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 :贝多芬创作的钢琴奏鸣曲

更新时间:2024-09-20 21:04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又名《悲怆奏鸣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于1797年至1798年创作的钢琴奏鸣曲,题献给他的朋友李希诺夫斯基伯爵,是贝多芬早期奏鸣曲的巅峰之作。该曲包含了3篇乐章。

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作于1797年至1798年。贝多芬将该曲题献给他的朋友李希诺夫斯基伯爵,并于1799年由维也纳的艾德尔社初次出版。李希诺夫斯基是一位音乐爱好者,贝多芬从1794年至1796年间曾住在他的家中。伯爵十分欣赏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才华,曾多次赠其年金和弦乐器,可以说是贝多芬的第一个保护人和朋友。

标题中的“悲怆”,是“Pathétique”的译文,从中文的字面上看,是悲剧性的,或是叙述悲痛命运的。其实不尽然,“Pathétique”有两重含义,一个是“悲痛的”,另一个是“激动的”。只强调悲痛的一面是不全面的。从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的音乐中,也可以看到,序奏是悲壮的,快板乐章是激动的。关键是,如何理解这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这是达到了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而在听到威廉·肯普夫、施纳贝尔、威廉·巴克豪斯、巴伦波伊姆等人演奏的这首乐曲录音时,我就更想探究这首气势磅礴的奏鸣曲何以会有一个与其音乐精神并不很符合的名字了。原来,这个形容词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自己写上去的。在这首作于1798—1799年间的标号为op.13的钢琴奏鸣曲初版扉页上,贝多芬写着“Grande Sonata Pathetique”(悲怆大奏鸣曲)。在他的32部钢琴奏鸣曲中,只有这一部和op.81a“告别”是由作曲家自己加上标题的。二十八、九岁的贝多芬,正值青春年华,事业蒸蒸曰上,为什么要写上这么一个标题呢?罗曼·罗兰在他著名的《贝多芬传》中回答了我的疑问:

“……然而痛苦已在叩门;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后就永远不再退隐。1796年至1800年间,耳聋已开始它的醢刑。”1801年,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在给韦该勒的信上写道:

“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两年以来我躲避着一切交际,因为我不可能与人说话:我聋了。要是我干着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敌人们又将怎么说,他们的数目又是相当可观!……在戏院里,我得坐在贴近乐队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员的说话。……人家柔和地说话时,我勉强听到一些,人家高声叫喊时,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普鲁塔克 教我学习隐忍。我却愿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雅威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避难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 “悲怆”奏鸣曲本身和这封信,揭示出了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有人曾将这首奏鸣曲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比较,指出在这两部作品中,存在着共同的“青春的哀伤感”。可能人们是从这个标题出发,将它和当时德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绪相对应而作出这种结论的。确实,在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在沃尔夫冈·莫扎特的g小调第40交响曲中,都弥漫着类似的情绪。但贝多芬毕竟有其独特的个性,实际上,他的作品中弥漫着的是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弥漫着一种对无限、对理想的渴望。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肉体上和生活中的种种痛苦、恐惧、忍让、敬畏,他感悟到了生命的升华。正如E·T·A·霍夫曼所说:“人的心在尘世之物中感悟超尘世之物。”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在他的生活中感觉到了悲怆,感悟到了生命中自我的力量,他将这些写进了这部奏鸣曲,用音乐把我们带出生命的躯壳,导向那无垠的精神疆域,向我们的灵魂中灌注了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我的王国是在天空。”

“我是替人类酿制醇的酒神。是我给人以酒神上至高的热狂“我们这些精神上无限而生命有限的人,就是为了痛苦和欢乐而生的。几乎可以这样说: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能得到欢乐。”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在自己的痛苦中培育出精纯美丽的花朵,献给世人,解救世人,造福世人,他是人类的英雄,人类的普罗米修斯

鉴赏评价

题目“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可以说是音乐典范——是日记式的生活状态的反映。而贝多芬在他的音乐声中告诉我们,他已超越了现实,摆脱了尘世的困苦。在精神上,他是胜利者。(《音乐鉴赏》评)

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Op.13

【乐曲鉴赏】

第一乐章是宏伟的奏鸣曲式。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重板的引子充满古希腊式的悲剧气氛,雄辩的语调具有巨人的气概,绝无儿女情长似的缠绵悱恻,对命运的激愤之情和身处绝境却刚毅不屈的气度使听者热血沸腾。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温馨而虔敬,如同抒情的无词歌。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对生命、对人类的爱就像阿波罗的阳光一样,明澈地闪耀在每一个音符上。那部韩剧“爱有天意”中女孩子在学校作钢琴独奏时演奏的就是“悲怆”的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是回旋奏鸣曲式,快板,c小调,2/2拍子。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一开头便是如雨珠倾泻而下的连奏,主部主题洋溢着青春的明快和不可抑制的生命活力,而在欢笑的背后,是微微的不安和骚动。大调的副部主题虽然明朗,却也以急速的运动暗示着心态的不稳定。插部以一种宣言式的坚定语调表达了真正坚强稳定的意志。这个乐章的好几个段落都有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惯用的“签名式”结尾,让人领略到作曲家的自信和潇洒。

