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金 :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党总支书记

更新时间:2024-09-20 23:37

张宝金,男,汉族,1949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祖籍山东省无棣县,现任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元宝村是小说《暴风骤雨》中元茂屯的原型地,被称为“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张宝金是该村党总支书记。32年来,他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把昔日的“光腚屯”建设成为“亿元村”。

人物经历

1968年,张宝金从山东省无棣县闯关东来到元宝村,受《暴风骤雨》精神的熏陶,从心底产生了对这片黑土的热爱与眷恋。

197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80年,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元宝村被人们称为“光腚屯”。张宝金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根据本村实际情况,确定了立足于“农”、取利于“工”,实施“以工养农、工农并举”的发展方针,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创办了小木农具加工厂、卫生筷子厂、铅笔板厂、制笔厂等村办企业,村集体经济实现了裂变式的发展。

1996年,在张宝金的带领下元宝村的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1.1亿元,从一个远近闻名的光腚屯,一跃成为亿元村。

心系山村

扶贫帮困

张宝金扶贫帮困、乐于助人,主动帮助村里弱户发展多种经营生产,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村集体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村民富裕才是最终目标。”这是张宝金一直坚守的信念。姜春清是元宝村一位普通的村民,1986年初中毕业以后,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家里只有十几亩地,种粮食作物的收入实在是太少,做点买卖又不知从哪里着手。正在他愁眉不展、苦于无策的时候,张宝金主动找到了他,为他提供了资金,盖了猪舍,一次购进了30头仔猪,并为他买来了养猪方面的书籍。几年时间,他的养猪场不断扩大,达到年出栏2000多头的规模,收入60万元左右。张宝金发现他的发展潜力后,又主动帮助贷款承包了500亩荒山,全部植树造林,建了养鱼池、纯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和一座小型烧碳厂。2007年经张宝金引导,他又饲养了平菇、木耳等食用菌,建起了1800平方米的葡萄采摘大棚。如今,他的经济实体已经达到近千万元,年纯收入百万元左右。为帮助其他的弱户,在张宝金的组织和支持下,由姜春清挑头,成立了元宝村养殖协会;由姜春清的爱人挑头,成立了养兔协会,村里50多户弱势农户加入了协会。在张宝金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倡导下,涌现出一批养猪专业户、养兔专业户、木耳生产大户、林业大户,元宝村民共同走上了富裕之路。

带病上阵

张宝金心系山村发展、情系百姓福祉的大爱情怀,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拥戴。1993年,张宝金遭遇车祸,头把挡风玻璃撞得粉碎,整张脸面目全非。他昏迷住院期间,几乎全体村民都来到医院流着眼泪等着他醒来。刚刚度过危险期,他不顾医生的劝阻,冒着伤口感染的危险,强行回到了村中,得知消息的村民自发在村口放起了鞭炮。当群众看到张宝金边打点滴边工作的场景,无不为之动容,就连他的妻子也流下了眼泪。在张宝金心里,村里的事、大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已的事、家中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辛勤工作

30多年来,他每天早上五点半就开始工作,半夜才回家休息,从来没有休过节假日,从来没有拿过一分钱补助。即使躺在病床上,他也没有放弃工作,一丝不苟地操持着村里、企业、村民等各项事务。为打造绿色银行、发展万亩林,患有胸膜炎、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的张宝金亲自上阵,60多岁的他因劳累过度多次休克在劳动现场。由于身体原因,张宝金提出辞去村党总支部书记职务,村民们纷纷涌到村办公楼前,央求他继续担任。选举当天,身在外地、多次未参加选举的选民都专程赶回,投上了写满依赖与希望的庄严一票,张宝金再次以100%的支持率当选。如今,近70岁的张宝金依然操劳在工作岗位上,为了村里的父老乡亲无怨无悔地奉献着。

大爱情怀见赤诚。张宝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博得了全村父老对他的爱戴和信任。此情此景,恰似当年周立波和广大贫苦农民结下的鱼水深情,《暴风骤雨》精神,在元宝村再次得到升华和放大。

