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家乡 :四川泸州市古蔺县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1 16:06

护家镇位于四川省古蔺县中部地区,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6公里,护家镇东面与龙山镇相连,南面与观文镇接壤,西面与县城所在地彰德街道毗邻,北面与工业重镇永乐镇接壤。全镇幅员面积103.5平方公里,护家镇下辖9个行政村,70个社,一个社区居委会,两个居民小组,全镇现有农户5000余户,23000余人,其中农业户4600余户,22500余人,城镇居民户400余户,1500余人。

乡情概况

护家镇政府住地距县城16公里,全乡幅员面积10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700亩,辖9个行政村,72个组, 1个社区,2个居民小组,人口23856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发展成绩喜人。

护家镇位于古蔺县中部。与古蔺、永乐、龙山、观文、双沙五镇相邻。面积90平方千米,人口22037人(2006年末),其中苗族850人。面积103.5平方千米,人口23856人(2007年前后)。辖1个社区、9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小组。乡政府驻护家街,距县城16千米。建有玉龙、上坪、凤田水库。

代码 510525201:~001护家街社区 ~201中坝村 ~202兴阳村 ~203新店子村 ~204天堂村 ~205锅厂村 ~206凤田村 ~207农场村 ~208桂香村 ~209红响村。

区划沿革

古蔺县辖乡。1911年前始建付家乡,1958年改公社,1992年与兴阳乡合并建护家乡。   1997年,面积90平方千米,人口2万人,辖锅厂坝、马地、玉叶、天堂、瓦坝、凤田、龙塘、桂香、杏花、上坪、响水、红果、杨家、兴阳、东升、新河、奇龙、中坝18个行政村和护家居委会。 2006年,将观文镇建设村的5、6组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护家乡。2015年由乡级行政升级为镇级行政。

基础建设

S309线和古双路纵横穿越全境,乡村公路通车里程150多公里,实现了通村达社和对外连接。同时,通村水泥路建设已起步,便捷的交通网络即将形成;通过水土保持、集雨节灌、小型水利、烟水工程和安全饮水等项目的实施,全乡人民的生产、生活用水基本得到了保障;2008年已实现全乡通电,途经境内的110千伏双回路及龙山变电站建成后,电能将有更好的保障;实施省级小城镇建设,使护家场镇规模高起点、高标准地扩大了2倍,商业网点、学校、医院、供水、供电、通讯等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年内还将按照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的设计方案启动场镇二期开发工程,场镇规模定将逐步扩大。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

护家镇优越的自然秉赋和区位优势,催生了农业生产上的粮、烟、畜、菜、果“五朵金花”。全乡形成了10000亩优质玉米基地和5000亩优质稻基地;以仔猪和商品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蓬勃发展;以梨属和李子为主导品种的水果发展进入实施阶段;通过现代烟草农业配套项目建设,形成了7000亩优质烟草基地,烤烟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基地1500余亩,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护家蔬菜”品牌和稳定的销售网络,尤其是辣椒和生姜生产基地的建成,缩小了古蔺县与外地在蔬菜上的贸易差距,填补了泸州市种姜产业的空白,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

工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护家乡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建成了机械采掘、技术完善、管理规范、年产15万吨的龙洞煤矿,建成了马地石场、上坪砖厂、众利砖厂等建材企业;立足农产品资源,建成了木材加工厂,现正在引资筹建蔬菜加工厂和秸秆制碳厂,工业经济在全乡GDP中的比例逐年提高。

劳务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全乡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加,如今,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达5700多人,年创收达3000万元以上,已成为护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产业发展

该镇新一届党委、政府针对护家镇农作物生产布局实际,决定充分利用护家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质蔬菜逐步实现产业化,使农民增收,推动全乡经济发展。

高起点就是市场定位高,面向的不仅仅是古蔺县市场,也不仅仅是泸州市市场,而是融入各加工公司和整个蔬菜市场参与生产、加工和销售,用工业化发展思路抓农业。高品质,就是一开始就定位发展无公害蔬菜,使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做到与国际接轨。高速度就是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由政府引导扶持,积极探索市场需求,找准市场突破口和增长点,下大决心、花大力气,从散户自主发展经营模式逐步过渡到大户产业化经营模式,力求提速增效,快速发展。高效益就是认准蔬菜发展的路子,找准农民增收的法子,力求发挥效益让农民尽快得到实惠。

现基地面积已经扩大500亩,面对的是古蔺市场,主要生产时时令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已经在古蔺农贸市场形成品牌—护家蔬菜。建立了专门的销售门市同时向有关部门积极申报无公害认证和注册商标。

通过与省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泸州百绿公司合作,将土地实行青菜和海椒轮作,定向销售给该公司。如今640亩青菜已经交售完毕(因为受灾损失较大,但政府采取相应措施,没有挫伤农民种植积极性),正在进行海椒移栽准备,预计海椒种植面积可达1000亩。同时跟公司磋商,可望建立蔬菜初加工厂,提高产品附加值。这一模式可使种植户每亩年增收3000元以上。

泸州市政府要在龙马潭区江阳区泸县等地打造全国菜姜生产基地面积达3万亩,姜种需求量极大(每亩需800—1000斤)现只能从乐山市等地购进,深受市场制约。龙马潭区农业局派专家对我镇调研根据我乡的海拔、降雨量、土质、气候等因素,认为我镇适宜种植种姜,所以决定在我镇发展种姜产业,由专家指导试种6亩,我镇自主发展50亩,一旦试种成功,就可以扩大规模进行发展,从而形成种姜产业,使镇成为泸州市种姜基地,逐步填补泸州市的种姜需求,融入整个泸州关于生姜的生产加工产业链。

镇党委、政府认定蔬菜发展趋势,花大力气,大投入,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和观念,精心打造蔬菜产业,希望2011年能够实现实质性的突破,作为新一代拓荒者,我们正营造成风清气正的环境,打通条条绿色通道,资源开发追求生态环保,蔬菜种植打造绿色吕牌……以夸父逐日的气概向新农村目标迈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劈致富发展的道路。建立古蔺县绿色蔬菜生产基地,铸造护家名片—长绿之乡!