演奏技巧

触键方法

第一乐章展现了贝多芬热情的态度,以及轻快的姿态。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应是强烈集中轻快的。例如自第90小节起,切分音形态的主题热情洋溢,弹时应集中所有的音。第84 小节起的渐强,需要突出第一个跳音。第114至121小节演奏时要有歌唱性。第126至131小节不要渐慢,最后一个音延长,然后在TempoⅠ回到早先的速度。

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慢板,整个乐章的触键是柔和、舒缓的。第三乐章快板的回旋曲,整个乐章的触键方法跟第一乐章类似,也是非常集中轻快的。弹奏时注意开头一小节是弱的三个跳音,然后到第 4 小节左手低音的 C-B-降 A 的旋律线,很容易被忽略,弹奏时要特别注意。到 第19 小节的 fp,由于前面一小节有一拍半的休止空间,这里应弹得很沉。

力度处理

第一乐章整体非常有力,但不同地方的f应有不同的弹奏处理方式。例如从12 小节开始右手的主题需要一气呵成,不要太断,由弱渐强。第28 小节的 sf 是在 p 中的sf,左手以持续的感觉弹出便可以有 sf的效果。从第46 小节开始的4个sf要像下台阶一样渐弱,然后到 50小节的p  。

第二乐章整体舒缓、力度弱,所以弹奏时要注意区分p和pp。第50 小节的渐强之前是 pp,在第51小节中再度出现的主题,由于内声伴有三连音,显得格外寂静。内声的处理要很用心,第66 小节起进入 pp。第67-69 小节是最后的感情起伏,这时弹奏的音色非常重要。随后的三个 pf 也包括在内,全部是 p的感觉,尽管还在闪烁、摇曳,但火焰逐渐变小,最后在 pp 中消失。

第三乐章回到快板之后,力度也从第二乐章由弱变强,而且还要表现出各个位置的 f,尤其是 ff 出现的位置。例如,从第171 小节开始,要激烈地朝末尾推进,紧张感需要有所呈现。尤其是加在第185小节的ff,要一直保持到第188 小节。随后,进入189 小节的p中。从第 198小节到201小节的ff,是该乐章的高潮。最后的 ff,要用稍宽广的感觉弹奏。

艺术特色

总体构思

该作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几首自己加标题的奏鸣曲中的第一首,他把它称之为“大奏鸣曲悲怆”,以示他对这首乐曲的重视程度。只要仔细研究乐谱,就可以十分明确贝多芬的用意。这是他在和命运的第一次交锋中表明对恶运的态度。这一主题思想在他以后的诸多作品中,被再三地加以发展。

调性特点

调性方面,该作采用的创作技法具有独创性。在频繁交替大小调的过程中,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细致;而频繁变换调性这一点,也将浪漫气息敏感地展现了出来。在浪漫主义钢琴奏鸣曲中,这种技法的运用非常新颖,也是作品创作的特点之一。第一乐章具有一定的悲剧色彩,这种情感色彩也是通过变换大小调的方式予以展现。频繁交替的大小调使音乐的震撼力更加强烈,也把听众带入了作品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作品的悲怆。但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在创作时并未满足于此,在乐曲结束之时,他又将音乐的调性回归,此时在优雅、庄重与激昂中又加入了浪漫气息。

和声学特点

和声方面,贝多芬也通过该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等音移调的方式在作品中多次运用,这一做法所展现的效果不同寻常。例如在第一乐章中,音乐在陈述时采用的是 g 小调,之后突出转为 e 小调,这种等音转换是通过减七和弦的方式实现的,此时所表达的气氛在悲剧成分中增加了冲突的激烈性。除了等音和弦的转换音调以外,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在渲染音乐时还运用了很多不协和音来实现悲怆情绪的渲染。例如,作品开篇时,和音部分所采用的小二度就是极不和谐的和声学。这种做法,使音乐的表现力更加膨胀。

节奏特点

节奏方面,贝多芬在创作该作时也体现了独创性。频繁变换的节奏使该作表达的音乐动力更加强大。例如在第一乐章的第10小节时,半音音阶急剧下降的用法,与前面的引子产生鲜明的对比。前面的引子节奏缓慢而沉着,之后的半音阶如同激流一般,音乐在此时突破了阴沉的情感色彩,实现了新的突破。在第一乐章即将结束时,节奏中突然进入快板节奏,使此时的气势如同暴风雨一般激情而兴奋。此外,动力性和不平衡感还通过切分、休止与附点等形式凸显出作品的感染力。

参考资料

悲怆奏鸣曲全乐章(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op13 in c minor).网易云音乐.2024-03-23

悲怆奏鸣曲.网易云音乐.2024-03-23

《强者独白》致敬心中的音乐英雄贝多芬.今日头条.2024-04-1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