发行的报刊有《今日新闻报》《新闻报》和《舆论报》,均为阿文日报。《新地平线》为英文报,《今日苏丹》为英文月刊。

电视台/广播电台

苏丹国家广播电台,设在喀土穆以北的恩图曼,建于1940年,用阿、英、法、索马里等语言对国内外播音。在国内共有9个发射台,每日除用阿拉伯语播放19个小时的节目外,还用英、法等语言广播3个半小时。

苏丹国家电视台,设在喀土穆以北的恩图曼,建于1963年12月,每天用阿、英文播送节目约15个小时,同各阿拉伯国家和一些外国电视台有业务交流关系,收视观众约1000万。

体育事业

苏丹独立以后,体育运动逐步开展,各类体育设施也逐渐建立起来,政府在 1970 年代中期建立了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和训练局。足球是苏丹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拥有大量的球迷,足球在苏丹也受到媒体的广泛支持。苏丹足球协会成立于1936年,并在1948年加入国际足球联合会。此外,它还是非洲足协、东及中非洲足球协会议会和阿拉伯足球协会联会的成员之一。

苏丹独立后,自1960年至2021年间,苏丹共参加了13届奥运会。2008年8月23日,在北京奥运会男子800米决赛中,苏丹选手伊斯梅尔·艾哈迈德以1:44.70的成绩获得银牌,这也是迄今为止苏丹在夏季奥运会上获得的唯一一枚奖牌。

阿尔-梅里赫体育场又称红堡,是位于苏丹恩图曼的一座多功能体育场,主要用于足球比赛,有时也用于田径比赛。始建于 1962 年。该体育场主要用于足球比赛,被视为阿尔-梅里赫足球俱乐部和苏丹国家队的主场,该体育场可容纳 43000 人。

文化事业

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苏丹现代文化事业与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有限的文化机构与设施主要集中在首都喀土穆。该国主要的文化中心包括苏丹国家图书馆、苏丹国家博物馆、阿卜杜·克里姆·米尔加尼 (Abd EI Karim Merghani) 文化中心、巴希尔·罗雅 (Basheir EI Rayah) 公共图书馆、贝特·泰基发文化宫 (Beit EI Thaqafa Cultural House)等。

苏丹国家图书馆

苏丹国家图书馆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政府资助的国内最重要的图书馆,馆内藏有一些珍贵的阿拉伯伊斯兰教文献,还有一些近代殖民地时期的文献。

苏丹国家博物馆

苏丹国家博物馆因收藏丰富而在非洲享有盛誉。它有远古时期努比亚的早期人类文物,以及大量的埃及法老时代流传到努比亚地区的埃及文献、雕刻、器皿和象形文字雕刻品。还有大量的基督教传播时期的文物。

阿卜杜·克里姆·米尔加尼文化中心

阿卜杜·克里姆·米尔加尼文化中心位于首都喀土穆。该中心在1998 年5月15日对外开放,其主要目的是向公众传播文化、知识和科学信息,同时还负责主持一些有关文艺、民间传说和大众文化等方面的讨论会及讲座。该中心设有一个很大的双语(阿拉伯语 - 英语)图书馆。其中包括儿童读物。该中心还设有多媒体图书馆。

社会治安

2019年苏丹政局动荡前,该国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较好,首都喀土穆刑事犯罪案件较少发生。在苏丹私藏枪支属违法,但办理登记手续可合法持枪,有部分武器流落民间。2019年以来,受政局动荡、经济低迷、疫情冲击等影响,特别是2019年4月奥马尔·哈桑·艾哈迈德·巴希尔政权下台后,由于治安力量相对真空,盗抢等治安事件上升趋势明显。

交通

公路

苏丹全国的物资和人员的流动大部分依靠公路运输,全国公路里程达3.7万千米,主要城市之间基本形成公路网,但是公路等级较低,以沥青路和土石路为主。苏丹首都有公路直接连通南苏丹首都朱巴,截至2022年,苏丹正在建设的乌法公路西段竣工,但尚未连接乍得边境。

铁路

苏丹铁路全长5978千米,是非洲国家铁路里程第二长的国家,铁路覆盖苏丹全境。由于战争破坏和洪水冲刷,铁路损毁严重,已经形成不了网络,只能供区间使用。阿特巴拉是苏丹的铁路枢纽,向北通往埃及边境的瓦迪哈勒法,向东到达苏丹港,向南经过喀土穆、森纳尔,可通向达尔富尔和青尼罗河州。南科尔多凡州的巴巴努萨有铁路通往南苏丹的瓦乌。截至2022年,苏丹政府正有计划地推动铁路维修改造及新建计划。

