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武汉墓群 :山西朔州山阴县的汉墓群

更新时间:2024-09-20 11:00

中国汉代墓群。在山西省山阴县新旧广武村迤北的开阔地上。明清两代曾扼隘口建城,即今的新、旧广武城,墓群因此得名。秦至汉初,此地属雁门郡楼烦县。东汉时期雁门郡移治于今汉墓群北1公里处的阴馆古城处。由于这里是汉朝与匈奴长期争战之地,数百年间遗留下庞大的汉墓群。1950年文化部文物局雁北文物勘查团来此地调查,始以广武命名。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武汉墓群,1950年文化部文物局雁北文物勘查团来此地调查,始以广武命名。是目前全国最大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汉墓群,共有封土堆293座

景区自恢复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对全国医务工作者(含港澳台地区)实行免费参观游览政策,凭医师证或护士证和身份证办理免票即可。

建设背景

广武汉墓群,东起山阴县的新旧广武村、张庄,西至朔城区的里仁村、白庄村、沙村,广袤约4公里。新旧广武村北1公里处冢丘密集,保存较完整的有250余座。封土高2~10米,多数高6米左右,少数高10米以上,冢顶略呈方形,推知坟丘原为覆斗形。此处有为数更多的西汉土坑墓和东汉砖室墓遍布其间。这些小型墓,地表已无封土,因洪水冲塌等自然事故,墓葬屡遭破坏,墓中的随葬器物时常暴露散失。墓地上也常见汉代砖瓦。

发现过程

王老汉在雁门关下的旧广武村生活了七十多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属于他的那份田地在村西头不过一里多的地方。与众不同的是,他的田地周围被一片庞大的封土堆层层包围。

半个多世纪前的一天,当时年轻的王老汉和往常一样在自家的田地里干活儿,然而就是他稍用力气的一拢,地面突然塌陷,一个直径三十多厘米的洞出现在了王老汉眼前。直觉告诉王老汉这可能是一个地下通道,然而里面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王老汉一时想不出原委,于是他决定进入地道看个究竟!下去以后,四角四个门,不管从哪个门进去还是四个门,进去四个门之后里面还是四个门,我只进过三道门再不敢进了,氧气也不行,二来进去就出来,寻不见,究竟通哪里也弄不清,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王老汉发现的地道跟眼前的这一座座庞大封土堆,究竟有着怎样不可割舍的联系呢?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这片封土堆位于内外长城之间,距雁门关不过十余里。历史上这里曾一度是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兵家必争之地,据史书记载,发生在这里的大的战争竟达两百余次之多。数不尽的无名将士将热血抛撒在这片土地上,一代良将李牧卫青霍去病薛仁贵杨业等都在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按照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研究,他认为是汉代到北朝这个阶段正是中国最后一个寒冷期,所以在这个期间里,北方民族由于气候寒冷,草原不像过去那么茂盛。他为了生存,也一定得南迁。

那么北方民族南迁,必然地会对原来居住在内地咱们汉族的这些城镇就会发生很大的冲击。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南下侵扰,中原汉族不仅派出大量将士驻守边塞,同时利用雁门关所在勾注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建造起了庞大的防御体系。广武村背后山顶上蜿蜒的内长城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历经由来

长城这块是雁门关外古代七十二道防御体系的集中表现,它有白草口新旧广武六朗城阴馆城阳名部整个这块。它这个地方是一个大的战争军事防御体系。相对集中在广武这一块了,为什么当时很多国内知名专家都称雁门关外军事文化,关内是中原文化,关外主要集中体现古代战争军事文化,广武这一块。那么这一座座庞大的封土堆到底是什么?