山村现状

张宝金心中始终装着元宝村、装着老百姓,心甘情愿、无私忘我地为元宝村的事业和村里的百姓服务,努力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富裕起来的元宝村,为村民代交各种费用,使本村村民比全国的农民提前23年免交了村统筹和镇统筹,提前1年免交了农业税。从1995年开始,元宝村九年义务教育费由村办企业支付。凡升入重点高中和中专以上院校的学生,村里分别奖励500元、1000元和2000元,仅此一项每年奖励就达2万多元。为改变村民生活质量,在张宝金的主持下,村里投资3822万元,建设了新村别墅和住宅楼2.46万平方米,303户农民住上了楼房和别墅,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美好生活。目前,元宝村的砖瓦化率,自来水、有线电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都达到了100%。全村资产超千万的有10户以上,超五百万的有7户以上,超百万的有20户以上。

获得荣誉

主要成就

科技兴农

张宝金热爱土地、依恋土地,十分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投入。由于村办企业的兴起,村里的劳动力大量地向企业、工商业分流,到21世纪初,全村的耕地以转包的形式集中在74户农户手里。种地的少了,而张宝金却没有放弃这些农民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带领群众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近年来,累计投入432万元,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1200亩,改造中低产田2500亩,开发水田3000余亩,修干渠2700延长米,改变了元宝村种地靠天吃饭的历史;投资400万元,成立农机合作社;投资120万元建立了食用菌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对管线喷灌技术进行示范,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在技术培训上,张宝金每年都聘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和科技人员深入到村开展科普讲座,向农户讲解农村实用新技术和相关市场信息,推广新的种植品种,指导农户发展高效、绿色农业。经过张宝金多年的努力,元宝村打造出大农业生产格局,纯绿色水稻生产基地、良种培育基地、浆果生产基地……规模化农业生产为村里的种粮大户们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百万元的年收入,让种粮大户们心里乐开了花。

张宝金目光远大,情系子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给元宝村后代留下一座绿色银行。为了给村办企业留下一座后续木材基地,张宝金亲自设计、规划、参与劳动,利用近十年的时间,将万亩荒山打造成了集经济林、观赏林、教学林为一体的万亩生态林。在进行这项工程之初,曾有亲友劝他:“你已经60多岁了,儿子、孙子又都在外地发展离开了元宝村,种这些树,你根本借不上力,就别拼上老命折腾了!”张宝金动情地说:“老少爷们信得着我,我做事就得对得起他们。我只要在位一天,我就要为他们考虑事,办实事。”

工业立村

张宝金敢闯敢干、开拓进取,初期创业的成功,更加坚定了他壮大企业规模,谋求更大发展的信心和决定。1987年,村集体已经有了6万元积蓄,部分村民产生了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面对这种形势,张宝金提出,要冲破思想束缚,放眼长远,迅速壮大企业规模,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张宝金经过多次考察,提出了投资60万元,创建元宝村卫生筷子厂的大胆设想,盈利之后,村利润、企业积累和股东分红比例为3∶3∶4。也就是说,在村里不投一分钱的情况下,每挣100块钱,村里得30元,享受干股用于村里各项开支和公益事业;企业得30元,积累资金壮大发展;股东得40元,算做回报并成为村里率先富起来的群体,以此为基础带动全体村民共同致富。出于对张宝金的信任,这项决议一出,村里的干部群众创业热情大增,短短10天时间,富裕农户集资54万元,元宝村成功办起了卫生筷子厂。第二年改为元宝山餐具厂,卫生筷子开始远销日本和东南亚。1992年,张宝金力排众议,与香港伟盈国际有限公司签订合资建厂协议,成立了黑龙江省元宝山木制品有限公司,获得了产品的直接出口权;1994年,在上海中铅一厂的支持下,新上了铅笔生产项目;1995年,他针对大兴安岭地区木材储量大、质量好、价格低的优势,在大兴安岭办起了8家卫生筷子加工企业,把企业做到了域外,所有产品全部运往大连市、北京后再出口国外,当年创产值1亿多元。