不久的将来,长绿之乡,将展现她绿色农业的迷人风采。镇党委、政府诚召各界有志之士来长绿之乡投资发展,我们期待着您的光临!

农业规划

(一)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的背景

护家镇无公害蔬菜基地项目建设,是根据县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对农业结构实行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化发展思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目标。结合护家镇的实际和所处的地理优势、环境优势,充分兼顾产业调整政策,提出的一项强乡富民的重大举措。

(二)无公害蔬菜基地项目建设的意义

一是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设是满足县城菜篮子工程的需求。根据县党代会和县人代会提出的今后五年县城建设规模翻一翻,长期居住人口增长一倍的发展目标。同时随着县上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和软环境的改善,预测在今后的几年中古蔺县县城及周边场镇的居位人口将大幅度上升,随之而来的是无公害蔬菜需求量的增大。因而,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设对于县城菜篮子工程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设是进一步调整护家镇农业产业结构,助农增收的最佳切入点。护家镇属农业乡镇,全镇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2008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全镇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2008年主要以烤烟生产和粮食作物的种植为主,复合型经济体系尚未健全。为尽快摆脱护家镇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增收缺乏项目支持的现状,结合护家镇适合蔬菜生产的有利地理条件和环境优势,镇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并派员外出考察后,认为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是助农增收,强镇富民的一个最佳切入点。

(三)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前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观念和需求在不断的提高,但由于2008年的菜农为了一味的追求产量和产值,普遍使用一些高残留、有毒的农药和化肥。这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无公害农产品已成为人们饮食消费品的首选,因此,无公害蔬菜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四)政策扶持

一是加大规划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的有序推进。为认真打造好无色害蔬菜种植基地镇党委、政府决心用两年的时间对规划区范围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初步拟定改建加宽规划区范围内的通村、通社公路8公里,改建沟渠10公里,新建蓄水量为20cm3的蓄水池18口,据测算,除投工投劳折资外,需投入资金80万元。

二是提高广大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坚定他们对无公害蔬菜的种植信心。乡党委、政府除加大投入帮助其提高种植技术和打通销售渠道外,还制定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即:每年组织1—2次外出考察,与此同时与四川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联系,每年请高级农艺师到护家镇对菜农进行1—2次的种植培训:二是对前期2000亩种植无公害蔬菜的农户实行每亩补助50元无公害蔬菜发展基金的补助,用于补贴农户的种子和地膜。

社会治安

护家镇桂香村是泸州市“百村扶贫”定点扶持的贫困村之一,前几年这里的老百姓编了一首歌谣:山高石头多、出门尽是坡、田土没几亩、收成也不多、治安太混乱、夜晚不睡的多。真实的描绘了这个穷山恶水的地方治安状况差,导致群众夜间不敢放心睡觉。

经过前两年的整体联动和平安创建工作,该村社会治安状况明显转变,2002年前年平均发生盗窃案10余件,民事纠纷30多起,调处成功率仅占10%。2004年至今民间纠纷调成率占98%,基本算是小事不出社、大事不出村。2004年以来未发生一起盗窃案,近段时间当地老百姓又编了一首新歌谣:山高石头多、退耕还林坡、田土没几亩、科技种植多、治安好转了、齐唱平安歌。村支部介绍:该村在整体联动和平安创建中,联防队这支队伍不但担负着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而且还是一支支农的科技队伍,在抗灾、防汛、防森林火灾的第一线,还被群众称为农村110队伍,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帮助解决,哪里有险情就出现在哪里。2008年,乡党委、政府决定将该村命名为护家乡第一批平安创建合格村。

思想工作

一是集中下访环节。实行“人员、精力、时间”三集中,领导、驻村工作组、村社干部区域责任制,开展“富民、亲民、惠民、助民、安民”的干部集中下访工作。通过到社到农户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所思所想所盼,真正达到倾听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真心实意为民排扰解难。

二是疏理环节。对下访所掌握的民情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逐一疏理归类,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三是包案环节。对全乡已疏理矛盾纠纷问题实行乡领导、驻村工作人员、村社干部包案制,将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类。对无理请求的,进行开导、帮助、劝告,使其对问题的正确认识,达到顾全大局的目的。对确实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类,按照所反映问题的严重程度,涉及部门等实行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驻村工作组个案包保制,直到问题处理,矛盾化解。

四是处理环节。对下访工作中疏理出的问题按照个案包保情况,对政府职权范围内能协调处理的问题进行全面处理落实,对政府职权范畴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做好细致思想工作,做到息诉息访,并帮助联系有关部门帮助落实,全面做好维护稳定工作。

五是建立长效机制环节。在开展信访和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落实个案包保制,加强全乡基础之上,加强长效机制建设,突出制度建设和矛盾纠纷调处个案补助,信息上报补助和工作岗位津贴,落实,加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和激励机制,健全制度,调动各环节人员对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性,确保“零进京,零上访”目标实现。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