山阴县志》在地图上标志这块为“谎粮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杨延昭的谎粮堆,这是人传说,这个一言那个一语,说杨六郎没粮了拿席把土圈在那里,看上去就成了一个大的粮仓.关于杨六郎巧用“谎粮堆”退辽兵的传说在民间流传了许久,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也正体现了军事理论中传承至今的思想精髓。

保护措施

为了加强对墓群的保护,1979年设立专职文物保管员,1982年归属雁门关长城文物保管所管理,1987年建立了广武文物保管所。

原太高速公路通车后,我回故乡一般都改坐汽车,当我第一次出雁门关看到广武汉墓群,那高耸连绵的封土使我震撼,我当时强烈的渴望能够下车去走到近处看一看这些汉代的古墓,尽管这些并非汉代戍边将士的墓葬,但我眼中,每一座形如山丘,高达十余米的汉墓无异于一座丰碑,置身其中,立刻感觉到个人的渺小,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正是这每个渺小的个体,护卫着汉室天下的无限江山,千百年之后,依然排列着整齐的阵形伫立在塞外的秋风之中。

1988年1月13日,广武汉墓群与平遥城墙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武汉墓群与朔州梵王寺汉墓群,马邑汉墓群,平朔汉墓群和怀仁金沙滩汉墓群等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汉墓群。

地理环境

广武汉墓群在朔州市山阴县西南,广武汉墓群位于山西省山阴县南30公里的广武城北。这一带地势开阔,墓地的中间地带因为流水冲刷,形成了一条自南向北的长沟,汉墓群主要分布在沟的两侧。

现存的墓葬,沟东有44座,沟西有16座,旧广武城东有9座,共计69座。墓的直径和高度均在10米以上,大的可达20米左右。根据文献的记载,南北朝以前,塞北地区曾经是南北争夺的重要地带,汉代曾在这里设郡屯兵,是一处军事重地,在这一地区发现了多处汉墓群,都是战乱时期死亡将士的墓葬,广武汉墓群是其中较大的一处墓群。

文化活动

轶事典故

如此说来这一座座封土堆应该就是当年杨家将与辽兵交战时专门修建起来的。果真如此吗?在民间,关于这片规模庞大的封土堆居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说原来叫乱冢,乱冢乱冢就是各种的人埋在里头,说也不是一村的一家的,什么人也有,就是乱冢,冢就是埋葬的种类很多。“冢”在中国汉语字典里标注是“坟墓”的意思,“乱冢”顾名思义就是荒乱的坟场,如果眼前的封土堆真是荒乱坟堆,那么里面又埋葬的是些什么人呢?种种谜团考问着探索真相的人们。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的暗道,杨家将退败辽兵的“谎粮堆”,无名人氏的坟墓,它们中究竟哪个才是这片庞大封土堆的本来面目呢?

文物考察

1951年,阎文儒先生亲自撰写并发表了《广武汉墓发掘报告》报告上认定所谓谎粮堆也好,乱冢也好,这批坟土堆正式命名为广武汉墓。以后正式由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叫做广武汉墓群。对广武汉墓身份的介定工作似乎已经告一段落,多年来萦绕在人们心中的疑惑终于得到解答,然而这次由国家文化部投入很大人力物力组织的雁北文物勘察团一行,偏偏选择在1951年来山西省进行文物考察。

究竟是什么令他们如此迫不及待呢?事情还得从日本侵华战争说起。1937年9月上旬,日本侵略者从大同市北部地区进入山西,沿途他们屠杀中国人,烧毁村庄,在晋北许多地区还实施了大规模的屠村行为,仅在阳高县就制造了二十多个“无人村”;在大同他们疯狂地掠夺煤炭资源,残害中国劳工六万余人,制造了数不尽的“万人坑”;同时他们还对文物颇感兴趣,并专门从日本国内调遣专家,对山西文物进行大规模的考察发掘和肆意掠夺。汉墓也没能逃脱厄运。