张宝金思想超前,志向高远,集体经济发展了,但他始终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2000年,张宝金提出了“迈出国门办工厂”的思路,7次到俄罗斯考察,4次与对方官员谈判,最终购买了俄方一座山林的采伐权和厂房设备,并派出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50人,聘用俄方工人100人,成立了元宝山远东木业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年加工半成品卫生筷子20万箱,返回元宝村进行精加工后出口日本,年出口创汇320万美元。主导产品卫生筷、铅笔、铅笔板等远销美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及台、港、奥等地区,国内畅销北京、大连市上海市天津市广州市等大中城市。元宝村年加工铅笔23亿支,铅笔板3000万罗,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0%和60%,从业人员3500多人,是全国铅笔板集散地。全村劳动力有80%从事企业生产、20%的劳力从事农业生产,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0%来源于工业。目前,完宝村正在建设规划面积90万平方米的铅笔工业园区,预计基础设施总投资7200万元,计划3年内建成可容纳40家企业入驻,并力争实现“企业驻满,年加工铅笔板1亿罗,铅笔60亿支,实现产值20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的目标;计划在5年内,使铅笔园区产品产量达到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80%,10年内在园区组建一个中国铅笔工业集团公司,把尚志市打造成亚洲铅笔之乡。现已投入资金500万元用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进企业4家,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均已开工建设。

文化兴村

张宝金与进俱进,继往开来,依托土改品牌优势、优良生态资源和特有民俗文化,极大地推动了元宝村旅游产业发展。近年来,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重点建设了《暴风骤雨》纪念馆、荷花池、元宝山等六大景区,修缮了城门楼、办公楼,完善了区内的路线标识、指示牌、接待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景区被评为国家级3A景区,成为哈尔滨市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极大地带动了服务业、餐饮业的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近年来,元宝村已接待游客数十万多人。

张宝金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举全村之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他的主持下,科学编制了元宝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累计投资1780万元,硬化道路11.3公里,让村民走上了宽敞、干净的硬化道路,结束了泥泞村路的历史;完成了村内街道2200延长米的排水工程,在两侧安装了1700延长米的彩钢栅栏,铺设了500平方米的彩色步道板;道路两侧种植了7000棵绿化树,安装了92盏路灯,铺设自来水管线4000米,完成了镇村地下排水工程。

张宝金注重文化,向往文明,积极组织开展群体性文化活动,扎实推进文化兴村建设。为满足村民的文化需求,张宝金在村办公楼内辟建了1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免费向村民开放,购置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供村民学习、阅赏,现有各类书籍5000余册;组织100名村民成立了秧歌队,统一购买了全套的器材和服装、折扇等用品,多次组织大型表演,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建成标准化篮球场2个,安装全套体育健身器材2套,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健身场所;大力开展群体性文化活动,以各村办厂团支部为基本单位,每年举行书法、剪纸、绘画展览和篮球、象棋比赛,凡各联队、各厂区文化娱乐活动搞的好的,年终都有不同程度的奖励。浓郁的文化氛围,为元宝村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人才,村民多次在市里的文艺汇演中获奖,并以农民演员的身份参加市里的春节晚会、省、哈尔滨市组织的红歌会、农民演唱会等活动。张宝金实实在在的为百姓谋利办实事,真正的做到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使元宝步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快车道,以骄人的业绩,书写了《暴风骤雨》新篇章。

改革成就

张宝金第一次感受“改革”的分量是在1983年,那时地处东北偏远山区的元宝村,才刚刚温饱。

用村里老人的标准衡量,当时的张宝金已经“了不得”,他当了3年村支书,全村在他带领下,从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花钱靠贷款的“三靠村”变为温饱村,还有啥不知足?

祖籍山东省的张宝金闯关东来到元宝村,和很多“穷怕了”的人一样,对贫穷有一种融入血液里的警觉。有了温饱的张宝金却一直被一种担忧困扰:粮食增产越来越难,想致富咋办?