航空

苏丹全国共有8个国际机场和17个国内航线机场,设施相对简陋。苏丹飞往国外的航班均由国外航空公司包揽,外国航空公司主要来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埃及、沙特阿拉伯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

喀土穆国际机场

喀土穆国际机场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起源于1940年修建的英国皇家空军的戈登树机场。自 2023 年 4 月 15 日喀土穆爆发军事冲突,喀土穆国际机场被攻占以来,机场一直处于关闭状态。

航运

由于尼罗河贯穿苏丹国境南北,使得苏丹河运资源丰富,20世纪70年代,每年的货运量约为 10 万吨,客运量约为 25 万人次。然而由于苏丹内战等原因,到21世纪初,苏丹全国河运货运量下降到每年不足 44000 吨,客运量下降到每年不足 5000 人次。截至2022年,通航里程为1723千米,运输量较小,主要分布在尼罗河区段上。苏丹南北分裂前,内河运输将苏丹南北双方联系起来,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苏丹全国有2个主要港口,为苏丹港和萨瓦金港,均位于苏丹东部红海州。

苏丹港是苏丹第一大港口,始建于1905年。苏丹港地理位置优越,与沙特吉达港间距离仅为158海里,有客货运船舶穿梭其间。共有21个泊位和1个10万吨级的石油码头,水深12-16米,年货物吞吐量在850万吨左右,占全国港口吞吐量的95%。截至2022年,该港口正在进行扩建。其中,由中国港湾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苏丹牲畜码头项目已于2018年4月底完工。该码头为专业牲畜出口码头,该项目的完工将大大促进苏丹牲畜出口,有效促进其经济发展。

文化

综述

苏丹以伊斯兰教为国教,部族成分复杂,经过数百年发展形成的伊斯兰-非洲阿拉伯文化,已成为苏丹的主导文化。截至2023年10月,苏丹已有阿拉伯书法、海枣相关知识技能与传统两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为与其他国家联合申报),该国博尔戈尔山和纳巴塔地区、麦罗埃岛考古遗址、桑加奈卜国家海洋公园被认定为世界遗产

枣椰树相关知识技能与传统

数世纪以来,枣椰的生长一直与苏丹、巴林、埃及、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的人民息息相关。因枣椰,当地人民建设了文明社会。而人们对这种植物的历史研究和古物发掘,也使得它在许多地区,如美索不达米亚、四大文明古国和阿拉伯海湾,拥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地位,几次考古发现的古钱币、法规、图画和石刻也都证明了人类在不同地区与枣椰的联系。枣椰衍生出各种手工艺品、职业与社会和文化传统、风土习俗,它同时也是重要的营养来源。

与枣椰有关的知识、技能和做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培育枣树,这与从业者使用的知识有关,即在各种传统的培育方法中为枣树的生长和结果提供合适的条件,如种植分支、修剪、灌溉和辅助授粉,以手工技能为基础的众多传统手工艺的实施,特别是由妇女利用树的各个部分,如树叶、树叶和纤维,这为该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一些基本产品,由于棕榈作为文化参照物,各种社会仪式和做法的采用,通过室内设计、医疗和接待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利用而得以实现,海枣文化也在各种区域艺术工作(口头创作,即诗歌、歌曲等)中得到传播。

艺术

诗歌

苏丹现代文学是阿拉伯现代文学中富有特色的一部分,而苏丹现代诗歌则是苏丹现代文学中最富有生机的分支。苏丹现代诗歌的兴起与新思潮的传播密切相关。20世纪初以来,苏丹涌现出一大批诗人,就其艺术风格以及影响力而言,大致可分为传统派、浪漫主义派和现实主义派三大流派。无论是传统派,还是浪漫主义派,抑或是现实主义派,他们产生的背景都与当时的社会形势、思想背景息息相关,都有所处时代的特殊烙印,都是苏丹现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统派诗人主要指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写作,并受欧洲文艺复兴影响的诗人。他们对于新文化的认知处于启蒙阶段。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基本因循阿拉伯古典诗歌传统,主张通过歌颂伊斯兰教,赞美苏丹的自然风光来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在艺术上,讲究音韵,音步规范划一,句法结构对仗,风格庄重典雅。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教育的普及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苏丹各界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要求彻底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浪漫主义派诗歌由此诞生。浪漫主义派主张冲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在形式上,他们呼吁创新,把阿拉伯传统诗歌中一首长诗中包含多个主题改为一首诗一个主题,且不受韵律的严格限制,以表现奔放不羁的思想感情。在诗体上,他们创造了一种无韵无格律的自由诗体,代表作有马哈朱卜的《稚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苏丹文学的重要转折阶段,战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苏丹局势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动。1956年1月1日,苏丹正式宣告独立,苏丹人民积极投身于保卫和建设新生国家的工作中。国内外形势剧变,生活气象更新,诗歌表现形式也要求做出新的转变,为人民的新生活而服务。因此,到了五十年代中期,现实主义的创作理论和方法在苏丹诗坛蓬勃发展,成为主流。现代主义派诗人关心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力求把握生活的脉搏,反映时代的风貌。