细节推测

在咱们山西雁北地区,有很多古代的大的墓冢,过去一直也没得到很多重视。可是从日本人侵华以后,日本人就到云岗,到天真,也来到广武。来了以后就盗掘了一批古代的汉墓,并且出了好几本书。当时负责挖掘汉墓的日本学者是小野胜年和长广敏雄,他们当时主要盗掘了天镇一带的汉墓,回国后他们发表了《阳高古城堡》一书,据见过这本书的学者介绍,其中关于汉墓的章节中,丰富的画面,详尽的文字,让今天的人们都为之惊叹不已。并且,他们最早提出了晋北一带的不少墓葬为汉墓。一个谜团刚被揭开,另一个更大的谜团又出现在人们面前,对于广武封土堆介定为汉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规模如此之大的汉墓群下面究竟埋葬的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要集中埋葬在一起呢?汉墓群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不少,但规模如此之大的汉墓群,封土保存又如此完好的却极为罕见。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广武汉墓群所在正好位于雁门关脚下,三面环山,《水经注》记载说,桑干河最初的名称是漓水,从雁门关流出,如此看来,广武汉墓群的位置恰恰被三面之山与一面之河所包围,因此,它所在的位置简直就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也正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有专家推测,广武汉墓群可能是在雁门关外广武古战场上牺牲的汉家将士,而且这种推断与当地老百姓的传说在本质上几乎一致。置身于星罗棋布的汉墓群中,远眺勾注山上蜿蜒起伏的长城,座座烽火台遥相呼应,油然而生一种壁垒森严的战斗气势,身边的广武汉墓不就是驻守雁门关征战而死的将士冢吗?于是在一段时期里,广武汉墓群被认为是汉家将士冢,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甚至在一些发表的书刊或文章中,可以屡屡见到诸如“戍边将士陵园”或“无名烈士墓地”之类的提法。不久,有专家对此从不同角度提出质疑!封土的高低标志着墓主人的身份,所以九米是个重要界限,就是县级以上,广武汉墓群有两个十五米以上的,而且封土九米以上的也不少。汉代森严的墓葬制度,决定了封土堆的高低与墓主人地位的高低成一定的比例,而广武汉墓封土最低的也在三四米以上,因此有专家认为,死后的士兵被葬在这里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未解之谜

那么在汉朝雁门关这个勾筑山作为雁门郡进入中原的一个通道,那是作为汉朝军队一定是要强力地保守的一个地方。如果说雁门关被突破了,那么进入中原就可以说是长驱直入了。所以很多的战事很可能并不发生在雁门关下的广武地区,而应该再往北。如此说来,雁门关脚下的广武汉墓一带,在过去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战中,并不被作为主战场,或者说发生在这里战事并不多。从葬俗上来看,过去古代的人死了之后要聚族而葬,就是要回老家和老祖宗埋在一起,要死还故里。在汉代就有这个葬俗。在关外打仗死了之后是寄埋,在和平的时候再转运回来埋到老家。种种疑义又摆在人们面前,广武汉墓群埋葬的究竟是不是那些战死的汉代戍边将士呢?历史车轮已从过去的烽烟中驶过两千多年,对于这些疑义也完全可以再找到一些合理的推断进行答复。然而就在人们对广武汉墓群的墓主人之谜困惑不解时,一件大事把人们的视线彻底拉回到了历史的最初。广武十三座汉墓的抢救性发掘工作,终于告一段落。考古人员从中发掘出土了十几具尸骨和大量包括西汉东汉的随葬物品。这些出土的尸骨和随葬品究竟能否彻底揭开广武汉墓墓主人之谜呢?那些战死在雁门关外的汉家将士到底会不会真像人们所认为那样,就是墓主人?如果不是,那么它的真正主人又会是谁呢?广武发掘的十三座汉墓,经过认定,既不是将帅墓,也不是士兵墓,而是一些富裕百姓的墓葬。难道广武汉墓仅仅是一片富裕百姓的墓场吗?那些象征身份地位的高大封土又代表着什么?1983年至今,考古人员在平朔煤矿一带挖掘了两千多座汉墓,这两千多座汉墓会不会正是揭开广武汉墓之谜的金钥匙呢?

旧广武古城

旧广武古城,在山阴县城南40公里的广武汉墓群南侧,是山西省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它雄踞隘口,南望内长城,东靠新广武城,北邻汉阴故城,西接辽朝雁门关关城遗址,是历史上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重要地带。对峙的敌楼,相望的烽火台等,构成一条坚固完整的战事防卫体系,至今仍不失当年古战场壁垒森严的战斗气势。古城城墙的确切建筑年代,史籍无载,据有关文献佐证和现存建筑考究,始建于辽代,当时为夯筑城垣,明洪武七年(1374)包砖,清代曾作过维修和补。现存城墙除外观具有明代特点外,其主体规制和构造基本为辽代故物。古城城墙周长1652米,总占地16296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城墙总高8.3米,下宽5米,顶宽3.4米,外表全部砖砌,石条作基。最上沿矮墙置垛口、望洞和射孔。整个城墙共施马面16座(包括城门马面),马面紧贴墙体,雄伟稳健,其尺度大小不等。城墙东、南、西三面设城门,不置北门,原城门上有门楼,在解放前和“文革”当中破坏。城内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广武城是研究辽金以及明代城池的重要实物资料。其造型独特,别具一格。山西省文物局拨款设专人保护和管理,并于1984年、1991年分别对城墙、西北角马面、南城墙马面进行维修,使之更加绚丽多彩。