1983年6月10日上午,一次决定元宝村未来命运的全体党员大会召开了。张宝金把心里“问号”端出来,党员们沉默了,有人“吧嗒吧嗒”抽起了旱烟。老党员谢福明首先打破沉默说:“党员如果只顾自己,那和群众有啥区别?”时任村会计的炳昌说:“今后咋干,都听党支部、听宝金兄的。”

张宝金说,要想富,就得响应改革号召办企业。

但创业的征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尝试办砖厂、建筑队失败后,张宝金提出,结合元宝村周边山区产木材优势,集资办小木农具加工厂

集资,说起来容易,张宝金连开两次会动员,却一分钱也没集上来。村民牛显吉说:“大伙那时真格儿(确实)穷。另外大伙也在合计,党员干部光动嘴,自己咋不拿钱?”

张宝金知道,妻子杜兴荣“有病都舍不得吃药”攒了些辛苦钱,不好意思直接要,他决定先“讨好”妻子,主动回家做家务、帮妻子干活。杜兴荣早就看穿了张宝金的“小把戏”。村里再次开会时,她用手绢包来了家里的全部积蓄1.3万元,还撂下一句话:“我连买盐的钱也没留,相信你们能干好。”

在张宝金的带动下,村里掀起了集资的热潮。有的党员把牲口卖了,有的把给孩子结婚的钱扣下了,有的把给老人留的棺材板卖了。短短20多天里,集资3.7万元。

小木农具加工厂让元宝村淘到了“第一桶金”。闭上眼睛攥着嘎嘎新的票子,张宝金仿佛又置身于伐木的深山,耳畔响起了响亮的火车汽笛声。他猛地咂摸出啥叫“改革”?改革就像火车头,拉着大伙朝致富方向跑。

明白了这个理儿,元宝村发展的每一步,都踩在改革的“鼓点”上。从小木加工厂到筷子厂、铅笔厂;从集体企业一枝独秀,到全村股份制、私营企业百花齐放;从立足小山坳,到把企业办到大兴安岭大连市俄罗斯。30多年间,张宝金把一个没资源、没区位优势的“光腚屯”变成了全村总资产6.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万元的亿元村。

集体是“老母鸡

东北俗语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在元宝村,却是教好徒弟,徒弟和师傅组团发展。

早在1998年,元宝村的总资产就已经突破亿元,村办集体企业更是红红火火。看着办厂挣钱,村里的“能人”三三两两来找张宝金,能不能教我们办厂?

一心带领大伙致富的他一口答应。这个决定让很多村干部质疑:大伙都干,还不把集体企业挤“黄”了?

张宝金解释说:“大伙想致富是好事,集体企业就是‘老母鸡’,孵出的企业越多,无论是对村里还是对个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能人”们先后到村里的铅笔厂打工、学习,然后回家办厂。从三家五家,慢慢发展到十家二十家。曾经有质疑的人发现,市场不仅没“黄”,反而越来越大,甚至不用做广告,客户主动来找。

“多亏了老支书,我的企业才能做到原料、销售两头在国外。”宝村宏远木器有限责任公司经理王连军感慨,都说同行是冤家,但老支书不仅主动传授技术,还帮着我们联系客户,组织企业组团到国外买木材,带大伙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开拓国际市场。“全村这些私营企业,办贷款、跑手续,谁敢说自己没沾过老支书的光?”

如今的元宝村是著名的“中国铅笔之乡”,全村以铅笔、铅笔板为主导产业的各类企业30余家,铅笔板产量占全国60%,铅笔产量约占全国1/4,产品远销到德国、俄罗斯等世界各地。为了更充分挖掘村集体孵化器潜力,元宝村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铅笔工业园区,未来5年内,铅笔园区产品产量有望达到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80%,成为“亚洲铅笔之乡”。

不少人对张宝金的超前决策佩服不已。张宝金却说,道理很简单,一个企业单打独斗再能,也要去找市场,组团发展到一定规模,市场就会主动来找你。

参考资料

带领村民捧起乡村振兴“新元宝”.今日头条.2021-07-1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