音乐

苏丹丰富多彩的音乐源于传统的非洲东北部乡村音乐,同时也受到阿拉伯、西方或其他非洲音乐的影响,尤其是 20 世纪初以来的流行城市音乐。苏丹地处非洲,非洲文化、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这里塑造了人们的身份,由于地处萨赫勒地区南部地带,数百年来,苏丹一直是北非、东非、西非以及阿拉伯半岛的文化交汇点。因此,苏丹拥有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从传统的民间音乐到 20 世纪苏丹流行的城市音乐,到当今受国际影响的非洲流行音乐。

尽管受教义限制,苏丹人被限制在公共生活中使用音乐和舞蹈,但音乐一直深受大多数苏丹人的喜爱。除了用标准阿拉伯语演唱外,大多数苏丹歌手还用苏丹阿拉伯方言表达歌词。即使在政府广泛限制公共生活的时期,公共音乐会或以音乐和舞蹈庆祝婚礼和其他社会活动也一直是苏丹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电影

苏丹电影艺术始于20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在苏丹拍摄了部分电影。1956年独立后,苏丹电影艺术特别是纪录片领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政府以伊斯兰教法和财政压力加以限制以来,苏丹电影行业开始走向衰落。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苏丹电影艺术开始得到复苏。

苏丹电影工厂 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平台,旨在培养苏丹青年人才的能力、制作电影并让苏丹观众了解电影制作和电影。2009 年底,苏丹电影工厂作为一个纪录片制作培训项目在歌德学院启动。在首期讲习班取得巨大成功后,在随后的几年里又陆续举办了一系列讲习班,共有 180 多名学员参加。2013 年,苏丹电影工厂脱离歌德学院,成为苏丹自主培训和制作电影的平台,并组织年度电影节。它已制作了超过 44 部电影,并举办了 30 多场培训讲习班,内容涉及写作、拍摄、音效、灯光、剪辑、营销、导演、服装设计等。

习俗

服饰

大多数苏丹人崇尚民族服装,只有在首都喀土穆等大城市,人们出入对外正式场合,才是西装革履打扮。遵循伊斯兰教教规,衣着须符合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即男子禁穿纯丝织品衣服,色彩不可鲜艳,不佩戴金银饰物。苏丹男子多头缠白巾,身穿阿拉伯式长袍。平时,女子在长袍外,身披白色或其他颜色的薄纱。

到清真寺做礼拜或参加葬礼等,男子必须戴弁:即上小而尖、下大而圆的帽子。妇女进清真寺,则戴面纱、盖头。另外,苏丹妇女认为黄色最美,因而喜欢洒烟雾浴,使肤色变黄。

苏丹男人女人都有纹面、纹身习俗,不少人脸上带有数条深浅不同的刀痕,有的呈平行状,有的呈十字或者双十字状。据说,这能增强美观,还可以避邪。男孩一般在四五岁,女孩10岁左右,做永久性的纹身、纹面标记。

婚俗

苏丹人的传统婚礼场面豪华、仪式繁多。婚礼上,新娘穿传统红色长袍,满身金饰。新郎穿的长袍是Jalabiya,头戴小帽,腰间佩戴刀剑。新郎见到新娘后,拔出刀剑并展示给众人。这时,新娘则扭动腰肢,在其他女眷陪同下跳起舞来,以此展示新娘身体完美无瑕。舞毕,新郎收起刀剑,与新娘一起并排坐在华丽的大床边。这时,管事的把一种特殊的粉饰喷在他们额头,给新人的手腕、胳膊以及脖子围上护身符,并让新郎、新娘各喝上一口牛奶含在嘴里,之后,把一块彩色大丝巾罩在他们头上。

随着大家的欢呼声,主持人慢慢将丝巾扯下来,新郎和新娘把含在嘴里的牛奶喷向对方,表示爱情纯洁,预示婚后生活如同奶汁那样香甜。

禁忌

外人不可与苏丹当地女人交谈、握手或接触。牛羊挤奶,是苏丹男人的事,忌讳妇女去做,否则让人看到了,将是莫大耻辱。苏丹已婚男子应回避岳母,白天不得待在家中。在苏丹的别扎部落,男士不可提及母亲和姐妹的名字,否则便被认为没有教养。 

