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良 :明朝进士,河南按察司副使

更新时间:2023-11-10 11:13

张士良(1578~1664年),字思元(源),号起南,世称张老爹、菜埔老爹,云霄县火田镇菜埔村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张士良中壬子科高宗谷榜为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己未科庄际昌榜登进士。任安徽贵池、太和县县令,不久调任礼部试同考官。后升任户部郎中,崇祯三年(1630年),调任宁波市知府。崇祯七年(1634年),张士良迁任河南按察司副使,兼大梁兵备道,驻信阳市州,为正四品官衔。

人物生平

张士良出生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祖父张珍伟早殁,父亲张具锦也是一名贫困的学者。在家道贫寒的生活环境中,少年时期的张士良刻苦攻读,同后任东阁大学士的林一起就读于平和岩岭儒老庄诚斋。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张士良中壬子科高宗谷榜为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己未科庄际昌榜为进士。最初,张士良任安徽贵池、太和县县令,不久调任礼部试同考官。因公正,他又升任户部郎中,崇祯三年(1630年),张士良调任宁波市知府。当时倭寇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他筹饷练兵,备御倭寇,很快安定全境。又整饬吏治,明断悬案,卓政惠民。

崇祯七年(1634年),张士良出任河南省副使时,他已年届58岁。当时他看到朝政昏暗,官场,仕人迂腐,腐败蔓延;加上河南一带又是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势力的主要活动区域,阶级矛盾尖锐,社会秩序混乱。在战乱频仍、内忧外患、百官弃位、隐居保命的氛围中,张士良自觉气力不济,无可作为,难以继续栖身乱世官场,决然弃仕回乡。

他返乡后一面为其岳父暨恩师庄诚斋夫妇在马铺凤仙墩筑墓,延请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林釬撰写《明待赠诚斋庄公墓志铭》;一面着手在家乡营造云霄菜埔堡。后隐居平和灵通山狮子岩,带发修行,潜心参禅,独善其身,过着超然物外的佛教徒生活。不过这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明末遗臣,虽归隐山林,皈依佛门,却依然忧国忧君,关切民生。在南明的动荡岁月中,他仍眷恋已经倾覆的明室江山,成为支持“万姓集团”从事反清复明活动的幕后人物。

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初五,张士良的故友,南明吏、兵二部尚书黄道周在江宁东华门就义;十月十九日清军攻入漳州市,彻底捣碎了隐居灵通山的张士良内心的复国兴邦之梦。此后,清军与郑成功在闽南粤东展开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张士良虽然在灵通山遁入空门,伴着古佛青灯、晨钟暮鼓,过着闲云野鹤般恬静的生活,但他密切关注着时局动态,反清复明信念从未泯灭。顺治七年四月,闽南诏安二都九甲地方武装势力“万姓集团”被施琅收编后投靠“延平郡王”郑成功,即扛起“反清复明”义旗,正好同张士良“明不服清”、“誓不臣清”的前明士大夫心态异道相谋。在佛家道友、万姓集团主要成员万五道宗请托下,精通佛学、工于书法的张士良毅然为其拓建的长林寺书写《长林寺记》、《长林寺弟子报恩题名志》两方碑文,并邀请族弟张天维(崇祯十年进士,曾任泽州沧州市知府)前往庆贺。

张士良在自己题写的《长林寺记》碑额冠以篆书“皇明”二字,表明对朱由榔政权寄予厚望,对匡复大明抱有幻想。浓烈的忠君思想和排满情绪跃然碑中。

有关晚年张士良的行踪,据《张氏家谱》载,他离任后还曾到饶平县霞绕村探视宗亲,为其择地兴建朱文公祠,此行见载于翰林张愧日撰写的碑记中。他还在云霄西林兴建张氏家庙,为菜埔威惠庙题匾“世翼南邦”,凡宜宗益乡为民之举,皆倾心尽责尽力。《平和县志》卷六·艺文又载,顺治壬辰、癸巳间(1652~1653年)平和县重建城垣(县址原在九峰镇),他欣然题写《重筑城垣功德碑记》。云霄云山书院保存的《福建大总制少保李公重建云霄镇城功德碑》,载述清闽浙总督李率泰征调九县民夫修建云霄镇城防御寇患的功德。其正文列镌的“合郡乡绅”主董筑城者姓名中,即有前明宁波市知府”张士良与太常寺少卿、“吏部郎中”陈天定等名宦耆宿,可见张士良投身家乡公益事业是不遗余力的。

清康熙三年(1664年),张士良与世长辞,终年87岁,被安葬在平和安厚后坪山,入祀乡贤祠,其塑像供奉于狮子岩、天堂岩及菜埔张士良故居。

主要功绩

张士良是云霄县明朝遗老,是云霄菜埔堡的倡建者,被当地民众敬称为“菜埔老爹”。云霄位于中国福建东南沿海,经常受倭寇侵扰,自明弘治、正德年以来,云霄常有山寇海盗出没。特别是明中后期,沿海倭寇多次到云霄镇城及各村抢劫,菜埔村未能幸免,村民苦于寇患,苦不堪言。张士良出面筹资在漳江之畔建筑深高墙的菜埔城堡,保护该村张姓一族数百户人家。从此,菜埔村开始安定,不再因寇患流离失所。

人物故宅

(菜埔堡)

菜埔堡是最具闽南特色的明代城堡,其主体建筑至今保存较好。城内有张士良故宅,堂中供奉其夫妇的塑像

菜埔堡略呈椭圆形,三合土夯筑,周长约500米,城墙依地势而建,高5至10米不等,最高为3层,外墙基厚0.7米,内墙厚0.4米,墙顶城垛列布。南、西、北三面城基在不同距离之间,有数处单向曲凸建筑和一处马面布局。堡外从北面引漳江上游水流绕护城墙。堡辟东西南北4门,均筑城楼,其中北门额题篆书“拱极门”。

北门外1.3米处,有天启五年(1625年)敕建的“贞德垂芳”坊。坊表为石结构,由四根抹角方形石柱承贯,石阙顶,脊首雕圆卷状,架以两道平梁。正楼中立“圣旨”竖匾一方,左右嵌浮雕太监立像两方。上枋梁横镌行楷大字“贞德垂芳”,下枋梁镌宋楷“旌故处士张珍伟妻朱氏节孝之门”。两侧次楼小平梁上各镶人物故事图案浮雕一方,柱端对饰石雕卷草、鱼龙雀替。立柱镌有探花陈子壮赠联“鲤膳怡姑湘竹霜深斑有泪,熊丸课子阶兰日暖玉生花”。正楼两梁间,夹镶青石匾额3,上镌奏本原文三则,以彰扬张士良的祖母朱氏20岁守节奉姑抚子的贞德。今菜埔堡内有住户300余家,埕前巨幅浮雕麒麟图照壁由三方青石横向叠合而成,相传是张士良从宁波市从水路运回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