“欲图雁门,首取广武”,广武口和白草口为雁门关的两个北口。攻破了广武,才有可能逾越雁门天险,进而挺进中原。“广武失,雁门危,雁门危,中原急。”如果说雁门关是中原的北大门,广武则是门上的锁,广武屯兵古堡位于山阴县南的雁门关长城脚下,是雁门关内外“北门锁钥”。

关口体系

雁门关与新、旧广武唇齿相依,历史上,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不时南犯,必首攻广武,后图雁门。千百年来这座雄关以其伟岸的身躯,铸就了一道钢铁屏障,见证了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历次战争。古老、雄伟和风云激荡的雁门关关城内的西关四口,六大古代军防设施承载千年历史沧桑巨变。

⑴内长城

⑵广武双关

山阴的广武有两座古城,广武是雁门关防御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雁门关北部的军事据点,由长城及其附属军事设施新、旧广武城、烽火台构筑。

历史上,逾越雁门天险有两条通道:东陉道和西陉道。两道上分别设有东陉关和西陉关,双关并存,相互倚防,四口指连接西陉道旧广武城的白草口、太和岭口,连接东陉道新广武城的广武口、南口。

①旧广武

隶书上所称的西陉出口,座落于恒山山脉的雁门关勾注西陉要冲下白草口处。史载,旧广武始建于旧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破林胡和楼烦之后,沿勾注山建内长城,同时建勾注塞即今广武城,当时属雁门郡。西汉广武县北魏广武属京之地,为迎送皇帝和大臣出征、凯旋以及外使入朝的南大门。隋改为雁门县。宋、辽以此地为界,广武属辽地,归西京道。金改道为路,属西京路大同府。明归山西省中书省,爱国将领于谦曾驻守此地,抗击瓦刺。清代至民国初属代县。抗日战争时期划归山阴县至今。今存较完整的古城墙系明、清修建。城墙东西长300米,南北长500米,城高8.2米,女儿墙高1.7米,墙基宽6米,有东、西、南三门,东门最大,西门次之,南门最小,现为国家级文物。

②新广武

原名广武营,坐落于勾注东陉要冲。重建于明洪武七年,为雁门关守卫所。由山瓮城、广武城、南关瓮城三道防线组成,远远望去,新广武城像簸箕,南关瓮城象斗一样,俗有“金斗银簸箕”之称,意即城防之坚固。明代这里一直设重兵把守,并兼挟平型关大捷北楼口、大石等18个关隘,雁门关的许多重要军事设施,多设于此。

旅游信息

旧广武与新广武城之北,共有288座。整个墓群南依群山,北连朔州平川,从南向北俯瞰,由高到低,大小不一的封土堆星罗棋布。最高封土十多米,最低的也有三米多。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为全国之首,1988年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在汉墓群南端修建了广武汉墓群保管所。

广武墓群虽然未发掘,但从墓群西北端被水冲塌的四座墓室看,为砖室墓,出土的文物有陶壶、陶罐、陶钵、陶及五铢钱等,从墓的形状和出土文物考证:当为东汉时期。新广武和旧广武地段,在汉代时属雁门郡的阴馆县管辖。阴馆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置,东汉时雁门郡治从善无县(山西右玉境)迁于此。据《太平寰宇记》称:“阴馆城今名下官城”,故治即今朔州市朔城区汴子乡下官城一带。

价值意义

这里依山傍险,雄踞雁门关前,在古代历为屯兵扼守、中国兵家必争之地,汉王朝在此设县置郡,抵御匈奴贵族南下,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广武汉墓群是汉代雁门郡治和阴馆县官吏与富豪人家的集中墓地。它是研究我国汉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