苏丹社会施行伊斯兰教法,较为保守,外出穿着不宜过于暴露,男子不宜穿背心和短裤,女子不宜穿吊带和短于膝盖的裙子。当地严格禁酒,售酒或在公共场合饮酒将受到重罚。

饮食

苏丹人的主食有面包、麦饼、豆饼、面饼等。肉食以牛羊肉为主,另外还有骆驼肉、鸡、鸭等。常吃的蔬菜有西红柿、洋葱、黄瓜、马铃薯、豌豆。水果有香蕉、葡萄、桃子、橘子、西瓜等。他们爱用辣椒、胡椒粉、芝麻等调料。烹调时,或烤或炸或炒,喜馥郁软滑、麻辣焦香味道。

苏丹待客最高礼仪,是用新宰生羊肝敬客,主人用小刀把羊肝切成片状,整齐地码放在盘中,撒上辣椒面和香料。平时用餐,以右手抓食。由于宗教原因,苏丹人不饮酒,不食猪和不反的马、驴、骡、狗、鸟类食品,还不食动物内脏、没有鳞的水生动物以及鳝鱼、甲鱼、鱿鱼等形状怪异动物。

苏丹干旱地区炎热少雨,人们会把雨水收集起来,储存在挖空的泰伯尔迪树洞里,以备日后取用。他们爱喝红茶,其中的“苏丹红”由晒干的玫瑰茄紫花煮成,呈红色,口感清凉甘甜、略带酸味,是备受欢迎的解暑饮料。

节日

开斋节

开斋节,阿拉伯语称“尔迪菲图尔”,在中国也称“肉孜节”。开斋节是伊斯兰教重要节日,伊斯兰历九月斋戒结束后,于10月1日举行庆祝开斋仪式。斋戒,是伊斯兰教的五功(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之一。开斋即结束封斋。斋月最后一天寻看新月,见月的次日即行开斋。苏丹政府规定开斋节穆斯林放假3天,非穆斯林放假1天。

节日早上,成年男子沐浴净身,身着盛装,聚集清真寺或出荒郊举行会礼,并按规定进行施舍。人们聚集在清真寺作盛大的礼拜,然后开始热闹的节日活动。会礼结束时互道“色兰”,表示节日祝贺,然后依礼俗宴请宾客,互赠节日食品。家家户户都备有丰盛的节日食品,如糖果、点心等,人们身着民族服装,熙熙攘攘,走亲访友,路途相逢要互相祝贺。

圣纪

圣纪是纪念穆罕默德的诞辰和忌日而举行的群众性活动,起源于埃及法蒂玛王朝(公元909年-1171年),后逐渐形成固定的纪念形式。伊历11年3月12日,即公元632年6月8日为穆罕默德的忌日,而公元570年的伊历3月12日是穆罕默德的诞生日,因而将生日与忌日合并纪念,故称“圣纪”。苏丹放假1天。

闻风节

闻风节起源于古埃及古埃及历代法老时期,是当今世界上仍具有生命力的最古老的节日之一。古埃及人根据节气变化,选择每年春季白天与黑夜时间对半的那一天为闻风节,认为这天是世界的诞生日。历史学家研究认为,闻风节是在古埃及第三王朝后期成为正式节日的,当时叫“夏摩”,为“万物复苏”的意思。以后才演变为阿拉伯语的名称“闻风节”。闻风节在阿拉伯语中叫“夏姆·纳西姆”,“夏姆”是闻、嗅的意思,“纳西姆”为微风、惠风的意思。所以,也有“惠风节”的中文译法。特定的传统食品是闻风节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闻风节期间春风荡漾、鲜花盛开,许多人往往按传统习俗自带水煮鸡蛋、生菜、葱及咸鱼等食品,在踏青处寻一合适地点席地野餐。闻风节苏丹放假1天。

公共假日

国家象征

国旗

苏丹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靠旗杆一侧为绿色等腰三角形,右侧为三个平行且宽度相等的宽条,自上而下依次为红、白、黑三色。红色象征革命,白色象征和平,黑色象征属非洲黑色人种的南方居民,绿色象征北方居民所信奉的伊斯兰教

国徽

苏丹国徽中心图案是一只左望的鹭鹰。国徽上下各绘有一条白色饰带,上面分别用阿拉伯文写着“胜利属于我们”和“苏丹共和国”字样。

国歌

苏丹共和国国歌为《我们是真主和祖国的战士》。于1956年被选为苏丹国歌。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艾哈迈德·穆罕默德·萨利赫,艾哈迈德·摩根上校作曲。

国花

苏丹国花为木槿花(木槿属)。木槿因其美丽与芬芳深受苏丹人民的喜爱。木槿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颜色鲜艳,包括红色、白色、粉色、紫色和黄色。它被认为是生命、勇气和国家快速发展的象征。

国鸟

苏丹国鸟为鹭鹰(Sagittarius serpentarius)。鹭鹰是一种大型及陆生的猛禽。它们是非洲的特有种,一般栖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草原及大草原。

风景名胜

综述

苏丹旅游资源丰富,连绵700多千米的红海沿岸未受污染、气候适宜;苏丹北部古文明遗址众多,陆续出土有金字塔和古代庙宇遗迹。但由于长期的局势动荡和内部冲突,使得苏丹旅游业长期处于不发达状态。

主要景点

红海海岸线

苏丹红海海岸线延伸近740千米,拥有非常优质的沙滩。苏丹境内的红海海水仍未经开发,清澈透亮,吸引了那些喜爱水肺潜水、水下观光及摄影、船舶运动和滑水的游客。法国海洋专家古斯多博士(Dr. Coustu)曾在其纪录片《海底世界》中明确指出,苏丹境内的红海海水清澈明亮,拥有美丽的、五彩斑斓的海洋生物,最迷人的、未被触碰的珊瑚礁依旧保持其原始形态,未被开发。此外,他还声称苏丹的海岸仍未存在任何环境污染问题。

古代遗迹

苏丹的许多古迹都分布在苏丹北部的尼罗河(River Nile)河岸。最重要的景点是东德弗法(Eastern Deffufa)、西德弗法(Western Deffufa)和柯玛古城遗迹所代表的柯玛王国(Kerma Kingdom)遗迹。除了这些古老的遗迹外,还有许多其他与基督教时期和伊斯兰教时期相关的历史建筑,如位于沙漠边缘的第四瀑布地区附近的埃尔加扎利(Elghazali)大教堂,以及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壁画和依旧完好无损的花岗石石柱的古栋古拉(Old Dongola)大教堂。

世界遗产

苏丹自1974年6月6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行列以来,截至2021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苏丹世界遗产共有3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项、世界自然遗产1项。

博尔戈尔山和纳帕塔地区

博尔戈尔山和纳帕塔地区的5个考古遗址,分布在尼罗河河谷方圆60多千米的区域内,是库施第二王国纳帕塔文化(公元前900年到公元前270年)和麦罗埃文化(公元前270年到公元350年)的历史见证。在这5个遗址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带有或不带有金字塔的陵墓、神庙、居住区和宫殿等建筑。博尔戈尔山自古以来就与宗教传统和当地民俗紧密相连。在当地人看来,博尔戈尔山最大的庙宇群至今仍然是极为神圣的地方。

200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ii)(iv)(vi),博尔戈尔山及纳帕塔地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麦罗埃岛考古遗址

麦罗埃岛考古遗址是一处位于尼罗河阿特巴拉河之间的半荒漠景观,这里曾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4世纪间兴盛一时的库施的中心地带。遗产由位于尼罗河边麦罗埃的库施王城、其附近的宗教遗址纳加神庙以及狮子神庙所组成。这里曾是占领埃及近一世纪的统治者发号施令的地方,至今还拥有埃及金字塔、神庙、民居建筑以及大型的用水设施等大量遗迹。庞大的库施帝国一度把疆土扩展到地中海以及非洲心脏地带,它所留下的这一遗址也因此见证了上述两个地区在艺术、建筑、宗教与语言上的交流。

2011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 (ii)(iii)(iv)(v),麦罗埃岛考古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桑加奈卜国家海洋公园和敦戈奈卜海湾-姆卡瓦岛国家海洋公园

桑加奈卜国家海洋公园和敦戈奈卜海湾姆卡瓦岛国家海洋公园由两个独立区域构成。桑加奈卜国家海洋公园位于苏丹海岸线以外25千米,是红海中部一座孤立的珊瑚礁和唯一的环状珊瑚岛;另外一部分是位于苏丹港北部125千米的敦戈奈卜海湾和姆卡瓦岛,这里有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沙滩和小岛构成的非常多样的生态系统,为海鸟、海洋哺乳动物、鱼类、鲨鱼、绿海龟及巨蝠提供了栖息地。敦戈奈卜海湾同时也是儒艮的重要栖息地。

2016年,根据自然遗产遴选依据标准(vii)(ix)(x),桑加奈卜国家海洋公园和敦戈奈卜海湾-姆卡瓦岛国家海洋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